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食道通天
2203600000033

第33章 至味摭拾

至味无须雕琢,自有天然之美。张季鹰思莼鲈,在一清二白中。

莼菜煮鲈鱼已是大美,何必再加粉饰?

荠为道,葵藿为儒,皆属清流,可以终身与订君子之交。

扬州干丝用普通物料,淡雅朴素,合食道,味隽永,蜀中熬锅肉则工笔重彩,滋味绵长,形色悦目。夫子不得其酱不食,此菜有酱;金圣叹恨海棠无香,则此菜飘香,一家秘制,邻里闻香而窃议……

至味其实常在,不须精心莳弄,不能移入盆景。

百菜中,葵、藿与荠,都堪称至味。江南荠菜,与蜀中豌豆苗(藿)冬寒菜(葵),同出中国本土。《诗》有“其甘如荠”之说,足证荠为国人佳蔬已久。

豆苗稚嫩,含苞未吐,冷香彻骨,食之疑为绿雪。清汤中漂几茎豆苗,令人忘国色天香。

葵则朴拙厚重,如国士之钝,似锤,似钟;其味浓,其性悠,特立独行,不与流俗为伍——听说过冬寒菜红烧肉没有?

荠,却多山野林泉气,至今不能驯化,不入栽培之列,漫生于野,其状柔弱,内藏刚劲,对立于主旋律而似天籁。与葵、藿,相较,荠为道,葵藿为儒,皆属清流,可以终身与订君子之交。

杭帮尤喜用荠,此外更常用雪菜、莼菜、竹笋、莲藕、荷叶、金华火腿,入于禽肉鱼虾中,菜品格调高雅。

杭厨知味,谙熟君臣配伍,敢叫板食界曰:“欲知我味,观料便知。”

然而,料摆在面前,很多人并不真知。更奇者,不仅不知,还强以为知,乃至著书立说,专门论味。宋人林洪即此。

林洪字龙发,号可山,生于南宋末,福建泉州人氏,自称林和靖之后,不可信。所著《山家清供》颇受后世关注,奉在食经之林。

细读林作,可发现著录多为耳食之言,以讹传讹者不在少数。例如“元修菜”条:

东坡有故人巢元修菜诗云。每读“豆荚圆而小,槐芽细而丰”之句,未尝不置搜畦陇间,必求其是。时询诸老圃,亦罕能道者。一日永嘉郑文干归自蜀,过梅边,有叩之,答曰:“蚕豆也,即弯豆也。蜀人谓之巢菜,苗叶嫩时可采,以为茄,择洗,用真麻油熟炒,乃下盐酱煮之。春尽苗叶老,则不可食。”坡所谓“点酒下盐豉,缕橙芼姜葱”者,正庖法也。君子耻一物不知,必游历久远而后见闻博。读坡诗二十年。一日得之,喜可知矣!

蜀中有巢菜,俗呼苕菜,东坡喜食。有道士名巢元修者与东坡善,故东坡戏称巢菜为“元修菜”。据《毛诗品物图考》,巢,古称薇。伯夷、叔齐饿死之前采食过。

那个郑文干去了一趟蜀中,回来便对林洪胡说一气,说巢即“蚕豆也,即弯豆也”。蚕豆与弯(豌)豆是两种豆,均与巢菜无关。郑文干所说应为豌豆苗,但不能如他所说用盐酱煮食。林洪听了郑的胡诌,居然大发感慨说,读了二十年苏东坡诗,今日才长了见识,其蠢直令人喷饭!

《山家清供》“金煮玉”条:鲜嫩竹笋挂面糊入油锅,炸至枯黄,林洪说是“甘脆可口”; 笋切方片,和白米煮粥,林洪认为“佳甚”。

这是不知味。鲜笋炸脆了怎么吃?白笋煮白粥是何味?在另一条“玉带羹”中,林洪说他曾与赵璧、茅雍把酒论诗,至夜无所食,以莼、笋煮羹为菜,笋似玉,莼似带,故名玉带羹。

名起得雅,只是两者相配,清瘦见骨,活脱一剂汤药。可谓待笋无礼,对莼无情,假斯文穷措大之所为也!

《山家清供》有故作清高之嫌,实不知味。世间有大雅似俗者,亦有大俗似雅者。昔有赞蟹者引《易》辞“黄中通理,美在其中”为喻,林洪即有“蟹酿橙”条:黄橙削盖留汁,入蟹膏肉,置甑中,锅内酒、醋、水蒸之……

若黄中一定要附会为黄色,则蟹已有黄;若美指美味,则蟹味至美,何必将蟹装入黄橙中?橙汁入蟹,岂不是张飞喝断长坂坡时,背上还背着个甘夫人?此真穿凿附会,可笑之极!

知味者不必尽信书。尽信书,不如无书。

杭厨一定不读《山家清供》,油焖春笋却称佳味;鲁厨亦有酱爆冬笋,不闻白煮之法。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宋嫂以西湖鳜鱼烹入胡椒及醋,而成宋嫂鱼羹,众以为精味。后之西湖醋鱼,也好。这些都是知味的范例。

至味无须雕琢,自有天然之美。张季鹰思莼鲈,在一清二白中。莼菜煮鲈鱼已是大美,何必再加粉饰?

清嘉庆时盛行豆芽镂空,灌入鸡肉火腿末做菜,其法刁钻,其味平庸,殊不可取。

今日看菜走得更远,席面上见过食雕“辋川小景”,胡萝卜、黑芋头雕成的山水亭桥,若叫王维、宋之问见了会当场呕吐,哪还能去辋川山谷吟风弄月!又见过“黛玉葬花”,面塑加冬瓜、水果制成。黛玉倒是粉嫩,胖乎乎的,就像经过“三个月包肥”圈养喂饲……

这叫恶俗。论雕塑之功,你能比拼罗丹、米开朗琪罗?论造型构思,你听说过计成,或是知道多少园林格局?美馔已自有刀功、间色、菜形考究在,菜成又有装盘、美器相衬,不必再加粉饰,一饰便俗。

太湖三白(白虾、白鱼、银鱼)样样都是好东西,以之入菜,随形变化,往往赏心悦目,乐胃娱神。但如果过分穿凿反伤其美,如“银鱼钻腐”,容易予人“一塌糊涂”之感,再加制法传说,引人温水煮蛙的联想,就使美味降格了。

古人对至味尤其不加雕琢,祭祀之时,以“玄酒”“大羹”敬神。《礼记》云“玄酒以祭”;《仪礼》曰“祭祀共大羹”。上古无酒,以水为饮,后世称水为玄酒。大羹是指不加任何作料的肉汤,以之敬神,表达不敢欺神的意思。

由此可联想到当下,鸡汤是清水加鸡味素,肉汤是清水加“一滴香”,以之敬神,恐怕天怒人怨。炖汤不加作料,葆其本真之味,川人至今如此,炖鸡、炖猪蹄、炖牛肉,都不加味料。

至味其实常在,犹如删繁就简三秋之树,有时亦如领异标新二月之花,不需精心莳弄,不能移入盆景。

扬州干丝用普通物料,淡雅朴素,合食道,味隽永,可在家中自制,食材随手可得。但是白豆干一定要好,老嫩恰当,细切后筋道不断。宾料不宜多,更不必如乾隆时入“九丝”。半汤宜清鲜,忌肥。今之富春茶社大煮干丝,煮太烂,几成豆腐茸,其实只需小煮。

蜀中熬锅肉则工笔重彩,滋味绵长,形色悦目。夫子不得其酱不食,此菜有酱;金圣叹恨海棠无香,则此菜飘香,一家秘制,邻里闻香而窃议……唯一苛刻处在于,此菜君臣不可拆分:作料必须郫县豆瓣、四川甜面酱,亦可酌量投入几粒豆豉;宾料以青蒜苗为正宗。

熬锅肉之熬,是让肥肉在锅中慢爆出油。滋出小半的油之后,肥肉卷成“灯盏窝儿”,令肉酥香膏腴。现在熬锅肉已爆不成“灯盏窝儿”了:注水猪肉一下锅,便噼里啪啦热油乱溅,可把厨子脸上烫出水泡……

至味虽常在,但需有心人发现。成都有一尊“饮食菩萨”车辐老先生,至今健在,寿近百岁,一生事业在吃,宜配享在食神庙中。

年轻时车大爷在蜀中闯码头,船至新津,即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那个五津之地。船泊码头,落日余晖中,江风习习,车大爷岸上买半只卤鸡,干荷叶包着回来,摊在船甲板上,半斤油米子花生,半斤烧酒慢呷,有唱“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意兴……有一次对人说:“郫县陈酿的黑豆瓣,下米汤泡饭单吃都好吃!”

这才是真正的食家!说是饮食菩萨一点不冤枉。

有些美味今已难得再见了,比如“响堂肉片”。锅巴油炸至酥脆装盘上桌,泼以预制好的卤汁肉片,可像鞭炮满堂炸响,故名。如今无人再用铁锅焖饭,锅巴已逝,响堂便无从生发。有些菜则因为科学主张而备受冷落,像扬州三头中的扒烧整猪头。

扒烧整猪头制法:锅内放蒲垫,猪头去骨刮洗干净, 放置其上;绍酒、酱油,加冰糖,微火慢煨至烂熟,妙不可言。要诀是不能加一点水。

相传此为法海寺和尚私房菜,黄鼎铭《望江南》中有句:“江南好,法海寺闲游。湖上虚堂开对岸,水边银塔映中流,留客烂猪头。” 可惜当时能留客,现在留不住了,客嫌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