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可不知的天才家教故事全集
2222500000003

第3章 勇于开拓,就有希望(2)

生命感悟:在人生漫漫长河中,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我们是不是知道,在前进的路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心疼别人,有时就是心疼我们自己。

厚道及精明

曾有这样一对父子,在小镇开了一间药店。父亲给人看病,儿子负责称中药和卖中西成药。儿子很厚道,而且是个新手,他从不像一些小贩那样在秤杆上大做文章,他只是称足分量,该磨碎的磨碎,该切片的切片,有些变质的药宁愿蚀本也不给病人,即使大部分患者根本看不出变质。小伙子就这样本分地按要求把每剂药处理得妥妥当当。

刚开始时,药店的生意平淡如水。有人说小伙子人太厚道,不是做生意的料,还有人“好心”地教了他一个诀窍,贵药少称,便宜的药多称,混合后重量不变,真可谓一条“发财致富”的好路子。小伙子听罢,不为所动,淡然一笑说,“药的分量不够哪能治好病呢?再说还是爸爸开的药方,这不是给他的医术打折扣吗?咱做生意可不能昧了良心。”

小伙子就这样踏踏实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诺言。3个月后,效果出来了,很多人都说父亲的医术提高了,以前需要看几次才好的病,现在看一次就好了,真是干脆利落。于是找父亲看病的人也明显多起来。药店的生意也一天比一天红火。

生命感悟:其实厚道不仅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高明,多替别人着想才会赢。厚道才是真正的精明。

宠辱不惊

这是人生的寻常际遇,无足为奇。古人云,君子坦荡荡。为君子者,无妨宠亦坦然,辱亦坦然,豁达大度,一笑置之。得人信宠时勿轻狂,莫忘“贺者在门,吊者在闾”,受人侮辱时忌激愤,犹记“吊者在门,贺者在阊”。如此清醒应对,便不难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古往今来万千事实证明,凡事有所成也有所就者无不具有“宠辱不惊”这种极可宝贵的品格。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庆历新政”的代表人物。正凶为他谨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宗旨,所以当他被谪居邓州时,能从容处之,做到“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从范老夫子的这句话里,不难窥见一种自尊自强的人格魅力,一种淡泊名利的洒脱和机智。

北京大学原老校长马寅初,因其“新人口论”蒙冤获罪,遭到专横无理的批判,终被革职。当他的儿子把革职一事告诉他时,他只是漫不经心地“噢”了一声。数十年后拨乱反正,仍是他的儿子告诉他被平反的喜讯,马老也只是轻轻地“噢”了一声。外表看似静若止水,内心却涌动着机敏与睿智,何等难能可贵啊!就凭着这种宠辱不惊的坦荡襟怀,马老先生终成“人瑞”,赢得101岁的高寿。

19世纪中叶,美国实业家菲尔德率领他的船员和工程师们,用海底电缆把“欧美两个大陆联结起来”。菲尔德因此被誉为“两个世界的统一者”,一举而成为美国最光荣、最受尊敬的英雄。但因技术故障,刚接通的电缆传送信号中断,顷刻之间,人们的赞辞颂语骤然变成愤怒的狂涛,纷纷指责菲尔德是“骗子”。面对如此悬殊的宠辱逆差,菲尔德泰然自若,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事业。经过6年努力,海底的电缆最终成功地架起了欧美大陆的信息之桥。宠也自然,辱也自在,一往无前,否极泰来,菲尔德之所以为菲尔德,正基于此。

明代洪应祖在《菜根谭》中有一则流传甚广的联语,“宠辱不惊,闲石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无疑,这是一种大智大慧、大觉大悟的心境,有了这种心境,人就能够活得平和了。人生在世,大可不必把别人的态度太当一回事,不必因上司的一个脸色“口将言而慑懦”,也不必因老板的一个眼神“足将进而趑趄”。如果你因失宠于某人而自暴自弃,或因受辱于某人而自怨自艾,甚或由此做出种种极端的举动,其目光是否太短浅了些,胸怀是否太狭窄了些?做人处世,对任何事都应当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

生命感悟:宠辱不惊,是一门生活艺术,更是一种处世智慧。人生在世,生活中有褒有贬,有毁有誉,有荣有辱。

每临荣辱有静气,达到了这种境界,人的精神天地才能开阔远大,气象万千,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小节的象征

一位先生要雇一名勤杂工到他的办公室做事,这位先生挑中了一个男孩。“我想知道,”他的一位朋友问道,“你为何喜欢那个男孩,他既没带一封介绍信,也没任何人的推荐。”

“你错了。”这位先生说,“他带来了许多介绍信。他在门口蹭掉脚上的土,进门后随手关上了门,说明他做事小心仔细,当看到那位残疾老人时,他立即起身让座,表明他心地善良,体贴别人,进了办公室他先脱去帽子,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干脆果断,证明他既懂礼貌又有教养。”

“其他所有人都从我故意放在地板上的那本书上迈过,而这个男孩却俯身捡起那本书,并放在桌上。当我和他交谈时,我发现他衣着整洁,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指甲修得干干净净。难道你不认为这些小节是极好的介绍信吗?”

生命感悟:欲要认识一个人,请您注意他的“小节”。欲要把自己介绍给别人,小节便是最好的介绍。

忠告

老禅师带着徒儿下山游方化缘,归途中遇见一个饿得快奄奄一息的年迈老妪。

老禅师当即命徒儿留些干粮和银两给老妪,徒儿有些不情愿,老禅师打句佛语,问徒儿他们身上的银两和口粮共有多少。徒儿说口粮仅够三天,银两才化得五两白银。老禅师颔首微笑道,“口粮三日总有食完之时,白银五两也不足以修缮一座破庙,但与一无所有的人相比,我们师徒已属幸哉。”说完,老禅师留下了三两白银和师徒两人两天的口粮,随后转身离去。

一路上,老禅师见徒儿闷闷不乐,便道,“生死与功德只在一念之间,这些银两和食物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暂时能维持生计罢了,可对施主却是救命之物啊。”徒儿似懂非懂。几年后,老禅师油尽灯枯,圆寂前他把一本经书交到徒儿手中,翕动着嘴唇却没能来得及说出最后一句话。那经书徒弟年幼时就已经倒背如流,故而未曾翻阅便搁在了一边。

年轻的徒儿继承师位后果然持庙有方,破旧的小庙不断扩建。徒儿心想,等寺庙筹建完毕,一定谨遵老禅师的教诲去广济百姓,可是当寺庙颇具规模后,他却又想,等庙宇更具规模后再济助行善吧。时光荏苒,等徒儿年至耄耋,寺庙已是殿壁辉煌良田百顷。可是,几十年来他却因忙于建庙,疏于善事,最终没有做过一件有功德的事情。临终前,徒儿突然想起老禅师留下的那本经书,当他翻开扉页,顿然号啕大哭。但见经书上赫然写着老禅师当年未及点明的忠告——

助人一次,胜似诵经十年。

其实,帮助别人并非要等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后才去为之,力所能及的援手才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与不吝施舍的富足者相比,那些具有慷慨之心的穷人也往往比前者显得更为伟大与高尚,尽管他们的援助是那么“微不足道”。

生命感悟:行,才是衡量宽博仁爱之心的标尺。骛远与求大,或许终其毕生都难有一次体现生命价值的机会!保留“生命的本色”

在英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马戏团,马戏团的台柱子是两个对比鲜明的男女演员,男演员是一个奇丑无比的小丑,女演员是一名貌如天仙的驯兽员。一美一丑两名演员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使马戏团的生意目益火爆。

由于女演员长得太美了,身后总有大批追求者,那些追求者中有英俊不凡的,有家财万贯的(当然也有小丑,只不过他只敢把爱埋在心里)……但她却一个也看不上,谁也没有料到她竟然爱上了奇丑无比的小丑,并和小丑商量准备举行婚礼。如此美事从天而降,小丑幸福得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离婚礼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小丑偷偷地找到了一名医术非凡的整容师,花大价钱为自己整容,小丑想给未婚妻一个惊喜。经过精心整容后的小丑与从前相比已是判若两人,看着镜子里英俊的面容,小丑欣慰地笑了。

当小丑信心十足地来到未婚妻面前,把一切都告诉她时,未婚妻先是无比惊奇地看着他,然后十分痛苦地对小丑说:“我们分手吧!”小丑大惊失色地问:“这是为什么?”

未婚妻告诉他:“你那些被别人认为奇丑的面貌特点,在我眼里是那样美,那样令我着迷,那是你与生俱来的别人不可能有的个人特点,那是你生命的本色,而你却把它丢了,如今你变得让我认不出来了,你让我感到非常陌生,你走吧!”

小丑因为丢掉了自己生命的本色而丢掉了爱情。

有一个农民在锄地时,锄到一枚锈迹斑斑的稀有古钱币。农民以为把古钱币上斑驳的锈迹去掉会更值钱,于是就将那枚古钱币打磨得平整光亮,结果,这枚本来价值昂贵的古币变成了一钱不值的铜板。农民哪里知道,古钱币的价值正是体现在它的本色“古”上。失去了本色,古钱币一文不值。

生命感悟:其实本色是最有生命力的色泽,没有了本色就没有了特征,没有了个体价值。人生路上请保留自己生命的本色,只有这样,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指南针

他喜欢打猎。这次正好他和他的同样喜欢打猎的堂兄同时休假,他俩就约好一起去。

他们准备好行装,乘车去了北部大森林。这是一片原始森林,一望无际,树木茂密,每一棵树都比他们的年龄长,森林里有许多野兔、山鸡等。但据当地人讲,林子深处也有野猪、狼、熊等凶猛动物,所以来这里打猎的人一般都结伴同行,且不去林子深处。

他和堂兄准备往林子深处走,他们不怕,因为他们带着指南针。进山的第三天,他们已很有收获。这天中午时分,他们正在宿营地准备做饭,突然发现了一只野羊,于是堂兄便放下手中的炊具,抄起猎枪,向野羊打了一枪。但堂兄只将野羊打伤了,野羊撒开腿拼命奔跑,他们就在后面追。追了很远,最后他们累得实在跑不动了,才停下来。他们坐在地上休息了一会儿,然后顺着原路返回。由于指南针放在宿营地,所以他们只能凭记忆摸索着往前走。但到了中午时分,他们还没有回到宿营地。按时间推算,他们早就该到了,一定是走错了,路!他们又凭着记忆返回去找,可是直到天黑也没有找到,他们知道自己彻底迷路了。

第二天他们早早起来,辨别方向,然后开始往最近的南面走——他们希望这是真正的南面。他们内心很清楚,他们现在唯一的财产就是到宿营地时还没来得及摘下的一壶水。

中午的时候,两个人又累又渴又饿,这时他们看到前面不远处大树旁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他们走过去一看,发现是一个人,是一个满脸皱纹的老人闭目躺在大树下。他蹲下身把手放在老人的鼻孔,发现他还活着。“看样子是和我们一样来到这里打猎迷路了,大概是渴昏了。”他回头对堂兄说,然后拿出身上的水壶,想扶起老人给他水喝,堂兄把他拉住了,“不能给他喝。我们只存这一点水,还不知道能维持几天。再说你知道他是什么人,你知道我们救了他,他会不会把我们杀了抢我们的水喝,你没听说过农夫和蛇的故事吗?我们还是走吧。”堂兄拉住他就走。

他回头望了望老人,想想堂兄的话也有道理,就跟着堂兄走了。可是,他越走脚步越沉重,眼前总是浮现出那个昏倒在树下的老人那布满皱纹的脸。每向前走一步,他的心就像被什么东西割了一下似的难受。终于他再也忍不住了,停下来对堂兄说,“我们应该回去救那个老人,我们遇到他而不去救他,就等于是我们杀死了他。”“可是我们自己还不知道能不能活着走出去。我们救了他,就算他不会害我们,也会拖累我们,最后可能大家都得死。”“可是如果不回去救他,即使能活着出去,我的良心也会受到自己的谴责,我一辈子都会为这件事受折磨,我决定还是回去救他。”“要回去你一个人回去吧,我是不会回去的。”堂兄坚定地说。

他看了堂兄一眼,转过身,同样坚定地沿着刚才走过的路往回走,找到那个昏倒在树下可怜的老人,轻轻地扶起他的头,把壶里的水一滴滴倒在他干裂的嘴里。过了很久,老人终于醒了过来,他慢慢睁开眼,充满感激地望着他。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出乎他的意料,原来老人不是从别处来这里打猎的,他是一名向导,他从小就生活在这片大森林里,熟悉这里的每一片树叶,为许多来这里考察的地质学家、打猎的人带过路,他是这里唯一一位不用带指南针而能穿越这片大森林的人。

老人醒来后,带着他很快就走出了大森林。而他的堂兄,却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大森林里。他再也没见到过聪明而理智的堂兄。

生命感悟:一个人的良心,就是他最可信赖的指南针。一个人只要按照良心指引的方向前进,肯定就不会迷路,一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终生收获

11岁那年,只要他一到父亲位于新汉普夏湖中心岛上的度假小屋,一定尽量找机会去钓鱼。

钓鲈鱼开放的前一天,他跟父亲近晚时分便用小虫捕钓翻车鱼和河鱼。然后,他绑上银色鱼饵,开始练习抛线。映着夕阳余晖,鱼饵投在水面上,引起一圈圈彩色的涟漪。待月亮升上湖面后,投饵的涟漪转变成银白色。他的渔竿变重了,他知道钓住了一条大鱼。父亲笑眯眯地看着儿子将鱼拖到码头边。最后,他终于开开心心地将那条鱼拉出水面。这是他所见过的最大的鱼,但却是鲈鱼。

男孩和他父亲看着这条完美的鱼在月光里上下鼓动。父亲点根火柴看看手表,才晚上10点——离钓鲈鱼开放时间仍差两小时。他看看鱼,又看看孩子,说:“儿子,你得把它放回去。”

“爸!”男孩很不情愿。

“还有其他鱼嘛!”父亲说。

“可是没有这条大呀!”男孩说。他张望湖面,月光下的湖面并没有其他的钓鱼人,他再次盯着父亲看。既然没有人在场,根本不会有人知道他何时钓到了这条鱼。但男孩从他父亲坚定的声音得知,父亲决定的事绝不容妥协,他慢慢从这只大鱼嘴里取回鱼钩,将鱼放回黑漆的湖水中。那鱼扭动几下,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男孩心想他恐怕再也钓不到如此巨大的鱼了。

那是34年前的往事。如今,男孩已成为纽约一名成功的建筑师。他父亲的度假小屋仍在那座湖心小岛上。他也会带着子女在相同的码头钓鱼。

他的确没再钓到当年放走的那么大的鱼,但每当他碰到了道德方面的问题时,他会一再地看见那条相同的鱼。

生命感悟:道德是很简单的对错问题,只有在实践道德时才困难。当身边没有旁人时,我们也能坚持原则吗?

“腾出一只手”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