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识人、了解自己(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2178400000024

第24章 防范不利于你的人和事(4)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年轻人,特别是年轻的大学生、研究生,傲气十足,锋芒毕露,事业远未成功,树敌已经成片,“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教训极其深刻。

美国人詹姆斯所著《强者的诞生》一书,曾经写道:对于强者来说:

有时需要积极进取,有时需要稍敛锋芒;

有时需要与众交溶,有时需要默默独居;

有时需要哭泣,有时需要朗笑;

有时需要发言,有时需要沉默;

有时需要善握良机,有时需要屏息等候。

这是很有道理的。

“公天下”还是保全之道

尧的儿子叫丹朱,所谓丹朱不肖,大不如他的父亲,其实也没有大坏处,只是顽皮。尧用尽了种种办法教导他,始终不太成材。一个世家公子,有钱、有地位、有势力,在教育立场上看,有他先天性的优越,同时也有先天性的难以受教的缺失。据说,尧为这个儿子,发明了围棋,就是我们现在玩的围棋,以此来教他的儿子,训练他的心性能够缜密宁静下来,但是,丹朱在下棋方面,也没有达到国手的境界,到底还是无效。因此,尧把帝位传给了舜,历史上称谓“公天下”。

在后来历史学家,认为帝尧真是高明,因此而有政治上最高尚的道德,同时也是保全自己后代子孙的最高办法。如果当时由丹朱即位做了皇帝的话,也许可能是作威作福,反而变成非常坏、非常残暴,那么尧的后代子孙,也可能会“死无噍类”了。他把天下传给了舜,反而保全了他的后代,这便是“曲则全”最高运用的道理。

退是为了更好的进

会生活的人并不一味地争强好胜,在必要的时候,宁肯后退一步,做出必要的自我牺牲。

冯梦龙在《智囊》中收集了许多这样的例证。

清河人胡常和汝南人翟方进在一起研究经书。胡常先做了官,但名誉不如翟方进好,在心里总是嫉妒翟方进的才能,和别人议论时,总是不说翟方进的好话。翟方进听说了这事。就想出了一个应付的办法。

胡常时常召集门生,讲解经书。一到这个时候,翟方进就派自己的门生到他那里去请教疑难问题,并一心一意。认认真真地做笔记。一来二去,时间长了,胡常明白了,这是翟方进在有意地推崇自己,为此,心中十分不安。后来,在官僚中间,他再也不去贬低而是赞扬翟方进了。

明朝正德年间,朱寡濠起兵反抗朝廷。王阳明率兵征讨,一举擒获朱宸濠,建立了大功。当时受到正德皇帝宠信的江彬十分嫉妒王阳明的功绩,以为他夺走了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于是,他散布流言说:“最初王阳明和朱宸濠是同党。后来听说朝廷派兵征讨,才抓住朱宸濠以自我解脱。”想嫁祸并捉住了王阳明,作为自己的功劳。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和张永商议道:“如果退让一步,把擒拿朱的功劳让出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假如坚持下去,不做妥协,那江彬等人就会狗急跳墙,做出伤天害理的勾当。”为此,他将朱宸濠交给张永,使之重新报告皇帝:朱宸濠捉住了,是总督军门的功劳,这样,江彬等人便没有话说了。王阳明称病休养到净慈寺。张永回到朝廷,大力称颂王阳明的忠诚和让功避祸的高尚事迹。皇帝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免除了对王阳明处罚。王阳明以退让之术,避免了飞来的横祸。

如果说翟方进以退让之术,转化了一个敌人,那么王阳明则依此保护了自身。

以退让求得生存和发展,这里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老子曾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只有不做,才能无所不做,唯有不为,才能无所不为。

为了论证这个道理,老子进行了哲学的思辨:

许多根木辐条集中到车毂,有了毂中间的空洞,才有车的作用;

用陶泥作器皿,有了器皿中间的空虚,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间的空隙,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所给人的便利,完全靠着“无”起作用。

就是说,无比有更加重要。不仅客观世界的情况如此,人的行为也如此。人的“无为”比“有为”更有用,更能给人带来益处。一味地争强好胜,刀兵相见,横征暴敛,“有为”过盛,最终只能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老子贬“有为”扬“无为”的做法,并非完全正确。就社会生活而言,积极奋斗,努力争取,勇敢拼搏,坚持不懈的行为,其价值和意义,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就此而言,老子的思想不尽合理。但应该看到,人生的路并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人们不仅需要慷慨陈辞,而且需要沉默不语;既需要穷追猛打,也需要退步自守;既应该争,也应该让;如此等等,一句话,有为是必要的,无为也是必要的。就此而言,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人生的旅途中,应该什么时候有为,什么时候无为呢?无为和有为的选择取决于主客我敌双方的力量对比。当主体力量明显占居优势,居高临下,以十当一,采取有为以后,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时,应该有为。而当主体处在劣势的位置上,稍一动作,就可能被对方“吃掉”,或者陷于更加被动的境地,那么,便应该以退为进,坚守“无为”方法。无为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待时机成熟,成功条件已到,便可由无为转为有为,由守转为攻,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屈伸之术。

为此,我们提醒那些想提高心力的人们,在人生大道的某一个点上:

只有无为,方能无所不为;

只有退几步,方能大踏步前进!

宠辱不惊是基本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交。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口爽的“爽”字,是指口腔舌头的味觉出了毛病。不是爽快的意义,这要特别说明。例如中国古代医书所称的口爽,便是口腔乏味、食欲不振的意思。

驰骋畋猎,是古代最富于刺激性的个人户外活动,以及群众野外活动。它正如现代人的观念,认为刺激才是享受,疯狂才够刺激。

宠,是得意的总表相。辱,是失意的总代号。当一个人在成名、成功的时候,如非平素具有淡泊名利的真修养,一旦得意,便会欣喜若狂,喜极而泣,自然会有惊震心态,甚至有所谓得意忘形者。

人须能用物而不为物用,不为物累。但能利物,而成为无为的大用。因此再进而说明人生宠辱境界的根本症结所在,都因为我有身而来。

有关人生的得意与失意,荣宠与羞辱之间的感受,古今中外,在官场,在商场,在情场,都如剧场一样,是看得最明显的地方。宋代诗人便有“羡他村落无盐女,不宠无惊过一生”的故作解脱语!无盐是指齐宣王的丑妃无盐君,历来都把她用作丑陋妇女的代名词。其实,无盐也好,西施也好,不经绚烂,哪里知道平淡的可贵。不经过荣耀,又哪里知道平凡的可爱。这两句名诗,当然是出在久历风波,遍尝荣华而归于平淡以后的感言。从文字的艺术看来,的确很美。但从人生的实际经验来讲,谁又肯“知足常乐”而甘于淡泊呢!除非生而知之的圣哲如老子等辈。

金钱的危险性

在古时候,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个拥有无数钱财的吝啬鬼去佛祖那儿乞求祝福。

佛祖让他站在窗前,让他看外面的街上,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人们。”

佛祖又把一面镜子放在他面前,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

“我自己。”

佛祖说,窗户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但镜子上镀了一层银子。单纯的玻璃让我们能看到别人,而镀上银子的玻璃都只能让我们看到自己。

单纯的玻璃只能看到别人,镀上银子的玻璃只能看到自己。这就是说钱能让人自私,危险性一览无余。

这也会过去

中东有个皇帝统治着一个疆土辽阔、富裕强大的帝国。在统治的势力范围内,到处都是向他臣服的国家。他拥有强大的军队,巨大的财富,还有一大批学富五车的人作他的谋臣,因而差不多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干什么就能干成什么。他享尽了人世间所有的幸福诸如权力、美食、美色等等之后,感到人生的空虚。有一回,他就把所有谋臣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