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克利斯剑】dámókèlìsījiàn
喻指危险临头,或随时都可能降临的灾难。西方成语,出自希腊神话传说。
达摩克利斯是公元前4世纪希腊叙拉古暴虐的国王狄奥尼西奥斯的佞臣。他善于揣测主子的心思,为其歌功颂德,极尽阿谀奉迎之能事。有一天,达摩克利斯以讨好的口吻对国王说:“您一定是世上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因为您是至尊的统治者。”国王不以为然道:“既然你认为国王的生活无忧无虑,那我就让你当一天皇上尝尝味道。”狄奥尼西奥斯说后便谕示群臣,要他们在那一天必须听命于达摩克利斯的旨意。于是,达摩克利斯穿上国王的衣服,发号施令,大摆酒席宴请自己的亲朋好友,并令舞女和魔术师为他助兴取乐,俨然是一个真正的国王。席间,他偶然抬头时,突然发现一柄寒光逼人的利剑以一根马鬃系在天花板上,恰好悬在他头顶上方。达摩克利斯吓得从国王宝座上一跃而起,几乎不能终席。狄奥尼西奥斯便对达摩克利斯说:“你现在该明白我是不是有福气了。有一把利剑老悬在我的头顶上,我总觉得危机四伏,惶惶不可终日。难道能说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吗?”此时,达摩克利斯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 君王自有君王的忧患。
由这个传说,产生了“达摩克利斯剑”这样一个在西方运用较广的成语,用来比喻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后演化成了“大祸临头”的同义语。
【达摩面壁】dámómiànbì
达摩: 古印度的一位王子,通晓大小乘佛法。北魏时到嵩山少林传播禅法,是中国佛教禅宗初祖。北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记载,菩提达摩祖师选择五乳峰高居山顶的一个天然石洞,终日朝着石壁打坐。不说法,不持律,五心朝天,苦心练魔。入定后,洞内寂静无,以致飞鸟都没察觉达摩是活生生的人,竟然开始在他的肩膀上筑起巢穴来。“开定”后,他就站起身来,活动活动,锻炼一下身体,待疲劳消除后继续坐禅。那时达摩的生活节奏就是坐禅、锻炼、吃饭,再坐禅、再锻炼、再吃饭。就这样入定、开定,再入定、再开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共面壁了10年。当他离开石洞的时候,身影透入了坐禅对面的那块石中,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像,被人称为“影石”。
【打草惊蛇】dǎcǎojīngshé
原谓惩罚甲而使乙有所警惕。源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唐朝时,当涂县令王鲁爱财贪污,他的主簿(秘书)也营私舞弊,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老百姓递状控告他的主簿。王鲁看到状子上列举的罪状,每件都和自己有牵连,不免心里发慌,同时也庆幸这份状子落在自己手里,由于太过紧张,竟然随手在状子上批下了内心的话:“你们虽然打的是草,但我这条藏在草里的蛇,却已经受惊了。”这就是成语“打草惊蛇”原来的含义: 惩办某一人或某些人,而使有同样情况的其他人受到震动。
可是后来这句成语,却逐渐变成了另一种意思。一般用来比喻行事不密,使对方有所觉察并预先防备。
【打的】dǎdī
即乘出租汽车。该词的起源说法不同:
① “打的”中的“打”字是以讹传讹的用法。如果要把这句粤语方言写成文字,应当是“搭的”,而不是“打的”。粤语中的“搭”,意为乘坐,如乘车曰搭车,乘船曰搭船,乘飞机曰搭飞机。所以,乘计程车曰搭的士。不过,在广州和香港,都习惯叫“搭的士”,而没有人叫“搭的”。把“搭的士”简化为“搭的”,又将“搭的”写作“打的”,大约是不谙粤语的北方人误写所致。“打的”这一说法似乎已成为北京人公认的“外来语”。
② 欲说“打的”先说“打”。作为北京土语、俗语,“打”字在使用时真正属于字面上正解的不多,多数情况下“打什么”并没有“打击”的意思,如“打电话”,绝不是给电话机两巴掌。至于“打油”“打醋”“打焉儿”“打马虎眼”“打冰出溜儿”“打个点心匣子”“这事可别打我的谱儿”“打南边来个喇嘛”……同是一个“打”字,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和表达这样那样的意思。在不少情况下,北京人说“打”,都有“买”“雇”“叫”的含义。“打的”包括“打面的”确是“乘出租汽车”的简化,也已成为北京新的流行词汇,但“打”却并非是“搭”的误写和讹传。
【打尖】dǎjiān
古时候,人们把在旅途中休息进食叫做“打尖”。陆陇其《三鱼堂日记》:“(戊午四月)十七,至杜家庙打尖。”据考证,“打尖”系“打火”之误。宋元时期途中之餐称为“打火”,“打火”是“打中火”的简称。那时人们将一天三餐之中的中顿饭,因其正值日中之时,所以称为中火,后引申为旅途之餐曰打火。
这个考证见清代福格所撰《听雨丛谈》卷十一:“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皆不喻其字义,或曰中途住宿之间,乃误间而尖也。谨按《翠华巡幸》谓中顿曰中火。谓途中之餐曰打火,自是因火字而误为尖也。”这个考证还可以在其他文献中得到证明。《水浒》中有:“你母子二位敢未打火,叫庄客安排饭。”元杂剧中也有这种说法。如马致远《黄粱梦》:“兀那打火的婆婆,央你做饭与我吃,行人贪道路,你快些儿。”张国宾的《罗李郎》:“恰离了招商打火店门儿,早来到物穰人稠土市子。”打火店是供旅客吃饭的店铺。大约到了清代,可能是“尖”与“火”字形相近,在书写时易误,便讹传为“打尖”了。
【打骡子马惊】dǎ luó·zi mǎ jīng
本来是为了惩罚甲,结果却使乙也吃了一惊。此语是从宋诗人梅尧臣《打鸭》诗中“莫打鸭,打鸭惊鸳鸯”句脱化来的。
宋宣城太守吕士隆,一日要惩罚一军中官妓,这妓女说:“老爷要打我板子,我是不敢躲避的,但恐怕丽华会为此不安的。”妓女所说的丽华,是吕士隆新近宠爱的一个官妓的名字。宋人赵令畤《侯鲭录》认为梅诗“莫打鸭,打鸭惊鸳鸯”即指此事。“鸭”是宋时对妓女的鄙称。由此,“打鸭惊鸳鸯”一语便有了殃及无辜的含义。后来,由于“打鸭惊鸳鸯”的出典鲜为人知,生活中又很少见到打鸭惊动鸳鸯的现象,便逐渐演变为“打骡子马惊”了。
【打秋风】dǎqiūfēng
指利用各种关系向人索取财物,有“揩油”之意。“打秋风”一词的由来,可以上溯到唐朝。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载:“当今北面官人,入则内贵,出则使臣,到所在打风打雨。”以后演变为“打秋风”,使用亦渐为广泛。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京城俗事对偶,有“打秋风”对“撞太岁”之语。所谓“撞太岁”,是依托官府而敲诈人家财物之意。《媛姝由笔》中所载的一首辞客诗,有“秋风切莫过江来”之句,意即但愿揩油的人不要来。《儒林外史》第四回也写道:“张世兄屡次来打秋风,甚是可厌。”说明那时已普遍使用此词。
打秋风也作“打抽丰”,这不仅是字音相同,字义也有关系。明代郎瑛《七修类稿》云:“盖彼处丰稔,往抽分之年。”陆嘘云《世事通考》为“抽丰”作了明确的解释:“打抽丰,因人本富而抽索之,故曰打抽丰。”因为打抽丰意味着“分肥”,令人厌恶,人们对打抽丰者普遍存有戒心或进行抵制。明代杨廷《龙膏记》中写道:“且把衙门掩上,如有星相求见与乡里来打抽丰的,不可放进。”
“打抽丰”又有向有钱的人讨点物或馈赠之意。《红楼梦》中刘姥姥几次进大观园就是这样。第三十九回写道:“忽见上回来打抽丰的刘姥姥和板儿来了。”这里的“打抽丰”一词,概括指明了刘姥姥几次到贾府的用意。
【大而无当/大相径庭】dà’érwúdāng/dàxiāngjìngtíng
当: 底。本义为言辞夸大得没有边际。“大相径庭”原作“大有径庭”。径: 小路;庭。庭院。本指相差极远。“大而无当”和“大相径庭”这两个成语都出自《庄子·逍遥游》:“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古代神话中有两个人,一个叫肩吾,一个叫连叔。有一天,肩吾对连叔说:“我听说楚国有个叫接舆的人,为了逃避当官,假装精神失常。有时说起话来夸大得不得了,没有一点儿事实根据(‘大而无当’),越说越离奇。我听到之后,又惊奇又害怕,犹如广阔的天空,无边无际;有很多过激之辞,就好像山间小路和堂前庭院那样,相差很远(‘大有径庭’),一点儿也不近人情。”
后来“大而无当”也用来表示东西虽大,却不实用。如明代朱国祯《涌幢小品·府州郡县异同》:“何首乌有一颗至十五斤者,然枵落无味,不堪用。余曾试之,笑其大而无当也。”
“大相径庭”即由“大有径庭”而来,用来形容大不一致或彼此矛盾,不能相提并论。
【大发雷霆】dàfāléitíng
霆: 响雷。源自《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立国号为吴,在建业(今南京)建都。此时的魏国国君魏明帝曹睿(ruì)是个声色犬马的庸才之辈,把国家治理得每况愈下,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见此情形,便悄悄地与吴国结成同盟,孙权封公孙渊为燕王。可是辽东和建业相距太远,公孙渊担心自己事情一旦败露,被魏国进攻,吴国帮不上忙,所以又考虑和孙权结盟并非上策,于是背弃盟约,杀了吴国派来的使臣。消息传到吴国,孙权发怒,打算立刻令大军渡海出征,去讨伐公孙渊。吴国大将陆逊马上呈书劝谏。信中说: 公孙渊依靠要塞,背信盟约,杀我使臣,此种做法十分令人愤恨。但是现在天下形势复杂,群雄争斗,如果小不忍而大发雷霆之怒,恐怕难以达到夺取天下完成统一大业的目标。自古以来干大事的人是不会因小失大的。孙权认为陆逊提的意见很有道理,便放弃了讨伐公孙渊的计划。
后人据此引申出成语“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大腹便便】dàfùpiánpián
便便: 肥大的样子。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边韶传》。
东汉时,有位教书先生,姓边,名韶,字孝先,读过不少孔孟之书,也有些学问。边韶很胖,尤其是肚子大,行动不便,白天也懒洋洋地躺着似睡非睡。他的几个弟子偷着编了首歌谣:“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边韶听到了当然很不高兴,也编了几句回敬他的学生:“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这里的“五经”是指《诗经》《书经》《易经》《礼记》和《春秋》;笥(sì),是装书的盒子。意思是肚子大,里边装的都是经书;要睡觉时,也在想着经书上的事。
后人据此引出成语“大腹便便”,形容肚子肥大的样子。常用来讽刺那些腹中空虚,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人。
【大公无私】dàgōngwúsī
秉公持正,没有私心。典出《吕氏春秋·孟春纪·去私》。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品行高尚的大夫,名叫祁黄羊。一天,晋平公召见祁黄羊,问:“现在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回答说:“叫解狐去当南阳县令,他一定能够胜任。”晋平公露出难以相信的神色反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竟会推荐他去当县令呢?”祁黄羊笑着说:“您并不是问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而是问我什么人能胜任南阳县令。”于是,晋平公就把解狐派到南阳县。解狐到任后,工作井井有条,很有成就,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过了些日子,晋平公又把祁黄羊找去,问他:“现在朝廷缺少一位法官,一直没有一个合适的人选,你知道有谁合适吗?”祁黄羊说:“祁午去做法官最合适。”晋平公听了,惊讶地说:“祁午是你的儿子呀,你不怕人家说你的闲话吗?”祁黄羊说:“您是问我谁可以当法官。我就把能胜任的人推荐给您,您并没有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晋平公虽然委派祁午当了法官,可还有点不放心,怕祁午年轻办事不牢。但是,祁午当了法官以后,不但办事公正,而且办案果断,很受百姓的爱戴。
祁黄羊的行为,受到很多人的赞扬,孔子也称赞说:“祁黄羊推荐人,完全是拿德行和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就心存偏见而不推荐,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就不推荐。像祁黄羊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没有私心啦。”
后来。人们由此概括出“大公无私”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人顾全大局、办事公道,毫无私心。
【大亨】dàhēng
该词源于旧上海。那时上海称有势力的官绅、富商或大流氓为“大亨”。
19世纪中叶,英国人约翰·亨生发明了一种叫做“亨生”的马车,这种双轮小马车的特点是在车后驾驶,人们称其为“亨斯美马车”。《申报》老板史量才花费了数十万银两从一个德国人手中买来了这种车。后来,当时的上海人就将拥有这种马车的人称为大亨,并沿用至今。
另外,《易经》里也经常出现“亨”字。如《无妄卦》里,就有“大亨以正”的句子。这里的“大亨”,其实是亨通而顺利无阻的意思。
“大亨”,其最初专指称霸一方的帮会头目或达官巨富,现在通常指社会上有权势、有地位的人。《易经》里经常出现“亨”字,具有顺利无阻诸事亨通之意。旧社会有权势地位的人,遇事比一般人有办法,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因此他们能左右逢源,大道亨通。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种人称作“大亨”。
【大家】dàjiā
指代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有时指著名的有特殊才能的人,如“书法大家”“唐宋八大家”,有时也代表世家望族。
“大家”在古时专指帝王的亲属、公卿、大夫等有封地的家族,后统称高门贵族为大家。如古乐府《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在古籍中,“大家”也用于称呼帝、后。《新唐书·李韩国传》记其跋扈,竟对唐太宗说:“大家第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
“大家”在古语中还读“大家(姑)”,如汉代班昭即被尊称为“曹大家(姑)”;古时妇女对婆婆也称“大家(姑)”。
【大块文章】dàkuàiwénzhāng
有人看到“大块文章”这个词组,以为“大块”是形容文章的篇幅长。其实,这个词的原意并非如此。
“大块”一词,最早出于《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意思是: 大自然赋予人以形体使之生存,赋予人以生命使之劳作;然后,以年龄衰老使之安逸,以生命的终结使之消失、止息。这里的“大块”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指大自然或大地。
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的文章中也用了“大块”一词。文中有一句说:“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意思是说,温暖的春天,用艳丽的景色召唤我,博大的天地,为我提供了绚丽的文采。“假”,借的意思,“文章”指错综华美的色彩或花纹,也指成篇的有文采的言辞。
“大块假我以文章”,可以紧缩为“大块文章”。后人用它来指出于自然的佳作,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意味。
【大马猴】dàmǎhóu
指大个猴子。该词文献无征,口碑有载。
《红楼梦》薛蟠所行“女儿愁,绣房蹿出个大马猴”之酒令中之“大马猴”一词多有人不解。据北京海淀安河桥谷书良老人(旗人出身,其祖父曾为安河桥御马圈六品顶戴)回忆,小时候他曾闻祖父讲过御马圈马猴的故事: 安河桥大有庄的御马圈胡同,即因清朝时有御马圈而得名。圈中之马都是从新疆、蒙古两地进贡来供八旗王公选用的。这些马要经过“骁骑校”驯练,才能失去野性。驯马是很危险的,稍有不慎便会被烈马摔伤踢死,于是有人想到使用猴子驯马。用来驯马的猴子除了有驯马的本事,还有“一猴入圈、百马歇蹄”的能耐,被称为“马猴”。据说,夜间吃草时常闹槽的生马坯子,一旦圈中拴一只马猴就不闹了。“大马猴”的叫法也从此流传下来。
【大器晚成】dàqìwǎnché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