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庭教育必知的47大关键
2204300000013

第13章 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1)

今天的孩子是幸福的,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孩子,他们多是独生子女,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智力开发都和过去有着天壤之别。社会、学校和家长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可是耳闻目睹的许多事情,常常令我们惊讶。在电视上,一位母亲曾这样哭诉:她买了18只大虾,孩子一口气吃了17个。剩下一个母亲想尝尝味道,可是孩子居然大哭起来,质问母亲:“你明明知道我爱吃,为什么不给我留着?”无数的事实让父母们不禁自问:“现在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我们的爱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无情与麻木不仁?”

现代的孩子经常面对的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可能充斥着战争、暴力、犯罪、残忍或是不公正……这些都有可能让我们的孩子缺乏爱心,变得冷酷无情。当孩子所遭受的残忍越多,他们就会越少感到苦恼,开始容忍不善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而这些负面的影响,最终会让我们的孩子变得麻木不仁,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在2003~2004年的12个月内,有20.4%的学生(其中男生为17.0%、女生为23.7%)曾经考虑过自杀,也即每五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学生有自杀的念头;而其中6.5%的学生(男生5.7%、女生7.4%)为自杀做过计划。此项调查结果足以令家长不寒而栗。我们可以不去探究这是人在发展过程中生理上的正常现象,还是社会的影响,但是我们都要在心中敲一记警钟: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孩子从小进行爱心教育。

在当今青少年当中,待人卑鄙和为人刻薄的很多,孩子残忍行为上升趋势的事实令人惊恐。为人刻薄也许不会导致看得见的伤害,但是,它却会留下无法磨灭的感情上的伤痕,扰乱道德成长的正常进程,可以制止这些残忍行为与现象的良药只有“爱心”。

反省一下我们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吧!很多父母对孩子是倍加呵护,舍得花大本钱进行智力投资,可是唯独忘了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进行责任心的教育,似乎他们天生只有学习,别的什么都不需要。渐渐地,我们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爱,也不知道怎样表达爱。他们不知道爱父母,不会爱他人,不懂爱生活,不屑爱这个社会;我们的孩子不知道为别人付出,从来不去考虑和体谅他人的需要,也不懂得对生命要有所感恩。他们不知道自己应该为他人做什么,不去了解他人的需要、家庭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更不要说帮助别人、欣赏别人、主动表达自己对他人的爱。只有爱的教育才可以让我们的孩子警觉别人的困难,并唤醒孩子的良知与感情,使他们变得宽容而具有同情心,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去帮助那些受到伤害和需要帮助的人。一个没有爱心的孩子是可怕的,他的感情生活也将一无所有。

“不重视教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是英国有着“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的一句名言。

我们培养一个孩子的时候,首先要教会他的是“爱”。教育孩子要首先爱自己的妈妈,爱亲人,爱老师,然后推及、延展到爱他人,爱集体,爱国家。这种教育迫在眉睫,否则,我们就将生活在没有爱心的世界里。

现在有好多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家人、社会的过度关爱,使得这些孩子受不了半点儿委屈、半点儿打击。常常可以在新闻中看到一些孩子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为几句气话而想不开,以致离家出走,甚至还有的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玩乐的愿望,毒害亲生的父母,等等。现在,我们面对不止一两个自杀的大学生、中学生甚至是小学生,还有大批没有爱心、缺少挫折教育、没有经历苦难的一代人。这些孩子在将生命轻轻一掷时,或者在学习、生活时,丝毫不会考虑自己的“一去”将给自己的家人带来怎样的痛苦,也不理解父母对其成长的含辛茹苦,更不会想到自己辜负了国家、社会的培养,又何谈“爱”字?

我们必须努力地通过使用最有效的、培养孩子爱心的方法来取代负面的信息影响,培养我们的孩子充满爱与仁慈,教导他们在遇到冷酷和残忍的事情时,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正确的行动。

一、教育孩子要勇于付出爱

“让世界充满爱。”这是一句美丽动人的话。那么,爱究竟是什么呢?这无法用三言两语说清楚。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区别,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人类世界有爱,这是人类得以幸福和谐、得以繁荣兴盛的前提之一。如果没有爱,世界将变成一个无望的冰窟。

爱人是人的本质要求。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是社会的综合,具体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所以,每一个人的生存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爱”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最好的调和剂,爱能改变一切,爱能产生互动效应。一个人心中充满爱就会得到加倍的回报。一个家庭充满爱,家庭就会充满幸福。让世界充满爱,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爱的含义应该是博大宽泛的,对弱者的同情和援助,对丑恶的鄙弃和抵制,对美好高尚境界的追寻和创造……人类的所有美德都可以被爱的羽翼涵盖。

懂得爱的人必定温厚而宽容,他决不会把自己的要求和欲望强加于人;怀着爱心的人必定真诚而大度,如果需要,他会毫不犹豫地展示自己的灵魂,捧出自己的心。

爱的价值用金钱难以衡量,心藏龌龊的人甩出的大把金币,有时还不如贫穷的善者脸上的一丝微笑。如果所有的人都能用爱的目光打量世界,用爱的情怀对待同类,那么人类的很多灾难就会消散,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就会祥和得多。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就要相信爱,学会爱,愿意付出爱。

“让世界充满爱。”让我们不仅仅在歌里这么唱,在生活中,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刻,都想一想,爱的暖流,是不是在我们的心里流淌?

人间需要每个人都永存爱心,然而这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要让孩子做到永存爱心,就需要引导孩子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修养。

1.要加强孩子的自爱心

自爱心是人的本性,是个体生存的基本特征。自爱心的进一步发展,就会产生自尊心、羞耻心、责任心和自信心,这有助于塑造自我道德形象。

人若没有自爱心,生命便缺乏根基。正如鲁迅所说:“无论何国何人,大都承认‘爱己’是一件应当的事。这便是保存生命的要义,也就是继续生命的根基。”自爱包含着对自己做人的准则、人生意义、道德信仰、价值观念、人格荣辱等诸方面的理解及信奉和实行。它体现着一个人对真、善、美的珍视和追求。

2.培养孩子的爱人之德

一个人如果只能自爱而不能爱人,那只能说是一种低层次的狭隘的爱;人只有做到爱人如己,以爱己之心爱人,才算有了爱人之德。正如古人所云:“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3.鼓励孩子的利人之行

在社会生活中,“爱语”会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快乐,甚至有“回天之力”。但是,人们之间的相爱,不能只停留在漂亮的语言上,而要体现在实际的行动上。佛教有这样一句格言:“一个救人性命、出于纯正之爱的行动,比在侍奉佛祖的宗教活动中献祭大象和马匹而度过一生时光要更伟大。”

真正的仁爱具有真诚性、利他性和无私性。爱的本质是给予而不是索取。真正的仁爱之心是不期望回报的,而是基于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然而,人际关系也常常像自然界一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什么种子结什么果。正如墨子在《墨子·兼爱》中所云:“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现实生活中,许多宽厚的人,常有“己愈予人己愈多”的感受。

在人们之间的交往中,总是有思想感情的交流与沟通。把自己的感情真心实意地奉献给他人,而自己的感情并不会因“给予”而减少;相反,我们给予他人的愈多,那么自己所得的也会愈多,从而也就使自己的思想境界更加丰富、高尚。

4.要让孩子坚守仁德之道

古人讲仁爱,并非让人们去爱一切人,而是教导人们要“爱之以道”、“爱之以德”。孔子主张“爱有差等”,能爱能憎。

子贡曾问孔子:“君子有憎恶的人吗?”

孔子肯定地回答说:“有憎恶的人。憎恶一味传播别人坏处的人,憎恶处在下面而毁谤上面的人,憎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憎恶刚愎自用而且顽固的人。”

孔子问子贡:“你也有憎恶的人吗?”

子贡说:“我憎恶把偷取别人成绩当做聪明的人,憎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憎恶把攻讦别人短处当做正直的人。”

从孔子与子贡的这段对话可以看出,仁爱还有另一面,即能判断善恶、分清是非、坚持原则。

无是非者无所爱,唯明理者方能爱。我们要当爱则爱,当恨则恨。正像鲁迅所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爱是观念的东西,是客观实际的道德产物。如若对错误的东西、丑恶的现象和罪恶的人一味讲爱,那就会姑息养奸,把“爱”变成了“害”,不仅失去了仁爱的价值,而且会走向事物的反面,结出“过爱不义”的恶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能憎才能爱。

二、教孩子学会感激他人、关心他人

有一位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三个女儿养大,并相继考上名牌大学。在别人的眼里,母亲是伟大的。可是当三个女儿如小鸟般飞出巢后,母亲忽然感到孤独、寂寞,希望日后能与其中一个女儿生活在一起,但三姐妹谁也不愿意……读了这个故事,我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现今社会里,有的母亲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不择手段、不惜金钱,甚至不顾一切代价,这是母爱的弱点。其实,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父母,离不开亲人,离不开老师,离不开同学。我们在培养孩子立足社会的能力,呵护孩子心灵健康的同时,还要教会孩子爱。不会回报爱的孩子是缺乏爱心的人,而缺乏爱心的人是不会受社会欢迎的人。

近些年来,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可悲的是,一个家庭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爱,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将来是很难融入社会的。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名言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催化剂、润滑剂和黏合剂。

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没有对社会情感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在儿童期忽略社会情感的培养,成人之后,“社会情感缺失”就会导致冷漠、偏激、敌对甚至暴力等不健全的人格表现。

忽视社会情感的培养,孩子不但会丧失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感激,而且在人际交往中割断了联系的情感纽带,就像空中的流星,失去了彼此的引力,不是自焚就是撞到其他星球上引起灾难。“清华研究生硫酸熊事件”、“马加爵事件”,一个个悲剧的发生,孩子既是害人者,又是被害者。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总给人自私、无理、不尊重人、不懂得爱的感觉?这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为“独”,因而缺少学习宽容、忍让、理解、与人合作的机会;其次,对于自家的“独苗”,家长生怕孩子在外面吃亏;再次,孩子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把家人的关爱照顾当成理所当然。这种过度关爱的结果是,孩子心中无父母,体味不到父母的辛劳和生活的艰辛,又怎能产生感激之情呢?

国外心理学家认为,感激是一种正面情绪,是幸福感的基础,会珍惜别人的给予,善待别人;感激是强大的动力激发系统,一个人获得他人帮助之后,可以激发他做出善举或努力以此作为回报。因此,教会孩子从小心存感激,对人体恤,站在别人的立场理解他人的情绪,会使孩子的心灵存有一份真与善,使孩子的内心变得更富足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