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美德3
2224700000016

第16章 忠篇(3)

动乱平定之后,左右侍从看到皇上的衣服溅满了无数的血迹,就准备拿去洗,但是被惠帝拒绝了。他无限感伤地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掉……”语不成声,至为悲切。战场上的那一幕还恍若昨日,而节烈的忠臣,却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惠帝要永远保存这件血衣,作为对他永志不忘的追思。

自古,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嵇绍不惜生命,坦然就义,独自保驾护卫,如此忠烈的壮举,其深厚的根源,正是源于内心至诚的孝顺之心,所谓“移孝作忠”,这正是最为真实的写照。

宋朝的文天祥曾经在《正气歌》中赞美了“嵇侍中血”。多少年之后,就如同嵇康给儿子伴随一生的影响那样,嵇绍忠烈的精神,也曾深深激励过同是国之才俊柱石的文天祥,激励着他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他挺身而出,壮怀激烈,保家卫国,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

【注释】①嵇(jī)绍:(鹤立鸡群与进退有节的嵇绍)史书中记载,曾经有人对王戎说:“我昨天在市集来来往往的人群中,见到了嵇绍,看到他气质风度不同凡俗,就像是一只鹤站在鸡群当中一样。”王戎说:“嵇绍确实是一位品格高尚、气宇非凡的青年才俊,看到他,就如同看到他的父亲当年一样,父子二人,竟然如此的相像。”这是成语“鹤立鸡群”的由来,也是嵇绍卓绝品操真实而又生动的写照。

有一次,几位大臣聚集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有人提议,请嵇绍为大家展现一下他的音乐才华,于是就把琴端了出来,可是被嵇绍拒绝了。他说:“诸位都是朝廷的大臣,肩负辅佐君王、报效朝廷的重责,一举一动都是世人的榜样。而今我们身穿礼服,在厅堂当中讨论着朝廷的大事,怎么能在这么庄重的地方像艺人一样当庭弹唱呢?今天如果是身穿便服,在家里闲聊,那我当然不敢推辞,能为大家助兴一番,何乐而不为?可是现在,这样做是失礼的。”由此可知,嵇绍是多么的讲求恭敬,重视礼节,知道进退。他尽其一生,立身处世都非常地端严。

敬德瘢痍①

敬德忠主,赠金固辞,人言其反,解衣示痍。

尉迟恭,字敬德,朔州鄯阳人。青年时以勇武闻名乡里,参加了刘武周起义军,大败李渊军队,俘虏了永安王李孝基及五名唐将。后被李世民战败,经劝降,他和另一将领寻相归附了唐朝。李世民让他当右一府统军。时隔不久,寻相等又相继尉迟恭反叛李世民,一些部将对尉迟恭也产生了怀疑,就把他囚禁起来,并对李世民说:“敬德骁②勇绝伦,今既囚之,心必怨恨,留之恐为后患,不如遂杀之。”世民笑着说:“如果尉迟恭真要叛变,他哪能在寻相之后呢?”于是令人释放了他,引入室内,赏赐了不少金银财物,并说:“大丈夫处世以意气相投,小小误会你不必介意,我怎能听信那些谗言加害于你呢!请多体谅。如果你真的想走,这些东西就算我送给你的,也不枉我们交往了一场。”

尉迟恭善于避矛,又能夺敌矛返刺。齐王李元吉知道后,去掉矛头与之较量。元吉多次突刺都不能中,反而被敬德夺走三次,内心感到莫大耻辱,但也发现尉迟恭确实是员战将。齐王李元吉为了和李建成共同对付李世民,就用重金收买尉迟恭,尉迟恭很坚决地辞谢了。他们看这种办法不成,决计铲除李世民这个羽翼,派人多次行刺。尉迟恭知道后,索性大开门户,安然而卧,刺客数次入室,始终不敢下手。继而元吉又在其父李渊面前诬陷尉迟恭,使他被下狱问罪。经世民多方面周旋,才免于被害。

贞观十三年二月的一天,李世民问尉迟恭:“有人常说你要造反,这是什么原因?”尉迟恭回答说:“我能反吗?我跟从皇上征讨四方,身经百战,能够幸存,实在是锋镝③余生。今天决心已定,还怀疑我反叛吗?”说罢脱衣扔地,露出身上枪箭伤疤。唐太宗是一个性情中人,也是懂得知恩图报的,他看到敬德身上的伤痕,想到他受尽了许多苦头,竟流下了眼泪,抚摸着他的伤痕,安慰他说:“请你赶快穿上衣服,正是由于我不怀疑,才对你说这番话哩。”不久李世民又想把女儿嫁给他,尉迟恭叩首:“臣妻虽鄙陋,相与共贫贱久矣。臣虽不学,闻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愿也。”

尉迟恭晚年闲居,学延年术,修饰池台,谢绝宾客。唐高宗显庆三年二月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唐高宗李治亲为他举哀,在京五品以上官员前去哀悼。敬德忠诚之至,是没有人能超过他的。

【注释】①瘢痍:bānyí,伤痕。②骁:xiāo,勇健。③镝:dí,箭头。

元方举知

元方免官,荐书复上,举其所知,不问仇党。

唐朝陆元方,当时任监察官御史,他经常到地方巡视。所到之处,定要明察暗访,挑选能效忠国家的栋梁之士来辅佐朝政。他在任天官侍郎时,也屡屡推荐贤士。这时候,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正做着女皇帝,有人向武则天说:“陆元方推荐的人才都是他的亲戚或好友。”武后耳根软,听信了谣言,非常愤怒,想把陆元方免去官职,又怕别人说闲话,就令他穿白色的衣服继续做官。陆元方仍然忠心耿耿,继续推荐贤人。武后发现陆元方没有因此而怠慢他的职责,就当面问他,陆元方对答道:“我所举荐的人,都是我了解的人,所以我不分仇人或亲人,不拘一格降人才。”

他穿白衣时推荐了一个叫崔玄业的人,认为他有宰相之才。武后对崔玄业有所了解后,承认陆元方是大公无私的,就又封他为鸾①台侍郎。他在临终时取出曾经向皇上举谏的草稿,一概用火烧掉,说:“我在人间积下了阴德,我的后代也一定有像我这样推荐人才的人出现。”后来他的三个儿子都继承父亲的遗志,为朝廷效忠,毫不为己,无私举荐人才。

在过去,一个良相贤臣,必须为国家举荐人才来辅佐朝政,国家才能安定、发展、壮大。虽然武则天那样残忍,也被陆元方感动了。

【注释】①鸾:luán,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金藏剖心

金藏工籍,赤胆忠诚,皇嗣①不反,剖心以明。

唐朝安金藏,是太常寺乐工籍里管礼乐的官。唐高宗的儿子李旦,也就是后来的睿②宗皇帝,被人诬告有谋反的计划。当时安金藏出入于皇宫,武后下诏让“来俊臣”(他是当时的小人,历史记载有千余人被他陷害)审问这件事时,金藏大喊着说:“我可以剖开心来,表明皇子绝对没有谋反的意思。”于是拿起身上的配刀刺向自己的肚子,肠子流出来,身子倒在地上。武后知道后,立刻驾车来解救金藏,找御医进行治疗。经过一个晚上苏醒了,武后见安金藏虽是太常工人,官卑职小,尚知太子之冤,以死直谏,就叹着气说:“我有子不能自明,累汝至此,汝真是一个忠臣了。”

《金藏传记》里记载,金藏母亲过世,他不分昼夜居住在坟的旁边,亲自用石头建造坟和塔。原来周围的土质坚硬,由于他的孝心,土质变得松软,涌泉自动出现。当时是深冬,他种的李子树都开了花,也感动狗和鹿来陪伴他。

当时郡守庐怀慎上书,朝廷派人送旗到地方表扬他。真是“忠臣出自孝门!”

【注释】①嗣:sì,子孙。②睿:ruì。

真卿劲节

真卿讨贼,倡义誓师,唯知守节,希烈谢之

颜真卿,字清臣,谥号文忠,是唐玄宗时代的一位忠臣,他是北齐颜之推的第五代子孙。颜之推所写的《颜氏家训》①,成为后人教育子女、立身处世的著名箴②规。

由于父亲很早就过世了,颜真卿照顾母亲格外孝顺。他非常喜欢读书,从小的志节与追求就不同凡俗,可谓深明大义、志节凛然,是一位非常爱国的忠贞之士,被人们尊称为“鲁郡公”。他的楷书遒③劲有力、圆润厚重,表现了凛然的大将军的志节,更表现着大唐独有的风骨和气韵。

颜真卿曾经在五原做官,由于先前官吏不清廉,造成了许多冤狱,使得当地持续干旱,很久都没有下雨。他到任之后,就开始审理这些冤案,为许多无辜的人平反,终于感得上天降下了甘霖,这被当地人称之为“御史雨”。

当时,正值开元盛世的末年,唐玄宗晚年宠爱杨贵妃,疏忽了国政。他听信胡人安禄山的谗言,把许多兵权都交给了他,后来造成安禄山在边疆的势力日益壮大,并有了谋反的意图。

颜真卿在平原县当太守的时候,看出了安禄山有叛变的迹象,所以在暗地里就招兵买马、修筑城墙、囤积粮食,以防止突然的变故。不出所料,早就蠢蠢欲动的安禄山开始起兵谋反,一把火烧遍了中原,河北各郡相继沦陷。而只有城墙坚固的平原县在颜真卿率兵顽强的抵抗之下,守护的非常成功,河朔各郡都把平原县看成像长城那样的重要。

颜真卿书法当兵书传到河北的时候,除了颜真卿兄弟等人之外,居然没有人起兵抵抗叛贼,唐玄宗感到十分痛心,他叹息道:“河北二十四个郡,难道连一个忠臣都没有吗?”等到得知颜真卿的义行之后,玄宗非常地感慨,后悔当时因为一时失察,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而将他贬官到平原。玄宗说:“朕没有眼力看清颜真卿是怎样的人,想不到他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义士!”

安禄山之乱,唐朝一个泱泱大国却无力抵抗,玄宗不得已之下逃离了京城。“多行不义必自毙”,安禄山最后虽然攻进京城,圆了他称王的梦,可是不久还是惨死在他的儿子手下。

后来,节度使李希烈造反,颜真卿由于得罪了权臣,而被派去执行一项非常危险的任务——劝李希烈投降。希望能感化他早日回头,避免军事上的冲突。当时颜真卿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毅然接受了这一任命,朝廷中所有的人都大惊失色,替他担心不已。

到了叛军那里,颜真卿正准备宣读诏书,就遭受到李希烈手下之人的谩骂与恐吓。颜真卿气宇轩昂,毫无惧色,那镇定而又勇敢的气度,反而让李希烈对他敬畏不已。后来有人劝李希烈说:“颜真卿是唐朝德高望重的太师,相公您想要自立为王,而太师他自己就来了,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宰相的人选,除了颜真卿,还有谁会比他更合适?”

颜真卿听到这番话之后,威怒不已,大声呵斥他们不知廉耻,他说:“你知道我的兄长颜杲卿吗?难道你们不晓得,我们颜家都是如此地忠烈吗?颜家的子弟只知道要守节,就是牺牲生命也决不变节,我怎么可能接受你们的利诱!”

原来,当时安禄山带兵横扫中原,气焰十分的嚣张。颜家兄弟号召天下的志士仁人,一起出兵讨伐。颜杲卿率领义兵奋勇抵抗,在常山郡进行了悲壮的最后一战,最终还是寡不敌众,被叛军将领史思明俘虏了。暴跳如雷的安禄山厚颜无耻地质问颜杲卿说:“当年就是因为我的提拔,你才当上了常山太守,而今你凭什么背叛我?”

颜杲卿生性刚直,正气浩然,他义正词严地说:“我们颜家是大唐的臣子,世世代代都忠于国家。难道受过你的提拔,就要跟你一样忘恩负义、背叛君国吗?而今你受尽国家的恩宠,皇上哪一点对不起你?你凭什么要背叛朝廷?凭什么要拥军自立,起兵叛乱?天底下最没有天良的事,都被你这种人干尽了。真是一只不知羞耻的‘营州牧羊奴’!”

安禄山被气得上蹿下跳,却又无言以对。他恼羞成怒,暴跳如雷,于是派人把颜杲卿绑起来,将其舌割掉,又用刀将他的身体一块一块地割掉,最后颜杲卿壮烈成仁。一直到临终前,颜杲卿仍然强忍着剧痛,不住地痛骂安禄山忘恩负义,一直骂到死,都不肯绝口。

李希烈听了颜真卿的表白之后,内心非常地惭愧,就向颜真卿谢罪,手下的这些叛贼看到这番情景,都低下头来,谁也不敢再说话了。后来李希烈以死相威胁,而颜真卿不为所动,他事先写好了遗书,作了必死的准备。最后叛贼痛下毒手,杀害了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颜真卿仍在大骂他们是“逆贼”,当时,他已经七十七岁了。

噩耗传到朝廷,德宗悔恨交加,非常地伤心,五天都没有办法上朝。所有的将士都痛哭流涕,深切悼念这位壮烈成仁的、大唐的柱石与忠臣——颜鲁公。

仁爱的人,正是最勇敢的人,这在危难的关头表现得尤其明显。曾子曾经说过:“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就是说,把仁爱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多么的重大!把这个责任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多么的深远!所谓“一门双忠,流芳千古”,颜家兄弟沿承了以“忠孝”传家的庭训,以凛然的气节,让后世的子孙永远地缅怀与追念。

【注释】①颜氏家训:“父子之严,不可以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骨肉之爱,不可以简”:这就是说,身为父亲,以其之严,不该对孩子过分亲昵,要和子女保持一定距离,以至亲的相爱也不该不拘礼节。否则,孩子不懂得敬上,对父亲没有了敬畏之心,父亲的话又怎能听得进去呢?②箴:zhēn,劝告,劝诫。③遒:qiú,强健。

李绛①善谏

李绛直谏,以尽忠忱,屡触帝怒,卒启君心。

唐朝李绛,善于劝谏,皇帝常常很感动,曾几度赢得皇上的信任和重用,甚至说:“李臣所言,朕应该把他记下来绑在腰代上,天天来作为警戒省查。”

白居易一生为官,不好名利,有一次劝谏皇上要容纳群言,皇上要治他的罪。李绛劝皇上说:“白居易一片忠贞,如果皇上治他的罪,天下人都必须把嘴闭上。”皇上听到李绎说此话,很难看的脸色转过来了,可见李绛是多么善谏。

有一次,皇上曾经责怪李绛太过分地指责他的不是,令他很难堪。李绛这时非常难过,哭啼着说:“我因为怕您左右的人每一个人都爱着自己,而不敢说真话,这是辜负了殿下,对不起天下人,更对不起皇上啊!如果臣子跟你说的话你不爱听,皇上就辜负了臣子的一片忠心。”皇上理解了李绛。

李绛是丞相,他能直谏皇上,一生不同小人为伍。古人讲,站在哪个位子,就应该做自己应做的,行自己应行的,不能怕丢自己的位子和身子,否则就是不忠不义。李绛虽然多次劝谏触犯皇上,但最后他都能善巧方便,使皇上能解误。他有一颗忠贞不渝,爱国、爱天下百姓的忠诚之心。

【注释】①绛:jiàng。

李沆①不阿

李沆不阿,直奏殿陛②,公事公言,深恶密启。

宋朝李沆为宰相时,经常把天下所发生的水灾、旱灾和盗贼向皇上禀报。而当时的大臣说:“这些小事不要向皇上说。”他说:“如果皇上不知道老百姓的疾苦,怎么能治理天下呢?”皇上问李沆:“治理天下之道,首要在哪里?”李沆说:“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心浮气躁之人,心不定对判断是非有偏颇;而新进的人也不能重用,因为他没有历事,没经验,很容易出现偏失;好事之人,喜欢搞活动的人,他不务实。所以这三种人应该要禁忌使用。要尽用贤达之人,在地方上才有办法教化百姓。”

皇上曾经告诉李沆说:“别人都有秘密信件给朕,唯独你没有,为什么?”李沆说:“我是待罪(表示谦虚)宰相,有公事就直接向你禀告,何必用秘密向你启奏呢?更何况密启者非谗即佞③耳,像这种事,我绝对不会做的。”他的一生不管内在、外在都是表里如一,品性修持缜密,当官时非常严谨,而且不好权利、不求名声,尊重朝纲,识大体,高瞻远瞩,别人没有办法干涉他、左右他。他在公事如此,退朝后也是如此,闲暇之余在家行仪都无偏差,“终日危坐,未尝跛倚④,就是站的姿势都非常注意自己的行仪。他看别人给皇上的奏语和深恶痛绝的密语,他告诉皇上说:“佞言似忠,奸语似信”⑤,皇上就问他:“这样的言辞不是很难辨别吗?”他说:“对于佞言和奸语加以斟酌,很快就能看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