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2225000000061

第61章 革命与统一和民族独立(1)

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成为第一执政官后,他对自己“第一执政”的权力并不满足。他认为自己的威望与权力还不相称,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他先后两次修改宪法,把第一执政的职务变为终身执政,直至加冕称帝。

1804年5月18日,在拿破仑的授意下,元老院宣布拿破仑·波拿巴为法兰西世袭皇帝,号称拿破仑一世。法国为法兰西帝国,历史上称之为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2月2日,罗马教皇庇护七世在巴黎圣母院为拿破仑主持了盛大的加冕典礼。在加冕典礼仪式上,教皇刚刚捧起皇冠,拿破仑就把皇冠从他手中夺了过去,迫不及待地戴在了自己的头上。然后,他让教皇退席,宣誓效忠自由与和平。在“皇帝万岁”的欢呼声中,法兰西进入第一帝国时代。

拿破仑帝国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实行多项改革,巩固和发展了法国革命的成果,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秩序。同时镇压民主运动,防止革命的发生:对外不断进行战争,多次粉碎反法联盟的干涉,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拿破仑帝国不断同英、俄争霸和掠夺欧洲。在1812年侵俄战争中遭到惨败,英、俄、普、奥等国组成反法联盟,1814年3月攻人巴黎,4月拿破仑一世被迫退位。1815年3月,拿破仑一世返回巴黎复位。6月18日,拿破仑一世在滑铁卢战役中失败。再次退位,第一帝国覆灭。

维也纳会议

俄、英、奥、普等欧洲各反动君主国打败拿破仑帝国后,从1814年10月到1815年6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了处理战后事务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被称作“维也纳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重新瓜分欧洲和殖民地领土,复辟旧王朝,镇压各国革命运动。俄、英、普、奥等少数大国操纵会议。围绕波兰和萨克森问题,英、奥与俄、普之间形成了尖锐的对立。法国不愿俄国称霸欧洲,而站到了英、奥一方,1815年1月3日,法、英、奥三周结成秘密同盟,与俄、普相对峙,最终在1815年2月11就波兰一萨克森问题达成协议。

正当欧洲封建列强为分赃明争暗斗不休之时,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回巴黎,不发一弹便重登皇位。欧洲封建列强慌忙重组反法同盟联军对付拿破仑,并在维也纳会议上做出妥协,于1815年6月9日匆忙签署了《最后总决议案》。

根据会议总决议,奥地利占有了萨尔斯堡、提罗尔、达尔马提亚沿海地区、伦巴弟、威尼斯和波兰的加里西亚地区等。俄国占有大部分波兰领土、芬兰和比萨拉比亚。普鲁士占有波兰的波兹南和但泽、荷兰的欧庞和马尔梅迪、原属瑞典的波美拉尼亚、萨克森的2/5领土和莱茵地区与易北河沿岸一些要塞。英国占有了法国、荷兰、西班牙的许多殖民地,包括锡兰、马耳他、特立尼达、塞舌尔等等。总决议还决定建立德意志邦联。但是。德意志邦联不过是个松弛的政治联盟,实际上仍保持分裂局面。意大利又恢复了原来的四分五裂的局面。罗马教皇也恢复了对所辖地的统治。

1815年9月26日,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下,俄、奥、普三国首脑在巴黎共同发表宣言,缔结“神圣同盟”,以维护维也纳会议所建立的欧洲封建统治秩序。不久,所有欧洲大陆封建君主都先后参加了这个同盟。但到1830年,逆历史潮流而行的“神圣同盟”就彻底瓦解了。

神圣同盟

公元1814年,当拿破仑被送往厄尔巴岛禁闭起来后,以俄国沙皇为首的反法联盟国家在维也纳聚集,欧洲各个主要的君主国都参加了会议。主宰会议的是俄国、英国、奥地利、普鲁士。他们在地图上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竭力恢复法国大革命前的欧洲旧秩序,并乘机洗劫法国。路易十八被扶上法国王位,波旁王朝复辟了。

公元1815年9月。在俄国沙皇亚历山大的提议下,俄、奥、普三国君主在巴黎举行会议,建立起了“神圣同盟”。这些欧洲的封建君主公开宣称,要以军事力量共同保卫君主政体。随后,几乎所有的欧洲君主都加入了这个同盟,“神圣同盟”成了欧洲封建君主的大本营和保护伞。南于当时沙俄的封建残余最为严重,因此它对于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也最为仇视,而且在“神圣同盟”中扮演了最凶恶的角色。只要哪里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它就派兵前往镇压,所以,沙俄在当时被称作“欧洲的宪兵”。公元1820年,“神圣同盟”镇压了意大利的革命运动;公元1823年,“神圣同盟”又出兵干涉西班牙革命;后来,“神圣同盟”还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公元19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问矛盾加剧,1822年后名存实亡。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神圣同盟”瓦解。

拿破仑退位与百日王朝

拿破仑执政时期,通过内政外交方面的努力,使法国迅速走向强盛,开始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由于拿破仑侵略俄国大败而归,再加上欧洲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大战中被反法同盟击败。1814年,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为首的联军攻人法国巴黎。4月6日,拿破仑下诏退位。被反法同盟囚禁在地中海的厄尔巴岛上。5月3日,原法国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十八即位,建立复辟王朝。5月30日,反法同盟与复辟的波旁王朝签订《巴黎和约》,规定法国恢复到1792年战争开始前的边界,放弃全部在战争中占领的土地。

1815年2月26日夜,拿破仑乘复辟的波旁王朝在国内统治不稳,逃亡贵族纷纷归国,使人民群众深感恐惧与不安,反法联盟各国在维也纳会议上因利益分配问题矛盾重重之际,经过周密的准备,偷偷地率领官兵1050人逃出厄尔巴岛,在法国南部儒安港登陆,并随后进人巴黎。拿破仑重登皇位,组成新内阁,恢复了法兰西帝国的统治。宣布废除波旁王朝危害革命的法令,允诺进行广泛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英、俄、法、奥立即组成第七次反法联盟,以70—80万军队围攻法国。拿破仑迅速组织起12万人的军队。1815年6月18日,法军与反法联盟军队在比利时的滑铁卢决战,法军大败,联军再次占领巴黎。6月22日,拿破仑宣布再次退位,被流放到大西洋南部的圣赫拿岛,并在那里结束了生命。由于拿破仑在第二次统治法国时期,历时近百天,故名“百日王朝”。

最后的滑铁卢

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的铁骑进入巴黎,法国国王路易十八闻讯色变,不敢迎敌,仓惶逃遁。拿破仑重新登上皇位。为了支持路易十八,英国,俄国和普鲁士等国家组成反法联盟,大举围攻巴黎。拿破仑亲自率领12万大军迎战,联军不敌,撤退到比利时。这一仗。拿破仑取得辉煌战果,奠定了他在法国的统治地位。过后,拿破仑乘胜追击,率军继续挺进,直逼比利时的边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插入英、普两军防线之间,割断两军的联系,并打败了布吕歇尔领导的普军。但逃散的普军在瓦弗方面重新集结,对法军构成了新的威胁。

击溃了普军的拿破仑转攻英军,威灵顿听到布吕歇尔战败,害怕孤军作战,便迅速撤退到滑铁卢方向。拿破仑也尾随英军至滑铁卢附近。6月18日,大决战在滑铁卢展开了。滑铁卢位于比利时南部,离首都布鲁塞尔不远。清晨。下起滂沱大雨。使拿破仑的270门大炮,只有一小部分进入阵地。上午11时30分,天气转晴。拿破仑下令出击。法军越过低洼地带,向英军驻守的山岗奋勇冲去。英军顽强抵抗,炮弹像骤雨般落在法军的阵地,法军死伤惨重,不得不撤兵。下午1时,法军第二次进攻英军阵地,还是无法得逞。

由于普军在布吕歇尔的率领下及时赶到,拿破仑不得不从预备队中抽出2个骑兵师迎击布吕歇尔。在英法两军都疲惫不堪的时候,增援的普鲁士军队的到来使英军士气高涨。精神振奋,威灵顿立即命令部队作最后反击,英普联军大败法军,而拿破仑下令增援的格鲁希却不知道去了哪里。拿破仑只好率领残兵败将逃出战场。仓惶离去。

1815年6月21日,拿破仑败归巴黎,第二次宣布退位,结束了他的“百日执政”。被流放到位于大西洋南部、远离欧洲大陆的圣赫勒拿岛。拿破仑在岛上度过了他最后的6年时光。1821年5月5日,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抑郁中死去。

七月革命

拿破仑帝国灭亡后,波旁王朝复辟,上台的路易十八于1824年去世,他的弟弟查理十世继位。查理十世是流亡贵族的头目,他的复辟狂热和专制程度非常强烈。

1830年7月25日,查理十世颁布敕令:修改出版法,限制新闻出版自由;解散新选出的议会;修改选举制度。敕令破坏了1814年《宪章》的精神,劳动群众和自由资产者对此十分气愤。当天下午,反对派主要报刊的编辑和记者在《国民报》编辑部集会,起草抗议书。他们拒绝承认解散议会,宣布政府已经失去合法性,但并不否认王权。27日,几千名工人和手工业者走上街头,与军警发生冲突。28日黎明,起义开始。工人、手工业者、大学生和国民自卫军建筑街垒,夺取武器库,攻占市政厅。以银行家拉菲特为首的大资产阶级温和派力主与国王谈判,但查理十世和首相波利尼亚克拒绝谈判。7月29日,起义者控制了巴黎,占领卢浮宫和杜伊勒里宫,外省发动的起义也取得胜利。起义群众及其领导者要求宣布成立共和国。在巴黎市政厅成立了以拉菲特和国民自卫军总指挥拉法耶特为首的市政委员会。

查理十世此时不得不收回敕令,命令蒙特马尔公爵组织政府,但已无法挽回局势。30日,拉菲特召集60名议员开会。决定委任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浦为摄政官。31日,路易·菲利浦在拉法耶特陪同下,手举三色旗出现在王宫的阳台上,接受摄政官称号。8月2日,查理十世将王位让与其孙波尔多公爵。路易·菲利浦拒绝承认。8月7日,众议院召路易·菲利浦即位,建立了金融资产者统治的“七月王朝”。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七月革命后,法国建立了以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浦为国王的“七月王朝”。政权落到金融大资产阶级手里。在七月王朝的内阁中有一名大臣,名叫基佐,后来当上首相。基佐上台后,坚持推行反动政策,为了保护一小撮大资产阶级的利益,限制任何改革。他还实行高额财产资格的选举,继续压迫、剥削工人和农民。当时,在全国3600万居民中,只有20万人享有选举权。基佐的这一做法引起人们的憎恨,在1848年二月革命中,巴黎人民在提出“打倒基佐”后,又提出了“打倒路易·菲利浦”,并把国王的宝座也搬到巴士底狱广场烧毁了。

二月革命后,法国建立了共和国。历史上称为第二共和国。掌权的资产阶级对法国工人阶级在起义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十分恐惧。他们一边假意答应满足工人的一些要求,一边又在暗中积聚武力,并故意挑拨农民、手工业者和工人的关系。6月23日,巴黎爆发了无产阶级“六月起义”,但随后立刻被镇压。

1848年11月12日。制宪会议公布了宪法,即《1848年宪法》,12月10日举行总统选举,路易·拿破仑·波拿马当选总统。

中英鸦片战争

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向中国推销工业产品,企图用商品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直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对英贸易每年仍保持出超二三百万两白银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鸦片贸易给英国带来了惊人的暴利。它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中国由出超国变成人超国。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中国国内发生严重银荒,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

鸦片贸易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引起了清政府和广大人民的重视。清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1821—1834年颁布禁令八次: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目睹社会危机,要求改革弊政,在中国严禁鸦片。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往广东禁烟。

林则徐抵达广州后随即开展禁烟,严查烟贩,整顿水师,晓谕外商呈交鸦片。同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二万余箱(200多万斤)鸦片。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叫嚣着要向中国发起侵略战争。1840年6月,英军首先进犯广州,遭到清军的抵抗后,转攻厦门,又被邓廷桢的军队击退。1841年1月7日,英军攻击沙角、大角炮台。中国军队仓促抵抗,伤亡惨重,炮台失陷。英军进逼虎门。琦善妥协求和,英国单方面宣布《穿鼻草约》。琦善的卖国行径激起清廷上下不满,道光皇帝认为有损天朝尊严,决定对英宣战。英军先发制人,再次进攻虎门。关天培亲自率军坚守炮台,以身殉国。1841年5月,英军进攻广州,广州城外的泥城、四方炮台相继失守。奕山等人丧魂落魄,举白旗投降。5月27日,中英双方签订《广州和约》。

8月26日,英军攻陷厦门。10月1日,英军再陷定海。10日,镇海陷落。13日,宁波陷落。道光皇帝为挽回败局,决定第二次出兵,奕山率军到达前线后,贸然出兵,全军溃败。1842年6月,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吴淞口陷落:7月,镇江陷落。8月,英舰到达南京下关江面。29日,清政府在英国炮舰的威逼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英国宪章运动

公元19世纪四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趋高涨。公元1836年,在洛维特领导下成立于“伦敦工人协会”。次年,他们提出了致国会的请愿书,并在公元1838年以“人民宪章”的名义公布。宪章共6条,中心内容要求实行普选制,如规定凡年满21岁的男子都应享有普选权,对当选议员应当支给薪金,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等等。历史上将这场为实现宪章内容所作的斗争称为“宪章运动”。

宪章运动曾掀起过3次斗争高潮。第一次是公元1838年至公元1839年,在请愿书上签名的有128万人;第二次是公元1842年,签名者多达330万人;第三次是公元1848年,签名的有197万人。在第二次斗争高潮中,除了原有的要求外,工人们还提出了废除《新贫民法》、提高工资、缩短工时等要求。各地工人纷纷集会。群起响应。但是,三次请愿均遭到了国会的否决。广大工人随即进行罢工,并进行示威游行,致使许多工厂和市政陷于瘫痪。但是,罢工遭到了英国政府的镇压,运动领袖被抓捕。公元1848年以后,宪章运动进人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