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中华家训3
2223400000144

第144章 诗文若非迥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

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种面貌,一种神态,与他人迥不相同。譬之书家羲、献、欧、虞、褚、李、颜、柳,一点一画,其面貌既截然不同,其神气亦全无似处。本朝张得天、何义门虽称书家,而未能尽变古人之貌。故必如刘石庵之貌异神异,乃可推为大家。诗文亦然。若非其貌其神迥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渠既迥绝群伦矣,而后人读之,不能辨识其貌,领取其神,是读者之见解未到,非作者之咎也。

尔以后读古文古诗,惟当先认其貌,后观其神,久之自能分别蹊径。今人动指某人学某家,大抵多道听途说,扣槃扪烛之类,不足信也。君子贵于自知,不必随众口附和也。

【译文】

旦凡大家、名家的作品,必定具有一种面貌,一种神态,与其他人迥然不同。比如说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邕、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的字一点一画,面貌既截然不同,神气也全然没有相似的地方。本朝的张照、何焯尽管也号称书法家,但没有能够完全转变古人的面貌、因此必须像刘石庵那样做到面貌特异、神气特异的,才可推为大家。诗文也是像这样。如果不是诗文的面貌、神气都大大超过了其他人的,不足以充当诗文大家之列。他既然大大地超过了其他的人,而后世的人读起来不能分辨明白他诗文的面貌,不能体会取法他诗文的气概,是读者的理解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而不是作者的过失。

你今后阅读古文和古诗,只有首先认识他们的面貌,然后观察它们的神气,久而久之自然能够分辨区别它们的门道,如今的人往往指点某人学的是某家,大致多属于道听途说、认识片面之类的说法,不足以相信。君子贵在自己心中有数,没有必要随众人的声音去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