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联对佳话(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2207700000012

第12章 事物巧对(2)

短与长,一般指长度而言;但”短长虫“的”长“,并非单指长度,而是蛇的俗名。”短长虫“,是指尺寸较短的长虫。矮与高,一般指高度而言;但”矮高粱“的”高“,并非单指高度,而是一种农作物的名称,这种农作物有的地方叫秫黍。”矮高粱“,是指个头较矮的高粱。

”小老鼠“、”热凉粉“,”短长虫“、”矮高梁“,这些全由反义词构成的名称,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并不觉得稀奇和有趣。然而一经加进”偷吃“、”盘绕“两个偏正式动词,把它们串组成两两相对的对联,这些形象便立刻活灵活现,让人觉悟得妙趣无穷。

上联中”小老鼠/热凉粉“自对,下联中”短长虫/矮高粱“自对;上下联间”小老鼠/短长虫“互对,”热凉粉/矮高粱“互对;自对、互对都很工整。短联做到句中自对已属不易,自对的同时又能互对,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水车车水,车停水止风扇扇风,扇动风生这是一副广泛流传的咏物趣联,作者无考。

此联巧妙之处在于运用顶针叠字、隔位重字和词性转义等多种修辞艺术,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全联16字,去掉重数,实际上只有8个字。”水车“和”风扇“各重复出现三次,第一个和第三个”车“字、”扇“字为名词,第二个”车“字、”扇“字为动词。”水车/风扇“,名词对;”车水/扇风“,动词对;”车停水止/扇动风生“,动宾词组对;处处对仗工稳。”水车车水“、”风扇扇风“,说明了这两种器物所具有的功能。所以”车停“而”水止“,”扇动“而”风生“,就是十分自然的现象了。语言流畅,文字洗练,口语对联能做到如此工巧,实在难得。

檐下蜘蛛,一腔丝(私)意土中蚯蚓,满腹泥(疑)心这是一副民间流传的口语对联,作者无考。

此联妙在”丝“、”泥“二字的谐音上。夏秋之际的飞虫,一不小心就会”自投罗网“,撞到屋檐下看不清的蜘蛛网上。躲藏于暗处的蜘蛛,便出来把飞虫吃掉。蜘蛛吐丝结网,是为了捕捉飞虫以满足私欲;不像春蚕吐丝结茧,全是为了他人,故以”一腔丝(私)意“来描述”檐下蜘蛛“。蚯蚓俗称曲蟮,又名地龙,潜藏于泥土之中,以吞食泥土为生。因其平时钻入泥土隐而不出,好像疑心外面有敌人而怕受到伤害,所以用”满腹泥(疑)心“来形容”土中蚯蚓“。把蜘蛛和蚯蚓拟人化,平添了许多妙趣。全联构思奇巧,比拟恰当,形象生动,对仗工稳,平仄和谐,是一副难得的动物巧对。

绿水何忧,因风而皱面青山不老,为雪而白头这是一副自问自答式的咏景趣联,作者不详。

此联妙在将山水拟人化,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因而横生妙趣。碧绿清澈的水面,因微风吹拂而泛起涟漪,好像愁容满面。高峻的青山,因为积雪压顶而变得苍老了,好像满头白发。”绿水“与”青山“,名词对;”何忧“与”不老“,形容词对;”因风“与”为雪“,原因对;”皱面“与”白头“,比喻性结果对;对仗句句工稳,平仄基本协调。

古往今来,以山水为题材的咏景诗文铺天盖地,此联作者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让人耳目一新。

燕入桃花,铁剪裁红锦莺穿柳叶,金梭织绿绦这是一副形象生动的咏景趣联,作者不详。

此联妙在比拟形象,色彩鲜艳,犹如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上联把黑色的”燕“子比作”铁剪“,把”桃花“比作”红锦“(”锦“是一种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下联把金色的黄”莺“比作”金梭“,把”柳叶“比作”绿绦“(”绦“是用丝线编织的有穗头的绶带)。比拟恰当,形象生动,似联中有画,画中有联,百看不厌,意趣隽永。

”燕/莺“,动物对;”桃花/柳叶“,植物对;”铁剪/金梭“、”红锦/绿绦“,比拟对;”入/穿“、”裁/织“,动词对。上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句对仗工稳,字字平仄和谐。巧对如此,令人击节赞叹鲈鱼四鳃,独占松江一府螃蟹八脚,横行天下九州这是一副形象化的咏物趣联,传为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应对松江知府之作。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清末洋务派首领。同治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湖广、两江总督,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事务。遗著有《张文襄公全集》。

光绪二十年(1894),张之洞调任两江总督。时值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县)知府50寿辰,寿宴上有一道菜叫红烧鲈鱼,知府触景生情,即兴出句云”鲈鱼四腮,独占松江一府“,命其幕僚当场应对。幕僚们面面相觑,无一能对。知府遂命将出句高悬门外,声明有能对出下联者,敬请入席,奉为上宾。

适逢张之洞微服私访,路过知府衙门,看了出句微微一笑,抬手揭榜而进,高声吟道:”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知府一听口气不凡,急忙跪拜:”不知总督大人驾到,有失远迎,祈求恕罪!“又说:”大人言之有理,下官谨遵教诲。“此联妙在比喻形象、贴切,寓教于乐,顺理成章。上联”鲈鱼“,属硬骨鱼纲、鲈形目、生于近海淡水中的一种食用鱼。鲈鱼性凶猛,腮盖发达,口大而方,便于吞吃小鱼,故云”鲈鱼四腮“。”松江“,又名吴淞江,俗称苏州河,位于上海市西部、江苏省南部,东流至外白渡桥会同黄浦江人海。松江近海,盛产鲈鱼,又是府治所在,因此又曰”独占松江一府“。此句出于松江知府之口,含有傲慢自得之意。下联以”螃蟹“对”鲈鱼“,以”八足“对”四腮“,以”横行“对”独占“,以”天下九州“对”松江一府“。不仅对仗工稳,平仄和谐,更从意境和气势上以压倒之势超过了上联,告诫对方不可恃才自傲,应当胸怀宽广,放眼”天下九州“。

竹本无心,节外反生枝叶藕虽有孔,腹中不染污泥这是一副借物言志的趣联,里面包藏一段民间故事和一组咏物趣联。

传说明朝末年,江南某地有个姓叶的书生,为人正直,不善巴结,满腹才华,却屡试不中。从此心灰意冷,弃绝仕途,应聘学馆教书。一日正在教习对课,座中有个学生腰系丝绦,煞是好看;只是个头矮小,丝绦太长,绶头坠地。叶先生见了,觉得有趣,即兴吟出一句:

六尺丝绦,三尺系腰三尺坠吟罢,遂以此作上联,要那系绦学生应对下联。

系绦学生名叫林小槐,乃是东村林员外的小儿子。小槐聪明伶俐,只是厌学贪玩,学业不大长进;课堂上对不出下联,回家去却向大人谝能。他放学回家,直奔姐姐闺房,连声叫喊:”姐姐,姐姐,我出个对子你对对!“姐姐名叫大秀,不仅容貌出众,而且通晓诗书,是闻名遐迩的才女。大秀芳龄二九,上门求婚者络绎不绝,但都一一被拒。一是因为没有堪与相配的如意才子,二是因为父母年迈,弟弟幼小,她要扶老携幼,执意晚嫁,所以至今仍然待字闺中。此时大秀正在房中依窗刺绣,听了弟弟念的上联,抿嘴一笑,说:”这有何难?“遂即手指床上绣花锦被,对曰:

一床锦被,半床遮体半床闲小槐把姐姐对的下联写下来,第二天一早,便高高兴兴地呈给叶先生。叶先生一看,词性、句式和平仄声调都对得十分工巧,无懈可击。一番夸奖之后,便询问这下联是何人所对?小槐支支吾吾,经不住再三盘问,只好托出了端底,并说自己腰系的丝绦,也是姐姐亲手所绣。

叶先生早就仰慕林小姐的才名,此刻见了对句,更加钦佩不已,急欲一睹林小姐的芳容。但碍于男女界限,又不便直说。想了想,提笔写下一比联语,加封后交给小槐,托他带给林小姐。

林小姐拆封展笺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竹笋初生,何日能逢林大秀这比上联语意双关,表面是盼望林小槐早日长成栋梁之材,暗中则委婉地道出了叶先生想见”林大秀“的急切心情。

林小姐看罢,不禁暗暗称奇。她忽然想到昨天弟弟所言上联,必定也是叶先生所出,见了我对的下联,才又引来这比自作多情的出句。尤其可恼的是,这比出句中的”大秀“,本是自己的乳名,竟被人随心所欲地嵌于联句之中。林小姐赞叹出句巧妙之余,又怪出句者轻佻无礼。于是面含嗔怒,提笔写出应对下联:

梅花早放,几时曾见叶先生林小姐写好了对句正待加封,又想到这书来信往,皆由”丝绦/锦被“的应对引起。那不过是为弟弟解难的即兴之作,是无心碰上了有意,不禁又觉得可笑。但毕竟事由己出,不能只怪人家。想到此,又附加一比联语,一并装进信封,托小弟面呈叶先生。

叶先生拆开信封,先看林小姐的对句,以”梅花早放“对”竹笋初生“,显出高雅的气度和领先的优势;接下来”几时曾见叶先生“,语意双关,居高临下,婉转地表达了不曾与不肯相见之意。他正在思索林小姐因何不肯相见,又见下面一纸另有一比上联:”竹本无心,节外反生枝叶。“这比上联同样语意双关,婉转地表明林小姐代弟弟应对本是”无心“,请先生不要节外生枝,以免闹出误会。叶先生欲见林小姐,是倾慕小姐的才华,实无非分之想。为表明自己的心迹,略加思索,写出了应对下联:”藕虽有孔,腹中不染污泥。“弯腰桃树倒开花,蜜蜂仰采驼背柳枝斜吐叶,乳燕横裁这是一副形象化的咏景趣联,作者无考。

此联展现一幅桃红柳绿、燕语蜂鸣的风景画,画中春意盎然,令人陶醉。”弯腰桃树“对”驼背柳枝“,”倒开花“对”斜吐叶“,”蜜蜂仰采“对”乳燕横裁“。描写生动形象,比喻贴切自然;处处对仗工稳,句句平仄和谐。可见作者构思奇巧,选材精当,笔力高超。这副趣联的下联,有的联书作”歪嘴石榴斜裂口,喜鹊横戡“,也堪称巧妙。可惜石榴夏季开花、秋天结籽,与上联所写景象不在同一季节,有生拉硬凑之嫌;再者以”裂口“对”开花“,亦稍觉牵强,不如以”吐叶“相对,贴切自然。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这是一副近似绕口令的咏物趣联,相传为明代才子解缙(1369—1415)所作。

”蒲“、”桃“与”葡萄“,”梅“、”桂“与”玫瑰“,分别为音同字不同的六种花木。上联”蒲“为水生草本植物,”桃“与”葡萄“皆为木本植物,故云”草本木本“;下联”梅花“在早春开放,”桂花“与”玫瑰花“皆在秋天开放,故曰”春香秋香“。上联三”叶“两”本“,下联三”花“两”香“,运用修辞学的重字技巧,使联语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一副形象化的讽刺联,相传亦为明代才子解缙所作。

此联是用形象化的比拟手法,来讽刺那些不学无术而又夸夸其谈的厚颜无耻之辈。”墙上芦苇“、”山间竹笋“,表面言物,实际喻人。用”头重脚轻根底浅“形容不学无术之徒,用”嘴尖皮厚腹中空“比喻夸夸其谈之辈,讽刺力度,入木三分!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引用了此联,可见其作用和影响。

鹊噪雀啼,并立枝头谈祸福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这是流传较广的一副写鸟的趣联,作者无考。

此联巧妙之处,一是鸟名谐音,二是形象生动。上联”鹊“与”雀“、下联”燕“与”雁“,都是音同字不同的鸟类。”鹊“是喜鹊(俗称”马喳子“)的简称;”雀“是鸟类的通称(见宋玉《高唐赋》:”众雀嗷嗷,雌雄相告。“李善注:”雀,鸟之通称“),此处当指乌鸦(俗称”老鸹“)。世谓”鹊噪“报喜,”雀啼“报忧,故云”并立枝头谈祸福“。”燕“俗称燕子、小燕,”雁“俗称鸿雁、大雁,两者都是候鸟。小燕春来秋去,大雁秋来春去,故日”相逢路上话春秋“。联中一个”谈“字、一个”话“字,既有动作,又有声音,把鸟类写得活灵活现,令人叹绝红烛蟠龙,水里龙从火里化花鞋绣凤,天边凤自地边飞这是一副形象化的咏物趣联,传说为明代剧作家汤显祖(1550—1616)夫妻新婚洞房应对之作。

汤显祖新婚之夜,新娘欲学苏小妹试探新郎的才学,见红光闪闪的洞房花烛上蟠着一条金龙,遂即兴出句云:”红烛蟠龙,水里龙从火里化。“出句十分乖巧,龙本是水中动物,但”红烛“上的”蟠龙“,随着红烛的燃烧,”水里龙“却”从火里化“了。应对颇有难度,汤显祖口中反复念叨,来回踱步忖思,低头瞥见新娘脚上穿的花鞋,于是灵感顿生,脱口对日:”花鞋绣凤,天边凤自地边飞。“对句堪称绝妙,凤乃飞翔之物,但”花鞋“上的”绣凤“,随着新娘的款步移动,”天边凤“却”自地边飞“矣。以”花鞋“对”红烛“,以”绣凤“对”蟠龙“,喜庆吉祥,浑然天成。

桃李花开,一树胭脂一树粉柑橘果熟,满枝翡翠满枝金这是一副咏景趣联,作者无考。

桃、李,两种树木。桃花,水红色,好像姑娘腮上擦的胭脂;李花,纯白色,好像姑娘脸上擦的白粉。故云”桃李花开,一树胭脂一树粉“。

柑、橘,两种果木。每当秋熟之际,柑橘枝叶绿如翡翠,果实橙黄似金。故曰”柑橘果熟,满枝翡翠满枝金“。

”桃李/柑橘“,”花开/果熟“,”一树/满枝“,”胭脂/翡翠“,”粉/金“,句句对仗工稳,处处平仄和谐。”一树/满枝“重复出现,增强了联语的内涵,更加耐人寻味。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旁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这是一副咏物趣联,传为宋代文学家苏轼(1037—1101)与诗人黄庭坚(1045一l105)的游戏之作。

有一天,苏轼和黄庭坚于松下对弈,忽儿几颗松子坠落棋盘,苏轼即兴吟道:”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黄庭坚举目望见湖边柳下有人在钓鱼,于是随口对曰:”柳旁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此联巧妙之处,一是对仗工稳协调,”松下/柳旁“,方位对;”围棋/垂钓“,动作对;”松子/柳丝“,物名对;”每随/常伴“,偏正动词对;”棋子落/钓丝悬“,主谓动词对;处处工稳,句句和谐。二是比拟生动形象,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每随“、”常伴“和一”落“、一”悬“,把”松子“和”柳丝“描绘得活灵活现。三是即兴吟咏,看似信手拈来,实是生活知识和文学功底的厚积薄发,是两者遇机而进发的闪光;看似容易,实非浅学之辈所能为。

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这是一副谈医理的趣联,最早见于广州一家药店的门上,作者不详。

膏,本指油脂,这里指稠糊状的物体,如梨膏等。药,通常指治病的医药,分内服和外用两大类,内服药可以口服。膏药,指摊在纸或狗皮上供贴用的膏状药物,属于外用药,不可口服。故曰”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脾,是人和脊椎动物内脏之一,有造血储血的功能。气,一般指无固定形状和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如空气、煤气、蒸气等;此处特指人体器官中气息方面的疾病,如气衰、上气不接下气等。脾气,指人的性情,一般是由先天生成的,故又称禀性。俗语”山河好改,禀性难移“,故云”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此联妙在利用物体名称分解组合所产生的质的变化,使联语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上联谈药性,下联论医理,语言亲切感人,令人口服心服。据说有的病人看了此联,未曾用药,病情已经减轻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