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2185600000025

第25章 养心气,在一片宁静中拥有一池莲塘(2)

一个新来的小和尚夏天热得受不了,一个劲地扇扇子还是汗流浃背,可他却见自己的师父坐在蒲团上闭目养神,一点也不感到热,似有凉风吹过。他便好奇地问:“师父,为何弟子感到这般闷热,而你却如此清凉?”师父笑着说道:“心静自然凉,心里能放得下,不去想着热,也就不感到热了。”

“静”字对修身、处事都是大有好处的。钓鱼也讲究一个“静”字。钓鱼时你要能耐得三分静,有耐心地等待鱼儿上钩,要能够冷看鱼漂起伏静观竿梢颤动。如果你心浮气躁,永远也不会钓到鱼,你必须忘我,你必须全身心放松,你必须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此时,你心如止水,似眠非眠,哪里还有什么名利、是非之争啊?

钓鱼讲究一个火候,讲究恰到好处,讲究一点“中庸之道”,钓鱼时竿提早了,钩子还未被鱼吃进嘴不行;提晚了,吃进鱼嘴的钩子又被吐出来也不行。而人生不也是如此吗?只有我们投入全部的热情和希望,集中全部的精力和智慧,从容追求沉着守候,才能适时抓住机遇,在生命的长河里钓起人生的辉煌。此外,钓鱼时也能让人心起慈悲怜悯之心,眼见得活生生的一个生命,在自己手中泯灭,心中肯定会忏悔。生活中也需要有这样一种心态,为人也讲究一个“善”字。真正的钓鱼之人,个个都有菩萨心肠。

钓鱼不仅可以让人忘却烦恼,放松身心,而且可以锻炼心性。脾气急躁者钓不得鱼,因为他们耐不得寂静;心胸狭窄者钓不得鱼,因为身旁的人钓到鱼会让他们嫉妒,让他们心中起波澜;贪婪吝啬者钓不得鱼,因为他们只想钓到更多更大的鱼,而不想下大鱼饵,他们满脑子是鱼,最后却钓不到鱼。真正的钓鱼高手,是不为钓鱼而钓鱼的人,他们图的是个过程,是种体验,正所谓“钓翁之意不在鱼”。不管是姜太公垂钓、还是诸葛亮、罗斯福和达尔文在余暇时去钓鱼,都不是仅为了吃鱼,而是为了修炼身心,为了松弛一下紧张情绪和有意磨炼毅力和耐力,为了静心休养。

置身大自然,迈步山水间

生活中人们为名利而奔忙,虽是弄得身心疲惫,却往往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不妨利用假日走进大自然,当你登临高山、对视大河,面对大自然的美景时,才会顿悟,返璞归真才是自己真正的追求目标,生命中许多追求并非真的有必要,也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深入到自然中,游山玩水,看幽谷清泉、奇石怪草、或醉卧草地,或赋诗山间,其中有不尽的乐趣,能让人忘记生活中的种种争斗与心机。在忙碌的生活中,适时在游山玩水中放逐自己,给心灵一个反思、放松的机会,该是多么美好啊!

生活中不顺之事十之八九,此时不妨去登山,或是河边坐一坐。置身大山中,走在绿树成荫的山间小路上,望着那大自然造就的奇石,听着叮咚的泉水声,以及那清脆的鸟鸣声,让人感到如同置身世外桃源,心中的种种不快,也随着那缭绕的云雾慢慢散去。迈步海滨,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涛汹涌海面,让人顿生几分豪气。通过旅游,既可以领略祖国的秀美山川,又可以遍访历史的足迹,缅怀古人,从而既放松了心情,又让自己的心灵受到洗礼。

大自然的魅力在于它巨大的生命力。越是原始的地方,我们越是感觉到生命力的强大。大自然的神奇,可以让人真切体会到生命的渺小和珍贵;大自然的美丽,可以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美好。所以,生活中当你感到烦闷时,不妨背起行囊,一个人独自去游山玩水,到大自然中放逐自己。

经过长时间的紧张工作,我们在旅游中变换兴奋点,放松,释放疲劳,从而,能够以旺盛的精力重新投入工作。给自己一段假期,放松自己于山水中。让山水的灵性,涤尽自己工作上、情绪上、思想上的烦累!

置身大自然,迈步山水间,任我心自由自在地驰骋,让人在物我两忘的意境中,将天地万物置于空灵之中。这是何等的快意、何等无拘无束的心境啊!罗素曾经说过:“我们的生命是大地生命的一部分,就像所有动植物一样,我们也从大地上吸取营养。”当你走进大自然,投入它那宽广的胸怀时,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似乎都有灵性,都会抚慰你受伤的心灵。望着山中那历经沧桑的松柏,以及那经历了千百年风吹雨打的岩石,你会重新豪情万丈,平添了许多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生活是诗,诗意地栖居

诗是什么?诗是人们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对生活的表达。诗是诗人的生活感悟,是诗人的人生心得,是诗人心灵的描述。读史可以让人知古今,读诗不但可以让人知今,而且可以让人明事理,可以让人陶冶情操,涤荡心胸。

诗有古诗和新诗之分。古诗讲究精练,贾岛曾“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人生也需要精练;新诗讲究哲理,“路之值得赞美,在于它不站起来要做纪念碑”,诗人韦苇的诗句充满了深邃的哲理内蕴,人生本身就充满哲理,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诗,一首值得让人读一生的诗。

好诗不在于语言,过于优美的语言,过于华丽的辞藻,反而有附庸风雅之意,让人有束缚感。朴素的文字,平常的语言,同样可以写出动人的诗篇。“如果你嘴里含满了食物,你怎么能歌唱呢?如果你手里握满金钱,你怎能举起祝福之手呢?”这是纪伯伦的诗句,语言质朴之极,却有着鞭辟入里的力量。

意与理是诗的艺术魅力所在,读诗重在体味诗中别有用心的意境以及启人心智的哲理。诗意并不在字,《小窗幽记》中说:“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意思是说诗意不在文字,那么诗意在哪里呢?就藏在人的心中。最好的诗是用心来读的,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功利,拘泥于某种形式,即使满腹平平仄仄,也毫无诗意。理是诗人在平凡现实生活中挖掘出的人生真义,是诗人对社会人生深刻理解的诗的阐释和咏唱,如林语堂所说:“若天地间有此一句话,只是被你说出而已。”读诗要思考其哲理,这可以发人深省,但又不可太注重哲理,太多的理性,太多的用心,反而会束缚人性真情的流露,恬淡畅适,无为而为,才会满怀意趣。好诗总是能够将主观情意与客观意象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让人为之叫绝。

人生如诗,物质便是它的文字,而快乐则是它的意,人生价值则是它的理。生活中不能太注重物质,而忽略了快乐与人生价值,这样的人生算不得幸福,如同太注重文字的诗算不得好诗一样。文字是诗的材料,是表达意与理的手段,而不是诗的全部,而物质也是生活的手段,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真正的目的在于幸福,而幸福的材料是快乐与价值,不是物质。

王国维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诗与世事是分不开的,生活是诗的来源,读诗便可以让人明白世事。当你烦恼时,当你无聊时,不妨读首小诗,到诗中去体味人生的意境,借鉴古人处世哲学。

养一棵植物,体味悠闲

“养一棵植物”是心理医生教人练习无条件地爱的一种方法,其实,这也是解决消沉的有效途径。大自然从不理会我们的消沉,花草从不在意我们低落的情绪,它们总是生机蓬勃地按照自然规律生活,在这样一个积极的朝气蓬勃的氛围中,我们看到生命运行的活力和蒸蒸日上的光明,会很容易受到感染,使精神从低迷中振作起来。

在屋顶,在庭院或在阳台栽种些花草,你的休闲生活会顿然生辉,心情会豁然开朗。当你为这些花草的健康生长而付出无私的爱后,你会感到生命的壮美,你会更加热爱生活。而你在闲暇之余欣赏它们时,你会为它们在风雨中依旧茁壮成长的精神所感动,而不再去慨叹世态炎凉,充分体味到悠闲与宁静,体味到人生的美好。

如果你喜欢山茶花,你能不为它那种顶风冒雪,不怕环境的恶劣,在严寒冬天久开不败的精神所打动吗?有这样一个传说: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手下的总兵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缢死煤山。吴三桂投降清军,清朝封他为平西王,守云南。

吴三桂在云南,横行霸道,在五华山建宫殿,造阿香园,传旨云南各地献奇花异草。陆凉县境内普济寺有一株茶花,高二丈余,花呈九蕊十八瓣,浓香四溢,为天下珍品。陆凉县令见到旨意,便到普济寺,迫令寺旁居民挖茶树。村民不服,直到天黑。无人动手下锹。

这天夜里,村中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看见一位美丽姑娘走来,手里拿着一枝盛开的茶花,对老人说:“村民爱我,培育我,我的花只向乡亲们开放,吴三桂别想看到我一眼。你们还是让那县令送我去吧,免得百姓受苦,我自有办法对付他们,定能胜利归来。”老人伸手去握姑娘的手,一惊醒来,原来是一个梦。第二天老人将梦情告诉村民,大家认为是茶花仙子托梦,就照她的意见办吧!

县令亲自押送村民将茶树送到吴三桂的阿香园,谁知茶树刚放下,便听“哗”的一声,茶树叶子全部脱光。吴三桂大怒,责怪县令一路保护不周。谋臣进言:“一路日晒,常有此情况,栽下去仍然可活的。”到了春天,茶树长了一身叶,就是不开花。吴三桂向茶树抽了一鞭,留下一道伤痕。第二年春天,吴三桂带众姬妾,到阿香园赏花,见茶花只有几朵瘦小的花,吴三桂愤愤地说:“这是什么举世名花!”举鞭又抽去,茶树干上留下第二道伤痕。第三个春天,吴三桂见园中一片凋零,什么花也不开,茶树上蹲着一只乌鸦,向他直叫。吴三桂怒火直冒,挥鞭又向茶树抽去,第二道伤痕上渗出鲜血。吴三桂下令把花匠抓起来治罪。茶花仙子为搭救花匠,不顾自己伤痛,来到吴三桂梦中唱道:

三桂三桂,休得沉醉;

不怨花王,怨你昏愦。

我本民女,不求富贵,

只想回乡,度我穷岁。

吴三桂举起宝剑,向茶花仙子砍去。“咔嚓”一声,宝剑劈在九龙椅上,砍下一颗血淋淋的龙头。茶花仙子冷笑一声,又唱道:

灵魂贱卑,声名很臭。

卖主求荣,狐群狗类!

枉筑宫苑,血染王位。

天怒人怨,必降祸祟。

吴三桂听罢,吓得一身冷汗,便找来一个圆梦的谋臣,询问吉凶。谋臣说:“古人有言,福为祸所依,祸为福所伏。茶树贱种,入宫为祸,出宫为福。不如贬回原籍,脱祸为福。”吴三桂认为有理,便把茶树送回陆凉。茶树回乡,村里男女老少都出来迎接。大家摸着树干鞭痕,悲喜交集,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夜,村民们做了一个大家相同的梦:茶花仙子对大家说:“与敌人作斗争,要耐心、要有韧性,我虽伤痕累累,但我终于回来了,我是胜利者。”从此,在云南都称山茶花为胜利花,山茶花开,总是显示了人们战斗胜利的喜悦。

◎不生气的智慧

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养心务必要养德,德高才能神凝气定。养心重在养神,养神说到底是净化人的灵魂。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