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2225000000021

第21章 唐朝(2)

李世民自幼聪慧过人。写得一手好字,又武艺娴熟,擅长骑射,深得李渊的宠爱。7岁时就被封为唐国公,后来又做了太原留守。

617年5月,李渊在晋阳(近太原)起兵,李世民为统帅,11月李世民率兵攻占长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武德元年(618年)5月,李渊称帝,建国号为唐,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任尚书令,弟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唐王朝建立之初。刘武周侵占并州,李世民挂帅出征,大破刘军,收复了并州。然后,又领兵向东,先后讨平河北窦建德、洛阳王世充以及瓦岗军、江淮杜伏威以及李轨、薛举等割据势力,到623年,李世民东征西讨,用了4年零1个月逐步平定了天下。

李世民与日俱增的威望和地位逐步威胁到了李建成的太子宝座,同时也引起了齐王李元吉的嫉妒。武德晚年,李氏兄弟为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而且愈演愈烈,终于于武德九年(626年)演出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李渊也在两个月后,被迫退位,改称太上皇。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世民即帝位,次年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

李世民即位后,虚怀纳谏,采纳魏征的意见,定出“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即安,远人自服”(《旧唐书·魏征传》)的方针,积极推行均田制等有效措施,恢复生产,励精图治,使得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国势强盛,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病逝。

唐太宗从20岁登基到51岁去世,在位23年,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谱写了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

魏征

魏征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酷爱读书。但南于父亲去世较早。魏征青少年时期生活十分清贫。然而,生活的窘困并没有将魏征压倒。他更加地勤奋好学,很快就成为当地颇负盛名的文人。

隋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天下大乱,其中声势最大的是李密领导的瓦岗农民起义,魏征掌管文书。李密失败后,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投降唐朝。后太子李建成欣赏魏征的才华,招他做太子洗马。魏征对太子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尽,从此对李建成忠心耿耿。

在太子与秦王的政治角逐中,魏征一直为李建成出谋划策,算计李世民。他早就在暗中劝太子李建成要早做准备,以免事出不备,但李建成一直犹豫不决,未做果断的决定,致使秦王李世民的力量越来越壮大。终于在武德九年,先发制人,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事变”,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后,秦王李世民稳坐了太子宝座,他将魏征叫到跟前,责问他说:“你一个臣子,竟然挑拨我们兄弟间互相争斗,到底什么用心?”魏征从容答道:“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也不会落得今天的下场。人各为其主,我也不过是忠于我的主人,这也有错吗?”李世民听后,不但没有责罚他,反而对他的应对如流非常赏识,更对他的敢于直言佩服有佳,因而,不计前嫌,任命他为詹事主簿,掌管文书。两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又将魏征提升为谏议大夫,专门负责给皇帝提意见。

魏征勇于犯颜进谏,不计个人安危,匡正唐太宗政治上的不少失误,使本来还对他存有戒心的唐太宗逐渐认识到了魏征的可贵。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逝,唐太宗伤心欲绝,他感叹地对朝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持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征一生,“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其思想和行为,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封建政治家的典范和规范,传为千古美谈。

武则天

武则天本名武媚娘。生于公元624年。其父因参加李渊的晋阳起义有功,被封为应国公,任工部尚书。其母为隋朝宗室杨达的女儿。武则天是他们的二女儿,自幼才貌出众。聪慧机智,又精通文史,因而闻名京师。

637年,武则天应召进宫,入宫后,太宗见其妩媚动人,遂赐号“武媚”,封为才人,深得太宗宠爱。649年,唐太宗驾崩,所有未生育的嫔妃都要出宫到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武则天也一样到感业寺当了尼姑。

654年,武则天重又进宫,被高宗封为昭仪。她先利用王皇后打击了萧淑妃,然后又趁王皇后来探望的机会,残忍地掐死亲生女儿,嫁祸王皇后。大唐永徽六年十月十三日,被蒙在鼓里的高宗废王皇后和萧淑妃为庶人。十月十九日,正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

武则天利用高宗的懦弱无能,逐渐干预朝政,确立自己的威信,很快她的权势就凌驾于高宗之上。660年,高宗正式委托武后授理朝政,从此武则天独掌大权,在宫中与高宗并称“二圣”。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逝,太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然而,武则天只让李显做了54天的皇帝就将他废黜为庐陵王,软禁在宫外。又立李旦为帝,是为睿宗,但睿宗是个十足的傀儡皇帝。

690年,武则天踢掉傀儡皇帝李旦,自立为帝,上尊号为“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

从大唐永徽六年被立为皇后到神龙元年中宗复位,武则天前后执政达50年之久,充分展示了她不凡的魄力和出色的政治才能。

神龙元年(705年),五王在宰相张柬之的带领下发动宫廷政变,率领禁军入宫,逼迫武则天退位。还政中宗。是年一月,武则天病逝,遗诏“袱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叱咤政坛几十年后,终于又回归女人。继续享受李氏子孙的香火。

李白

李白,字太白,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今巴尔喀什湖南的楚河流域)。5岁时,李白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的青莲乡,因而又号青莲居士。25岁时,即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过起了十年漫游十年诗的生活。

李白荡游十几年,其诗篇传遍大江南北,震动朝野。时值唐玄宗招贤之时,于是,天宝二年(742年),李白被唐玄宗征召入京。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西逃,长安一片混乱。李白也避地东南。他曾挥毫写下“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第十九首)的诗句,以泄胸中对乱军的痛恨。天宝十五年(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玄宗之子永王李磷招李白为幕府,李白再次欣然前往。后来,永王为抗敌在江陵起兵,却被肃宗猜疑为叛国。李白也因此受累入狱,被流放夜郎。乾元二年(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时遇朝廷大赦放还。压抑不住的喜悦成就了李白的又一名作《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以过万重山。”

上元元年(760年),李白回到豫州与家人团聚。李白最后的几年,漂泊困苦,穷愁潦倒,生活十分凄凉。上元二年,李白61岁,史朝义围攻宋州。东南地区告急,李白虽然是老骥伏枥。但却依旧壮心不已,打算赶往临淮参加平叛军队。只可惜在途中就因病折回。762年,李白带着深深的遗憾在当涂病逝。

李白堪称盛唐诗人之冠,素有“诗仙”之称。他一生创作了900多首不朽的诗篇,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杜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又称杜工部,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有“奉儒首官”的家庭,曾祖父为巩县令,祖父为武则天时期的著名诗人,任膳部员外郎,父亲任天令。杜甫自幼好学,聪明过人。

由于从小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家庭的影响,杜甫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仕途和诗文。735年,杜甫24岁时,赴京兆应进士考试,但未能及第。于是,再次出游,漂流于洛阳、齐州、兖州和长安之间。天宝三年(744年),33岁的杜甫结识了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两人在梁、宋一带过了一段诗酒流连的日子。35岁时,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功名,747年被命待滞集贤院,然而。杜甫在集贤院滞留10年却一无所得。期间,为了生计,杜甫不得不充起了“宾客”,陪伴那些贵族饮酒寓游。仕途梦幻的破灭和自己的切身的穷苦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人民的疾苦。

杜甫的大半生都是在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中度过的,但他依然傲骨铮铮,始终忧国忧民。读杜甫的诗就像欣赏一副长长的历史画卷。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也是他自身生活由平坦到艰难的过程,这些转变在杜甫的诗中都得到了真实的反映。因此,其诗被称为“史诗”,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诗出于人,杜甫的诗可谓是他的内心独白。他凭着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挚爱,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名句,这正是他宽广胸怀的真实写照,让国人世世代代为之感动。杜甫的1000多首诗歌,首首千锤百炼、字字珠玑,被后人奉为楷模,其本人也被后世尊为“诗圣”,与李白齐名,对后世诗歌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韩愈

韩愈,字退之,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公元768年出生于一个仕宦之家。其父韩仲卿以美政和文章出名,曾任武昌令;其兄韩会以道德文学著称,曾位居起居舍人。三岁时父母双亡,由长兄韩会抚养长大。13岁时,其兄病死,遂随嫂子韩氏回老家河阳居住。

韩愈虽然自小多有波折,但他却勤奋好学,颇具志向。相传,韩愈7岁言出成文,13岁时便已写得一手好文章。“念昔始读书,志欲干霸王”,“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当今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这些诗句正是他远大政治抱负的体现。

韩愈一生曲折坎坷,起起落落,历经代、德、顺、宪、穆5朝。无论做官还是作文都有所建树,尤为显著的是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其文章名扬天下,被尊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