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美德3
2224700000033

第33章 忠篇

樊姬进贤

樊姬进美,择贤于己,虞邱未忠,闻之愧矣。

周朝后期,在中原大地上,各路诸侯群雄逐鹿,纷纷争雄。其中楚国庄王的夫人樊姬是一位深明大义,贤良聪颖的女子,对楚国最终称霸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樊姬在楚国称霸以前,楚庄王十分喜欢打猎。樊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因为她深知作为一国之君,常常喜欢打猎,就会因玩物丧志而荒于国事。所以,樊姬就多次去劝阻他,而楚庄王始终不听。没有办法,樊姬就断绝肉食了。她的意志和行动终于感化了楚庄王,使他觉悟过来,并改过自新。

楚庄王从此不再惦记着打猎这类的事情,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国家政事上,而且处理国事也变得越来越勤奋和谨慎。

那时候,作为一个君王拥有许多嫔妃也是平常之事,楚庄王当然也不例外。这件事在眼光深远的樊姬看来,却不是小事一桩,因为她明白,一个君王若是沉迷于女色之中,那是十分危险的事情,甚至很容易因此而导致亡国。

为了避免楚庄王误入歧途,樊姬就亲自负责从各地寻访美女。当然,能被樊姬所选中的美女,都是品行容貌俱佳的女子,而不是那种只重外表,不重品德修养之人。樊姬的这番举动,不仅从根本上杜绝了楚国国君身边的隐患,同时也深深感动了楚庄王,使他对夫人樊姬更加尊敬。

后来,樊姬得知楚庄王十分宠幸一个叫虞邱子的大臣,而且经常废寝忘食地听他讲话,心中感到是又喜又忧。于是,她就在一次下朝后,特意走出来恭迎楚庄王,并问:“是什么重要的事情,竟然让您经常这样废寝忘食?”楚庄王高兴地说:“和贤能的忠臣说话,真是不知道什么是饥饿和疲倦。”樊姬接着又问:“您说的贤能忠臣是哪一位呢?”楚庄王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虞邱子了。”

听了楚庄王的回答,樊姬心中一惊,却又立马镇静下来,并且禁不住捂住嘴巴,开始大笑起来。楚庄王见状,就不解地问:“夫人为什么如此大笑?”樊姬就非常认真地说:“如果说虞邱子是聪明之人倒还勉强,然而他未必算是一个忠臣。”楚庄王听后感到十分疑惑,就追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樊姬看着满脸疑惑的楚庄王,温和地娓娓道来:“我服侍君王,算起来也有十一年了。我曾经访求品貌俱佳的女子,献给君王。现在比我好的有两个人,和我同等的也有七个人。我为什么不千方百计想办法,排除她们,一个人独自霸占您的宠爱呢?”

樊姬稍微停顿了一下,一边观察着楚庄王的神情,一边又接着说:“因为我知道,您是一国之君,身边需要有更多的贤德女子来照顾您的生活,我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得失,而耽误了选用贤德之人辅助您和国家。”

见楚庄王听得心悦诚服,樊姬就进一步说道:“现在虞邱子做楚国的丞相,也有十多年了。除了他自己的子弟宗族亲戚以外,他从来没有保举过好人进来,也没有听说他罢免哪个不贤之人,难道贤能的忠臣就是这样的吗?挡住了真正贤德之人为国尽忠的道路就等于蒙蔽君王。知道别人贤德也不举荐,就是不忠;不知道别人的贤德,就是没有智慧。我刚才所笑的,难道不对吗?”

听了樊姬的一番话,楚庄王觉得十分有道理,仔细思量,确实如此。第二天上朝,他就将樊姬所说的话告诉了虞邱子。

虞邱子听完楚庄王的话,吓得赶紧离开坐席,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心中也感到万分的惭愧。于是,他下朝以后,回去躲在家里再也不敢出来,直到派人把一个贤能的忠臣——孙叔敖迎请过来,并亲自举荐给楚庄王。

楚庄王经过考察后,重用了孙叔敖,让他帮助治理楚国。三年之后,孙叔敖果然以其贤能辅佐楚庄王在诸侯国中得以称霸。

纵观古今中外,许多立下丰功伟业的男子,其背后往往有一个伟大的女子,她们以无私的胸怀和贤惠的德才相夫教子,默默地奉献于家庭,让丈夫无后顾之忧,致力于国家社会,同时也传承了绵绵不尽的家风德业。如果天下女性都能像樊姬一样,那么家庭与社会就不会有矛盾和冲突,生活与工作也就会变得祥和如意。

魏负匡①君

魏曲沃负,教子义方,如耳出使,自谏哀王。

周朝时有一个叫曲沃负的老人家,是魏国里做大夫官名叫如耳的母亲。那时候,魏国的哀王给儿子娶一个媳妇,听人家说,那新媳妇的相貌很美丽,魏哀王就想自己纳做夫人。曲沃负就嘱咐她的儿子如耳说:“君王现在是荒乱至极,简直没有伦常了,你为什么不去纠正他一下呢?要晓得能够劝说君王,才可以尽自己的忠心,尽了忠心,就可以除去祸患,这是万万不可放过的。”如耳听了母亲的话,苦于没有机会,不料又被派出使到齐国去了。曲沃负就自己当面去劝谏魏哀王,哀王认为她说的话很有道理,就把新媳妇还给了儿子,这样使哀王所做的错事得以纠正。哀王还赏赐曲沃负二百石的米,等到如耳回来,又封给他爵位。

【注释】①匡:kuāng,纠正。

滂①母无憾

范滂之母,教子尽忠,死亦何憾,千古尊崇。

汉朝有个范滂别号叫孟博,是汝南地方的人,起初做了管治强盗的官。那时候,太监常常以宦党的名目,来陷害正直的人。范滂也受了宦党的牵累,被捉到监牢里去了。后来又把他放了出来,过了一段时间,朝廷里又要重办宦党里的人,汝南县做督邮官名叫吴导的人,晓得范滂做人不错,不忍心去捕他,就抱着皇帝下来的诏书哭了。范滂得知了,就自己投到县里去,县长郭揖情愿同他逃走,范滂恐怕连累县长和年老的母亲,所以坚决不肯。范滂的母亲就赶去和儿子诀别,说道:“你现在正可以同李固、杜密得到同样的名声,死了又有什么怨恨呢?既然有了好的名声,又要长寿,这哪里可以都得到的呢?”范滂跪下了,听到母亲的教训,拜了几拜,辞别了母亲。

【注释】①滂:pāng。

李秀忠烈

李毅女秀,擐①甲守城,击破彝②寇,代父统兵。

晋朝做南蛮校尉宁州刺史官的李毅,有个女儿,名叫李秀,性格很像父亲。当时南方有叫五彝的围攻宁州,李毅因为忧愁过度死了,救兵还没有到,百姓们都推举李秀管理一州的事情。李秀就整顿军队,严守城池,粮食虽然吃完了,但是志气反而愈加激昂起来,暗暗地等着贼人懈怠的时机,便大举进攻,破了敌营,解了围困。李秀就代理他父亲的职务,统领部下三十七部,经过了三十多年,这些蛮夷都畏服了。李秀死在任上,百姓好像死了自己的爹娘一样,替她建造了庙宇,年年祭祀她。后来到了唐朝,封她为“明惠夫人”,在她的庙里匾额上,题着“忠烈”两个字。

【注释】①擐:huàn,穿。②彝:yí,五彝,五种蛮夷。

虞孙诲忠

虞潭之母,命子舍生,又遣孙楚,忠孝从征。

晋朝有一个虞潭,是母亲孙氏守节抚养他成人的。虞潭在南康地方做官,带病去讨伐杜韬①,孙氏勉励他必定要尽忠尽义,同时还把全部的财产,充做战士的慰劳费。后来虞潭又出兵去征伐苏峻,孙氏再教诫他说:“我听得一句古话,‘忠臣是出于孝子之门’,你出去以后,应当取大义,不怕牺牲,不要因为我年纪老了,连累了你的报国忠心。”孙氏让所有的家童全部出发去助战,卖了衣服首饰去做兵费,同时还差她的孙儿名叫虞楚的,也去跟着参战,务必要尽忠尽孝,后来虞潭因为功高,封了侯爵,孙氏活到九十五岁才去世,朝廷赐她谥法“定夫人”。

【注释】①韬:tāo。

朱韩新城

朱母韩氏,登城履行,西北未固,率婢筑城。

晋朝有一个朱序,是梁州地方的刺史官,镇守襄阳城的时候,秦国苻①坚带兵攻来,朱序的母亲韩老夫人,亲自走上城头去视察,看到西北角的防御工程,认为不见得十分坚固,就带了一百多个丫鬟和襄阳城里的妇女们,在斜角里面另外造了一座二十几丈的新城墙。后来秦国的兵队围困了襄阳城,朱序很坚强地守着,秦国兵队的粮草快用完了,就赶紧拼力攻打,西北角的旧城墙,果然塌了,朱序的军队就移防坚守着新城,秦国的军队于是就退回去了。襄阳人因为这个缘故,就把这座新城叫“夫人城”。

【注释】①苻:fú。

长孙规谏

长孙皇后,规谏良佐,国有直臣,为君庆贺。

长孙皇后唐朝太宗的皇后长孙氏,凡是国家一切应该改革的大小事情,没有不尽力规谏太宗的。有时候太宗发怒,以不恰当的罪名责罚宫人,长孙皇后也必定假装着发怒,请求太宗交给她去审讯。但是一等到皇上怒气平了,就慢慢地替冤枉的人设法表明没有罪。有一次,长孙皇后在太宗的面前称赞魏征是一个光明正直、保护社稷的臣子,同时还穿了朝服,立在庭前,恭贺太宗能够受得住直言,真正是明君才有直臣的。后来长孙皇后病势危急,将要长别的时候,还很诚恳地对太宗说许多有关国家政事的话。太宗哭得很悲哀,并且说:“从今以后到宫里来,再也听不到规谏了,我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帮手啊!”

徐惠匡君

贤妃徐惠,上疏纠绳,帝崩哀慕,愿侍园陵。

唐太宗皇帝,有个姓徐的贤妃,名叫惠,是湖州人,生下来才五个月就能说话。四岁的时候就能读《论语》和《诗经》,八岁就能做文章,凡是经史的书,差不多都看过,并且也很用功,手里从没有放下书卷的时候。贞观年间,太宗把她选到宫里去做充容,每次皇上命她做的诗文诰语和诏命,她总是提起笔来一挥,立刻做好,并且诗文里的辞藻富丽堂皇。太宗晚年的时候,很喜欢兴土木筑造宫殿,动干戈去开拓土地,于是海内的百姓都觉得骚然不安了。徐惠就上了一封章疏,到皇帝那儿去劝谏,文里面的语气很婉转,处处表现着她对皇上的忠心。太宗也就依了她的话,把兴土木动干戈的两件事都停止了。后来太宗死了,徐惠心里又悲哀又思慕,于是就得了病。人家把汤药送进去,她不肯喝,痛心地说:“皇上对待我非常好,我愿早一天到皇坟里做狗马,永远地在陵墓里侍奉着皇上,那样我的心里就很满足了。”死的时候只有二十四岁。

董杨训儿

杨氏训子,不爱己身,死亦无恨,须作忠臣。

唐朝董昌龄的母亲杨氏,是蔡州地方的人。那时候吴元济造反占据了蔡州。在这个时候,董昌龄做了房县的县官,正是吴元济的属下。他的母亲就秘密地对董昌龄说:“大凡一桩事理,是顺天理的就可以成功,倘若是逆天理的就要失败,在这个地方,你可要仔仔细细地思量一番才好。”董昌龄的心里还没有下决定,吴元济又把他调到郾①城去做官,母亲又对董昌龄说:“吴元济这个反贼,欺骗皇上,神明是不肯保佑他的,你应当立刻投降唐朝,不要因为我连累你,就不去投降了。你假若做了忠臣,我就是忠臣的母亲了,这样我就是死了,也没有怨恨。”刚巧唐朝的官兵来攻打郾城,董昌龄就出去投降,宪宗皇帝得知很欢喜,就叫董昌龄做郾城的县官,并且兼职监察御史。董昌龄辞谢说:“这都是我母亲的教训,至于我哪里有什么功劳呢?”宪宗听了赞叹着称异,后来封杨氏为“北平郡君”。

【注释】①郾:yǎn,地名,在河南省。

陈冯杖子

冯氏治家,忠孝是诲,杖击尧咨,金鱼坠碎。

宋朝时,有个秦国公,姓陈名省华,他的妻子冯夫人是官居节度使名叫陈尧咨的母亲,冯夫人治家非常严紧,她的三个儿子,个个都中了进士。有一次,陈尧咨做了荆南地方的太守官回来,冯夫人就问:“你在有名的地方做了官回来,有没有突出的政绩呢?”陈尧咨很惭愧地说:“没有。”冯夫人听了,心里就不高兴了。有一天,家里的人说着闲话,讲到荆南那个地方正当着往来的要道,过路的客人和陈尧咨较量射箭,没有一个不是让他赢的。冯夫人听了大怒起来,说:“你的父亲教训你,叫你要尽忠尽孝去辅助国家,现在你做了官,不晓得施行仁政去教化百姓,专门学了一种小小的技艺自己到处炫耀,这哪里是你父亲当初教训你的愿望呢?”说完话,就拿了拐杖打他,把他身上佩着的金鱼袋都打落在地上跌碎了。

施氏奴事

沈婢施氏,忠主二女,织履佣舂,奴事备举。

宋朝时,沈家有个丫头,姓施,是湖州鸟墩镇的人。她和沈家本是邻舍,当施氏二十岁的时候,就到沈家去做丫头。有一年,疫病非常厉害,沈家的夫妻接连着都死去了,扔下了两个女儿,都不过十多岁,没有别的亲戚可以依靠,施氏就在侧屋里替人家舂着米,或者织着草鞋、做针线活,赚了钱给她的两个女主人。等到两个女主人长大了,就给她们选择了门户相当的女婿,并且时常看护抚抱她们的儿子,尽力地做着奴仆应做的事。每逢主人出外的时候,她就兼管着房屋里的东西,从不私自动主人任何东西。远近的人都敬重她,仰慕她。年纪六十多岁了,头上还梳着两个髻①,表明她始终没有嫁人。

【注释】①髻:jì。

蓝姐捕盗

王婢蓝姐,引盗取金,烛泪标识,忠主智深。

宋朝王家丫鬟,名叫蓝姐,跟了她的主人家,一同寄居在清泥寺里。有一天,主人家请了客人喝酒,一直到了半夜里才散席,夫妻两个人都喝醉了。忽然有许多强盗闯进来,把主人家的几个儿子和一班丫鬟都用绳绑了起来。丫鬟们叫着说:“这不关我们的事,家里管钥匙的是蓝姐。”蓝姐应着说:“不错,我确实是管钥匙的人,不过要求你们不使我的主人受惊,我才肯把钥匙拿出来给你们。”强盗答应了她,蓝姐就把所有的钥匙都给了强盗,并且手里拿着刚才酒席上用过的蜡烛,照着强盗指点给他们看。于是强盗把所有的金银器具、金银首饰全部地抢走了。等到主人酒醒了,晓得遭了强盗抢劫。第二天早晨,就到县里去报案,蓝姐就秘密地对那些去捉强盗的人说:“这是很容易捉的,那些强盗都穿了白色的衣裳,我拿蜡烛照他们的时候,把蜡烛油滴在他们的背上做记号,你们只要看见穿着白衣服,背上的衣裳有了蜡烛油的人,就是强盗。”捕盗的人依了她的话去做,果然把所有的强盗都捉住了。

不偷窃

凡有主物,不可偷取,偷小丧品,偷大招祸。

偷人之物,折己之福,欲得便宜,反吃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