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美德4
2224800000024

第24章 宋元(3)

北宋时,童年的司马光和堂弟司马义一起读书。司马光天资聪明,过目不忘,寄托了父亲全部的期望,而司马义虽天性驽钝,但为人忠厚老实,即使常常被司马光嘲笑也不介意。一天,司马光看见司马义正在和一群小伙伴在河边玩耍,很想加入,但却遭到大家的拒绝,原来,平日里司马光心高气傲,目中无人,小伙伴们都不愿意理睬他,而司马义则与他们很投机。司马光很孤独地站在一旁,司马义看见了就跑过来陪他一起玩,但满怀嫉妒的司马光竟然逼得他掉进小河里。司马义在河水里扑腾,眼看就要被淹死了,司马光一下着了慌,不顾一切地跳下河去救他……

司马义死里逃生,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却遭到父亲严厉的叱责,但司马光则因为舍己救人而被众人赞不绝口,父亲由此断定他是司马家唯一的希望。满怀惭愧的他支支吾吾,终因爱慕虚荣而没有说出事情的真相。当晚司马光偷偷地溜进司马义的房间,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司马义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主动提出要帮他改掉爱慕虚荣的坏毛病;司马光很感动,也决定帮助司马义好好学习。从此两人形影不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几个月后,司马义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而司马光爱慕虚荣的坏毛病也很少犯了,父亲知道后非常欣慰。

一天,教书先生对司马光的一篇文章大加赞扬,司马义冲着司马光竖起大拇指,很为他高兴,可司马光却红着脸低下了头。原来,这篇文章不是他自己写的,而是从古书上抄袭来的。司马义知道后,建议他立即去向先生说实话,但司马光犹豫不决:我只抄袭了一部分,先生不会看出来的。然而,事与愿违,先生早就看出来了,并将此事告诉了司马光的父亲。父亲知道后,大发雷霆,立即要训斥司马光,却被先生制止了,原来他已经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父亲把兄弟二人叫到书房,吩咐他们做一件最普通的家务活——剥一包花生仁的内皮,看谁剥得最多,唯一的条件是要自己动脑筋,不能让他人帮忙。两人各拿一包花生欣欣然地回到各自的房间。

为了获得父亲的赞扬,司马光拼命地剥花生,他采用了很多办法:先用两手使劲搓,但搓红了两个小手掌,内皮还是牢牢地包在花生上;他又拼命地用手指甲抠花生的皮,但很快指甲就抠得出血了;最后,他心一急,干脆用牙齿使劲地啃起来。这时,丫鬟梅香走了过来,看见司马光焦急的样子,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说:“我有个办法可以让你一会儿就把花生都剥完。”说完便要教他怎么做。司马光想起父亲的规则,有些犹豫,但一想到父亲的赞扬,他还是决定让梅香帮忙。

一会儿,司马光兴冲冲地找到父亲,将一包圆润光洁的花生仁交给他,奇怪的是父亲并没有夸奖他。这时,司马义来了,掏出一小把坑坑洼洼、带着牙印的花生仁。父亲让司马光告诉堂弟自己是怎么剥花生的,司马光得意地说:用开水将花生泡了一下再剥,便很容易了。父亲问他这个办法是不是自己想出来的,司马光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但脸色却非常难看。父亲非常失望地看着他,什么话也没说就让他们走了。

司马光回到自己的房间,内心充满了矛盾:向父亲说实话吧,担心他会很失望;不说吧,又是在欺骗他。最终,诚实战胜了虚荣,他径直走向书房,将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父亲,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看着他,眼光中透过一丝喜悦,但却严厉地说:“诚信是做人之本。一个从小为了一点小事就要投机取巧的人,长大了会成为一个廉洁奉公、正直无私的人吗?你小小年纪,就染上说谎的毛病,就好像幼小的树长了蛀虫,必须要马上清除,否则,就长不成有用的栋梁之材。”司马光这才知道,原来剥花生正是父亲在考验自己呢!

长大成人后,司马光给自己取了个字,叫作“君实”,以此勉励自己永远做个诚实正派的人;他还把这种美德传给了子孙,成为代代相传的家风。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北宋时,杭州(今浙江杭州市)城中有两个较大的书铺,毕升一个叫“昌隆书肆”,另一个叫“西湖书肆”,竞争十分激烈。毕升当时是杭州城中首屈一指的刻工,他刻的刻板文字工整清晰,很受读书人欢迎,因此他所在的昌隆书肆生意要好于西湖书肆。

这一天,毕升将花了三个多月的新书刻板交付店主,店主喜出望外,料定此次刻印比西湖书肆要早一月有余。果然,当昌隆书肆的新书已经刊印发行时,西湖书肆的还在刻印之中。新书发行后,杭州读书人皆出钱购买,昌隆书肆店主大发其财,而毕升却愁眉不展,因为他知道刻板耗时耗力、费用过高,许许多多家境窘迫的读书人仍读不上书。

积劳成疾的毕升躺倒在床上,视线模糊,双手发抖,根本无法刻板。而狠心的店主却逼令他加紧下一本书的刻板工作。毕升无奈,只好带病刻板,不料因病体沉重,已经无法捉刀,店主竟然将他赶出昌隆书肆。临走前,毕升并未哀求,只是拿走了他辛辛苦苦亲手刻制的刻板。

病倒在家里的毕升并未闲着,他在思考那个一直让他无法释怀的问题:如何能发明一种省时省力、节约资源的新印刷术。正在思考着,西湖书肆的店主刘员外登门造访:请毕升出山。他言辞恳切,毕升婉拒不了,只好出任西湖书肆刻工师傅。昌隆书肆店主得知毕升前往西湖书肆,认为毕升已年迈无用,颇不以为然。

西湖书肆里,刘员外本想让毕升教会刻工们如何快速刻板,却发现毕升训练刻工只要求质量,而不追求速度,因此对他也渐渐不满起来。刘员外暗自思忖,如若此次刻印再落在昌隆书肆后面,书店将难以为继,遂打定主意:找个适当的时候,打发毕升回家……心情沉重的毕升看出了刘员外的用意,独自在西湖边上散步解闷。无意中看见两个小孩在玩泥巴。他们可以将泥巴作成各种形状,而且十分随意。毕升仿佛想到了什么,急匆匆赶回家里。他才进门就看见屋子里浓烟直冒,原来是妻子因家里无柴可烧,正用他带回的刻板当柴火生火做饭。毕升抢夺下刻板,刚想训斥几句,突然灵机一动,一拍大腿,快步往书肆走去,妻子大惑不解。

西湖书肆里,刘员外已经准备好工钱,见毕升兴冲冲地进来,正准备打发他走。不料毕升先开口说话了:“我已经找到了快速刻板的方法了!”刘员外不信。毕升又说:“我们可以用胶泥替代木版,将每个字单独刻制,然后用火烘烤,制成单字泥塑。若要制版,可按书稿排列泥塑,这样不仅省工而且省料,速度超过一般木刻数十倍不止。”刘员外仍将信将疑,毕升愿意一试。

昌隆书肆店主派人打探,得知西湖书肆书稿刻板才完工将近一半,而自己刻工又是他们的两倍,所以认定自己又一次胜券在握。谁知毕升带领刻工只用了一个昼夜,就将所需汉字泥塑全部雕刻完毕,再辅助以石蜡、松香,送入火炉烘烤,使字迹较木刻板更加平滑清晰;然后用特制的铁框、铁板将泥塑按照书稿顺序排好,一页书稿就制成了。当毕升将一叠叠整齐的书稿放到刘员外的案头上时,刘员外不禁目瞪口呆,他完全没有料到毕升印书会如此神速。刘员外捧着书稿,仿佛看到了一座座金山,他知道要是自己采用了这种印刷术,就可以省掉大量的成本,别人是竞争不过他的,而此事的关键人物就是毕升。

当昌隆书肆店主还在催逼刻工加紧刻制时,西湖书肆的新书却早已上市了。他得知是毕升带领西湖书肆刻工们刻制的,既十分后悔,又迷惑不解……而刘员外大赚一笔后,再次登门造访毕升,奉上金银数箱,劝说他将活字印刷术的“秘方”卖给自己,不要再告诉别人。毕升一笑置之。尽管毕升一如既往,仍是家徒四壁,但现在却是怡然自乐,他高兴的是天下家境窘迫的读书人,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读不起书了。

欧阳修不冒他人之功

北宋时,欧阳修和宋祁都是朝廷中鼎鼎有名的大才子。一天,宋仁宗宴集群臣,吩咐每人作一首诗,并从腰中解下一块玉佩说:“谁作得又快又好,就把这块玉佩赐给他。”宋祁才思敏捷,一挥而就。仁宗看了他的诗作后非常满意,正要将玉佩赐给他,谁知欧阳修也作好一首诗,仁宗一看,认为欧阳修的诗作更加出色,于是改变了主意,将玉佩赏赐给欧阳修。从此,宋祁对欧阳修总有些怨气。

一次上朝时,仁宗问及欧阳修编写《新唐书》的情况。原来《新唐书》是欧阳修和宋祁合著的,仁宗认为宋祁的文风过于华丽,便让欧阳修进行修改。本来就有怨气的宋祁,得知这个消息后更加郁闷,便到屋外散心。路上,仆人提醒他:欧阳修也许会趁修改书稿之机加以陷害,所以必须小心提防。宋祁左思右想,却又无计可施,正在长吁短叹间,突然一队人马迎面而来,场面非常浩阔。马队在一家茶楼前突然停下,有辆豪华马车的车帘掀开了,一个年轻姑娘悄悄探出头来,叫了一声“宋大人!”宋祁赶忙转过头去,只见那姑娘微微一笑,车帘随即又放下了。宋祁非常得意:“哈!没想到这个时候,还有人记得我宋祁?!”顿时诗兴大发,仆人赶紧笔墨伺候,写下了一首《鹧鸪天》,当即让仆人给送去。他望着远去的马队得意洋洋。

谁知第二天一大早,仁宗便召见宋祁,怒气冲冲地将一首诗作扔给他。宋祁捡起来一看,正是自己昨天所作的《鹧鸪天》,顿时吓得魂飞魄散、汗流满面。原来,那回眸一笑的姑娘竟是内廷的女官。仁宗怒道:“早就听说你为人随便,现在竟写出这种浮躁华艳的东西,真不知《新唐书》让你弄成什么样子?!你回去闭门思过!”灰头土脸的宋祁回到家后,焦虑不安。仆人给他想了个计策:托人向欧阳修求情,让他不要为难自己。宋祁恃才气傲,并不愿意向欧阳修低头,但经仆人再三劝说,宋祁只好允诺。于是,便有人在欧阳修面前为宋祁求情,请他网开一面、手下留情。欧阳修感到莫名其妙,而又讳莫如深,求情人只好没趣地走了。宋祁知道此事后,对欧阳修更加恨之入骨。朝廷的官员们平日里就看不惯宋祁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见他落到如此下场,都认为是咎由自取。而欧阳修却说:“我修改书稿是秉公办事,跟这些私人恩怨并无瓜葛。”

没过多久,宋祁走投无路,只好硬着头皮自己找到欧阳修的府上。宋祁吞吞吐吐终于说出了登门的目的——希望欧阳修不要挑自己书稿的毛病。欧阳修一听,正色道:“我奉旨修改书稿,乃是公事,与你私下谈论,似乎不大合适。”话音刚落,便高声吩咐仆人送客。宋祁吃了个逐客令,郁闷地回到家中,心里忐忑不安,随时等待着厄运的降临……

几天后,有人给他报信:欧阳修已经把《新唐书》的书稿送进宫了。宋祁万念俱灰,绝望地等待着仁宗的发落,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欧阳修不仅没有对他的书稿大作修改,还在仁宗的面前为他说情:“宋祁的诗词固然浮华,但写史和写诗词有所不同,宋祁的稿子并无不妥,所以没有多改。”仁宗满意地点点头。欧阳修紧接着又说:“按历朝的规矩,我官职比宋祁高,《新唐书》应由我一人署名,但此书稿大部分是宋祁所写,花了他不少心血。我愿与宋祁共同署名,恳请皇上恩准。”满朝文武举座皆惊。仁宗也有些惊讶:“听说你跟宋祁有点儿小小的不和,怎么今天倒帮他说话?”欧阳修正色说:“我与宋祁虽无交情,但也不忍夺他的功劳,据为己有。”仁宗非常欣赏欧阳修的宽容大度,于是就同意了他的请求。后来,宋祁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非常惭愧,亲自上门向欧阳修谢罪。两人消除了隔阂,成了好朋友。

文同胸有成竹

北宋英宗时,出了一位远近闻名的画竹能手——文同。有一天,他正在后院的竹林里流连忘返时,几个文人墨客登门拜访,对文同的墨竹赞叹不已,纷纷索画。文同春风得意,当场表演画竹绝技,众人叹为观止,文同好不风光。大家告诉文同:景灵宫兴建完工,英宗正昭告天下,寻第一画师去画屏风,并鼓励他说:“凭你的画功技巧,定是独一无二的合适人选;再说,鼎鼎大名的苏轼(苏东坡)是你的好朋友,他在京城里当官,定能助一臂之力。”文同跃跃欲试。

不久,英宗果然看中了文同的画,立即召他进京。可是英宗遇到了一个难题:文同的《墨竹图》,清新脱俗,淋漓尽致;但易元吉的《聚猿图》,则活灵活现,颇多情趣。两难定夺之时,他让苏轼评说。朝中文武大臣都知道苏轼与文同是至交,皆以为苏轼会力荐文同,文同在一旁也一阵窃喜,满以为志在必得,谁知苏轼却说:“文同的竹重形而轻意,乃目中所见之竹,非心中之竹,凡作画不求尽态极致,惟写神韵最妙;易元吉的《聚猿图》中,众兽皆活,仿佛呼之欲出,生意盎然,所以我以为易元吉的画略胜文同一筹。”英宗欣然点头,命令易元吉画迎鳌殿屏风。文同非常失落,但心有不甘,下朝后,他找到易元吉,约定三年后再作比试。苏轼见此情景,无奈地摇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