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识人、了解自己(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2178400000003

第3章 学会准确地了解周围人(2)

监河侯见庄子登门求助,十分爽快地答应借粮给庄子。但是他说:“可以,待我收到租税后,马上借你300两银子。”

庄子听罢转喜为怒,脸都气得变了色。他忿然地对监河侯说:“我昨天赶路到府上来时,半路突听呼救声。环顾四周不见人影,再仔细向四周环顾,原来在干涸的车辙里躺着一条鲫鱼。”

庄子叹了口气接着说:“它见到我,就像遇见救星似地向我求救。据称,这条鲫鱼原住东海,不幸沦落车辙里,无力自拔,眼看快要干死了。请求路人给点水,救救性命。”

监河侯听了庄周的话,忙问庄子是否给了水救鲫鱼一命。

庄子白了监河侯一眼,冷冷地说:“我说可以,等我到南方,就去劝说吴王和越王,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到你这儿来,这样就可以把你接回东海老家去罢!”

监河侯听傻了眼,认为庄子的救助方法感到十分荒唐:“那怎么行呢?等到水来了,它早已经死了。”

“是啊,鲫鱼听了我的主意,当即气得睁大了眼,说眼下断了水,使我没有安身之处,实际上只需几桶水就能帮我解困,你说的所谓引水全是空话大话,不等把水引来,我早就成了鱼市上的干鱼啦!”

北极熊的故事

你听过北极熊的故事吗?在北极圈里,它可是没有什么天敌的,但是聪明的爱斯基摩人,却可不费吹灰之力逮捕它……

爱斯基摩人是怎么办到的?这就是上帝给人的智慧吧!他们杀一只海豹,把它的血倒进一个水桶里,用一把两刃的匕首插在血液中央,因为气温太低,海豹血立即凝固,匕首就结在血中间,像一个超大型的棒冰,之后把棒冰倒出来,丢在雪原上就可以了。

北极熊有一个特性:嗜血如命,这就足以害死它了。它的鼻子特灵,可以在好几公里之外就嗅到血腥味,此时它一定闻到爱斯基摩人丢在雪地上的棒冰,于是迅速赶来觅食,开始舔起血棒冰,舔着舔着,舌头渐渐麻痹,但是还是不愿意放弃这样的美食,忽然血的味道变好了——那是更新鲜的血,温热的血。

于是它越舔越起劲──原来那是它自己的血——事实是:它舔到一个程度,已经舔到棒冰的中央部分,匕首划破了它的舌头,血冒出来,但是它的舌头早已麻木,所以没有感觉,但是它的鼻子还很敏感,知道新鲜的血来了,加紧舔食的结果就是,舌头伤的更深,血更多流失,通通吞到自己的喉咙里。最后是北极熊失血过多,休克晕厥过去,爱斯基摩人就走过去,几乎不必花力气,就可以轻松捕获它。

在我们的生命中,追求幸福的过程里,我们也很可能是一只北极熊,如果你所保持的是错误的观念和看法的话。

金壶妙计,难救亡政

春秋战国时期,纪国因为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人心涣散,最终被强大的齐国所灭。齐国灭纪以后,齐国国王励精图治,吸取纪国亡政的经验教训,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笼络人心的政策,使齐国出现了一段繁荣的时期。

一日,齐景公由宰相晏婴等大臣陪同到纪地视察,纪国的一位前臣为了讨齐景公欢心,给自己封个一官半职,就拿着偶然得到的一把金壶送给齐景公。齐景公拿着这把金光闪闪的金壶很是喜欢。这把金壶不仅做工精美,壶身上还雕刻着各种花纹,而且据说它还是纪国国君祖传的宝贝。

齐景公把壶拿在手中,仔细把玩。当他打开壶盖的时候,发现里面竟然有两个竹简。他打开其中一个竹简,只见上面写着这样一段话:不要吃翻转过来的鱼;而另一个竹简上则写着:不要骑走不快的马。齐景公低头沉吟片刻,对晏婴说:“我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不要吃翻转过来的鱼是要告诫大臣不要贪财,而不要骑走不快的马是要告诫国王不要任用不能干事的人。对吧?”晏婴说:“大王说的很对,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个治理国家的良策啊!如果我们齐国的每一个大王都能够真正做到这两点,那么我们齐国必然长盛不衰啊!”齐景公点头表示赞许,于是又问:“既然纪国有这么好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怎么还是亡国了呢?”晏婴说:“大王,好办法是用来治理国家的,纪国的人把它装进金壶里,却不知道拿它来治理国家。这么好的办法不用岂不是太可惜了。所以,金壶妙计,难救亡政啊。”

盲者的启示

在从纽约到波士顿的火车上,加明发现他隔壁座位的老先生是位盲人。加明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是位盲人,因此加明和盲人谈起话来,一点困难也没有,加明还弄了杯热腾腾的咖啡给他喝。

当时正值洛杉矶种族暴乱的时期,他们因此就谈到了种族偏见的问题。老先生告诉加明,他是美国南方人,从小就认为黑人低人一等,他家的佣人是黑人,他在南方时从未和黑人一起吃过饭,也从未和黑人一起上过学。到了北方念书,有次他被班上同学指定办一次野餐会,他居然在请帖上注明“我们保留拒绝任何人的权利”。在南方这句话就是“我们不欢迎黑人”的意思,当时全班哗然,他还被系主任抓去骂了一顿。

他说有时碰到黑人店员,付钱的时候,他总将钱放在柜台上,让黑人去拿,不肯和黑人的手有任何接触。

加明笑着问他:“那你当然不会和黑人结婚了。”

他大笑起来:“我不和他们来往,如何会和黑人结婚?说实话,我当时认为任何白人和黑人结婚,都会使父母蒙辱。”

但他在波士顿念研究生的时候,发生了车祸。虽然大难不死,可是眼睛完全失明,什么也看不见了。他进入一家盲人重建院,在那里学习如何用点字技巧,如何靠手杖走路等等。

慢慢地他终于能够独立生活了。

他说:“我最苦恼的是,我弄不清楚对方是不是黑人。我向我的心理辅导员谈这个问题,他也尽量开导我,我非常信赖他,什么都告诉他,将他看成良师益友。

有一天,那位辅导员告诉我,他本人就是黑人。从此以后,我的偏见就完全消失了。我看不出对方是白人,还是黑人,对我来讲,我只知道他是好人,不是坏人,至于肤色,对我已毫无意义了。”

车快到波士顿,老先生说:“我失去了视力,也失去了偏见,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在月台上,老先生的太太已在等他,两人亲切地拥抱。加明猛然发现他太太竟是一位满头银发的黑人。加明这才发现,自己视力良好,但他的偏见还在,是多么不幸的事。

眼睛在很多时候误导甚至欺骗了我们,盲者倒是幸运,因为他必须用心去打量这个世界,并且“看”得更为真切。所以,看待事物不仅要用眼,还要用心。仅用眼睛去观察世界,多半是不全的;而用心则能体悟实际的灵魂。

把筐调换过来

有这样一个比方,说有的人经常挑着两个筐,前面的筐里装着别人的缺点,后面的筐里装着自己的缺点。这样他就会经常看到别人的缺点,忘记自己的缺点。时间长了,前面的筐子越来越重,担子越来越沉,在人生的道路上,步履也越来越艰难。

如果挑筐的人把筐调换过来,肯定会是另一番模样。因为:把筐调换过来,你会经常看到自己的缺点,克服自己的缺点,从而使前面的筐轻些,再轻些。把筐倒过来,你会看不见别人的缺点,忘掉别人的缺点,不再背别人缺点的包袱,后面的筐也会轻些,再轻些。

鲁国少人才

鲁哀公对拜见他的庄子深有感慨地说:“咱鲁国儒土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

庄子听了鲁哀公的判断,却不以为然地持否定态度:“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鲁哀公反问庄子:“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庄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鲁国的所见所闻:“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珏的,遇事清醒果断。”

庄子见鲁王认真听着,接着表示自己的见解:“其实那些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

他向鲁王建议:“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宣布旨意,凡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问斩!”

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五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唯独有一男子,穿戴儒装立于王宫门前。鲁哀公闻讯立即传旨召见。鲁哀公见来者仪态不俗,用国家大事考问他,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千变万化,对方对答如流,思维敏捷,果然是位饱学之士。

庄子了解到鲁国在下达命令后,仅有一位儒士被国君召进宫,敢于回答问题。于是他发表自己的看法:“以鲁国之大,举国上下仅只一名儒士,能说人才济济吗?”

敏锐地感知细节

一个举人经过三科,又参加候选,得了一个山东某县县令的职位。第一次去拜见上司,想不出该说什么话。沉默了一会,忽然问道:“大人尊姓?”这位上司很吃惊,勉强说了姓某。县令低头想了很久,说:“大人的姓,百家姓中所没有。”上司更加惊异,说:“我是旗人?贵县不知道吗?”县令又站起来,说:“大人在哪一旗,”上司说:“正红旗。”县令说:“正黄旗最好,大人怎么不在正黄旗呢?”上司勃然大怒,问:“贵县是哪一省的人?”县令说:“广西。”上司说:“广东最好,你为什么不在广东?”县令吃了一惊,这才发现上司满脸怒气,赶快走了出去。第二天,上司令他回去,任学校教职。究其原因,便是不会察言观色。

我们如能真的在交际中察言观色,随机应变,也是一种本领。例如在访问中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访问者应全神贯注地与主人交谈,与此同时,也应对一些意料之外的信息敏锐地感知,恰当地处理。

主人一面跟你说话,一面眼往别处看,同时有人在小声讲话,这表明刚才你的来访打断了什么重要的事,主人心里惦记着这件事,虽然他在接待你,却是心不在焉。这时你最明智的方法是打住,丢下一个最重要的请求告辞:“您一定很忙。我就不打扰了,过一两天我再来听回音吧!”你走了,主人心里对你既有感激,也有内疚:“因为自己的事,没好好接待人家。”这样,他会努力完成你的托付,以此来补报。

在交谈过程中突然响起门铃、电话铃,这时你应该主动中止交谈,请主人接待来人,接听电话,不能听而不闻滔滔不绝地说下去,使主人左右为难。

当你再次访问希望听到所托之事已经办妥的好消息时,却发现主人受托之后尽管费心不少但并没圆满完成甚至进度很慢。这时难免发急,可是你应该将到了嘴边的催促化为感谢,充分肯定主人为你作的努力,然后再告之以目前的处境,以求得理解和同情。这时,主人就会意识到虽然费时费心却还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产生了好人做到底的决心,进一步为你奔走。

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言语、表情、手势、动作以及看似不经意的行为有较为敏锐细致的观察,是掌握对方意图的先决条件,测得风向才能使舵。例如和上司打交道时,对其眼手的观察,能够让我们洞悉其内心:

①上司说话时不抬头,不看人。这是一种不良的征兆——轻视下属,认为此人无能。

②上司从上往下看人。这是一种优越感的表现——好支配人、高傲自负。

③上司久久地盯住下属看——他在等待更多的信息,他对下级的印象尚不完整。

④上司友好和坦率地看着下属,或有时对下属眨眨眼——下属很有能力、讨他喜欢,甚至错误也可以得到他的原谅。

⑤上司的目光锐利,表情不变,似利剑要把下属看穿。这是一种权力、冷漠无情和优越感的显示,同时也在向下属示意:你别想欺骗我,我能看透你的心思。

⑥上司偶尔往上扫一眼,与下属的目光相遇后又往下看,如果多次这样做,可以肯定上司对这位下属还吃不准。

⑦上司向室内凝视着,不时微微点头。这是非常糟糕的信号,它表示上司要下属完全服从他,不管下属们说什么,想什么,他一概不理会。

⑧双手合掌,从上往下压,身体起平衡作用——表示和缓、平静。

⑨双手插腰,肘弯向外撑,这是好发命令者的一种传统人体语言,往往是在碰到具体的权力问题时所做的姿势。

⑩上司坐在椅子上,将身体往后靠,双手放到脑后,双肘向外撑开,这固然说明他此时很轻松,但很可能也是自负的意思。

食指伸出指向对方——一种赤裸裸的优越感和好斗心。

双手放在身后互握,也是一种优越感的表现。

上司拍拍下属的肩膀——对下属的承认和赏识,但只有从侧面拍才表示真正承认和赏识。如果从正面或上面拍,则表示小看下属或显示权力。

手指并拢,双手构成金字塔形状,指尖对着前方——一定要驳回对方的示意。

把手捏成拳头——不仅要吓唬别人,也表示要维护自己的观点,倘用拳头敲桌子,那干脆就是企图不让人说话。

当然,要做好社交中的“天气预报”,需要更为详尽的“气象”知识,在接下来的小节中,我们将分门别类介绍给读者。

沽名钓誉之徒

隋朝第二任皇帝隋炀帝杨广,是个重美人不重江山、好纵欲不顾人伦的彻底享乐主义者。为了美人和纵欲,他敢作敢为,无所顾忌。他以弑病父、淫庶母作为当皇帝的开端;曾经不惜工本开辟三百里地的“西苑”,内五湖、十六苑、三大山,专门用来安置从全国各地采选来的美女;曾经整日转悠在户户西施、室室王嫱的“迷楼”里,天天用“御女车”来广试童女;曾经特地开凿运河,直通扬州,命五百名少女为他牵船巡幸;最后把乃父隋文帝毕生经营下的富冠历代的隋朝断送在奢侈享乐之中……如果谁要数一数在古今中外的封建帝王中,谁最豪华奢侈、工于享乐而又大逆不孝,那么冠军恐怕非杨广莫属。

然而,就是这个嗜欲如命、大逆不孝的隋炀帝杨广,他的一生中却也有过一段戒色戒欲、忠厚仁孝的时日。

那是杨广当晋王的时候。隋文帝有五子;都为独孤皇后所生。长子是杨勇,次子便是杨广。杨坚篡周为帝之后,按照立长不立幼的老规矩,立长子杨勇为皇太子,而杨广以下当然只能封王。杨广被封为晋王。

从近期看,太子与晋王都是皇帝的儿子,地位和权利相差无几。但是,太子是下一任皇帝,到那时候晋王的地位便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了。杨广深知,只有当上皇帝,才能肆意纵欲,乐到极地。他不甘自己只得王位,一心要取代哥哥成为皇太子。但太子换人,事关朝政大计,只有他父亲才能决定。而他父亲杨坚是历史上少有的开明皇帝,聪明过人,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蒙骗得了的。于是他又想到了他的母亲。

杨广的母亲独孤皇后,家世贵盛,资质颖慧,在杨坚代周建隋的过程中也曾立下过汗马功劳,深得隋文帝的宠爱。每当隋文帝临朝,她总是并车随行,一直送到朝阀门外。又在皇帝身边,密布心腹,随时了解各种大事;一旦发觉朝政大事有失妥当,便等隋文帝退朝回来,在枕头边婉转规谏,隋文帝当然是言听计从。朝廷内外都知道独孤皇后对朝政以及皇帝的重大作用,所以都把独孤皇后也当“皇帝”看待。她和隋文帝被合称为“二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