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苏联的建议,英法代表保持沉默,不置可否。伏罗希洛夫不愿等待,他直率地问德拉克斯:“一旦战争爆发,英国可以派多少部队赴欧洲作战?”
德拉克斯迟疑了一会,才回答说:“目前只可以派出5个步兵师和1个摩托化师。”
听了德拉克斯的回答,伏罗希洛夫从内心感到失望。
翌日,谈判继续进行。这一次伏罗希洛夫又提出更令英法头痛的问题。他声称,苏联并不与德国接壤,一旦投入对德作战,必须穿越波兰和罗马尼亚领土。他要求英法运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力,说服波兰和罗马尼亚同意苏军入境。
英法代表声称,他们没有资格来回答这样的政治问题,过境问题是苏联与波兰、罗马尼亚的事,应由这两国自己来回答。
苏联拒绝接受这样的回答,明显地表示不满。8月15日,法国政府正面向波兰政府提出允许苏军过境的问题。波兰政府立即断然加以拒绝,它认为,苏军在波兰领土上作战并不会给波兰带来安全利益。
由于法国直接面对德国侵略,它不希望谈判破裂。因此,法国向英国建议,不管波兰采取什么态度,它们“同意”苏军进入波兰作战。英国拒绝了法国这一建议。
莫斯科军事谈判同样陷入死胡同。
斯大林认为,英法不肯与苏联结成平等的盟友,苏联不能继续等待,必须采取行动捍卫自己的安全利益。他选择了与德国缔约。
8月23日,苏德正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附加议定书。这个议定书等于在大战之前划定了苏德两国的势力范围,比如假如波兰领土上发生战争,德国和苏联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一线为界,大家一人一半。在强国争霸之中,弱国只能是待宰的羔羊。
翌日,英法代表要求会见伏罗希洛夫,希望了解现在苏联是否还继续进行谈判。
8月25日下午1时,伏罗希洛夫最后一次会见英法代表,直截了当地说:“鉴于政治形势业已改变,继续谈判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
莫斯科谈判曲终人散,正式关上大门。希特勒露出奸笑,开始动手了。
1939年8月31日夜,位于德波边界的德国小镇格莱维茨突然响起一阵枪声,一伙身穿波兰陆军军服的武装人员占领了镇上的广播电台,并在这家电台上发表了煽动性的反德演说。演说者用波兰语叫嚷道:“波兰民族反对德国的战争已经开始了。”事后,这伙人在电台门前丢下几具尸体,作为电台伤亡的工作人员。
这场拙劣的闹剧的导演是希姆莱,他是德国党卫军的总头目,奉希特勒的命令行事。在他的命令下,一小队党卫军换上波军制服,伪装为波军士兵,制造了这起袭击事件。死者则是事前准备好的集中营囚犯。这场闹剧为德国入侵波兰提供了急需的借口。
9月1日上午10时,希特勒驱车来到国会大厦,发表了一篇用谎言堆砌的讲演。他声嘶力竭地叫道:“昨天夜里,波兰正规军已经向我们的领土发动了第一次进攻,我们已于清晨5时45分起开始还击。从现在起,我们将以炸弹回敬炸弹。”
就是在希特勒所提到的那个时刻,德国开始了对波兰的大规模入侵。数千架标有*字徽号的**德国轰炸机肆无忌惮地闯入波兰领空,将成千上万吨炸弹倾泻在波兰的机场、码头、交通枢纽、军事设施和军事基地上。顷刻之间,一队队整齐排列在机场上的波兰战机变成一堆废铁,德国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波兰战场的制空权。在德国空军的猛烈轰炸下,波兰的桥梁、码头、车站、道路、铁路等交通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通信设施也被摧毁。
与此同时,几千辆德国坦克越过德波边界,直插波兰纵深地带,将守卫在边界地区的100多万波兰军队分割包围。数百架斯图卡式轰炸机进行低空俯冲轰炸,发出刺耳凄厉的声音,给守卫阵地的波军造成了严重伤亡。150万**大军在摩托化重炮的伴随下,乘坐机动车辆,在错综复杂的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系统的统一调度下,奔驰在坎坷不平的波兰道路上,歼灭被围的波兰军队,迅速占领波兰的西部城市和乡村。这是波兰、也是世界第一次领教**德国的闪击战。
顽强的波兰人拼死进行抵抗,但这一切根本无济于事。仅仅一周之内,驻扎西部边界的波军的35个师就被德军击溃或消灭。面对滚滚前进的德国装甲铁流,绝望的波兰人用骑兵向德军坦克发起冲锋,这使人们联想起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描述的堂吉诃德与风车的决斗。英勇的波兰士兵的鲜血染红了波兰的土地,但却不能阻止德军的前进。9月6日,位于波兰南部的第二大城克拉科夫沦陷。9月8日,德军来到华沙城下。波兰政府迁出华沙,华沙的军民开始了英勇的华沙保卫战。
9月1日晚9时,英国驻德大使汉德逊代表英国政府,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立即停止对波兰的进攻,从波兰撤军,否则英国将履行援助波兰的义务。1小时后,法国驻德大使考仑德雷代表法国政府,向德国发出了同样内容的照会。然而,希特勒对英法的威胁竟不理会,继续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先后向德国宣战,战争扩大为世界大战。
波兰政府原以为,英法宣战后会履行过去曾对自己许下的诺言,对德国西部边界发起大规模进攻,从而减轻自己所面临的德国巨大军事压力。然而,波兰人很快就失望地发现,英法无意向德国西线坚固的齐格菲防线发起攻击,他们所指望的对德第二条战线始终没有出现,英法对德国进行的是宣而不战的“假战争”。
对于波兰人更为不幸的是,9月17日苏联宣布出兵波兰,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波兰境内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财产安全。苏军越过苏波边界,迅速占领了波兰东部。退守波兰东部的数十万波军完全没有防备俄国人的进攻,成为苏军俘虏。两天后,侵入波兰的苏军与侵波德军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会师。之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与**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代表两国政府正式签订协议,确定各自在波兰的势力范围。波兰又一次遭到它的东西两大强国的瓜分。
苏军的入侵,给波兰人致命一击,但此时华沙还在抵抗。尽管波兰政府已撤至国外,但守卫华沙的军民仍在坚持战斗。在华沙城内,人们在建筑物之间垒起沙袋,砌上水泥,圈起铁丝网,将建筑物变成一座座要塞。华沙的主要街道被挖出一条条又深又宽的壕沟,以阻止德军坦克的突进。每个路口都设有用无轨电车、沙包、石块堆成的街垒。每个成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决心以生命和鲜血保卫这座伟大的城市。
从9月10日,华沙就一直遭到德军的飞机、重炮、坦克的轮番轰炸,整座城市遭到彻底的破坏,成为一片废墟,没有一座建筑物可以幸免。城市的水、电、煤气供应被完全切断。在整个华沙保卫战中,有2万名华沙人牺牲,4万人负伤。
9月27日,华沙城内的抵抗枪声终于停止了,华沙的沦陷标志着波兰战役的结束。
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二战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带来的血腥杀戮,造成的巨大破坏,长久地反映在战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战争的结果使得***这一人类社会的毒瘤被铲除。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战争结果所带来的。
在这场血腥的战争中,无辜平民的伤亡是历史上最惨重的,其中包括**德国针对犹太人和其他东欧人种的大屠杀、日本对无数中国与朝鲜平民的屠杀以及战争末期盟军针对德国与日本境内民用目标的轰炸。第二次世界大战总共导致了全球5000万人死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
卡廷惨案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闪击战,占领波兰西部地区。9月17日,苏联从东部进入波兰,占领了大约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抵达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划定的分界线。苏军俘虏了约25万名波兰军队官兵。
1943年4月13日,攻入苏联境内的**德国军方宣布,在德军占领的苏联斯摩棱斯克市附近的卡廷森林发现被苏联军方屠杀波兰军人的万人坑。苏联对此予以否认,宣称是德军所为。此事成为一桩迷案。
1990年4月13日,在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问苏联之际,苏联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
卡廷事件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苏联政府认为波兰战俘是一个大包袱,遂决定从肉体上将其消灭。1940年4月初,在得到斯大林批准后,克格勃将波兰战俘秘密运往行刑地卡廷森林,用手枪抵住后脑枪杀。苏联方面在卡廷森林共处决波兰战俘4421人。在其他地方还枪杀了波兰战俘1万多人,共计21857人。
日本偷袭珍珠港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作为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美国,虽然在物资上给了反***国家很大支持,但是却迟迟没有参战。在这种情况下,反***同盟非常吃力,战争处于胶着状态。
1940年9月,日军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即现在的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当时的英、法自顾不暇,想管亚洲的事也是有心无力了。对此,美国政府的反应是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财产,并对日本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日本人自然怀恨在心。1941年10月,日本主战派代表东条英机出任首相,他和他的内阁加快了对英国和美国的战争。
日本希望以空袭珍珠港的形式来摧毁美国在太平洋的海上力量,为征服东南亚、防止盟国攻击日本本土建立一个防御地带而扫清障碍。
其实早在1941年春,代号为“Z作战计划”的偷袭珍珠港计划就已交给了海军当局。海军许多高级将领强烈反对这项计划,认为具有极大风险,可能在对美开战之初就彻底葬送日本海军的精锐。山本不为所动,他扬言,如不接受作战计划,他就要辞职。海军当局最终批准了Z作战计划。
山本知道如果想要偷袭成功,还必须对航空母舰飞行员进行严格的针对性飞行与投弹训练。他选择了日本列岛最南端九州岛的鹿儿岛市作为训练基地,它的地形地貌与珍珠港相似。1941年夏,来自6艘日本航空母舰的飞行员在这里不分昼夜地进行超低空飞行训练,飞机紧贴着水面上的渔船、岛上的建筑物和烟囱飞行,吓得在附近捕鱼的渔民魂飞魄散。飞行员还对海上漂浮的木筏进行俯冲轰炸,命中率高达80%。
在训练中山本的参谋人员发现,日本舰载机投掷的鱼雷只能在较深的水域使用,而夏威夷珍珠港内的海水较浅,只有10多米深。为此,他想出一个办法,为偷袭珍珠港设计了一批特制鱼雷,在机械鱼雷上安装一个木制的像鳍翅一样的稳定尾翼,使鱼雷能在10米深的海水中前进,不致插入海底。
1941年9月,联合舰队完成偷袭珍珠港的技术和物资准备。9月5日,山本和他的参谋人员在巨大的沙盘上进行袭击珍珠港的模拟演习。结果,袭击遭到失败,4艘进攻的航母“损失”了两艘,进攻的飞机有三分之一被“击落”。这一结果使踌躇满志的山本十分尴尬,但他并没有改变主意,相反他增加了赌注,将用于偷袭珍珠港的航空母舰从4艘增至6艘。
与此同时,日本还在华盛顿与美国举行秘密谈判,试图以外交手段来消除美国对它南进的反对。然而,华盛顿谈判毫无进展。11月26日,失去耐心的日本人开始行动了。这一天,袭击珍珠港的日本特遣舰队驶出千岛群岛的择捉岛单冠湾,向雾气笼罩、波涛汹涌的北太平洋进发。这支舰队集中了日本海军的全部精锐:6艘航空母舰、2艘战列舰、3艘油船。海军中将南云忠一被任命为舰队司令,航母“赤城”号为他的旗舰。
为了避免被美国发现,舰队选择了很少船只经过的高纬度航线。舰队实行严格的保密措施,更换密码,实行灯火和无线电管制,舰上所有的垃圾被储存在桶中,不准倾入大海。
夏威夷时间12月7日清晨6时,第一批攻击的机群从特遣舰队的6艘航母上升空,共计183架飞机,列队飞向珍珠港。在此之前,5艘日本袖珍潜艇已来到瓦胡岛附近,伺机潜入珍珠港,配合发起进攻。
6时30分,一艘美国驱逐舰在珍珠港入口处发现一艘来历不明的小潜艇,立即投下深水炸弹,并将情况报告给海军当局。海军上将布洛克并不相信日本潜艇敢在珍珠港附近活动,他下令让这艘驱逐舰进一步核实情况,而没有立即发出警报。
7时,瓦胡岛上美军雷达的操作士兵洛卡特从荧光屏上发现大群飞机从东北方向飞来,立即向上司报告。恰巧,美国军方安排一批B-17飞机前往瓦胡岛,因此洛卡特发现的机群被误认为是自美国西海岸飞来的B-17飞机。美国错过了挫败日本偷袭的最后机会。
7时48分,率领第一波攻击飞机的渊田中佐从座舱里清楚地看到瓦胡岛珍珠港内排列整齐的美国军舰,没有一架美机升空对他的机群进行拦截,没有一门高射炮向他的飞机射击,不禁心头一阵狂喜。5分钟后,他向南云发报:“虎!虎!虎!”这是约定的暗号,代表“我们奇袭成功”。随后,渊田和他的机群开始对美国战舰及岛上目标进行轰炸。
第一波次攻击结束后,8时55分,南云派出第二波次进攻的飞机,共计170架,再次对珍珠港进行打击。
9时45分,空袭结束,珍珠港内一片狼藉,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到灭顶之灾。8艘战列舰被击沉或重创,11艘其他战舰被击沉,188架飞机被炸毁,美军官兵伤亡达4500人。日本仅损失29架飞机和5艘袖珍潜艇。
偷袭珍珠港成功的消息传到日本后,日本出现歇斯底里的狂欢,大街小巷到处是欢庆的人群。
12月8日(东京时间)上午11时,裕仁天皇在《宣战诏书》上盖上御玺,正式向美国宣战。
很快,德国和意大利也向美国宣战——尽管条约并没有迫使他们这样做。这一行动为美国提供了有必要对德国和意大利宣战的唯一理由。美国、英国和苏联结成联盟,共同对付战争威胁,这一联盟使德国和日本失败的命运不可避免。日本和美国之间的战争爆发后,希特勒感到很欣喜,他说:“现在我们不可能失败了:现在我们有了一个三千年来从未失败过的盟国。”
他的判断是错误的。说得更准确的是丘吉尔。他在得知日美宣战后,表达了一种解脱的感觉,他说:“胜利终究属于我们。”
偷袭珍珠港行动事前曾被破译
其实,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行动曾被国民政府破译,但未引起美国重视。
1941年12月3日,“中统”密电员池步洲破译了一份由日本外务省致驻美大使野村的特级密电:
1. 立即烧毁一切机密文件;
2. 尽可能通知有关存款人将存款转移到中立国家银行;
3. 帝国政府决定采取断然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