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道德经与无为管理
222400000067

第67章 5“不言之教”:以身作则方能赢得拥戴

第十二卷5“不言之教”:以身作则方能赢得拥戴

指挥不仅仅是命令,不言之教才是指挥的高级阶段。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

在企业中,管理者最大的职责自然是要管人,但从人的内心分析,人们永远喜欢管人,而不喜欢被管,这是每一个人的本性。然而,有一种情况却是例外,那就是当人们从心底佩服某个人时,他就不会抵触这个人对他的管理,而会主动服从。那么,管理者如何做到让下属心服口服?有些人习惯于向外寻找方式,制定种种的制度和规则,以此来达到约束人的目的。而聪明的管理者却能够从自身寻找办法,正人先正己,“行不言之教”,让员工心甘情愿地服从。

春秋楚庄王时期,全国上下正面临着沉湎享乐中的不良风气,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第一时间控制住了自身的欲望,为纠正不良风气做出了表率。

有一次,令尹子佩请楚庄王赴宴,楚庄王很高兴地答应了。于是在那一天,子佩早早就在京台准备了奢华的宴会及表演,可是他左等右等,就是不见楚庄王驾临,甚至一直等到晚上,楚庄王始终没有出现。

第二天子佩拜见楚庄王,并关切地问楚庄王是不是由于身体不适才无法赴宴。楚庄王笑道:“子佩不要担心,我身体很好。我之所以没有赴宴是因为我听说你是在京台摆下的盛宴。”子佩困惑极了,说道:“京台是个好地方,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散心。”楚庄王接着说道:“我知道京台是个难得的好去处。向南可以看见料山,脚下正对着方皇之水,左面是长江,右边是淮河,这地方十分诱人。”于是子佩更加费解,楚庄王又接着说道:“如此诱人,你不觉得人到了那里,就会快活得忘记了死的痛苦吗?我是一个德性浅薄的人,承受如此的快乐,我怕自己会沉湎于此,流连忘返,从而耽误治理国家的大事,所以改变初衷,方才决定不去赴宴。”

贵为一国之君的楚庄王,偶尔消遣一下本就无可厚非,可是他却能够如此严格的要求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身为人臣怎能不感到羞愧呢? 自此以后,楚庄王成为了朝中榜样,使得全国上下形成了良好的风气。

楚庄王之所以不去京台赴宴,是因为他要从自己做起,克制享乐的欲望,从而改变全国上下的不良风气。正因为他正人先正自己,先修己,而后安人的气度,才使得他在登基后,“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成为一个治国有方的君王。在企业中,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强大,一个企业要想腾飞,企业的领导者也必须学会向内看,从自己做起。

要管理好下属,一部分靠权,以权管理,名正言顺,这属于“硬件”,而另一部分就得靠己,这属于软件。一个领导者只有正人之前先修己,才能上行下效,使大家心甘情愿地听你指挥。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才能最大限度地信服于员工。只有营造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氛围,才能形成由上至下凝聚一心的无敌战斗力。

1942年,二战进行得如火如荼。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盟军与德军的战场逐渐转移到北非。盟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巴顿将军意识到自己的部队可能无法适应北非酷热的气候,一旦移师北非,盟军士兵的战斗力就有可能因酷热的天气而减弱。

战争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摆在盟军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适应。为了让部队尽早适应战场变化,巴顿建立了一个类似北非沙漠环境的训练基地,让士兵们在48摄氏度的环境下每天跑一英里,而且只给他们配备一壶水。巴顿的训练演说词就是:“战争就是杀人,你们必须杀死敌人,否则他们就会杀死你们!如果你们在平时流出一品脱的汗水,那么战时你们就会少流一加仑的鲜血。”

虽然人人都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性,但酷热的天气还是让许多士兵暗地里抱怨不已。巴顿从不为训练解释,他以身作则,和士兵们一样在酷热的环境中坚持训练。当士兵们看到巴顿每次都毫不犹豫地钻进闷罐头一样的坦克车中时,再多的怨言也只能变成服从。

显然,巴顿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的士兵,扮演这个角色时,他以完美的职业军人精神树立了典范,起到了榜样作用。在巴顿的带头作用之下,整个军队的训练进行得非常顺利。巴顿将军以身作则,为整个军队注入了无限的激情,使整个军队面貌焕然一新。

领导者在指挥下属工作的时候,“干着指挥”比“站着指挥”更能够有效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干着指挥”是一种无声的命令。这种命令,甚至比有声的、文字的命令更有效,更有威力。这种威力,不是靠领导者手中的权力,不是强制力,而是靠领导者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艰苦实干的作风,这是一种威望之力,也是一种最神圣的指挥。“不言之教”是中国许多习惯于发号施令的企业家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