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道德经与无为管理
222400000065

第65章 3“守静”:深思熟虑,不轻率决策

第十二卷3“守静”:深思熟虑,不轻率决策

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

前方有危险,决策须谨慎。

“守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常见的一个命题,最早的提出者就是老子。老子十分重视清静在社会政治生活和人生修养中的作用,劝说世人要“致虚”、“守静”。《道德经》中类似的话还有:“我好静,而民自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意为统治者若能保持空明、清静的心态,不被贪欲和诈智所激扰,人民就会自然淳朴,社会才能走向安定。

对企业家来讲,“守静”就是在决策时要抵制各种外界诱惑,冷静、客观地判断形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盲目决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有人提出,企业家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讲得正是“守静”的道理。

在企业界,有的企业家是赌徒,敢于大冒风险。他们很像项羽,具有英雄主义的浪漫情怀,能给人很痛快的感觉。但是“自刎乌江”的最终结果,却是每个人都不愿看到的。英雄主义与现实是有很大区别的。大跃进式的冒险并非明智。

在一次企业家精神研讨会上,与会者总结出这么一个观点:“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个唯一的特点:他们都不是“风险偏好者”。他们总是试图确定风险的性质,并且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否则,我们中间就没有人会取得成功。”德鲁克对这个观点十分赞同,他认为,创新当然是有风险的。但是,坐进汽车,开车去超市买面包,也同样有风险。一切经济活动就其定义而言都是“高风险”活动。保护昔日的成果比创造未来的风险更大。创新者只有在确定风险性质、界定风险范围的情况下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在系统分析创新机会来源、认准机会和利用机会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成功。

成功的创新者都比较保守,而且必须保守。并且,就一般而言,我们对于创新多半有一个误解,即打破旧的才有创新。事实上所谓的新产品,真正完完全全是新的毕竟只是少数,即使一些商品标榜着大创新、大革新,其实大多还是从已有的领域当中进行改进与创新而已。因此,虽然只是提升了旧有商品的附加值,依然会得到广大消费者的亲睐。并且,变革是带有风险的,变革不是盲目的。德鲁克认为,企业要想使自身成为变革的先驱,就必须建立起对内与对外的连续性,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变革和联连续性之间的平衡性,使得变革的速度等保持企业内部的稳定。为了保持组织内部的稳定和变革的成功率,企业的每一个改进和创新,都要进行小规模的测试,这是市场调查研究所不能替代的。

德鲁克谨慎变革的态度和柳传志办公司的态度有着惊人的相似。柳传志对自己做事风格有个形象的描绘:“先要看,看好了再去试,一步,两步,三步,踩实一脚,再踩实一脚,每踏出一步,都小心翼翼地抬头远望并回头四顾,感觉这一步大了,就再回头踩踩,直到终于看到踏实的黄土路,撒腿就跑……”

凭着这种做事风格,联想失去过很多机会,但是也避免了许多次翻车的风险,比如房地产热、股票热,联想都不为所动,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电脑。

卓越的领导者和决策者,绝不会轻率地发动企业的变革,他们总是冷静地分析现实,在提出可行性方案后,总会先采取谨慎的或者是渐进的方式进行“探水”,而不是盲目地发动革命。然而,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却经常在变革过程中搞“大跃进”,结果造成了严重后果。实达公司在“变革”中崩塌的事例就值得企业家们警醒。

实达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国内IT界的著名企业。1998年7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时任实达总裁的叶龙认识了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专家,双方交谈甚欢,叶龙实达预付50万给麦肯锡做市场调研,主要调研实达的经营现状。调研之后,实达高层决定做一个300万的咨询项目:建立高绩效的营销体系,对实达以往的管理架构进行全面变革。

麦肯锡的方案是:解散集团以前的子公司制,将市场营销、销售和生产统一收到集团层面。集团的三位高级副总裁各负责一块。变革改组方案改变了实达传统的营销模式,特别强调资源共享。实达高层迫切希望改变,决定一步到位。

1999年1月1日,麦肯锡的变革改组方案开始实施,进行了“千人大换岗”行动。然而,实达的信息传递系统出了问题:老的系统停止运营,而新的系统尚未建好且不断出故障。结果1~3月,实达高层连基本的市场数据都能不掌握。那时,联想、方正已开始降价了,实达没有降,导致实达销售量大幅下降。而营销部一个销售员原来只卖一种产品;整合后,一个销售员要卖实达的全部产品。这种销售技能需要学习、掌握的时间,实达人一时适应不了这种改革,内部管理一片混乱。新管理体系给集团经营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直接导致了经营业绩的滑坡。1999年6月,管理重组变革方案正式宣告失败。总裁叶龙只得引咎辞职。

管理者在做任何变革时都要想到,变速度和风险是成正比的。实达的失败就在于新旧制度出现断层,新的尚未建立,旧的已经全面坍塌。组织必然随之崩溃。这种大跃进式的变革比不变革更可怕。

寻找与环境的相容性是企业家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基础。企业家若空有理想,而没有对现实和环境的认识,那么企业很可能还没成形便已夭折。一个过于理想化的企业家,往往会令企业的成长道路布满荆棘。只有“致虚极,守静笃”,把心冷静下来,反复权衡之后才能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