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晚清非典型政治研究
2178100000015

第15章 无为即有为(1)

晚清时,有好事者将官场做官事态填写成一首《一剪梅》。这首辛辣锋锐、广为流传的诗词,全面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晚清官场中保位取荣不做事的官僚们的做官手段、做官态度和做官心理。

这首《一剪梅》写道:

仕途钻剌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通,一味谦恭。大臣经济要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万般人事在从容,议也毋庸,驳也毋庸。八方无事岁年丰,国运方隆,官运方通。大家赞襄要和衷,好也弥缝,歹也弥缝。无灾无难到三公。妻受荣封,子荫郎中;流芳后世更无穷,不谥文忠,便谥文恭。

这首词内容显然取材于官场模特,原型人物也大有人在,全词意味深长,并非无病呻吟,它确实道出了晚清达官贵人们做官的技巧和方法。这就是:

(1)“仕途钻剌要精工,京信常通”;

(2)“炭敬常丰”,贿赂长行;

(3)“圆通”,少做事,“莫显奇功,莫说精忠”;

(4)万事在拖,能不作为即不作为;

(5)官官相护,“好也弥缝,歹也弥缝”。

吴趼人在《官场现形记》中说:“多碰头,少说话,是做官的秘诀”,一言道破了晚清官僚们的做官态度与官场的实情。

以三朝元老曹振镛为例,曹振镛,字俪笙,安徽人,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元老,乾隆时授侍读学士,二品大员,嘉庆朝又连续拜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兼军机大臣。进入道光朝后,他更是红得发紫,直居首席军机大臣15年,并晋封武英殿大学士,官衔加到太子太师。道光皇帝倚信他为心腹股肱,亲自为绘在紫光阁的曹氏功臣画像题字:“亲政之始,先进正人。密勿之地,心腹之臣。问学渊博,献替精醇。克勤克慎,首掌丝纶。”道光十五年(1835年),曹振镛在81岁时去世,道光皇帝又亲自下诏说:“大学士曹振镛,人品端方。自授军机大臣以来,靖恭正直,历久不渝……实心任事,外貌讷然,而献替不避嫌怨,朕深依赖……其予谥文正。”生加太子太师,死后又荣谥文正,并入贤良祠,这在有清一代的汉族大臣中很少有人能够享有此殊荣,其地位尊崇简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那么,曹振镛的做官秘诀究竟是什么?他以一个汉族大臣,生前死后,能够荣光如此,该肯定是业绩超常了吧?可实际上,曹振镛本人才具平常,并没给后人留下多少可圈可点的文字可资鉴评,做官多年也并无赫赫实绩可言可赞。

那么,曹振镛成功的做官秘诀到底是什么呢?

据《清史稿·曹振镛列传》记载,嘉庆死后,枢臣代草遗诏,一时疏忽,竟说乾隆皇帝诞生在避暑山庄。曹振镛听编修刘凤诰指出这个错误后,在招对之时将此事告诉了道光皇帝。道光皇帝闻之龙颜大怒,立刻罢斥枢臣,将曹振镛提升为领班军机大臣。曹氏则从此成为军机领袖。曹振镛工于心计,善于揣摩道光的心事,所以能够讨得皇上的欢心。如曹氏看到道光皇帝终日埋首几案,批阅奏章,辛苦异常,就建议道光皇帝抽出几份细看,挑出书写的错误大做文章,在大臣中传阅,众多的臣工就会感到恐惧而从此以后再不敢草率应付了。此招一试,果然灵验,把道光皇帝从日理万机的苦海中解救了出来。就是凭借着上述几项的“献替精醇”,曹振镛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器重。

其实,曹振镛为道光皇帝所赏识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能深刻洞悉道光皇帝的心思,善于揣摩与察言观色,一切以皇帝意志为转移,遇事小心谨慎,唯唯诺诺,不去擅自主张罢了。但就是靠着这样混饭吃的本事,他却成了三朝元老,顶阁大臣,跟着哪个主子都吃香。

清人朱克敬在《暝庵二识》一文中披露:“曹文正公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请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这就是曹振镛自己概括的“身名俱泰”的秘诀了。

曹振镛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多磕头,少说话”的官诀,还向门生后辈加以提倡,甚至告诫那些专负纠弹之责,本应多说话,不磕头,敢于直言面君的御史们也要行此官诀。

《暝庵杂识》中记载:“道光初,曹太傅振镛当国,颇厌后生躁妄。门生后辈有入御史者,必戒之曰:‘毋多言,毋豪意兴!”这些御史听了曹振镛的话,都“循默守位”,能不说就不说,得过且过,去过着保位取荣的荣华生活。

在《官场现形记》中,有一段华中堂向门生贾大少爷传授“多磕头,少说话”官诀的描写,华中堂就极像曹振镛。

书中写到贾大少爷向华中堂请教关于磕头的问题,华中堂说:“多碰头,少说话,是做官的秘诀。”“应该碰头的地方万万不要忘记不碰:就是不该碰,你多磕头总没有处分的。”书中又写到黄大军机向贾大少爷称赞华中堂的秘诀:“华中堂,阅历深,他叫你多磕头,少说话,老成人之见,这是一点儿不错的。”

比曹振镛晚数年的奕劻也是同一类型的典型人物。

奕劻(1838—1917年),是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孙。自幼过继庆郡王绵慜为嗣。道光三十年(1850年),袭封辅国将军。咸丰二年(1852年)正月,封贝子。咸丰十年(1860年)正月,进贝勒。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加郡王衔,授御前大臣。光绪十年(1884年)三月,慈禧太后罢斥恭亲王奕,他因缘得接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主持外交,并进封庆郡王。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进封庆亲王。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设立海军衙门,受命会同醇亲王奕譞办理海军事务。此后,一直深受慈禧太后的信任,权位渐崇。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政府设立督办军务处,奕劻奉命参与其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逃往西安,奕劻奉命留京与李鸿章同任全权大臣,与各国议和。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后,奕劻仍任管部大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月十四日,首席军机大臣荣禄病故,次日,奕劻即入值担任首席军机大臣直到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军机处撤销,之后在成立的皇族内阁中,奕劻又担任总理大臣直到内阁解散。

奕劻为什么能由一个闲散贵族一跃而成为晚清政坛上一个继曹振镛之后的又一个不倒翁?能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数朝而不倒,地位愈来愈高,官职愈来愈大?

事实上,在晚清长达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奕劻所以能够执鞭不坠,一直官星高照,其根本秘诀就在于他少说话,少作为,不惹事,一切以慈禧太后的意志为意志,在历史重大关头很善于借别人做避雷针。奕劻的做官秘诀,如果概括成为一句话,那就是:无作为即有作为。

1898年戊戌变法时,奕劻深得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的双重信任,巧借荣禄做了避雷针;1900年庚子事变中,他虽然因为任总理衙门大臣身当其冲,但他又巧借端王载漪做了自己的避雷针;1901年在辛丑谈判中,他因为维护慈禧太后有功,事后很快成为政府首脑;在清末新政中,他又借袁世凯为他推卸责任的避雷针;慈禧太后去世、袁世凯被载沣罢黜后,他又攀结徐世昌、那桐及隆裕皇后以保位,直至清室退位,他才真正退出了政坛。

晚清吏治腐败,政局多变。官场上圆滑趋避之术十分流行,其艺术技能也日渐精深。与曹振镛、奕劻辈相比,身历咸、同、光三朝的显宦王文韶同样也是一个精于圆滑趋避之术却不做实事的典型。

王文韶(1830—1908年),字夔石,号耕娱、庚虞,又号退圃,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同治年间任湖南巡抚,光绪年间任兵部侍郎,后任云贵总督,擢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晚年升任户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官至督办政务大臣、武英殿大学士。

王文韶曾做过很多高官,在地方上做过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在朝廷做过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可谓官运极佳。他做官的诀窍就是遇事圆滑模棱,不担责任。

《清史稿·王文韶传》说:“文韶更事久,明于趋避,亦往往被口语。”因其圆滑模棱至极,所以被人讥为“琉璃球”、“琉璃蛋”、“油浸枇杷核子”。清人何刚德说:王文韶“人极圆通,人以琉璃球目之”。郑逸梅说:“王文韶为人柔和宛转,有琉璃蛋之称。”《清朝野史大观》中说:“京师士大夫艳传文勤(王文韶)有油浸枇杷核子之徽称,盖甚言其滑也。枇杷核子固滑矣,若再加以油浸之,其为滑殆有不可以方物(形容)者。”在清代官场上,类似王文韶这样的油滑官吏极多,因而该书又说:“清代官场,无论京官、外官、大官、小官,皆含有枇杷核子性质,未可专以此谥文勤也。”

王文韶圆滑世故、无作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遇到重要问题需要表态时,常常推三躲四,装聋作哑。李伯元《南亭笔记》讲到一件事,很能说明王文韶的这一特点:王文韶入军机后“耳聋愈甚”,一日,二大臣争一事,相持不下。西太后问王意如何,王不知所云,只得莞尔而笑。西太后再三追问,王仍笑。西太后说:“你怕得罪人?真是个琉璃蛋!”王仍笑如前。王文韶的耳聋半真半假,他常以假聋作为躲事避风头的手段。深知其奥秘的清末官员梁土诒在给其父的一封信里说:王文韶“有聋疾,而又遇事诈聋”。王文韶圆滑成性,素不与人争,而一旦遇到势大的权臣驳斥自己的意见便特别受不了。有一次在讨论对外政策的御前会议上,他的意见被某权臣驳斥后,竟吓得“汗流浃背,俯首不敢再言”。

对于自己的这套圆滑处世之道,王文韶不但不羞愧,反而颇以之为得意,认为自己这样做与世无争,与人无仇,可以稳坐官位。他当军机大臣时,每天凌晨入宫值班,轿前都导以写有很大“王”字的灯笼,使人一望便知是他。有人以革命党正谋炸权贵劝他去掉灯上的字,他说:“我一向与人和平共处,没有仇人,正怕误伤。所以特地把灯上的姓字写得很大,以便人能看到。”由此可以看出,王文韶是很欣赏自己的圆滑处世,以无作为即有作为为立身之本的。

《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六回“模棱人惯说模棱话,势利鬼偏逢势利交”一节中,写了个圆滑模棱的徐大军机,很像王文韶。书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