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可不知的天才家教智慧全集
2222300000022

第22章 适度期望教育(2)

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总是特别容易发现孩子做错事,但对孩子做得很好的事却很少发现,甚至视而不见。在对待孩子的某一行为问题上(如拆玩具),父母常常只看到孩子的消极面(破坏行为),而很少看到其积极方面(好奇心与探索精神)。

有个小女孩平时很顽皮,整天不是在家把东西翻得乱七八糟,就是在外面跟别的孩子吵架,而且成天脏兮兮的,不是扣子掉了一个,就是裤子破个大口子。妈妈让她做家务,整理房间,她从来不听。妈妈伤透了脑筋。突然有一天,这个小女孩想表现得好一点,于是她早早起床,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还主动提出要帮妈妈做饭,一整天,她都没出去玩,在家也安安静静。这一天,她的表现简直可以说是无可挑剔。可是,在睡觉前她却哭了,妈妈连忙问她为什么。她说:“你们难道没发现我今天是个很乖的孩子吗?”妈妈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竟然忽视了孩子的良好表现,没有及时表扬孩子。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孩子更是如此。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取决于周围人的评价,积极的评价,如表扬,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能行,从而树立自信心。但如果父母长期给孩子以消极的评价。如批评、指责甚至打骂等,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出现自卑感、无能感,甚至破罐子破摔。

教育专家认为,父母应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把孩子看作一个发展中的人,他们的每一个优点,每一个进步,都值得表扬和鼓励。他们也会犯错误,但家长要相信他们多数情况下不是故意的。成功的父母是表扬的艺术家,那么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将是出色的未来之星。

“家庭号”航船为何触礁

一个个小生命在航船上诞生了。

父亲们说:“孩子啊,我们要把你带到人世间最美最美的地方去!”

母亲们说:“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到达最美最美的地方。宝宝,你要努力。为爸爸妈妈争气啊!”

从此,孩子们背负起了“要做最优秀的人”的期望。起初。没有一个孩子愿意让父母失望。为此他们开始了激烈的竞争。父母告诉孩子们“最优秀的人”只有一个,于是每个孩子都铆足了劲,谁也不敢懈怠,因为只有最努力的人才最有希望。

不断有疲倦的孩子从激烈竞争的队伍中落了下来。

他们疲惫,好想休息一下,痛痛快快地玩一会儿,但父母的期望就像一条无形的皮鞭,永远高悬在他们的头上。

他们痛苦,谁甘心做一个失败者呢?他们想继续努力拼搏,但总是感到力不从心。最让他们受不了的是父母那失望的目光,如同皮鞭抽打在他们心上。

他们怀疑。父母为他们设计的前程既然如此美好,但对他们为何如此地可望而不可及。难道人生之旅真的就是这样“自古华山一条道”?

渐渐地孩子们发现,只要把父母赋予的期望的“包袱”彻底卸掉,就可以获得内心解放的感觉,不再需要拼命地竞争,不再有失望的痛苦,不再有困惑的焦虑。于是乎在他们身上开始发生一系列变化:不再对学习感兴趣,不再相信父母和老师的话,不再为学习成绩不好感到痛苦或羞耻。

“家庭号”航船陷入了困境。父母不愿意将船驶入贫贱的港湾,但孩子拒绝与父母一起徒劳地去寻找那海市蜃楼般的“最美最美的地方”。父母与孩子只好开始艰巨的拉锯式的谈判:

父亲说:“要么去最美最美的地方,要么你就给我下船。”

母亲说:“只要你努力学习,我们什么都愿意为你干。”

孩子说:“要我为你们学习,你们必须满足我的条件。”

谈判达成协议,大家皆大欢喜。但不久双方又开始内战。父母指责孩子学习不够努力;孩子抱怨父母没有满足条件。于是又开始新的一轮谈判。

一轮接一轮的谈判没完没了。双方的对峙越来越激烈,尽管父母的让步越来越大。但孩子的条件却越来越高,双方沟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达成的协议也越来越不起作用。

没有人怀疑父母的期望有什么不好,但让那些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失败打击、心灵上早已痛苦不堪的孩子们来承担责任的确有失公道。随着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家庭号”航船越来越多,这艘航船的触礁问题也是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普遍存在的问题。父母的期望究竟有什么错。为什么会导致孩子和家长之间无止尽的对峙和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更大困惑?

其实,只要父母掌握了一个适度的期望值,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谓的适度的期望值,用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话说,就是“让孩子跳起来就能摘到果子”。这样孩子既能看到希望,经过努力又能实现。不仅可以使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求知欲,而且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因此,家长应该把对孩子的期望目标层层分解,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通过实现一个个小目标,逐步接近或达到大目标。而不能要求孩子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家长对孩子有适度的期望值,并为此付出自己理智的爱,孩子会受到感染,得到鼓励,从而变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但过高的期望值,易导致家长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孩子努力也得不到,因而常受到批评、指责。孩子在这种家长不满意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兴趣、自信和希望都将被抹杀。

长期在期待的重负下长大的孩子,必然会把摆脱父母期望的包袱后的自由体验所带来的那种快乐放大,进而畸形地依恋和追求某一事或人,所以在家长和孩子之间频繁地出现摩擦。

在成长的过程中应不应该给孩子难以承受的压力呢?这里我们可以先看这样两个例子:

注射室,两个第一次带孩子来打预防针的家长。第一个家长,事先没有对孩子灌输任何打针的概念,孩子睁大眼睛看着护士拿这拿那,觉得很新奇。当护士轻轻拿起孩子的臂膀,笑着涂上酒精的时候,孩子觉得很好玩。最后护士摇晃一下注射器,针头停在孩子的皮肤上,然后手轻轻一动,很快地扎了下去。孩子愣住了,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捕捉这个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游戏”。刚刚皱了皱眉头,针已经抽出来了。一整个过程,家长没有说一句话。

直到走出注射室的大门,家长才尽可能若无其事地说:“孩子,这就是打针。打针就是为了让你不生病。但是,打针有一点点疼。你看,你刚才是不是有一点点疼?”孩子认真地点了点头。

第二个家长,在打针的好几天前,就开始对孩子说:“孩子,我们要去打针了,打针不疼。一点都不疼,一会儿就好了,你很勇敢,别人都哭你都不会哭。你是最勇敢的孩子。你一定不会哭的……。”

然后,在注射室,孩子一看见那个被父母描述过的注射器,就浑身一抖。紧紧地抱住了妈妈。护士小姐费了好大的劲才拉过孩子的手臂,才刚刚开始擦酒精,针都还没靠过来,孩子已经涨得满脸通红,终于忍不住“哇”地一声大哭起来。走出注射室的大门,为了补偿“受罪了”的孩子,家长买了孩子哭一路要一路的所有东西。

这就是接受了预期暗示和没有接受预期暗示的孩子之间的区别。前者,孩子不仅没有哭,还全神贯注地体验了打针的全部过程,亲自明白了打针和“疼”之间的某种联系。后者。孩子不仅哭得撕心裂肺,紧张和恐惧代替了一切,而且家长还要承担养成孩子用条件和父母作物质交换的习惯的负面效应。

对成长过程中每一个细节的体验。应该比成长最终达到的那个终点更重要。学习也有学习的快乐,中国人都知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但是这种快乐只会被那些在宽松的学习心态下顺其自然的成长过程中长大的孩子所体验到,而被家长的预期牢牢罩住的孩子,就像一个穿上了一双红舞鞋的人。在盲目的旋转中身不由己,永远也停不下来。别说成长的细节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感受不到,就是最起码的心灵自由也没有。

过程是孩子自已体验的,未来是孩子自己决定的,而结果是父母所期待的。这一切就是对聪明的父母的最佳回报。

赞美的话语像阳光

我们都喜欢光亮,不喜欢黑暗,健康的孩子更是如此,如果能得到赞美,任何人都会向着光亮处成长,充满希望。赞美的话语,正如善良和爱意,是培养孩子成为健康的生命中极为重要的因素。明智的赞美对一个孩子来说,就如阳光对于花朵那样重要。

美国妈妈凯特说。当她教双胞胎儿子如何打扫房间时,他们并不是真的把打扫的工作做得那么好,直到有一天,她蹲下身子,轻声细语的说:“我喜欢你们打扫工作做得这么认真。”大概因为妈妈的眼睛充满了喜悦与热情,于是美妙的声音,进入了孩子的脑海里,一直不停地打转吧!因为。就从那一天开始,他俩更卖力了,而且似乎得高人指点一般,打扫时连墙角、桌脚,甚至门后边。都扫得非常彻底,让人觉得干净到可以躺下来,舒舒服服的睡一觉。于是,凯特不断的对他们的工作进步进行表扬:“Goodiob!Thankyou!”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你得到上司、同事或朋友的欣赏、赞美时,会心花怒放、信心倍增,这足以证明欣赏和赞美的魅力,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的孩子?因此,新世纪的家长,要学会欣赏和赞美你的孩子,因为欣赏和赞美会给孩子带来自信,孩子有了自信,就会有成功,而成功能给孩子带来乐趣,孩子有快乐,才会有创造。

要学会欣赏和赞美孩子,就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多数家长,都觉得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父母想让他怎样,就必须怎样,忽视了孩子的独立人格。忽视了对孩子起码的尊重。因此,家长要学会和孩子沟通,少一些命令,多一些建议:少一些责备,多一些倾听。站在与孩子平等的地,位上和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感到父母在和我商量,在认真倾听我的意见和建议。那样,孩子就能敞开心扉和你交流。同时,还要对孩子的想法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委婉地给予指导和建议,使孩子在愉悦的气氛中得到提高,心理上得到满足。

要学习欣赏和赞美孩子,还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提供一些发表自己意见和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哪怕是错的,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去试试。因为那样可以加深孩子的印象,这远比家长唠唠叨叨效果要好得多。当然,这种尊重绝对不是溺爱,不是对孩子百依百顺。在孩子和同伴交往时,家长决不能吝啬表扬,因为在孩子同伴面前,对孩子的表扬,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他感到家长对自己的关注和尊重。

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那就请你欣赏你的孩子,支持他,赞美他,多说“Verygood”,将孩子智慧的潜能开发出来,从小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态。

那么。如何掌握赞美的尺度呢?

经验一:坚持原则

凡是孩子做对的事情,就给予鼓励与表扬;一旦做了错事,即使孩子撒娇、哭闹、耍赖皮,也绝不迁就孩子。对孩子的种种不良行为加以赞美,会造成孩子是非不分,以自我为中心。长此以往,容易养成骄傲跋扈的坏习惯。这样,赞美就失去了原有的积极意义。

经验二:即时赞美

兜兜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晚餐,她的儿子闯进来,看见水槽边的土豆,就乱刮起土豆皮来。此时,尽管兜兜妈妈已经觉得非常忙碌了,但还是停下手,对儿子说:“谢谢你帮妈妈刮土豆皮,你已经成为妈妈能干的小帮手了!”儿子的脸上洋溢着甜美的笑容。孩子做完某件事或正在进行中,父母就应给予适当的赞美和鼓励。如果因为一时忘记或疏忽了没有即时赞美,父母应该设法补上。

经验三:就事论事

壮壮对七巧板十分感兴趣。他刚刚学会拼图单位时候,爸爸对壮壮硕:“你真聪明。这个难不倒你!”当孩子渐渐能拼出一些新颖的图案时,前面的赞美就显得不恰当了,而应该就事论事地说:“这个图案真不错!”以后每出现一个新的创意,壮壮爸爸绝不重复同一句赞美的语言。等孩子非常熟练以后。他更是减少了对孩子拼图的赞美,而改换成赞美孩子其他方面的才能。

父母千万不要直接赞美孩子整个人。而应该赞美孩子的具体行为。赞美时不要夸大其词、言过其实,否则会使孩子沾沽自喜,从小播下虚荣的种子。

经验四:发掘优点

唯别人的眼中,小宇是个破坏王、捣蛋鬼。但是奶奶并未对他失去信心。她总是非常留意孩子的行为。善于挖掘孩子调皮外表下的闪光点,而且注意使用恰当的赞美语言。奶奶发现小宇挺孝顺她的,于是在众人面前称赞:“小宇懂礼貌。”从那以后,小宇总是十分小心地维持这种赞美。并且养成了懂礼貌的好习惯,能够自觉地听取大人的一些意见。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家长要多花心思去发现、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使其展露出来。

“闪光点”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它的发现,会让孩子看到一种希望,体会到一种满足。作为父母,最根本的职责就是让“闪光点”永不熄灭。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决不会一无是处。关键是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理解孩子的心情。孩子不可能没有值得肯定的优点。只要找出孩子子的哪怕小小的优点,加以充分肯定与鼓励,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经验五:形式多变

孩子经过努力做出了成绩。或者做完了他理所应当做的事情,都应该得到赞美。赞美的形式不要仅仅局限于好听的话,还可以采用多变的形式,如小奖品、短暂的旅游、一个承诺等等。赞美孩子并给他适当的奖励,或是亲吻,或是拥抱,这都会带给孩子神奇的力量。

美国的家长最会赞美孩子。因为每个孩子自身的特点千差万别,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因人而奖,因材而励,灵活地运用各种赞美和孩子的方法。真正促进孩子的进步和成长。

(1)预先赞美。如在孩子未开始行动前便说:“你是个认真、用心的孩子。做这件事一定会使我们满意。”

(2)事后奖励。如微笑、手势、点兴或亲切的话语;赠送玩具、书籍等小礼物;当着他人的面褒奖其良好行为。

赞美,是浇灌孩子生命之树的源头活水,没有任何东西能比得上在孩子做得合适时,给予他真诚的赞美,更能激发他热爱生命、追求成就、获得自信的力量和勇气了。作为父母应该相信,孩子们一旦接受了赞美、欣赏、鼓励这份爱的礼物,他们的潜能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对孩子的教育。家长不应当吝啬赞美,吝啬肯定,吝啬鼓励。只有学会这些,并适当地运用这些,才会使孩子树立向上的信心,鼓起前进的勇气,大胆地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