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中华家训1
2223200000091

第91章 万斯同:谕侄

【作者介绍】万斯同(1643—1730),字孝野,号石园。清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清代杰出的史学家。先人四代死于明朝王事,心怀故国,康熙中荐博学鸿词科,不就,后遵师之嘱托以布衣入史局参与修订明史,不署衔,不受俸,先后在京22年。他乐于奖掖后进,以读书励名节教育子弟,死后门人私谥贞文先生。著作有《历代史表》、《河渠考》、《历代宰辅汇考》、《石园诗文集》等。

古代人物【原文】夫吾之所谓经世者,非因时补救,如今所谓经济云尔也。将尽取古今经国之大猷,而一一详究其始末,斟酌其确当,定为一代之规模,使今日坐而言者,他日可以行耳。若谓儒者自有切身之学,而经济非所务,彼将以治国平天下之业,非圣贤学问中事哉!是何自待之薄,而视圣学之小也。……吾窃怪今之学者,其下者既溺志于诗文,而不知经济为何事;其稍知振拔者,则以古文为极轨,而未尝以天下为念;其为圣贤之学者,又往往疏于经世,见以为粗迹而不欲为。于是学术与经济,遂判然分为两途,而天下始无真儒矣,而天下始无善治矣。呜呼!岂知救时济世,固孔、孟之家法,而己饥己溺若纳沟中,固圣贤学问之本领也哉。

吾非敢自谓能此者,特以吾子之才志可与语此,故不惮冒天下之饥而为是言。愿暂辍古文之学,而专意从事于此。使古今之典章法制灿然于胸中,而经纬条贯,实可建万世之长策,他日用则为帝王师,不用则著书名山,为后世法,始为儒者之实学,而吾亦俯仰于天地之间而无愧矣。苟徒竭一生之精力于古文,以蕲不朽于后世,纵使文实可传,亦无益于天地生民之数,又何论其未必可传者耶!况由此力学不为无用之空言,他日发为文章,必更有卓然不群者,又未始非学古文者之事也。吾子其尚从吾言,而无溺于旧学,幸甚!幸甚!

——节选《石园文集》

【译文】我所说的经世,并不是一般的因时补救,而是如同今天的人们说的治理国家、经世致用。我们要尽取古今治国的大谋大策,一一探讨其原因结果和是非得失,定为一代的规制、格局,使现在坐下来学习研究的人,日后可以实践和效法。如果认为学者只从事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学问,而学习治国安民之术不是自己的事,那岂不是将治理国家、平定天下,不当作圣贤学问中的事了吗?这是多么的轻薄自己,贬低圣贤了啊。我曾经暗暗埋怨过现在的学者们,那些志趣低下的,过分沉溺于吟诗习文,而不知道经国济世是怎么回事;那些稍有见解、从困境中摆脱出来的人,以古文上所说的道理为行为准则,也不曾以天下安危为挂念;而那些从事圣贤之学的人,又往往疏于经世,并认为这是粗迹而不想去做。这样,学术与经济就截然分开为两种路途,世上就再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儒学、儒士了,就再也没有善治的方法可言了。哎呀!谁又知道救时济世本来就是孔、孟所倡导的学术理论和治学方法,孜孜不倦地学习,潜心钻研救时济世之道,好比细水长流,当然是圣贤学问的本领。

我不敢自称能够做到这一点,只是就你的才华志向同你谈这番道理,所以不怕世人讥笑而这么说。希望你暂时停止攻读古书,而一心一意学习治国之策。让过去和现在典章法制在心中显著明白,而且规划治理、条理清楚,这实在是能够建立万世的长远策略。他日若被启用能够成为帝王之师,不被用就隐居名山著书立说,为子孙后代所仿效,这才是真正的儒家学说。这样,我也可以生存在天地之间而不惭愧了。如果把一辈子的精力都花费在攻读古书上,以求留名于后世,即使文章确实值得留传,也无益于天地百姓,更何况其文章还未必可传呢!同此,由力学经世致用之学、不为无用之空言,今后引发为文章,必会卓然不群,这又不是那些曾经不学古文的人做得出来的。你如果听从我的劝导,而不沉溺于旧学,才真是万幸!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