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2177400000068

第68章 御人篇(3)

张苍率领的2000士兵看见赵军纷纷出营抢夺汉军旗鼓,飞快潜入赵营,尽拔赵旗,插上汉军红旗。赵军突然看见自己的营寨尽被汉军占领,一时间军无斗志,纷纷后退。陈余连诛数人,也不能禁止。汉军看见赵军后退,攻势更加猛烈。赵军死伤无数,陈余死于乱军之中。赵军只剩下投降一条路可走了。用人点拨压力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弊的一面,问题在于压力的量和限度,亦即权力作用对象的心理随能力在达到最佳量之前,权力产生的压力增强,工作效率———权力效益会提高;超过了这个最佳量,工作效率———权力效益就会下降,甚至可能会导致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对抗和冲突。

领导者要清楚,下级在心理承受能力方面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一定的度,即压力过度,就容易产生恐惧、愤怒、焦虑情绪和攻击、反抗行为。当然,如果领导所给的压力达不到一定的程度,也不能使下级将其潜力充分地发挥出来。

把别人的权力送给别人

正当刘邦与项羽在广武山相持斗嘴,受伤而返成皋之时,韩信为了居功,以郦食其之死作为代价奇袭齐国,占领了齐国首都临淄,接着又用奇谋诡计大败前来救援的20万楚军,斩杀楚国名将龙且,全面占领齐国领土。

刘邦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在成皋养伤。他十分高兴,立即命令韩信移兵西进,会师攻楚。韩信打下齐国后,便移兵进入临淄,住进了齐王宫殿、韩信出身贫寒,哪里享受过这种荣华富贵,顿时寸心喜欲狂。

蒯彻作为韩信的心腹谋士,十分善于察言观色,他早已洞悉韩信的心思,便不失时机地献计说:“齐国位于五岳之东,依山凭海,东有琅琊,西有浊河,大海泰山之间,自古就是都会之地。齐国四塞坚固,实为东方雄国。将军如今平定齐国,军威大振,郡县威服,可差人上表,请汉王封为代齐王,以便镇守齐地。这样可以成为将军之根本。机会来了,千万不可失去。”

韩信正与蒯彻秘密计议时,卫士传报“汉王使命至”。韩信急忙率大小将领出城迎接汉使入城,大礼完毕,左右开诏读曰:“寡人采纳将军之计,目前已取得楚国数十个大郡,军势开始振奋。但是如今项羽稽留太公已久,父子相离,方寸日乱。近日项羽准备会师成皋,与我决战。两军相拒日久,士卒疲惫,恐怕不能取胜。如果不借助将军之力,惟恐难以成就大事。现在特差使者星夜驰骋召唤将军回来商议军机大事。将军以胜齐之师,再加奇谋妙算,大功指日即可告成。将军速来,以慰眷念之情。”

韩信听完诏书,盛情款待使者,立即整顿兵马,准备开赴成皋会师战楚。蒯彻密告韩信说:“将军正好乘机差人同汉王使者挟讨齐王大印,然后兴兵同力伐楚,这正是有所挟而取之的妙计。如果错过这个机会,恐怕将来就不好办了。”

韩信已利令智昏,说:“正合我意。”第二天,韩信礼请刘邦使者来到中军帐,缓缓地说:“齐国地广民众,反复无常,如果不假以齐王之印,先在这里镇守,恐怕难以安定。后方不稳,难以出师。我想派人与使者一起去见汉王,不知使者意下如何?”

汉使说:“请元帅速派差人同往。”韩信大喜,拿出金银珠宝厚赠汉使,写下表文,差人去见刘邦。

韩信差人见到刘邦,呈上表文,表文曰:“国无其主难以管理,治理百姓没有权力难以制服。下臣仰仗大王天威,每战必捷。斩龙且,擒田广,军威虽振,民心未定。齐地自古是变化多诈之国,反复无常,恐怕为乱。臣恳请齐王印,暂为假王以镇之。待民心安宁,即率师随大王伐楚,安定海内,世为汉士。臣未敢擅自做主,呈表上请定夺。”

刘邦看完韩信上表,怒骂说:“小子胆敢欺诈如此。我久困于此,日夜盼望你来助我,反而企图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急忙附耳低声说:“大王虽然占有成皋、荥阳等楚国大郡,而今项羽屯兵广武,目下攻击汉军,我军不利,怎么能制止韩信自称齐王呢?不如乘机立他为王,韩信怜爱宝座,必为大王尽力攻楚。否则,假使韩信自立,那不是又产生出一大后患吗?”

刘邦天生机灵,顿时醒悟:“大丈夫安定天下,制服诸侯,为王即为真王,当什么假王?”刘邦立即召韩信使者近前,询问韩信取齐、郦食其被烹、斩杀龙且等事,使者一一详细叙述给刘邦。刘邦听罢修书一封交付韩信使者,遣回齐地。

不久,刘邦又派张良带着齐王印绶赴齐,立韩信为齐王。韩信十分高兴,愿待张良。张良乘机劝韩信伐楚,韩信满口答应。几日后,张良辞别韩信回到了刘邦身边。

用人点拨

把权力转交给下属,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使他们心甘情愿地为你做事,领导者提高工作成效的一个关键。

领导者要有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任何时候,大事面前不糊涂。“议大事、懂全局、管本行”,这是一切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应该遵循的一条原则。能不能分清和正确处理大事与小事、有无勇气大胆授权,是领导工作有无成效或者成效大小的关键所在。

学会恰当的分工

陈平年轻时就协助刘邦打天下,可说是刘邦的作战参谋,对刘邦的成功贡献颇大。陈平晚年被汉文帝任命为宰相。有一天,文帝召见陈平和另一位宰相周勃。在古代原则上宰相大多是双数。文帝首先问周勃:“你经手裁决的事件,一年约有多少件?”周勃回答:“臣无能,对这件事不甚清楚。”文帝又问:“那么,国库一年的收支大概是多少呢?”周勃仍然回答不出,以至于汗流浃背。

接下来文帝又问陈平同样的话题。陈平回答:“关于这些问题,我必须询问负责人才知道。”文帝又问:“谁是负责人呢?”陈平回答:“裁判事件的负责人是司法大臣,国库收支的负责人是财政大臣。”文帝步步紧逼:“倘若所有职务都各有所司,那么宰相又负责什么呢?”陈平冷静地回答:“宰相要使百姓各得其所,对外须镇抚四方的蛮族与诸侯;对内则要督促所有官吏做好分内工作。”文帝听完这番话,不由得点头称是。

不久周勃引咎辞职,此后便由陈平一人独承宰相大任。而其一贯的作风,正如他自己告诉文帝的,是针对每个人的才能赋予其应做的工作,自己则加以督导,这不也是一件更重要的工作吗?陈平因指挥得宜,被誉为名相。用人点拨有的领导者,尽管精力投入了许多,从早转到晚,什么都抓,什么都管,可是结果却是什么也没抓住,什么也没管好。

其实,领导者大可不必事必躬亲,事无巨细地过问,该放手的就要放手,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充分调动每个下属的积极性,使其各尽所能,各司其职。

奖励主动工作的人

卜式是西汉时人,他靠牧羊逐渐致富起来的。这时,正值汉王朝连续派兵,匈奴侵扰,战争开支庞大,国家财政困难之际,卜式作为一介布衣,致富不忘国难,主动上书政府,愿意将家产的一半捐献给国家。这一举动引起朝廷注意。汉武帝为此专门派遣使者前去调查他的动机和目的。

使者问:“你想做官吗?”卜式回答:“我从小就放羊,不愿做官。”使者又问:“你家里有冤屈要申诉?”

卜式说:“我一生与人无所争,没钱的我借他,品行不好的我教育他,在我所居住的地方,大家都以我为榜样,哪里会有什么冤屈啊。”

使者感到奇怪,进一步问:“那你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钱财捐献给朝廷?”

卜式说:“天子诛匈奴,应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这样一来匈奴一定可以消灭。”

当汉武帝把这一情况转告给丞相公孙弘并征求他的意见时,包括汉武帝在内都对此怀疑不解,于是置之不理。卜式则仍然从事牧羊生产。

过了一年多,匈奴浑邪王降汉,朝廷尤加安置,同时加上山东等地发生水灾,百姓生活极端困苦,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而政府由于国库空虚,连年战乱,已经没有能力来赈济灾民。

卜式闻知这一情况后,再次捐钱二十万,救济灾民。汉武帝从河南呈报的当地富人济助贫民的名单中看到卜式的名字,便想起一年前上书输财之事,感到卜式确是真心实意为国家,绝非沽名钓誉,于是赏赐给他外徭四百文,但卜式旋即又将这些钱全部转给地方,以供财政之需。

当时,社会上的商贾们,根本就不顾国家之急,不管贫民之困。只有卜式依靠双手,勤劳致富,他的家财比起富商大贾们自然极为有限,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手中有钱后,能够把个人致富和国家兴亡的前途联系起来。为此,武帝破格拜卜式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同时,布告天下百姓。”

汉武帝为了招徕天下之财,以补政府财政不足,曾经规定捐钱献财者可以封官赐爵,按照卜式情况,自然可以封官为郎官。虽然卜式多次不习惯于做官,也无意与做官,但无奈于武帝坚持他要留在朝廷担任朝廷园林牧羊官,也只好应诺下来。

他虽为朝官,但仍然不改布衣本色,亲自参加牧羊劳动。结果不出一年时间,上林羊群个个膘肥体壮,远非昔比。

有一天,武帝路过上林,见此情景,十分高兴,便问卜式牧羊之道,卜式回答之后,接着说:“不仅仅是放羊,做官也是这样。”

那么他的牧羊之道是什么呢?卜式自己概括为两条:一要按时料理羊的饮食和起居生活,二要把那些劣质羊统统挑出去,不要使它们影响羊群。

听罢这番话,武帝既感惊奇又受启发,觉得卜式虽然是放羊出身,但懂得治民之道,是个不凡的人才。于是,任命他为缑氏县令。

他到任之后,仿照牧羊之道,勤政爱民,取优汰劣,治理地方,政绩卓著,深得全县人民拥护。不久又迁任成皋令。在成皋,他调运军需民用物资,漕运成绩突出。

由于这些杰出表现,汉武帝认为他忠厚朴实,是位贤臣,于是拜他为齐王太傅,不久又为国相,协助齐王治理政事。

公元前112年,南越王吕嘉反叛,不久西羌、匈奴乘机攻入,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卜式心急如焚,寝食不宁,上书朝廷,请缨出战,表示愿与儿子一起率领齐地子弟奔赴前线,为国效力。武帝再次重赏卜式,希望利用这一典型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用人点拨那些有功的人,理所当然地应受到奖赏。你可以赐予他们更多的财富,提高他的职位。领导者要奖励那些积极工作的员工,使其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采取物质上的奖赏还是职位的提升,都应该使之成为典范,树立全员学习的典型,以此来激发其他人的工作热情。

让下属各负其责

汉宣帝时有一位宰相名叫丙吉,有一年春天,丙吉乘车经过繁华的都城街市中,碰见有人群斗,死伤极多,但是他苦无其事地通过现场,什么话都没说,继续往前走,不久又看到一头拉车吐出舌头气喘吁吁,丙吉马上派人去问牛的主人到底怎么一回事,旁边的随从看见这一切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宰相对群殴事件不闻不问,却担心牛的气喘,如此岂不是轻重不分,人畜颠倒了吗?于是有人鼓起勇气请教丙吉。

丙吉回答他:“取缔群殴事件是长安令或京兆尹的职责,身为宰相只要每年一次评定他们的勤务,再将其赏罚上奉给皇上就行了。宰相对于所有琐碎小事不必参与,在路上取缔群众围斗更不需要。而我之所以看见牛气喘吁吁要停车问明原因,是因为现在正值初春时节,而牛却吐着舌头气喘不停,我担心是不是阴阳不调。宰相的职责之一就是要顺调阴阳,因此我才特地停下车询问原因何在。”众随从听后恍然大悟,纷纷称赞宰相英明。用人点拨在我们身边,常常看到有的领导者,虽然工作勤勤恳恳,早来晚走,特别认真。

无论大事小事,样样亲历亲为,也的确十分辛苦,但所负责的工作即常常杂乱无章,眉毛胡子乱成一团。

应该建立恰当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并且定期对下属的工作业绩进行测评,做得好的采用一定方式或者按照既定的标准给予奖励,反之则对之以惩罚。将奖惩机制引入管理过程中。

推赤心送到人腹中

刘秀率领农民起义,在攻下邯郸,杀掉王郎,平定河北后,缴获了吏属们与王郎一起诽谤刘秀的书信上千封。刘秀既往不咎,当众将书信全部烧毁。:“让那些有反侧之心的人安心吧。”刘秀的部属们激动地说:“大王推赤心送人腹中,能不誓死效忠吗?”

刘秀称帝后,为了早日统一中国,命令大将吴汉、岑彭、冯异等数十支人马猛攻洛阳,但由于洛阳守将朱有的坚守抵抗,迟迟不能攻下。为了减少伤亡,刘秀打算派人前去劝降。岑彭以前在朱有手下当过校尉,就派他前往。岑彭见到朱有后谦辞地说道:“从前有幸执鞭侍从于您,承蒙您的提拔,平时总想有机会一定报答,现在赤眉起义军已攻下长安,(刘玄称帝的帝号)内部分裂残杀,光武帝有幽冀之地,百姓归心,贤俊云集,现在亲统大军来攻洛阳,您还在为谁守这座城池呢?”朱有言说过去自己曾出面阻止过刘秀率军北伐,而且也参与了更始杀大司马伯升的谋划,恐怕光武帝想起前怨不会放过自己,因此不愿投降。

岑彭把朱有的话转告了刘秀。刘秀认为,应该有容人之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阻力,早日统一天下。便郑重其事地说道:“建大事者,不计小怨。今若归降,官爵可保,怎么会诛罚他呢?我面对黄河发誓,决不自食其言。”岑彭马上将刘秀的话回复给朱有,朱有觉得光武帝君臣果有诚意,便答应投降。刘秀封朱有为扶沟侯。官至九卿,子孙累代袭封。

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以后,从缴获的袁绍文件堆中,发现许都守城的人和前线军中的人都曾私下给袁绍写信,准备投降袁绍。有人主张一一查明惩治这些叛徒,曹操却看也不看就下令把这些信件全部烧掉了。他说:“袁绍当初那么强大,连我自己都几乎不能保住,何况大家呢?”这样,原来想跟袁绍的人转而感激忠于曹操,部下更加团结一致。曹操终于削平群雄,统一北方。

周瑜也是一位折节待士、宽宏大量的年轻统帅。赤壁之战前夕,他被任命为大都督,程普为副。程普自以为是东吴三朝元老,年长资深,屡次凌辱周瑜。周瑜屈己谦让,从不与他计较。最终程普受到感动,对周瑜十分敬服。他常对别人说:“与周瑜交朋友,就像饮美酒,不知不觉中已沉醉了。”用人点拨成大功立大业者,要有容人之量,“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不计前嫌,既往不咎,“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这样才能使敌对方归顺自己,争取事业的成功。

管理者应该善于从大处着眼,不计小怨,并以德报怨以消除前嫌,尽可能把消极因素变成积极因素,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属下一起工作,以实现远大目标。当然,豁达大度并不等同于好好先生,原则问题必须明辨是非,这是不言而喻的。

处事不公外宽内忌

袁绍有四州之地,自己和幼子袁尚统冀州,长子袁谭领青州,次子袁熙御幽州,

外甥高于领并州。而许多确有才能、建有殊勋的文官武将却被“晾在一边”,自尊心和积极性受到打击。不仅如此,由于他在继承问题上废长立幼,待袁绍死后,其子互相火并,争夺权势,致使其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很快就从内部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