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
2215900000020

第20章 C(4)

【秤砣虽小压千斤】chèngtuó suī xiǎo yā qiānjīn

源自明·俞允《山樵暇语》:“尤延之极短小,寿皇尝问之:‘外廷谓卿为秤锤,有此语否?’对曰:‘秤锤虽小,斤两分明。’上颔之。”

南宋尤袤,字延之,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后来官居礼部尚书,颇有政声,《宋史》中有传。尤袤亦工诗,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齐名,文学史上称“南宋四大家”。就是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个子却长得很矮。一天,宋孝宗问尤袤:“听说人们称你为秤锤,真有这样的话吗?”尤袤回答说:“秤锤虽然小,有了它才能称斤两。”孝宗听后点头赞同。这便是“秤砣虽小压千斤”一语的语源。

现此语常用来比喻,在生活中,有的人貌不惊人,才不压众,不被人们所注意,然而却在某件事情中起到不可缺少的关键性作用。

【吃不了兜着走】chī bù liǎo dōu·zhe zǒu

此语源于一家包子铺的故事。

从前,古运河岸边有个不大不小的村子,村东头住着个60多岁的林老汉,老伴早亡,自己和一个十六七岁的儿子一起生活。林老汉从小在紫禁城里学了一招好手艺: 蒸三鲜馅包子。为了维持生计,他在家门前开了一家包子铺。铺子虽然不大,但因他的手艺好,再加上心肠热、为人好,所以不论是大运河里行船的,还是陆上过往的,只要从这儿过,都要到小店歇脚,买上几个包子,亲口品尝一番。有不少慕名而来的人,自己吃饱了,还要买上几个捎回家里去,让家里人也尝一尝。于是林老汉想,不如做些小布袋,吃不了让人家捎走。

第二天,他打发儿子到集市上买来白布,请人做了一些小布袋。

从那以后,林老汉每天都要白搭上几个小布袋。乍看上去,是亏了一些,但每天多卖了很多包子,便不吃亏了。顾客也高兴,真是皆大欢喜。

但是好景不长,这年春天,林老汉不幸身染重病卧床不起,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儿子接管包子铺以后,开始仗着父亲的名气,生意还算红火。可是,没过仨月,他蒸出的包子比以前就小了一圈。他对人说:“反正我的铺子名声在外,只要来吃包子,就给你端上十个钱的。”人家说:“我吃不了哇。”他回过身去拿起小布袋说:“兜着走。”人家没办法,只好把包子装进布袋捎走。就这样,没过多久,连布袋都不用了。干脆,吃不了的让他自个儿想法兜着走算了。于是,只要有人一进店,不管是老是少,是男是女,他二话不说,就端上来十个钱的包子,人家自然会说:“掌柜的,这些包子我吃不了。”他马上就答道:“吃不了兜着走。”

从那时起,“吃不了兜着走”这句话就传了下来。

现此语的语义已有所变化,多用于警告或威胁他人时所说的话,意思是: 你要对一切后果负责。

【吃醋拈酸】chīcùniānsuān

指为追求同一异性而产生的嫉妒情绪。明·王錂 《春芜记·宴赏》:“奴家生的好仪容,月殿姮娥也赛不过侬。 嘴儿搽得红,眉儿画得浓,只要吃醋拈酸打老公”。“吃醋”之说的来源说法不一:

① 唐朝人刘所撰《隋唐嘉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梁公(房玄龄封号)夫人至妒,太宗将赐美人,屡辞不受。帝乃令皇后召夫人,告以媵妾之流,今有常制,且司空(房玄龄的官职名)年暮,帝欲有所优诏之意。夫人执心不回,帝乃令谓之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曰:“妾宁妒而死。”乃遣酌卮酒与之,曰:“若然,可饮此酖(毒酒)。”(夫人)一举而尽,无所留难。帝曰:“我尚畏见,何况于玄龄!”于是,不知从何时起,社会上便流传起这种说法: 唐太宗派人送给房夫人喝的是“醋”,“吃醋”一词即源于此。

② 另《续文献通考》内有“狮子日食醋酪各一瓶”之说,《通俗编·妇女·在阁知新录》中有“世以妒妇比狮子……狮子日食醋酪各一瓶,吃醋之说本此。”

相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清闲之际,常和朋友陈季常一道谈天、饮酒,有时深夜不散。陈季常的妻子柳氏性悍好妒,宴客时倘有歌女在座,她就用棍杖在隔壁用力敲打墙壁,大声喧闹,客人们只好扫兴离去。苏东坡为此写了一首诗:“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桎杖落手心茫然。”因陈妻是河东郡人,她吵闹的样子好像狮子吼叫,故东坡把这一现象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河东狮吼。后来,人们就把爱情上产生的嫉妒心理称为“吃醋”。多指男女关系方面。

又作“争风吃醋”。

【吃大锅饭】chī dàguōfàn

人们常用“吃大锅饭”来形容在工作中“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人人有份”的现象。此语的由来与广东“庆云寺”有关。

广东七星岩有座建于明代的佛寺——庆云寺。由于佛殿建筑古朴雄伟,被人们誉为“岭南名刹”。寺中有一口十分引人注目的特大铁锅,它被安放在佛殿的一角,四周围着铁栏杆。如用来煮饭,可供数百名僧人食用。

然而,这口大铁锅却不是用来为僧人煮饭,而是用来向那些施主化缘的。进庙烧香拜佛的人们,在经过铁锅旁边时,都要投进几个铜钱,一则是为孝敬菩萨,以求降福灭灾;二则是为了维持寺僧的生计。因此,这口大铁锅虽然没煮过饭,却是和尚们的生活来源,里面装的是地地道道的“大锅饭”。这便是“吃大锅饭”一语的由来。

后来,“吃大锅饭”一语引申为社会上所存在的“平均分配”弊端。

【吃生米的】chī shēngmǐ·de

北京方言。指那种性格粗鲁、什么事情都敢干人的人。

传说,当初宋太祖赵匡胤在销金桥遇险,适逢郑恩(郑子明)赶来搭救,而后,赵匡胤、郑恩与柴荣三人在黄土坡结为金兰之好。三人在独龙庄客店投宿时,由郑恩生火做饭。这黑大汉哪里会做什么饭!他只看着锅大,没看到水少,就把米袋中所有的米统统下到锅里,结果烧了一锅生米饭。柴荣叫道:“难吃难咽!”可郑恩却不管三七二十一,竟连汤菜也不用,就把一锅生米饭全部吞下了肚。那二人见状,无不瞠目。从此,便留下“吃生米的”这么一个俗语。指某人过于死板,不知为人,只知为己,多含贬义。

【吃下乌鸦】chī xià wūyā

在西方,“吃下乌鸦”是忍受侮辱的意思。

1812年,英美双方停战时,一个美国士兵误入英方警戒区打乌鸦。一个英国军官听到枪声,并看到这一情景,想惩罚一下这个美国兵。可是他没带枪,于是心生一计,夸奖这个士兵的枪法好,从而骗取到了枪支;而当枪支一到手,他便逼美国兵咬一口乌鸦。等他把枪支还给美国兵后,美国兵又逼英国军官把吃剩下的乌鸦吃了下去。后人们即用“吃下乌鸦”比喻忍受侮辱。

【吃香】chīxiāng

原指有权势的职位或职业,其义和“吃得开”“兜得转”相近,不少人认为“吃香”一词脱文于“吃香喝辣”这一成语,其实不然。“吃香”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人笔记《宋朝事实类苑》和《归田录》。

宋朝设置三班院负责官吏的调迁和分配,每年总有几百名尚未安排的官吏在三班院等待分配。每年正月十五时,这些待分配的官吏要“醵钱饭僧,进香合次祝圣寿”,就是共同出钱向僧人布施饭食和进香,并给皇上祝寿,这些钱叫做“香钱”,三班院就利用职权公开吃没香钱;另外,外坊监使判官——群牧司负责宫廷秽物(如粪便)的清洁,他们也公开私吞粪钱,所以当时京城里流传这样一句谚语——三班吃香,群牧吃粪。三班院利用职权“吃香”,群牧司利用职权“吃粪”,其所吃的东西虽异,而利用职权公开吞没赃款却一样。故云: 吃香者,吃粪也。

后来,“吃香”一词则演化为入时和受欢迎的意思。

【痴人说梦】chīrénshuōmèng

原作“对痴人说梦”“痴人面前不得说梦”。原谓不要对蠢人说荒唐话,恐怕他信以为真。所谓“痴人”,不是指“说梦”的人,而是指“听梦”的人。讽刺听的人糊涂。

这种说法常见于宋人的文字中。如黄山谷《题陶渊明“责子”诗》:“想见其恺悌慈祥,俗人便谓渊明子皆不肖,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朱熹《答李伯谏书》:“子贡之明达,性与天道,犹不与闻,此正痴人前说梦之过也。”宋僧释惠洪《冷斋夜话》中更有一则“对痴人说梦”的故事。

唐高宗龙朔年间,有个外国和尚来到中国,在长江与淮河一带游览。他的一切行动都与一般和尚不同。有人问他:“你何姓?”他说:“姓何。”又问他:“何国人?”他也说:“何国人。”听的人就当真了。这个和尚死后,李邕为他做墓碑,也因此写道:“大师姓何,何国人。”这真正是在对着痴人说梦话了。

后人将此语改作“痴人说梦”,比喻愚人凭荒唐的想象说根本做不到的荒诞话。

又作“呆人说梦”。

【魑魅魍魉】chīmèiwǎngliǎng

指各种妖魔鬼怪。语出《左传·宣公三年》:“螭(魑)魅罔两,莫能逢之。”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统率大军攻打陆浑戎族,并陈兵东周国界进行阅兵演习,以威胁周天子。周定王瑜十分惶恐,急忙派遣大臣王孙满去慰劳楚军。

楚王因早就怀有夺取周王室的野心,便乘机询问王孙满关于九鼎大小轻重的情况。九鼎乃是象征周王室权威的礼器,为王室传家之宝。王孙满洞察了楚庄王的用心,便机智地以历史上夏桀商纣暴虐失国的教训提醒楚王,指出周虽德衰,但天命未改,不可问鼎。同时说九鼎上铸的尽是些魑魅魍魉(即妖魔鬼怪),人们可不要遇上它们。

现在人们引用此语以喻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池塘春草】chítángchūncǎo

池塘边上长出了青草,显示了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晋·谢灵运《登池上楼》:“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和族弟谢惠连是有名的诗人,经常在一起吟咏切磋,彼此激发灵感。谢灵运在写《登池上楼》时,整天苦思冥想却怎么也写不出满意的诗句,后来“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他对人说,这句诗不是自己写的,是有神人暗中相助。

现用来形容人在灵感来临时创作出的佳句。

【尺布斗粟】chǐbùdǒusù

旧指兄弟失和。典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刘长是刘邦的少子,与汉文帝刘恒为同父异母兄弟。文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与之关系最亲,骄横无度,不奉汉法。文帝也屡屡碍于亲情之谊,不忍绳之以法。文帝三年(前177年),淮南王利用朝觐皇帝之机,用铁锤打死他素来怨恨的朝中大臣辟阳侯审食其。文帝以兄弟之故,仍将他赦免。他回到自己的郡国以后,更加放纵,以至于抛弃汉法,自定法律,将礼制威仪等同于皇帝。到文帝六年,他北联匈奴,南联闽越,准备发动蓄谋已久的叛乱。不巧,事情败露。朝廷立即派出使臣把他带到京都长安。经过仔细调查,朝廷掌握了淮南王发动叛乱的全部事实和大量证据。参与处理此案的大臣们一致同意将他判处死刑。但是文帝决定赦免其死罪,只予以废除郡王的惩罚。大臣们不服,和文帝苦争,最后文帝将他流放到蜀郡严道(今四川境内)。刘长不堪这种侮辱,在流放途中不食而死。

刘长饿死之后,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讽刺他们兄弟的歌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后人将此归纳为“尺布斗粟”,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相容。

【叱石成羊】chìshíchéngyáng

叱: 呼喊。一声呼喊能把石头变成许多只羊。源自晋·葛洪《神仙传.黄初平》。

相传晋人黄初平15岁时上山放羊,遇一道士被收为门徒。道士把黄初平领到金华山一石屋里传授神奇的本领。几年后,他的兄长黄初起在山里遇见初平,便问他:“这些年你干什么了?”初平说他一直在这里放羊。兄问:“羊在哪里?”他说羊在山的东面。兄不见羊群,只见白石。只听初平对白石大声呼喊:“羊起!”于是白石变成了羊群。

现人们用“叱石成羊”来形容道术高明,法力神奇。与“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同义。

【叱咤风云】chìzhàfēngyún

叱咤: 怒吼。一声怒吼能使天地间的风云发生变化,比喻非凡的声势和气概。源自《梁书·元帝纪》:“叱咤则风云兴起,鼓动则嵩华倒拔。”此为南朝梁大宝三年(552年)萧绎讨侯景檄文中的句子。此后,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伐高丽诏》又有:“凡此众军。……莫非如豺如貔(pí,一种猛兽)之勇,百战百胜之雄,顾眄则山岳倾颓,叱咤则风云腾郁。”另外,《晋书·乞伏炽盘传赞》还有:“炽盘叱咤风云,见机而动,牢笼雋杰,决胜多奇。”在《晋书》这篇传记的末尾史官所加的赞语中,“叱咤风云”四字已经成为一个定型的成语了。

现在一般人都认为这条成语出自骆宾王为徐敬业起草的讨伐武则天的文章中。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氏檄》有两句话是:“暗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

骆宾王,初唐诗人。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的时候,骆宾王做了徐敬业的幕宾,替他起草了不少重要文书。据说武则天本人也很看重骆宾王的文才,派人收集过他的文稿。当骆宾王起草的檄文传至宫中时,武则天命人朗读这篇文章,一边听,一边品评其中的文辞。当听人念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等文句时,武则天吃了一惊,打听作者的身世及姓名,而且对身边的人说:“像这样的人才,宰相们为什么不及早加以重视和发掘呢?”

但是关于“叱咤风云”的两句话并非骆宾王的独创之笔,而是对前人文章的袭用和模仿。《晋书》的修纂是在初唐贞观年间,早于骆宾王写讨伐武则天文章的年代,所以骆文并不是“叱咤风云”一语的出处。但骆宾王的文章确实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胜过了前人,所以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赤地千里】chìdìqiānlǐ

赤地: 寸草不生的地面。源自《汉书·夏侯胜传》。

汉宣帝刘询即位不久,想表彰先帝孝武帝的功德,下诏给丞相、御史,要群臣拿出具体办法。群臣看了诏书后都说: 照诏书上写的办吧。但长信少府夏侯胜却说: 武帝虽然有安定四夷、开拓国土的功劳,却杀死了无数民众,致使天下贫穷,老百姓流离失所,“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所以,宣扬功德应有益于民众,不应把财力物力花在立庙兴乐上。群臣听了都为难地说:“可诏书上让这样办啊!”夏侯胜因坚持自己的意见,众臣便告他非议诏书,毁誉先帝。为此,夏侯胜被革职入狱。

宣帝不听劝谏,下令修宗庙,奏盛德、文始、五行乐舞,凡是武帝巡狩走过的四十九州县,都立庙祭奠。没几年,社会动乱,自然灾祸不断,宣帝这才相信了当年夏侯胜的劝说,把他放出狱,并让他做了太子的老师。

后人遂以“赤地千里”形容因天灾人祸而造成大片土地寸草不生的荒凉景象。

【赤老】chìlǎo

上海方言。常用的骂人口语。所谓“赤老”者,鬼也。这一词语最迟在宋代已经出现。在《江邻几杂志》中有记载说:“都下鄙俗,目军人为赤老,莫原其意。”但接着又有故事说: 狄青被任为枢密使,他从延安入京,枢密府派人迎接,可是等了数天不见来到。问一过路人,答称还没有来,而此人正是狄青之子,迎接的人不认识,因谩骂道:“迎一赤老,屡日不来。”此后,一些士人因称狄青为“赤老”。

为什么骂狄青为“赤老”呢?原来狄青是行伍出身,姓名曾隶属于赤籍(军士名册,又称尺籍)。另一方面,当时是重文轻武的,武臣常为人鄙视,职位再高也得受文臣管辖,如韩琦、范仲淹等任边帅节制军事即为例证。至于“赤老”之意为“鬼”,是因为鬼是虽迎面而见不到的;所以,后来加以引申,便成为普遍使用的骂人为鬼之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