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你所获取的,不仅仅是工资,更重要的是晋升的机会。真正聪明的人绝不会时时刻刻在脑子里计算自己所得的报酬。他们更愿意多一点业绩,愿意多付出一些。这些人,在斤斤计较“等价原则”的人看来,无疑是太傻、太吃亏。但“太傻”的人,往往顺利晋升,吃小亏的人从来不会吃大亏。从来不肯吃小亏的人,却往往要吃大亏--占得一时的便宜,偷得一时之闲,却丧失了大好的向高位晋升的机会!
那些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员工,在他们主动多做出一点的时候,在他们默默吃亏的时候,不一定能够被领导看到。但他们长期这样主动地比别人多一点业绩,总有被看到的时候。
同理,那些多点业绩就“叫屈”的人,那些偷奸耍滑的人,也不是每次都被上司看到,但总有被看到的时候;只要被看到一次,这样的人向更高地位攀升的路就堵死了,甚至会面临被“炒”的厄运。
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离领导太远,再多一些业绩也始终没有被他看到。不过别担心,乐于多一点点业绩的人在哪里都会受到欢迎,这个领导看不到,也许另一个“贵人”就会看到。
在很多时候,多点业绩,命运就会改变。因为多做一点就多一次机会,如果你每天多做一点,那么你就每天都面临着更多的晋升和加薪的机会。
事实上,在工作与报酬的平衡关系上,一个乐于比别人多一点业绩的人永远也不会吃亏。今天,你多付出了一份劳动,你多做了一点业绩,可能你没有得到一份回报。但在明天,你一定能得到超额的回报。除了薪金回报外,你还得到能力和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你会为自己赢得更高的地位。
境界谈
说到底,“等价原则”从来没有被否定,回报只是时间的迟早而已,关键在于你自己的业绩!
业绩能让你一步步地高升
也许很多刚刚步入职场的时尚青年们对老劳模王进喜其人其事比较陌生,但一听到卡莉·菲奥莉娜、艾柯卡、杰克·韦尔奇这些闪光的名字就会怦然心动。他们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如芝麻开花般地节节高升,最后登上全球数一数二的企业组织的总裁的位子。
也许你在怦然心动之余,都在叩问一个问题:他们凭什么?他们的所作所为就会告诉你答案。
卡莉1998年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女企业家”。1999年,44岁的她,被世界50强之一的惠普公司聘任为总裁。
1980年,卡莉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做基层财务员。
做了一段时间,略懂了一点财务工作后,她又主动向上司提出要当基层业务员,后来被派去开拓韩国市场。在销售工作中,卡莉善于辞令,巧于交际,果断而干练,博得了客户的好评,销售业绩优异。
1984年,AT&T正处于整顿时期,她被调去最杂乱、最没有前途的部门--“接入部门”任主管。这是一个乱糟糟、令许多人头痛的部门,但卡莉正是看中这一点--她认为这是个挑战性强、最能做出业绩、最能展示自己才华的一个部门。
经过几年的努力,卡莉把这个部门打理得井然有序,营运成本大幅度削减下来。良好的业绩在公司高层引起一片哗然。从此,她的事业蒸蒸日上。35岁就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高级官员。40岁时晋升为从AT&T中分拆出来的朗讯公司的总经理。
按理说,分离出来的新公司,将失去原归属的大公司的品牌优势,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但卡莉再次选择了直面困难、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她决心大干一番。
卡莉投入全部的精神和热忱,把这家新朗讯的业务扩展到300亿美元,成为世界重量级企业,业务增长率从原来的8%上升到60%。
卡莉的杰出才能和卓越的业绩,被全球50强之一的惠普公司的前总裁看中。惠普当时正处在大企业通病之中,面临经营管理上的种种困难,急需引入新人来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惠普选中了卡莉,1999年,卡莉登上惠普公司的总裁的“宝座”。
卡莉的事迹告诉职场人士:要想一步步跃升到更高的位子上,就得靠卓越的表现,靠优异的业绩。
业绩是硬道理,是职场人士脱颖而出、获得高位的最硬的条件。
要想从一名普通的低层员工走上较高的地位,就要经得起评价和考核。什么是组织的决策层评价和考核员工的标准呢?很多领导者的回答是:看业绩,看结果。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领导考虑的首先是组织的生存和效益。如果一名员工只知道乖乖听话,不能够为组织创造效益,难免有一天会接到领导“另谋高就”的忠告。此外,不论你曾经付出了多少心血,做了多少努力,但只要你拿不出业绩,那么领导就会觉得付给你的薪水纯属浪费金钱,更别指望他会把你晋升到一个较高的位子上。
境界谈
无论你从事哪一行,无论你在什么组织,你都必须用实实在在的业绩来证明你可以为组织创造效益,你必须让领导从你身上看到--业绩在此,效益在此!此时不必你自荐,不必你自我表白,他也会主动地晋升你,因为他看到你在更高的位置上能够大有所为,能够创造更大的效益,有利于整个组织的发展壮大。
为提升自己的地位而工作
你在为谁工作?--这是当今所有部门机构的领导、所有企业老板最想问下属和员工的一句话。
面对这一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为上级工作、为老板工作。
在机关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的人,很多人会说:为应付上级检查。他们的口头禅是,“上级的事,又不是我家的,何必那么认真?!”因为上级经常来检查,为了不挨批评、保住饭碗,不得不工作。
在私营企业中,很多人抱着这样的态度:为老板工作。他们会说:“是老板让我干这件事”,他做工作是为了完成老板下达的命令,是为了给老板看,向老板交差。
以“为上级、为老板”的心态工作,首先会导致得过且过。“又不是为自己干,何必那么卖力”,“说得过去、能在领导那里过关就行了”,这是他们心里常说的话。这样,工作在他们心目中就成了一种“差使”,工作的目的是向上级和老板“交差”,交完差就万事大吉。这种心态会导致工作没有激情,缺乏自觉,上级来检查、领导盯着时还能认真一下,老板不在或领导稍有疏忽就企图偷奸耍滑、蒙混过关。
以“为上级、为老板”的心态工作,还会导致无休止的抱怨。既然为领导“干活”,为老板“打工”,就得满足自己无休止的要求,否则就会抱怨领导偏心、老板抠门,抱怨工作时间过长,抱怨制定的管理制度过严……总之,是满口抱怨之辞,甚至“怨声载道”。
持续的抱怨会使人摇摆不定,进而在工作上敷衍了事;无休止的抱怨使人思想肤浅,心胸狭窄。一个在自己头脑里装满了抱怨的人是无法容纳未来的。
试想:一个人在工作中得过且过,抱怨不息,如何能有所业绩、有所建树?又如何能得到上级的器重、领导的重用,怎么会被晋升到要害位置上呢?
第二种态度是:为钱工作。
“为钱”是一种很直接的表达,说得委婉一点就是“为薪水”。“我为组织干活,组织付我报酬,等价交换,天经地义”,“只要对得起这份薪水就行了”,“我只拿这点钱,凭啥干那么多”,此类话语是这种人工作心态的反映。
这类人可谓“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让金钱迷住了心窍,因此看不到薪水以外的工作价值。除了金钱以外,没有什么能激起他们的热情,工作时总是采取应付的态度,宁愿少说一句话,少写一页报告,少走一段路,少干一个小时的活……他们的标准是对得起目前的薪水就得了,而从不考虑为将来赢得更高的位子,更丰厚的薪水。
“为钱”的心态迫使人变得斤斤计较、锱铢必究,而将比薪水更重要的东西如忠诚、宽容等也丢弃了,到头来连本应得到的薪水一并丢掉了!
一个人如果将自己困在装工资的信封袋里,整天为工资而大伤脑筋,怎么会看到工资背后的成长机会呢?又怎么能理解从工作中获得的技能和经验,对自己未来的晋升将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呢?
很显然,无论是“为上级工作”还是“为钱工作”的心态,对员工职位的提升都是有害无益的。
那么,有益的心态是什么呢?那就是“为自己工作!”这就是第三种态度。
当你以“为自己”的心态全力投入工作中时,你就会发现领导和老板是一位为你提供了“为自己干工作”大好机会的人;而薪水仅仅是工作回报的一部分。因为你会发现艰难的任务能锻炼自己的意志,新的工作能拓展自己的才能,与同事的合作能培养自己的人格,与他人的交流能训练自己的品性……机关和组织是你自己成长中的另一所学校,工作能够丰富自己的经验,增长自己的智慧。而这一切都是上级和领导的恩赐。与在工作中获得的技能与经验相比,微薄的薪水就会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这些技能、经验和科研成果是你未来攀登更高的位子,拿到更优厚的薪水所必需的积累。
“拿人钱财受人管”,虽然领导可以调整你的薪水,老板可以控制你的工资,但是当你下决心“为自己工作”时,他无法遮住你的眼睛,捂上你的耳朵,阻止你去思考、去学习。换句话说,领导无法阻止一个为自己工作的人为自己的未来所做的努力,老板也无法剥夺一个为自己工作的人因此而得到的职位和薪水方面的长远回报。
境界谈
不要抱着“为上级,为老板工作”的心态,不论老板有多吝啬、领导有多苛刻,一个准备有所作为的人都不会以此为由,消极怠工,放弃努力。不要抱着“为钱工作”的心态,因为一个准备有所作为的人,不仅是为了眼前的薪水而工作,更是为未来能拥有一个施展才华和抱负的高位而工作。一切当前的工作和努力都是在为自己,为自己积累经验和能力,为自己将来走上管理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石,为自己将来获得丰厚的物质回报而积蓄力量。
每天比别人多做一点点
无论你是管理者,还是普通职员,若能抱着“比别人多做一点”的工作态度,你便可从竞争中脱颖而出。你的老板、同事和顾客会关注你、信赖你,你从而也会拥有更多的机会。
这是一位成功推销员的经验,他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时说:“你要想比别人优秀,就必须坚持每天比别人多访问5个客户。”“比别人多做一点”,多简单的一句话,却是很多事业成功者的取胜秘诀。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更愿意找些借口来搪塞,而不是努力成为优秀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必须有巨大的付出才能够成为优秀的人,而找个借口搪塞为什么自己不全力以赴让自己变得优秀,对他们来说,那可真是不用费什么力气。
真正的成功是将勤奋和努力融入每天的工作、生活中的一个过程。著名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得出了一条很重要的原理:“多一盎司定律”。盎司是英美重量单位,1盎司相当于1/16磅,在这里以1盎司表示一点微不足道的重量。
这好比两个人参加马拉松比赛,在奔跑2个小时以后,都已经完成了42公里的赛程,还有不到200米,就将到达终点。当时的情况是,两人都十分劳累、难受。前者选择了放弃,而后者则坚持了下来。相对于他跑过的漫长路程,余下这一段短短的距离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没有这几步,此前的努力将变得毫无意义;有了这几步,他就成了一个征服马拉松的胜利者。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只是少跑了几步,不幸的是,那是最有价值的几步。
所谓“多一盎司定律”,意即只要比正常多付出一丁点就会获得超常的成果。坦普尔顿指出:取得中等成就的人与取得突出成就的人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差别很小--只是“多一盎司”。但其结果,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就的实质内容方面,却经常有天壤之别。
我国著名企业海尔的产品合格率之所以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其秘诀就是运用了“多一盎司定律”。
由于电冰箱对当时的消费者来说是家庭中的大件,许多家庭买来之后,都放在房间的显要位置。基于此,海尔对冰箱的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均高于国家标准,其中主要的七项指标实测值均优于国际发达国家水平。为满足当时用户对高档家电的特殊需求,海尔对外观、噪音等的要求特别严格。如冰箱外观,国家标准要求是1.5米以内看不出划痕,而海尔的要求则是0.5米以内不得看出划痕;噪音国家规定为52分贝,海尔的内控标准为50分贝,加强了自身的“修炼”。
其实,在工作中,有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多加一盎司”。多加一盎司,工作可能就大不一样。尽职尽责完成自己工作的人,最多只能算是称职的员工。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再“多加一盎司”,你就可能成为优秀的员工。我们应该为自己确立这样的工作标准:对自己的要求要适当地高于老板的要求。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
当亨利·瑞蒙德在美国《论坛报》做责任编辑时,刚开始时他一星期只能挣到6美元,但他还是每天平均工作13~14个小时。往往是整个办公室的人都走了,只有他一个人在工作。“为了获得成功的机会,我必须比其他人更扎实地工作,”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当我的伙伴们在剧院时,我必须在房间里;当他们熟睡时,我必须在学习。”后来,他成为了美国《时代周刊》的总编。
美国著名出版商乔治·W·齐兹12岁时便到费城一家书店当营业员,他工作勤奋,而且常常积极主动地做一些分外之事。他说:“我并不仅仅只做我分内的工作,而是努力去做我力所能及的一切工作,并且是一心一意地去做。我想让我的老板承认,我是一个比他想象中更加有用的人。”
“多一盎司定律”可以运用到人类努力的每一个领域中。这一盎司把赢家跟一些入围者区别开来。在朝气蓬勃的高中足球队中,你会发现,那些多做一丁点努力,多练习了一点的小伙子成为了球星,他们在赢得比赛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得到了球迷的支持和教练的青睐。而所有这些只是因为他们比队友多做了那么一点努力。
在商业界,在艺术界,在体育界,在所有的领域,那些最知名的、最出类拔萃者与其他人的区别在哪里呢?答案就是多勤奋、多努力那么一点儿。谁能使自己多加1盎司,谁就能得到千倍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