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识人、了解自己(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2178400000039

第39章 在合作与取舍中提高做人境界(5)

曾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玻璃,奈何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过到对面去,而实验人员每天都有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也没缺少猎物,只是它仍然想到对面去,想尝试那美丽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断的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也总是弄的伤痕累累,有好几次都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好一些日子,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人员马上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

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对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好像他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天会固定出现的鲫鱼,然后用他敏捷的本能进行狩猎,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凶狠霸气,但这一切只不过是假象罢了,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甚至于当那些鲫鱼逃到那边去,他就立刻放弃追逐,说什么也不愿再过去。

一个小孩在看完马戏团精彩的表演后,随着父亲到帐篷外去拿干草喂养表演完的动物。小孩注意到一旁的大象群,问父亲:“爸,大象那么有力气,为什么它们的脚上只系着一条小小的铁链,难道它无法挣开那条铁链逃脱吗?”父亲笑了笑,耐心为孩子解释说:“没错,大象是挣不开那条细细的铁链。在大象还小的时候,驯兽师就是用同样的铁链来系住小象,那时候的小象,力气还不够大,小象起初也想挣开铁链的束缚,可是试过几次之后,知道自己的力气不足以挣开铁链,也就放弃了挣脱的念头,等小象长成大象后,它就甘心受那条铁链的限制,而不再想逃脱了。”

做事有“心机”的人,他们在做事的过程中,会努力地避开思维定势和经验的局限,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找到突破定势的方法。在大象的成长过程中,人们聪明地利用一条铁链限制了它,虽然那样的铁链根本系不住有力的大象。故事中的鲨鱼和大象都是被固定的思维所束缚,把习惯了的事情当成理所当然的,不试图去改变它。就我们而言,一些生活习惯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判断和抉择的能力,我们要有勇气去打破已有的格局的束缚。

在我们成长的环境中,也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链条系住了我们。我们经常将这些铁链当成习惯,视为理所当然。就这样,我们独特的创意被自己抹杀,认为自己无法成功。我们甚至自己告诉自己,难以成为配偶心目中理想的另一半,无法成为孩子心目中理想的父母,无法成为父母心目中理想的孩子。然后,开始向环境低头,甚至于开始认命、怨天尤人。其实,这一切都是我们心中那条系住自我的铁链在作祟罢了。当我们发现自己的那一条铁链的时候,要当机立断,运用我们内在的能力,立即挣开消极习惯的捆绑,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投入另一个崭新的领域中,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发挥。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如果一味恪守前人的经验,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就会像鲨鱼和大象一样,在思维定势中失去了创新的机会。每个人都有一个固定的思维定势,只不过思维的方法不同而已。固定的思维方式容易产生偏见,这种偏见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它容易把人的思维引入歧途,也会给生活与事业带来消极影响。

要改变这种思维定势,需要我们改变观念,也就是不断学习新知识,并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改变自己的行动。因为思维是改变自己的内在基础,只要运用头脑,积极思考,你就能够在社会中发现机会,创造机会,改变自己的生活,实现人生目标。

要成为一个做事有“心机”的人,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不善于改变思维,就根本不可能找到成功的路径。

敢于与众不同

当你依靠常规方法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时,不妨变换一下思考的角度,采用“逆向思维”方式,从事物的反面入手,有时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国布里奇玩具公司董事长莱希顿常常为了公司的事情而烦闷。由于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各大玩具公司竞相推出儿童们喜爱的新型玩具,并且在市场上十分畅销,对布里奇玩具公司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莱希顿的别墅后面有一片茂密的树林,每当遇到令人头痛的问题的时候,他都会到树林里去散步。

这一天,莱希顿又慢慢地踱到了树林里,但他的脑子里一刻也没有停止转动,他是一个不肯服输的人,为了对付其他公司的排挤,他绞尽脑汁,努力地想找出一个新的方案来给予反击。

正在这时,他看到小路旁的一棵树下,几个小孩似乎在玩什么东西,每个人都玩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莱希顿马上跑了过去。原来,那几个小孩正在玩一种肮脏而且看起来十分丑陋的昆虫。

莱希顿十分奇怪,使问其中的一个孩子:“你们怎么玩这种又脏又丑的虫子呢?难道你们的爸爸妈妈没有给你们好看的玩具吗?”

那个小孩一撅嘴,说道:“那些商店里卖的玩具我都有,可是全玩腻了,都是一个样子,没有什么意思。这种虫子我从不见过,虽然脏一点,丑一点,可是比家里的那些漂亮的玩具好玩多了。”

莱希顿头脑突然闪过一道火花。他知道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不到一个月,布里奇玩具公司就隆重推出了一种新产品,一改过去玩具总是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的格局,而是以丑陋、色彩暗淡作为主要方向。一时间,这种丑陋玩具满足了儿童们的好奇心理和新鲜感,于是成为市面上的抢手货。

布里奇玩具公司因为莱希顿的奇妙设想而在竞争之中稳住了阵脚,并且一一击败了对手,而成为玩具业的佼佼者。

一位美国的家具商人马德罗尔斯,他是个勇于创新的商人,整天除了生意上的工作外,便是思考着如何设计出更好更独特的家具来迎合口味越来越高的消费者的需要。

有一次,马德罗尔斯到纽约乡下去度假,路过一个小村庄时,眼前出现了一片残垣断壁,原来这里刚刚发生一起火灾,烧毁了大批的房屋和树林。由于道路被阻,马德罗尔斯不得不停下车来等侯路障的清除。

突然,一片焦松木引起了他的兴趣,那块木头的边缘已经烧焦了,但是中心的木纹却十分漂亮,仿佛是一幅画似的,他从中得到了启示。

回家之后,经过几个月的研制,他发明出一种仿纹家具,这种家具美丽的花纹和美丽的色彩使之在老式家具中脱颖而出,一举成为市场上的畅销货。

长期以来许多人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喜欢“一窝蜂”,看到别人干什么马上也跟着干什么,从不进行逆向思维。虽说反其道而行之有悖常理,行事需要超凡的胆识,但只要你用心去揣摩市场定能寻得商机,创造巨大的收益。

要创新,就必须要有用逆向思维,打破常规的决心。不敢打破常规者,他的事业将注定不能有大的发展。只有创新,才能出奇制胜。

老子日:“反者,道之动也。”意思是一种反常规的做法往往是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体现,这也就说明了有“心机”的人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能墨守成规。

《草庐经略》上说:“虚实在我,贵我能误敌。”兵法上有实则虚之谋略,然而,这都没有一定之规,关键要看个人的知识量和悟性。兵者,“诡道”也,所谓“诡”,在兵家那里是没有褒义和贬义之分的,而这类词的意思无非就是一个,那就是变化。谁能变化得宜,谁就会取得胜利。在军事上,与其说是斗勇,不如说是斗智。而智,就是变化。所以我们要善变,不可拘泥于一格,否则就无法有所创新。

但是,谁都会“变化”,在你变化的同时对方也在变化着,因此,要取胜,就必须要掌握别人的变化,这就要采取反“常”的策略。也许从此人手更容易理解“反者,道之动也”之类的话。只有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突破创新,你才能在任何环境中都立于不败之地。

有意识地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反弹琵琶”,将有可能会取得独特的效果。

不要“想当然”

人们做事的时候非常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做事有“心机”的人却总是先想办法验证一下,才会接着去做。

苏轼去拜访王安石,不巧王安石当时有事,苏轼就独自在王安石的书房溜达,发现书桌上压着两句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看后,大笑。信笔续了两句:黄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老翁仔细吟。苏轼是觉得王安石老糊涂了,菊花怎么会落瓣呢?据说,这事惹恼了王安石,于是将苏轼贬到黄州去。后来,苏轼发现那儿的菊花的确是落瓣的,这才感到自己犯了想当然的错误。

年轻的男孩和女孩相约在图书馆见面,不料到时候空等了许久,彼此竞没见到。年轻气盛,两人也没解释什么便轻易分手了。20年后偶遇,早已是男婚女嫁。基于好奇,他们质问对方当年为何不赴约。谁知原来他们一个人在图书馆里等,一个人在图书馆外面等。假如他们能够适时的打一个电话或者向对方解释一下也许就不会出现这个悲剧了。

人非常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很多做错的事,都是“想当然”造成的。他们想不到貌似理所当然的事情的发展并不当然。

有时候,某种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某一事实,但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他可能性并不能排除,人们常常形成某种错觉,把各种可能看成一种必然。

“想当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思维定势。我们认识事物,总有一定的思维框架,是以前经验的沉淀。它常常使我们认识事物时有了一定的参照系。它是有用的,但是,它又可能使我们用来对照复杂的对象时陷入“想当然”的错误。

要减少“想当然”的错误,需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轻率下结论。从一个印象,二三句交谈中做出的判断往往是“想当然”的。我们要时时对自己说,我的判断充分吗?我的结论符合事实吗?有没有新的事实来证明这个结论?更重要的是做事之前你不妨先想办法得到准确的信息再行动。

由于“想当然”的推理,得出了某种结论,也要对该结论保持一定的警惕性,要注意对情况进行反复的分析,并尽量搜集新的事实加以检验。

对于你要做的事,首先要重新评估一下,虽然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也必须养成用自己的头脑仔细思考事情的习惯。

你要把现在的想法一一加以检讨,想想看,是自己真的那么想,还是照别人告诉你的去想的?会不会是偏见或错误的信念?如果没有偏见,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头脑,听听各种人的意见,想想看是对或错,或者有哪个地方不对,然后再综合各种意见,归纳出自己的看法。

当然,人的判断力不可能永远正确,或许也有失误的时候。不过,以失误最少者为指针,则是不变的方法。及时弥补这种失误的,就是看法和与人交往。

做事的“心机”在于少犯错。看书和与人交往就能减少这种“想当然”的错误。

钓胜于鱼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快意的人生,喜得不喜失。不过人生本就有失有得。不可能永远平顺无忧,也不可能长期身陷泥淖。正因为人生是由高低起伏的命运串连而成,所以愈显其丰富多彩。

要想过一个精彩的人生,首先要体悟到,生命中的得失是必然的,人不可能只有得没有失,也不会只有失而没有得。有此体会。才能冲破层层心卡,开启新的人生。

虽说人生有些事情可以重新来过,但我们必须了解,人活在世间,总有各自的利害关系,各有情境、物欲等的牵绊。牵绊愈多,得到的也许愈多,但可能失去的也愈多,正所谓“福兮祸所伏”。所以人生势必有失有得,难以圆满。

我们常常会对一些拥有名望、权势之人,或是被传媒捧红的歌手、明星心生艳羡。尤其是在年轻迷惘的岁月,常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将自己推向崇拜偶像的行列,总觉得他们好有魅力,禁不住为他们疯狂。

对我们来说,这些人享尽别^对他们的宠爱,拥有了不起的“得”,他们得到了所有人给予的关爱。当我们将焦点放在别人的“得”时,总会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人生词典中没有“失”这个字,其实他们失去的可能比得到的还要多,起码失去了自由,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的甚至于失去了健康和正常的生活。不过这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怨不得谁。

有一位日本当红的艺人就曾经感慨地说:“那些真正收入高的人,每天都非常忙碌,就算他拥有广大庭园和豪华住宅,也没有什么时间可以好好享受。”因为想要拥有高收入,就必须拼命工作。自然就没有闲暇的时间可供自己支配。虽说赚钱的目的是为了享受。但忙于赚钱以至于没有时间去享受挣来的一切,不也是枉然。

不论是国王或乞丐,是男还是女,上天都给了每个人一天二十四小时,为了金钱而丧失了宝贵的时间,连做自己喜欢的事,或是同喜欢的人分享收获和快乐都没有空,这样的人生真的幸福吗?相比之下,在有限的时间里,能悠闲地和自己的亲人朋友共度假期,或是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如艺术创作或是旅行等,珍惜人生的每分每秒,用生命去享受它、充实它,是不是更快乐、更幸福呢?

有人选择为了地球的洁净、社会的安宁、人类生存的权利,全心全意地投身与奋斗,化小爱为大爱,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社会、国家或理想,试问他们是失是得?

有人虽身居高位,是所谓的政界首脑、富商巨贾,但为了自身利益,或扩张自我权势,而穿梭在买官晋爵、拉帮结派、尔虞我诈的活动中,为保住自己的地位,获得更多财富而贪赃枉法或行贿受贿,这样的人生是失是得?

有一天在新闻报导上看到一位在澳洲从事环保工作的女士,为了抢救当地的珍稀森林,单独与某大财团对抗,不断与之进行谈判,要求该财团绝不能对当地的稀有森林进行砍伐。双方立场皆很强硬。不肯退让一步,但这位女士绝不退缩,独居在大树上,置个人性命于不顾也要保护环境资源。她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在树上住了两年,不论刮风、下雪、风吹、日晒、雨淋,她都在树上度过,毫不妥协。

在广大民众和舆论的声援支持下,两年后伐木公司终于让步,规划出稀有森林保护区,承诺绝不砍伐这块保护区的任何一棵树。当这位女士从树上爬下来踏在地上时,虽然步履蹒跚,需要别人搀扶,但她脸上却显露出令人动容的神采。

对她全心保护森林的行径,有人认为幸好是伐木公司让步了,这两年的付出也值得。但我的想法是,这位勇敢的女士一定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得失早就已经置之度外,才能够义无反顾地为自己的理想坚持到底。这也是她的选择。

什么是失?什么是得?别人是无法给你答案的。你必须自己问自己,因为价值的定义因人而异。对某些人来说,能让更多的人快乐,帮助更多的人,是最有价值的;但对某些人来说,探究真理,明辨是非才最有意义的;有人则喜欢追求美的事物,为艺术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