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美德2
2224600000012

第12章 做勤俭公正之人(1)

晏子拒赐

《晏子春秋》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①。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②。使者反,言之公③。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④。”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⑤。三致之,终再拜而辞⑥,曰:“晏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⑦!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⑧;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⑨;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⑩。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晏子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注释】

①方:正在。使使:派使臣。前一个“使”,派。后一个“使”,使者,使臣。

②分食食(sì)之:分食物给使臣吃。前一个“食”,食物。后一个“食”,给……吃。

③反:同“返”。

④若是其贫:“其贫若是”的倒装,他穷得像这样。寡人:寡德之人,君主的谦称。是:这。过:过错。

⑤致:送给。市租:集市的税收。奉:供养,招待。辞:拒绝。

⑥再拜:拜了两拜。再,两次。

⑦泽:恩惠。覆:遮盖,这里指包容。交游:指朋友。振:同“赈”,救济。

⑧君:统治。

⑨箧(qiè):箱子。

⑩宰:主管者。

总:古丝80根为一总。豆:古代盛食物的器具,类似高脚盘。足:满足。中:内心。

先君:前代祖先。桓公: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书社:古制25家立社,把社内人名登录簿册,移之为书册。指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和土地。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意者:料想。

【品评】

《晏子拒赐》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这则故事通过晏子拒绝接受景公赐予的千金和赋税,表现了晏子身居高位而不图享受的高尚品德。

《晏子拒赐》全文分为两段。第一段写晏子家贫,但安贫乐道,婉言陈述理由,拒绝接受齐景公的千金赐礼。第二段,通过对话作比,进一步表现晏子生活俭朴、廉洁自律的美德。

去私

《吕氏春秋》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①?”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②?”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③:“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④?”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⑤!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⑥。”

【注释】

①可:合适、胜任。

②子:你。

③居有间:过了一段时间。

④子之子:前一个“子”是古人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您”;后一个“子”即儿子。

⑤论:话、观点。

⑥公:公正。

【品评】

这篇文章节选自《吕氏春秋·孟春纪》。去私即去掉一切私心私念,摒弃一切谋取私利、满足私欲的行为,而要求事事“出以公心”。

文章通过祁黄羊“外举不避雠(仇),内举不避子”,两则故事,阐明了去私的道理。祁黄羊是从国家——“公”的利益出发,以“任人惟贤”为推荐人的指导思想,而不是以从个人——“私”的利益出发,以个人的好恶为原则,从而表现了祁黄羊不计个人恩怨,不顾他人毁誉,一心为国君效忠的崇高思想。

人之私心自古有之,有人曾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是大公无私的美德也自古有之。唐代名将郭子仪当初跟李光弼一起做安思顺的副将,但互相瞧不起,虽然同坐但不交谈。后来郭子仪代安思顺做主将,李光弼恐怕被杀害,于是跪下来请求说:“我个人死是心甘情愿的,但请宽恕我妻子儿女。”郭子仪急忙跑下堂来,握着李光弼的手说:“现在国家遭难,皇帝受侮辱,没有您不能平定天下,我怎么敢记个人的仇恨呢?”同是流着泪激动地用忠君爱国的大道理勉励他,并推荐他为节度使,于是共同攻打敌人,互相间没有半点猜疑和妒忌,体现了郭子仪对国家坦诚无私的感情。

悯农二首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品评】

诗的第一首开头,作者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了四海之内,荒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但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可最终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第二首诗诗人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概括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使历史的滚滚车轮从原始社会走进了文明时代。他们勤劳、善良,终年劳碌奔波却毫无怨言,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常年在豺狼出没、荒无人烟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却只求“身上衣裳口中食”。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劳动生产了宫殿,劳动生产了美。劳动者是天底下最值得尊敬的人。

训俭示康

司马光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①。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②。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③。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④。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⑤。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⑥,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⑦。’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⑧。’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⑨。’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⑩!”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戍,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注释】

①寒家:贫寒的家庭。清白:指清白的家风。

②华靡:生活豪华奢侈。自为乳儿:从婴儿时起。长者:长辈。羞赧(nǎn):害羞。

③忝科名:名列进士的科名。忝(tiǎn),谦辞,有辱。闻喜宴:又名“琼林宴”,皇帝为新科进士赐宴。戴花:宋制,赴闻喜宴的新科进士,皆赐簪花。

④同年:同榜登科的人。簪(zān):插,戴。

⑤充腹:吃饱。垢弊:肮脏破烂的衣服。矫俗干名:故意与世俗相背以求沽名钓誉。顺吾性:顺从我的天性。

⑥俭素:节俭朴素。固陋:顽固鄙陋。病:缺点。

⑦不逊:骄傲。固:固陋。

⑧约:俭约。鲜:少。

⑨志于道:有志于追求道。未足:不值得。议:谈论。

⑩诟病:讥议,批评。异:奇怪。

近岁:指宋神宗元丰年间。

走卒:当差的。类:大都。蹑(niè):穿。丝履:丝织的鞋。

天圣:宋仁宗年号(1023~1032)。先公: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群牧判官:群牧司判官。群牧司,主管国家马匹的机构。置酒:摆酒席。行:行酒,主人为客人斟酒。

酤(gū):买酒。脯(fǔ):干肉。醢(hǎi):肉酱。羹(gēng):汤。瓷漆:瓷器和漆具。

皆然:都这样。非:认为不对。

会:聚会。数(shuò):多次。礼勤:礼意殷勤。物薄:食物简单。

内法:宫内酿酒之法。远方珍异:来自远方的奇珍异果。品:种类。皿(mǐn):盘、盆之类器具。

营聚:张罗,准备。发书:发出请柬。

苟或:如果有人。鄙吝:小气,没见过世面。随俗靡:跟风随俗。靡,倾,倒。

颓弊:败坏。居位者:有权势的人。忍:忍心。

李文靖公:李沆,字太初,洛州肥乡人,宋真宗时任宰相,死后谥“文靖”。治:修建。居第:住宅。封丘门:汴京城门之一。厅事:办公或接待宾客的厅堂。旋马:马转身,形容狭小。

隘(ài):狭窄。诚:确实。太祝奉礼:太常寺的两个官职,主管祭祀。常由功臣子孙担任。

参政鲁公:鲁宗道,字贯之。毫州谯人。宋真宗时为右正言,仁宗时拜参知政事。谏官:右正言为谏官。

得于酒家:在酒馆找到。所来:从何处来。以实对:把实情说出。

卿:皇帝对大臣的称呼。清望官:名声清正的官员。酒肆:酒馆。

就:借着。觞之:请人喝酒。

无隐:坦言,不隐瞒。盖:更加。

张文节:张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人,宋真宗时为河阳判官,宋仁宗时官至宰相,谥“文节”。自奉养:自己生活享受。掌书记:唐朝官名,相当于宋代判官,故以此代称。

所亲:亲近的人。规:劝。受俸:俸禄收入。清约:清廉节约。

公孙布被:汉武帝时,公孙弘任丞相,封平津侯,但他盖着布被,吃肉很少,被当时人认为是故意作伪。少:稍。从众:和众人一样。

锦衣玉食:形容很奢侈的生活。顾:但。

顿:马上。失所:饥寒无靠。

大贤:指上述李、鲁、张这样的人。庸人:凡人,平常人。

御孙:春秋时鲁国大夫。共(gōng):相同。

寡欲:欲望很少。不役于物:不受外物的牵扯、制约。直道而行:行正直之道。

小人:指普通百姓。谨身节用:约束自己,节约用度。远罪丰家:避免犯罪,使家庭富裕。

枉道:不按正道行事。速祸:招致祸患。速,招。

多求:多方搜求。妄用:浪费。

居官:做官时。贿:贪赃受贿。居乡:不做官时。

正考父:春秋时宋国的上卿,孔子的祖先。饘(zhān):稠粥。孟僖子:春秋时鲁国大夫。其后:他的后代。达人:显达的人。

季文子:春秋时鲁国大夫季孙行父,曾在宣公、成公、襄公三朝执政。以为忠:认为他忠于王室。

管仲:春秋时齐国之相。镂:刻花。簋(guǐ):古代盛食物的器具。纮(hóng):帽带。山节:刻有山形的斗拱。藻棁:在梁柱上绘画。棁(zhuó):梁上的短柱。小器:气量狭小。

公叔文子:春秋时卫国大夫公叔发。享:宴请。史鰌:卫国大夫。及祸:遭到灾祸。戍:公叔文子的儿子公孙戍。得罪:惹上罪名。出之:逃亡别国。

何曾:晋阳夏人,曾官至太尉,生活奢侈,每天吃饭花费万钱还说“无处下筷”。骄溢:骄横豪侈。倾家:家族败亡。到晋怀帝时,何家已“灭亡无遗。”

石崇:晋渤海南皮人,极其富裕,常与贵戚争奢斗富。夸人:炫耀。卒:终于。东市:刑场。石崇有一妓绿珠,孙秀求之不得,便唆使赵王司马伦杀石崇。

寇莱公: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宋真宗时任宰相,封莱国公。冠:领先。功业大:寇准曾拥真宗打败辽兵进犯。习:染上。

立名:树立名声。

非徒:不仅。身:自身。服行:实行。

【品评】

这是司马光写给儿子司马康的一篇家训。作者在文章中阐述了俭朴与奢华的关系,议论精到,举例翔实,表现了一个史学家的眼光与见识,全文脉络清楚,观点鲜明,其中许多有关勤俭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美德。大禹勤劳于治水大业,数过家门而不入。尧特别关心群众,认为别人挨冻受饿,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家,是自己的过错。古代圣贤的生活虽然节俭,穿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但由于他们在事业上克勤克俭,所以赢得了百姓的拥戴。还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财主的儿子不知道稼穑之艰难,常到一个饭馆里吃饺子,但把饺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馅。后来家里遭遇火灾,丽楼美阁一夕之间夷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饭到这个饭馆,老板以饺子皮待他,他深为感动。老板说,不用谢,这些都是你当初扔掉的皮,我拣起晒干了而已。财主的儿子很惭愧,后来勤奋劳动,生活节俭,家道又殷富了起来。由此可见,勤俭,是关系到生存败亡的大事,不可轻视。在现代社会,虽然经济增长和物质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勤俭作为一种美德,还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①?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②。

【注释】

①实:充实。箱:同“厢”,指粮仓。伤:怜惜。

②羸(léi):衰弱。

【品评】

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借咏物言志。诗写的是牛,但作者把牛比做自己,说自己尽管力尽筋疲,但仍时时以国家兴亡、天下苍生为念,对自己被弃置不放心上。这种志在众生、百死不悔的“老牛”精神,值得今天的人们大力赞扬和效仿。

“耕犁千亩实千箱”两句,写病牛辛勤劳作却无人怜惜。在“但得众生皆得饱”两句中,作者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只要众人都能吃饱穿暖,我就是年老体弱也在所不辞,一心为国的高尚节操溢于言表。

国家的兴盛,需要有高昂的民气,需要有为国献身的民节,更需要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革命爱国战士鲁迅,向敌人“横眉冷对”,可在人们面前他却“俯首甘为孺子牛”;新时期的好干部焦裕禄,为了人们的冷暖安危,以身殉职;以“革命军中马前卒”自许的邹容,倡言国民应该“尽瘁义务”。这一切的一切,谱成了一曲中华民族的正气歌,高悬华夏长空。

与澄、温、子、季四弟书

曾国藩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①:

四月初三日发第五号家信,厥后折差久不来,是以月余无家书。五月十二折弁来,接到家中四号信,乃四月一日所发者。具悉一切。植弟大愈,此最可喜。

二十六日,余又进一谏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其言颇过激切,而圣量如海,尚能容纳,岂汉唐以下之英主所可及哉!余之意,盖以受恩深重,官至二品,不为不尊。堂上则诰封三代,儿子则荫任六品,不为不荣。若于此时再不尽忠直言,更待何时乃可建言?而皇上圣德之美出于天亶自然,满廷臣工遂不敢以片言逆耳②,将来恐一念骄矜,遂至恶直而好谀,则此日臣工不得辞其咎。是以趁此元年新政,即将此骄矜之机关说破,使圣心日就兢业而绝自是之萌③。此乃区区之本意也。现在人才不振,皆谨小而忽于大,人人皆习脂韦唯阿之风④。欲以此疏稍挽风气,冀在廷皆趋于骨鲠,而遇事不敢退缩。此乃区区之余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