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庭教育必知的47大关键
2204300000039

第39章 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2)

父母在生活中,要留心观察,注意发现孩子已有的兴趣,并采取有效措施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兴趣。父母可引导孩子进行观察学习,通过提问让孩子思考,给孩子提供有关的知识信息,耐心地回答孩子的提问等。例如,父母发现孩子对风、云、雨、雪等自然现象表现出兴趣,就可以给孩子讲有关的神话传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孩子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并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孩子理解,让孩子闻其未闻、见其未见,激发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去注意观察其他自然现象,教他新的自然科学知识,使其兴趣扩展到整个自然科学领域。

想要孩子始终对学习有兴趣,父母应该平和自己的心态,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长,给孩子相对的自由选择空间。须知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性格、志向等,将自己未达到的愿望寄希望于孩子,往往会发生思想冲突,导致立场对立,最终得不偿失。

同时,要遵循孩子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切勿操之过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客观情况,不仅剥夺了孩子童年应有的欢乐,还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非常不利于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对孩子的兴趣要善于引导

教育是为孩子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父母不要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期望来为孩子选择将来的路;而要从孩子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出发,让孩子发现美、选择美、追求美,使孩子对美好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热爱新生事物的良好习惯,以便使孩子的潜在能力、特长能够得以正常发挥。

身为父母,千万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应该注重孩子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与好奇心。绝对不能用考试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更不能让孩子有以此为荣辱的意识。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父母粗暴地强制孩子放弃某些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去做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的事。这类父母的做法是十分不明智的。只要孩子的兴趣、爱好不是有害的或者不良的,我们就要加以鼓励与保护,并且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因为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引导孩子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有利条件。

人和人的兴趣不一样,这是我们做父母的都认可的事实;孩子也有他们自己的兴趣,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兴趣强加给孩子。即使孩子的兴趣显得简单、幼稚,但是我们做父母的也不能因此而无视它的存在。

父母要对孩子的个人爱好感兴趣。务必记住,孩子的兴趣之苗一旦破土而出,就一定要精心呵护,而不要让其因被“杂草”淹没而枯萎,更不要随意破坏。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使孩子的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最持久的发挥。

西晋时,左思的父亲左熹一心想让儿子学书法,因此不惜重金聘请名家来指导。可左思对此却不感兴趣,学无所成。接着,左熹又让儿子学琴,结果学了好长时间竟弹不出一支像样的曲子。这时,左熹从失败中懂得了尊重孩子兴趣的重要性,他根据儿子性格内向、记忆力好、对文学有特殊喜好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儿子学诗赋。从此左思如鱼得水,进步神速,不出几年,写得一手漂亮文章,最终成为西晋著名的文学家。

人们对有兴趣的事情往往容易全身心地投入,最容易见成绩;反之,则难以有所成就。人最可悲的是一生对什么都没有特殊兴趣与爱好;孩子最不幸的是父母凭主观意志扼杀其兴趣与爱好。

然而,生活中总有很多父母无视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强行剥夺孩子的兴趣,其结果必然会束缚孩子的发展。

孩子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父母培养孩子,首先要发现孩子的特长与爱好,不要学“泥人张”,要学“根雕家”。根雕家的艺术原则是发现、尊重根形的特点,然后经过艺术加工,使其特点更为突出,更为生动,最后成为精品。

孩子们需要用一种方式去释放他们的激情。对于孩子的兴趣、爱好,父母首先应该选择尊重、接受,然后选择参与、利用他们的兴趣爱好,这样不仅能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且更能从中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

首先,要承认孩子有爱好的权利。做父母的要承认孩子可以有自己的喜爱与兴趣,父母不应该随便干涉。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喜好与兴趣。在当今多彩多姿的生活里,人的个性与兴趣得到较充分的发展,有了较大的自由。发型、服装只要不是极为怪异,音乐不是下流低级,就应该允许孩子自己选择。当然,在承认与尊重的前提下,父母还是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培养孩子高尚的趣味和情操。

当父母准备干涉孩子的兴趣、爱好之前,不妨先听听孩子的意见,尊重他的选择。今天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那么,假如让孩子学,一定要仔细观察,再选择一种比较适合孩子性情及兴趣的才艺;千万不要让孩子一下子接触得过多,或强迫孩子学习没有兴趣的东西,破坏了孩子以后学习的信心与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可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许多家庭中,往往在孩子的兴趣之火刚刚烧起来时,就兜头一盆凉水,将它浇灭,很可能因此而扼杀了一个天才。一个人,只有当他具备了一定的爱好和特长的时候,他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他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总听一些父母抱怨:孩子不懂事,不爱学习。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吗?我们先看这样一个事例。

雪尼从两周岁时就开始学钢琴,上识字班,学美术。上小学以后,雪尼的妈妈又给他报了奥数班、少儿剑桥英语班、舞蹈班、音乐班,每个节假日都填得满满的,雪尼几乎没时间玩。她想去公园,可星期天全被各种各样的特长学习班占了;她想滑旱冰,可妈妈说那是浪费时间;她看见妈妈在浇花,就一边开心地帮忙,一边缠着妈妈问这问那,可妈妈却说,别吵吵,赶快去练琴!现在,雪尼就要考中学了,可她对学习却越来越没有兴趣。妈妈愁得唉声叹气,总说雪尼不争气。后来经询问才知道,原来雪尼妈妈当年很优秀,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没有大的作为,如今把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了。

其实雪尼妈妈错就错在逼孩子学习,而不是去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喜欢学习。

在当今的大中城市里,甚至大部分县城中,像雪尼妈妈这样的父母比比皆是。一项家庭调查不完全统计表明:有80%以上的父母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而在这80%的孩子中,又有80%以上的孩子对此有逆反心理。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不惜一切代价在孩子身上倾注着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结果呢,他们的苦心却总是适得其反。

从上面的事例,我们应该知道:爱护和激发孩子的兴趣极其重要,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要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期望来为孩子选择将来的路,并强迫孩子去顺从和适应,而要从孩子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否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兴趣的幼芽可能会一再遭到践踏。这样,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兴趣和热情将容易泯灭,从而导致他们难以产生对事物的兴趣和热情,他们的潜在能力发挥的余地也会越来越小。

在法国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一位很有名望的昆虫学家出生了,他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法布尔。那里山清水秀、宁静和谐,给小时候的法布尔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法布尔的祖母养了好多鸡,而且常常抓些昆虫给鸡吃。每当祖母手里拿着装昆虫的瓶子喂鸡时,法布尔就趴在栅栏外边出神地看着小鸡抢虫子吃。懂事的法布尔为了让祖母休息,每天抓小虫子喂鸡。抓着,抓着,法布尔对各种各样的小昆虫感兴趣了。他通过观察、接触,渐渐地掌握了很多昆虫的习性,也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法布尔考上师范学校,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昆虫特别偏爱。他常常把美丽的蝴蝶分成类,做成蝴蝶标本,夹在标本夹里。在毕业的讲演会上,他讲演了如何区分害虫和益虫的方法。

毕业后,他在一所中学任教,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以外,仍致力于昆虫学的研究。就在这一时期,他提出的“人工养殖益虫”、“利用益虫去治害虫”等方法,对昆虫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之后,他又完成了《昆虫记》等多部流传于世的不朽之作。

法布尔正是由于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去进行研究,最终成为一名昆虫学家,为昆虫学界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对某些事物有浓厚的兴趣。一只小鸟、一只蚂蚁、一条小鱼或者是一群蜜蜂,都会吸引孩子很长时间的注意力。要他们花15分钟去背诵一首小诗或一段名篇,往往是十分困难的。但他们会在没有任何督促与要求的情况下,花上一个上午的时间去观察一群蚂蚁的活动。这几乎是每个父母都很熟悉的情景。他们兴致勃勃,心无旁骛,即使汗水顺着脖子往下流也不在乎。这就是兴趣的力量。

然而,很多父母“理智”地、毫不怀疑地认为,即使让孩子花上一两年的时间去和蚂蚁玩,他也不能增长多少知识。这时的关键就在引导,引导他从中获得新的知识、方法和对孩子有益的习惯。

小斯宾塞正是从“蚂蚁的课堂”开始了对他一生都有影响的知识之旅的。

当老斯宾塞发现小斯宾塞开始在花园里对蚂蚁产生兴趣时,便也加入了他的“兴趣小组”。第一天,仅仅是看,是玩,看它们怎样把一粒面包屑搬回来,怎样跑回去报信,带来更多的蚂蚁……第二天,老斯宾塞拟出了一份关于蚂蚁的“研究”计划:

●在“自然笔记”里开设蚂蚁的专页。

●从书本上更多地了解蚂蚁,并作笔记。

●蚂蚁的生理特点:吃什么?用什么走路?用什么工作?

●蚂蚁群的生存特点:蚂蚁群有没有王?怎样分工?怎样培育小蚂蚁?

有了目标,小斯宾塞的兴趣更浓了。假如说开始他只是感觉好玩,那么现在他还觉得有意义了。这项“研究”计划持续了几乎一个夏天。事实上,在这份计划里,已融入了系统获取知识的方法,还能培养孩子专注达到目标的意志。

类似这样的事,一件又一件地“必然地”发生在小斯宾塞的身上。蚂蚁之后是鱼,鱼之后是鸟类,鸟类之后是蜜蜂。有趣的是,小斯宾塞不仅仅是学习这些动物的一般知识,而且开始发现它们的一些“群类特点”。

老斯宾塞是名教师;而小斯宾塞全名赫伯特·斯宾塞,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教育家、实证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被后人誉为“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

父母在这种事上所表现出来的兴趣会使孩子获得肯定,而有目的地引导,不知不觉地就能让孩子学会了求知的方法。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古老的谚语,无论是今天还是以后,都不会过时。它所包含的是人类知识中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同样,“引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方法”,这句话今天和以后也不会过时。

兴趣是孩子对事物的主动选择,引导则是促使和加强孩子的这种主动性,使兴趣变得持久、有目的。

遗憾的是,许多父母虽然对孩子有强烈的教育和培养的愿望,但往往会指责孩子的一些“没有用”的兴趣。父母们会按照社会或学校既定的模式去设计孩子的未来,并企图把孩子的兴趣与这些模式联系起来,企图把一些“有用”的兴趣保留,把那些“没用”的则删除掉。而实际上,对于孩子的心志发展来说,很难用“有用”或“没用”去区别他们的兴趣。应该说,每一种兴趣对孩子的求知来说,都是有价值的。明智的父母,总能利用这些兴趣把孩子引向各类知识的殿堂,并培养出孩子好的求知习惯。

就利用孩子的兴趣,通过引导的方式来开启和培养孩子的智力,下面有几条建议供家长参考:

引导孩子通过自己查阅和请教别人的方式来获得知识。

利用这种兴趣可能给他带来的快乐专注,从而使他获得与这一兴趣相关的知识。

当孩子对某件事物表现出兴趣时,不能简单地因为自己认为“没用”而指责、否定他。

记录是使知识存留下来,并训练使用文字、图画、书籍的好办法。

尽量不使用“任务”、“作业”这类词,而代之以有趣的方式。

对于还不具备文字记录能力的孩子,父母也要给他准备一个笔记本,由父母把题目写下来,让他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