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2225100000018

第18章 文学成就(1)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内容是从西周到春秋中期大概五百年问的作品,共305篇,包括《风》、《雅》、《颂》三类。

《风》又名《国风》,分为十五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大部分是各地民歌,有诗160篇。

《雅》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基本是贵族作品,《小雅》包括贵族作品和民歌,有诗105篇。

《颂》也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是贵族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诗歌,有诗40篇。《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之一。

四家诗

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秦焚书坑儒后,《诗经》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后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今本《诗经》,就是“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千古儒圣——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者。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小吏等。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删修鲁史官所记《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先后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者有七十二贤人。

其思想以“仁”核心,提倡“仁政”。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汉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孔子被尊为“圣人”,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孔子的思想及学说集中地见诸《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

诸子百家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儒家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主张“德治”和“仁政”,强调教育的功能。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苟子两派。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道家又称“道德家”,以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认为天道无为,提倡清静无为,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纪律严明,相传皆能赴汤蹈火。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两支:一支是“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法家因主张依法治国而得名。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法家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君主专制,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作品:《公孙龙子》。名家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阴阳家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阴阳家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纵横家是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农家: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者。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逐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的理想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九歌》共11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楚辞》的《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

《九章》共9篇。即《情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诵》、《悲回风》。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王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挨,遂自沉汨罗江。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乐府

乐府原来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掌管宴会、游行时所用的音乐,也负责民间诗歌和乐曲的采集。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著名作品有《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前四者见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后者见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山海经》

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春秋》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所谓编年体,就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东周时,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撰写本国的编年史,但名称不统一,因商代和西周时,一年只有春、秋二时,而无冬、夏,因此古人称年为“春秋”。所以各国史书大多以《春秋》命名。而晋称《乘》,楚称《梼杌》。东周时诸侯国的史书后来均已散失,只有孔子编订的鲁国史《春秋》留传了下来。

《春秋》是孔子晚年呕心沥血之作,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至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包括12个国君,合计242年的历史,全书大约17000字。它虽是鲁国史的一部分,但它把鲁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演变情况,也作了广泛的记载。因此,史学家就把200多年的这段历史叫做“春秋”时期。

春秋三传

由于《春秋》文字过于简练,仿佛大事记,如隐公八年(前715年),在一条记事中,只记了一个“螟”字,是指这年发生了螟虫灾害,但具体在什么地方,灾情多大,却没有写。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现有以叙事为主的《春秋左氏传》和解经为主、侧重阐发微言大义的《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西汉时称《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但许多学者认为此说不可信。据杨伯峻考证,大约作于公元前403~前386年之间。

《春秋公羊传》:又称《公羊春秋》,简称《公羊传》。旧题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据何休《公羊传序》、徐彦《疏》引戴宏《序》说,该书系由孔子弟子子夏传给公羊高,公羊高子孙继续口耳相传,到汉景帝时始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写定。

《春秋毂梁传》:又称《毂梁传》,是“春秋三传”中成书最晚的一部书,其学说大抵出于鲁儒,注重传扬经义,处处谨守《春秋》书法,阐明义例。但在记载史料方面,不及《左传》详尽,且问有因不明史实而心臆断来自抒其见的地方。

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

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

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

集部: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俗称为《孙子》,它是现存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兵书。现在的传世本共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十三篇。它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作者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北,一说惠民)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因齐国内乱,孙武出走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员推荐,向吴王阖间进呈所著兵法13篇,被重用为将。孙武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后人称之为“兵圣”。

建安风骨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三曹

指三国时期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今安徽毫县)人。他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代表作:《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对酒》、《短歌行》等。

曹丕(187~226),字子恒,曹操次子,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的诗歌今存约40首,代表作:《芙蓉池作》、《夏日诗》、《燕歌行》、《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杂诗》等。他的《燕歌行》,还是中国诗歌史上较早出现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三曹”中成就最高。曹植的前期诗歌主要表现贵公子的优游生活,如《斗鸡》、《送应氏》、《白马篇》等;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哀怨而愤慨的心情,如《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七哀诗》等。他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很大,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功能。

建安七子

建安时期的著名作家,除“三曹”以外,还有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瑀、应场、刘桢等七人,世称“建安七子”。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

孔融(153~208),字文举,汉末鲁国人,孔子的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首。因曾出任北海(东汉郡国名)相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现存诗歌5首。

陈琳(?~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