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2177400000050

第50章 任人篇(12)

郭子仪却不听信这些谣言,只带了几个家奴,很轻松地去赴约。他对部将们说:

“我是国家的大臣,他没有皇帝的命令,怎么敢谋杀我呢。如果他真的是受了皇帝的命令来对付我,那我又怎么能反抗呢?”,就带着家奴去章敬寺赴约了。见到他带来的几个家奴各个神情戒备的样子,就问郭子仪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发生。郭子仪如实告诉他说:“有人传言,你要谋害我,所以我就多带了几个家奴,如果真的有事,就不劳你动手了,我这些家奴就可以了。”他这样坦白,令鱼朝恩十分感动,他含着泪水说:“非公长者,能无疑乎?”意思就是说,如果不是郭令公您这样忠厚待人的大好人,这种谣言,实在叫人不能不起疑心。

郭子仪晚年闲居家中,忘情声色来消遣岁月。那个时候,后来在唐史《奸臣传》

上出现的宰相卢杞还未成名。有一天,卢杞前来拜访他,他正被一班家里所养的歌妓包围,得意地欣赏玩乐。一听到卢杞来了,马上命令所有的女眷,包括歌妓都退到客厅后面的屏风后,不准出声。他单独和卢杞谈了很久,等到客人走了,家眷们问他:“你平日里接见客人,都不避讳我们在场,说说笑笑,为什么今天接见一个书生却要这样的慎重?”郭子仪说:“你们不知道,卢杞这个人,很有才干,但他心胸狭窄,睚眦必报。他人长得不好看,半边脸是青的,好像庙里的鬼怪。你们女人最爱笑,没事也会笑一笑。如果看见卢杞的半边青脸,你们肯定会笑话他,他就一定会怀恨在心,一旦日后他得了志,你们和我的儿孙,就都要遭殃了。”

果然,不久以后,卢杞就做了宰相。凡是过去看不起他、得罪过他的人,他一个都不放过,一律都不能免掉杀身之祸。只有对郭子仪全家,即使稍稍有些不合法的事情,他还是曲于保全,认为郭子仪非常重视他,大有知遇之恩之意。

据历史记载,郭子仪八十五而终。他所提拔的部下幕府中,有六十多人,后来皆为将相。他八子七婿,皆显贵于当代。用人点拨历代的功臣,能够做到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实在太难得了。这都是因为郭子仪作为一个管理者在做人做事,管理和处理上下级、同事之间的关系时充满智慧、巧于应付的结果。

同样,现代社会,人们的关系更加复杂化,作为管理者就更该注意如何处理同级别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在合理使用他们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同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有把自己和人才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才能使他们死心塌地地为你效力,或者才能使他们不至于和你捣乱,跟你作对。

礼贤下士,任人用贤

唐代的朔方军和突厥以黄河为界,当时东突厥的默啜率领全部人马往西侵袭了别的民族。朔方军总管张仁愿乘虚夺取了突厥所占领的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的土地,在黄河以北建立了三座受降城。这三座城堡首尾相应,用来切断突厥南下侵略的道路。城堡用六十多天就修成了。在佛云祠建立受降城,、西两座受降城各四百多里,三个城堡都处于要道。在牛头山朝北边,设置了烽火台一千八百多个,从此突厥人不敢过阿尔泰山来打猎和放牧。

余鹍在蜀地当统帅,在帅府的左边修筑了一座招贤馆,所供应的物品跟统帅府完全一样。当时播州的冉班、冉璞兄弟隐居在少数民族地区,过去的几任统帅下令请他们来,他们都不肯来。到招贤馆修好以后,这兄弟两个亲自来到统帅府。

就听说过他们的大名,见到他们后便与他们平起平坐,以礼相待。

冉氏兄弟住了几个月后,什么意见也没有提,余鹍就为他们设宴,亲自主持宴会,喝酒喝得尽兴时,在座的客人们纷纷争着讲自己擅长的事,而冉氏兄弟自始至终没说一句话。余鹍说:“这是他们在观察我对待人的礼遇程度怎么样吧。”

第二天,余鹍另外整理了一处宾馆,让冉氏兄弟二人住,还派人暗地里观察他们的行动。只见这兄弟二人整天对坐,用白垩在地上画山川城池,站起来时就抹去。像这样又过了十天,这时冉氏兄弟就请求谒见,他们让余鹍屏退他人,然后告诉他说:“我们承蒙您这样礼遇,今天想要稍微做点报答。您所需要的报答恐怕在于迁移合州的城堡吧?”余鹍高兴得不觉一跃而起,握住他们的手说:“这是我余鹍的心志,只是没有选到合适的地方罢了!”冉氏兄弟说:“蜀中地形最好的地方,莫过于钓鱼山,请将所有的防御公事迁移到那里去,如果任用的官员称职,再储存起粮食来,防守这些城堡,这样比派十万大军防守还要好得多。”余鹍大喜,秘密把这个意见向朝廷做了汇报,请求破格起用冉氏兄弟。

后来,在余鹍和冉氏兄弟的主持下,陆续修筑了清居、大荻、钓鱼、云顶、天生等总共十多座城堡。都是顺着山势来垒城墙,这些城堡星罗棋布,如臂使指。这样,蜀地便可以守住了。用人点拨张仁愿修筑三座受降城,从此黄河以北侦察敌情的工作才能深入敌后很远。余鹍修筑了钓鱼山上的几处城堡,从此蜀地在防守上坚固起来。这些都是一劳永逸、费一而省百、功在后代的事情。作为管理者,想建立大功业,承担大任,就必须礼贤下士,任用贤人。

因为管理者不可能对各个地方都十分熟悉,而管理这个地方的官员一定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十分熟悉,这样,管理者就可以听从地方官员的意见,只要他们说得对,就可以大胆采用。

知人善用,以愚困智

南唐广陵人徐铉、徐锴兄弟和钟陵的徐熙,号称“三徐”,他们在江南一带很有,三个人都是见多识广、知识渊博、通达古今的人才。虽然他们身在南唐,但是他们的名声却已经传到了北宋朝廷那里,可见三个人的名声是多么的响亮。而这三个人中,又以徐铉的名声最高。

有一年,南唐派徐铉作为使者,来给北宋纳贡。北宋朝廷按照惯例要派官员去做押伴使。这下可愁坏了宋朝的大臣们。因为他们都担心自己的辩才不如徐铉,生怕被选中,丢了北宋王朝的脸。因而各个战战兢兢,整日坐卧不宁。宰相赵普更是着急,因为选派押伴使的任务是由他负责的,如今选不出一个比徐铉高明的人,如何向皇上交代呢?赵普一连几天都愁眉苦脸,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他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去找宋太祖请示。

宋太祖看到赵普为难的样子,笑笑说:“你不必着急,我大宋朝人才济济,难道还找不到一个比徐铉强的人吗。这件事情你不必担心了,你且退下,我自己来选。”赵普遵照宋太祖的旨意退了下去。在大殿外焦急地等候。过了一会,只见皇帝身边的一个宦官从大殿中出来,高声喊道:“殿前司听旨。”那人就赶紧跪下来准备听旨,那宦官打开圣旨,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命殿前司写出十个不识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即刻呈上来……。”那殿前司也不明白皇帝要他写这些人的名字到底是为什么,也只好奉旨行事。写好之后,宦官拿着名单送给宋太祖。

宋太祖瞥了一眼名单,根本不仔细看,就拿起笔,随便点了其中一个人的名字,说:“就是他了。”说完就宣读圣旨,任命这个人为押伴使。赵普看得目瞪口呆,不知道皇上究竟打的什么算盘,但是他也不敢再请示,连忙催促那人赶快动身。这几天为了选押伴使已经耽误了,丝毫没有耽搁的时间了。

这个被选中的殿中侍者根本不知道“押伴使”到底要做什么,平时虽然也听说过这个名词,但是具体要做什么却不甚清楚,旁人也没有跟他做具体解释。法,皇上的旨意已经下了,他只能去执行。殿中侍者和徐铉一同乘船驶往宋境。一路上,望着沿岸的美景,徐铉不禁文思泉涌,不停地吟诗作画。而且他的词锋如云,果然是个高超的辩才。把自己所有的本事都拿了出来,周围的人都被徐铉的才华所折服。而那个殿中侍者,因为根本不识字,所以徐铉所说的对他来说无疑是对牛弹琴。但是他又不能表现出不懂的样子,只好一个劲地点头称是。徐铉一时看不出他的底细,越发喋喋不休,极力与他交谈。可是这个殿中侍者依然不发表任何言词。一连几天,那人都不与徐铉争辩,徐铉说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却依然不能使这人开口争论,徐铉实在太累了,没有办法,他只好也不吭声了。

就这样,这个不识字的殿中侍者成功地完成了此次任务,大宋朝不但没有丢人,反而使徐铉因为摸不清宋朝押伴使的底细,而感到很懊恼。用人点拨大家可以想想看,当时北宋人才济济,名儒众多,如果找几个论辩之材,应该是相当容易的。根本不用害怕一个徐铉。那为什么宋太祖还要这么做呢?其实作为大国之君的宋太祖用的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兵家的上策。

宋太祖派殿中侍者做押伴使,是以愚困智。用愚者去对付智者,以至于智者无法理解,如果是智者与智者较量,彼此就会谁也不服气,结果可能会闹得很不愉快。由此可见宋太祖用人的高明之处。

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能够识别人才,更要学会用人的策略。

宋太宗重大节用吕端

君主用人,需要在大节小节、大事小事之间权衡,要抓住根本,不拘小节,宋太宗对吕端的识别和任用就是如此。

吕端心有大略,赵普对他的评价是“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

当时吕蒙正为相,宋太宗想用吕端代替他。有人反对,说吕端为人糊涂,并列举了事例。宋太宗坚持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却不糊涂”,于是决心擢升吕端为相。宋太宗在皇苑大宴群臣,兴奋之中做钓鱼诗一首,其中有一句是:“鱼饵全钩深未达,眞溪须问钓鱼人。”寓意明确要擢升吕端,几天之后,宋太祖就颁布诏令以吕端代替吕蒙正为相,并明令“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

然而,吕端决断大事的能力究竟如何呢?

不久,西夏李继迁屡次侵扰宋朝西部边境,宋保安军俘虏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痛恨李继迁,准备将他的母亲处死,于是就单独召见寇准来商议这件事情。商量好后寇准退出,路过吕端办公的地方,吕端看见寇准的神态,便知道他去见皇上肯定是去商讨大事去了,于是就拉住寇准询问:“皇上刚才和你商议的事情,皇上有没有特别交代让你不要跟我吕端说?”寇准说没有,吕端继续说:“有关边界上的一般事务我吕端一般不去管;但是如果关系军国大事,我吕端身为宰相,不能不知道。”寇准于是向吕端讲述事情的原委。吕端说:“皇上打算如何处置这件事?”寇准说:“皇上打算在保安军北门外将李继迁的母亲斩首示众,以惩戒李继迁的叛逆!”

吕端听后,神色大变,忙说:“此事万万不可这样处置,这样做实在不是正确办法。你先不要着急执行皇上的命令,容我再向皇帝禀奏。”说着,就急忙去拜见宋太宗。吕端对宋太宗说:“当年楚汉相争,项羽捉住刘邦的父亲,想以此来要挟刘邦。刘邦不以为意地说‘我与你曾结为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你要烹杀他,那么就请分一杯肉羹给我吧’。,这些人是不顾什么亲情的,何况李继迁这样的背逆之徒。陛下今日您要杀掉他的母亲,明天就能够捉住李继迁吗?如果不能将他彻底消灭,那不是进一步激起他的仇怒,让他死心塌地与太宗您作对吗?”

宋太宗觉得吕端说得有道理,也为自己的鲁莽感到后悔,于是连忙问:“那应该怎样处置这件事情呢?”

吕端说:“按我的想法,应该把她安置在延州,善意对待,好好地供养她。这样,可以牵制李继迁,虽则不一定马上引他投诚归降,但毕竟可以牵动其心,况且他母亲的生死命运操纵在我们的手里,我们就掌握了主动权,可以进退自如了。”

宋太宗听后,连连拍着自己的大腿说:“太好了,如果不是你,差点误了大事!”

当即决定按照吕端的建议做。

后来,李继迁母亲病死在延州不久,李继迁也病死了。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上表归顺了宋朝,从而证明了吕端主张的正确。

吕端敏感地觉察到皇帝与大臣密商军机大事,以宰相之职不肯放过,主动干预,以正确主张纠正既定决策,而且为历史证实其高明,由此更证明太宗从大处看人,棋高一筹。用人点拨做大事的人,往往不注意小节。只要他在大事上不糊涂,能够办大事,那么细节上的毛病是可以容忍的。就像故事中的吕端一样,虽然大臣们反映他为人糊涂,但是宋太宗清楚,吕端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而事实也证明,宋太宗的判断没有错。

我们在用人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如果这个人确实是个人才,即使在某些方面有一些欠缺,也是可以用的。这就要看用人者的本领了,你要学会趋利避害。

宋太宗重用北汉降将杨业

宋太祖平南后逝世,新即位的宋太宗赵匡义举兵攻北汉。他首先派兵截住了辽国对北汉派来的援兵,紧接着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北汉因势单力薄而败,国主刘继元降宋。

杨业是北汉国主刘继元的老将,以智勇忠义闻名。他随着国主归附大宋后,深得宋太宗的尊重和厚爱,被封为大将军。

宋太宗乘胜进攻辽国,北方几个州的辽将闻风而降,宋军顺利地打到了幽州。

辽国大将耶律休歌前来援救,宋军在高梁河打了败仗,退回东京。以后,辽军不断侵犯宋朝边境,宋太宗为了加强边防,派杨业为边境代州刺史,把守雁门关。

当十万辽军攻打雁门关时,只有几千兵马的杨业,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部分人马留在代州,准备与来犯的辽兵决战。而自己则带领几百骑兵,从小路偷偷地绕到雁门关北面敌人后方埋伏下来。南进的辽兵一路上遇不到抵抗,个个正得意忘形、骄狂无备时,忽然遇到一支来自后方的宋军骑兵,气势汹汹地冲了过来,一下子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宋军,个个乱了手脚,四散逃命,被宋军杀得东倒西歪,死伤惨重。辽国一员贵族将领被杀,一员将领被擒获。从此,以弱胜强的杨业威名远播。辽兵只要一见到“杨”字旗号,就吓得胆战心惊,称杨业为“杨无敌”。

杨业在边境获胜后,受到了宋太宗的赞赏,也引起了一些将领的嫉妒。他们给太宗上书,说杨业是降将,不可重用。有的还说杨业与辽军有旧,这次取胜是辽军故意输给他的,便于杨业骗取太宗的信任,以图将来好里应外合反宋。宋太宗早知杨业素以忠义为本,对杨业坚信不疑,对这些诬告不予理睬。他还派员到杨业的部队进行慰劳,送去鼓励杨业的信。杨业见到皇上的鼓励信后,大受感动,决心为国效忠,致死不渝。

辽景宗耶律贤死后,十二岁的耶律隆绪即位,由他的母亲萧太后辅政。宋太宗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就抓住了辽国这一政局变动时机,派曹彬、田重逢、潘仁美率领三路大军全面进攻辽国,并派杨业做潘仁美的副将。

潘仁美、田重逢两路大军旗开得胜,特别是潘仁美所带的一路大军,在杨业的帮助下,接连收复了四个州。但曹彬率领的主力由于孤军深入,被辽军杀得很惨。宋太宗见主力受损严重,命各路宋军暂时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