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激活你的团队
2204000000006

第6章 需求激励:给员工不断前进的理由(1)

开章明义:锁定员工的“内在需求”,才能激发员工的“动力”

知道激励对象希望得到什么,并有针对性给予满足,激励才是最有效的。如当一个人处于饥寒交迫时最需要的是钱,金钱的刺激最敏感,也最有效,而其他刺激就没有那么敏感,效果也较差;而衣食无忧时金钱的刺激作用降低,对荣誉或社会地位等的渴求大于对金钱的渴求,精神激励比金钱的刺激更有效。激励需求分析,是研究激励理论的首要问题。

“激励员工”而不了解员工,肯定是缘木求鱼。只有锁定员工的内在需求,才能激发员工工作的“动力”。那么,员工的动力来自何方?

有这样一个讨论问题:请判断如下的论述是否正确,“食物激励老鼠寻觅食物”,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人们的第一个直觉,认为这个论述肯定是对的,但深入思考后,我们会发现,并不是食物使老鼠千方百计去觅食,而是饥饿,饥饿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之一,正是饥饿驱使老鼠去寻求解决方案,最后发现只有食物才能解决老鼠的饥饿问题。

同样,“员工的动力来自何方?”员工的动力来自于经理吗?答案会让很多人吃惊,员工的动力来自于他自己,而不是经理,尽管所有的经理都想让员工很有动力地工作。这些动力,包括,更好的收入、让家庭的生活更美好,更体面的工作、让他在朋友或亲友前更有面子,更轻松的工作、拥有好的工作环境等等。那么,如果员工的动力来自于他自己,我们经理人的角色是什么呢?

先看两句有关“激励”问题的精彩对话。一个销售员面对又一个月销售为零的记录,无可奈何地对经理说,“我可以把马拉到河边,我也可以把马头按到水里,但我无法让它喝水。”“什么?”经理大吃一惊,看着销售员,“你的工作不是把马拉到河边,也不是把马头按到水里,你的工作是让马感到口渴!!

经理在这里的角色就是真正了解员工的内在需求,并不断强化它的需求,并把“努力工作”与“内在需求”联系起来,让员工了解,“努力工作”是解决“内在需求”的一种主要方法。这里的潜台词是,第一步是让员工口渴,第二步是告诉员工“努力工作”可以解决口喝的问题。

专家点拨

员工的“内在需求”是非常主观的、模糊的、易变的,因此,你要锁定员工的“内在需求”,并把这些“内在需求”转化为可观察和可衡量。例如,“更好的收入让家庭的生活更美好!”我们需要把这个“内在需求”翻译成更理性的语言,当然如何翻译,就是各个经理的手段了,可以有不同的版本。比如,承担更多的工作,就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就有更多的升迁可能;更高级别的职位,就意味着更高的收入;如果服务年限越长,公司给予的福利待遇就越多;如果销售业绩上去了,销售提成就越高;工作能力提高了,就能找到薪水更高的工作;公司如果上市了,每个人都能成为百万富翁等等。

可以看见,同一种“内在需求”,我们可以把它强化成不同的表象,当然也会引导员工向不同的方向上努力。作为经理,你应该选择什么呢?这就要问,“你了解你的员工吗?”

所以,“了解你的员工”就成为激励员工的第一步,你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了解你的员工,了解他到底想要什么?什么对于他而言是重要的?为什么是重要的等等。一旦你了解了,你就需要提供解决方案来满足这些内在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观察到你的员工充满着“动力”,而你所做的就是最有效的“激励”。

技巧1:“提高员工曝光度”是简单易行的好方法

[经典回顾]

当我们谈到激励员工,“提高曝光度”是简单易行的方法,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让下属在公共场合露面,比如主持会议、发表报告、担当一些公共职务(如员工俱乐部主席)、代表自己参加上一级会议、接待上一级的领导、代表部门参加公司级别的项目等等。在公共场合露面,完全不同于部门内部的交流或仅仅与你个人的交流,需要员工对于所讨论内容的掌握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包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所讨论的内容对其他系统的影响”,“长期的策略”等等。同时,也对员工的个人能力有了极大挑战,包括“演讲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冲突解决能力”和“沟通能力”等等。

员工当然清楚这种曝光对于自己长期发展的好处,也非常明白如果搞砸的后果,这时外在的压力与内在的动力就形成一种合力,促使员工不断地挑战自己能力的极限,也极尽所能使工作达到圆满。

同时,不同的员工对于让他们兴奋的曝光场合是不一样的。一些刚加入公司的员工,对于部门内部的曝光就可以“激励”他们很长时间,对于一些资深员工,可能需要一些规格更高的展示机会。

[案例分析]

员工出色地完成任务,兴高采烈地对主管说:“我有一个好消息,我跟了两个月的那个客户今天终于同意签约了,而且订单金额会比我们预期的多20%,这将是我们这个季度价值最大的订单。”但是这位主管对那名员工的优秀业绩的反应却很冷淡,“是吗?好象你昨天还说过有一个客户,项目计划书送过去了吗?”员工说:“还没有。”此时主管却严厉地说:“快做,然后拿来给我看看,千万别耽误了。”员工垂头丧气的回答:“好的。”心理却想着我这么努力地苦干并取得了本季度最大的业绩,可是我们那位毫无领导水平的主管却对此不仅不做任何表扬,反而因我昨天刚约见一个客户,没来得及送去项目计划书之事就官僚主义大发作地对我严加训斥,真没心思再像以前那样积极努力地工作了,反正我干出的业绩再大也都是白费力地听不到领导的半点儿表扬。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该员工寻求主管激励时,不仅没有得到主管的任何表扬,反而只因该员工昨天刚约见一位客户,条件还未成熟,适时的时机未到而没给客户送去项目计划书之事,就主观、武断地严加训斥这名本该受到表扬的职工。结果致使这名员工的积极情绪受到了很大的挫伤,没有获得肯定和认可的心理需求的满足。如果管理者不能满足员工的被认可的心理,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激励,员工就不会有动力再继续积极地努力工作了。

[巧手点金]

你自己可能会问,“我的下属都成为明星了,我干什么?还有我的位置吗?”这可以举电影界的例子,你想当演员、导演、还是制片人?演员的曝光度肯定比导演高,你想永远让镜头对着你,那你就别做导演的梦想。其实,当你计划着让你的下属一个又一个地走上舞台,你已经向导演的角色转变,你会在另一个更高层面上发挥作用。

技巧2:满足三大需求,打造更人性化的激励机制

[经典回顾]

三个需求是指了解需求、激发需求、满足需求。我们认为,员工的需求有外显需求和隐藏需求。管理者要善于了解员工的外显需求,激发他们的隐藏需求,并予以满足。

作为一个管理者,你了解你的员工的外显需求吗?让我们以鱼作比,来分析员工的不同需求。

第一种:水沟里的鱼

水沟面积小,水也浅,储水非常有限。除了自然下雨和人工供水外,没有其他供水渠道。因此沟里的水很容易干涸,另外水质也不好。在这种生存环境下的鱼,最迫切需要的是水。没有水,鱼就会死亡。只有在满足鱼的最基本需求情况下,其他的才有意义。

在工厂里的一线工人中有很多人是属于这种类型的。他们的文化不高,没有多少本领,也没有很高的追求,家庭经济困难。因此,他们可以做最累、最脏、最不体面的工作,只要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就行。对于这部分员工,金钱和物质是最需要的。如果不能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给予再多的精神激励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第二种:水塘里的鱼

水塘比水沟的容量大多了,具有一定的储水能力。但是,水塘里的水是静止的,塘里淤泥多,塘水浑浊,甚至腐臭,水质较差。在这种生存环境下的鱼,水不再是最需要的了,它们最需要的是良好的生存环境。

在员工的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于他们变得更加重要了。他们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关怀和帮助。因此,对这类员工不仅要给予物质激励,还需要给予相当的精神激励。

第三种:小河里的鱼

河水是流动的,朝着既定的目标,一直流向广阔的大海。在这种生存环境下的鱼,有的徘徊于原来的水域,有的跃跃欲试顺流游向大海。对于河里的鱼,它们最需要的是目标、动力与游向大海的能力。

这一类型的员工,已经不再为衣食担忧,他们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在他们中间,有些人安于现状,缺乏进步的意愿;有些人很想发展,但又苦于得不到指导。对于前者,最需要的是目标和动力;对于后者,最需要的是指导。物质激励可以次之。

第四种:大海里的鱼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大海具有无限的空间,并且物质条件丰富。但是,由于海里的鱼类和生物很多,鱼的生命很容易受到威胁。在这种生存环境下的鱼,它们最需要的是锻炼自我生存的能力。

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属于这一类型的员工。他们一般都拥有比较丰厚的物质基础,能过上优越的日子,不会为生活发愁。他们需要的是自我实现的舞台。同时,他们又迫切需要驾驭舞台的能力。否则,很快就会败下阵来。

在很多企业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对于一个需要养家糊口的工人,一份不错的收入是他最迫切的需求(外显需求),但是他的工作表现并没有因此越来越好。问题出在:1、你不教会他挣钱的本事,他也挣不到不错的收入;2、你不告诉他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他就会习惯性地犯错误;3、如果你不说明他的工作对公司事业和社会的意义,他就不会为其工作而自豪;4、你老是骂他笨,要不他被骂傻了要不就干脆装傻;5、如果你没发现他的潜力,并鼓励他成长,他就没有努力的意愿。实际上,这类员工隐藏着想学会挣钱本事的需求、受教育的需求、成长的需求、渴望受到尊重和关怀的需求。管理者应善于激发员工的隐藏需求,引导他们从模糊的人变成清醒的人。

对人最好的激励,就是给他最需要的。满足员工的需求,说的容易,关键是要做到。

[案例分析]

被誉为中国民营企业楷模的深圳华为技术公司在创业初期依靠员工持股凝聚了大批优秀的研发和市场开拓人才,这些人为华为的腾飞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甚至可以说员工持股成就了今天的华为。但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今在华为存在着大批早期进入公司、持有大量股票的元老,这些人仅每年的股票红利就多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正是由于有着如此丰厚的红利,其中的很多人成为“食利一族”,他们不思进取,丧失了原来创业时期的激情,无论怎么激励他们,也无法激发他们争取高绩效的热情。试想,仅仅靠高绩效所给予的几千、几万元奖金如何与每年几十万、上百万的红利抗衡,这些人怎么会为区区的“蝇头小利”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呢?显然,华为没有找到这些人的真正需求。

[巧手点金]

“员工中有90%以上的人认为自己对公司的运作方式有更好的想法”,但是有多少管理者愿意坐下来倾听他们的心声,能够满足他们想说出来的愿望?听取员工意见,是一种集思广益、简单易行的好方法。其一,员工身处操作第一线,在工作中常有一些管理者未曾想到的有建设性的意见;其二,由于它表现了对员工意见的重视,可以增强员工的参与感,从而增进了集体的向心力,改变原先的涣散状态;其三,下属的参与令其更了解改善之计划且与管理者具有共同目标,便于日后的监督工作。如果把员工挡在门外,不仅使员工的想法成了白白浪费的资源,更可怕的是将严重伤害他们参与的意愿。如此,何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呢?难怪一些员工说:跟着这样的领导干活没劲!

由于员工的需求没有被及时发现、激发和满足,很多人刚进公司时的那股热情和劲头很快淡化了,日后很难补救。

三个不要:

1.不要用同样的方法激励所有的人——要个性化(不同的人需求不同)

2.不要始终用同样的方法激励同一个人——要多样化(我们的需求在变化)

3.不要以为隆重正式的激励最有效——要日常化(我们需要及时表扬)

三个原则:

激励原则1:

有要求才会做(告诉员工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最好);

有测评会做得更好(对照标准,给予监控,随时评价);

有奖励才能做得最好(包括物质和精神奖励,更重要的是赞赏和肯定)。

激励原则2:

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是他们的管理者给予强化的结果(不断的辅导、纠正、激励)。

激励原则3:

如果员工的工作表现没有达到期望的目标,则说明管理者的强化没起作用。那么就继续强化,直到员工的行为表现发生变化为止。

技巧3:对员工心理的满足更为重要

[经典回顾]

作为一个管理者,在满足员工最基本的薪酬待遇的需求后,更应该用心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因为,心理需求更容易影响一个员工的工作效率。按照马斯洛的塔式需求结构理论,人除了生理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心理需求。因为,生理需求比较容易发现和满足,而心理需求更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员工的需求,就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换位思考。站在员工的角度来体验员工,考虑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和他们的真正感受;

二是运用内部营销的方法和技术。即把员工当做企业的内部顾客,运用营销调研技术,如一对一访谈、问卷调查、圆桌会议、实地观察等技术去了解员工的动机、情绪、信仰、价值观、潜在的恐惧和反抗等,以此准确了解和把握员工的情感、需求和欲望;

三是加强交流与沟通。建立内部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互动式的沟通和反馈渠道,通过情感沟通,了解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也了解不同时期的需求重点;四是外部了解。通过对员工的家庭与亲戚朋友、企业顾客、供应商、离职员工的调查和访谈,来间接了解员工的真实情况。

[案例分析]

1981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巴莫尔的戴蒙德国际纸板箱厂,因市场萎缩,工人为前途担心。65%的员工感到管理层对员工不尊重,56%的员工对工作感到悲观,79%的员工认为他们没有得到因出色工作而该有的报偿。为此,管理层推出“100分俱乐部”计划,即无论哪位员工,全年工作绩效高于平均水平的,则可得到相应分数,如安全无事故20分,全勤25分等,每年结算一次,并将结果送到每位员工家里,如分数达到100分,便可获一件印有公司标志和“100分俱乐部”臂章的浅蓝色的夹克衫。

到1983年,工厂生产率提高了16.5%,质量差错率下降了40%,员工不满意见减少了72%,由于工业事故而损失的时间减少了43.7%,工厂每年多创收100万美元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