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2225100000026

第26章 书画艺术(1)

甲骨文

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甲骨文发现于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时的记录,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3000多年。

金文

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依附于青铜器,铸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种宗教祭祀的礼器。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线条较之于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最早的金文见于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黄金时代,出土铭文最多。此时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

石刻文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传说中最早的石刻文是夏朝时的《嵝碑》,刻诗文体格调与《诗经》大小雅相近。字体近于《说文解字》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主要石刻文作品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等。

小篆

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

隶书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将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种书体。

草书

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始于汉末,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颓、鲜于枢、康里,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瘦金体

宋徽宗赵佶(1082~1135)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书法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像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代表作有《瘦金千字文》、《草书千字文》、《草书团扇》等。

著名书法家

蔡邕:东汉书法家。善于篆、隶,又创飞白体,精妙绝伦。

钟繇:三国书法家。字元常,三国魏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兼善各体,尤精小楷,开创了由隶书到楷书的新貌。和晋代王羲之并称“钟王”。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被世人尊为“书圣”。

王献之:王羲之的儿子,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以行草为能。

张旭:唐代书法家。以草书成就最高,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

欧阳询:唐代书法家。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

虞世南:唐代书法家。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

褚遂良:唐代书法家。书法继二王、欧、虞之后,别开生面。他的楷书“丰艳流畅,变化多姿”,后人把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

颜真卿:唐代书法家。他的楷书骨力道劲而气概凛然,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怀素:唐代书法家。怀素的狂草千变万化,与张旭比肩,合称“颠张狂素”。

苏轼:北宋书法家。书法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着。

黄庭坚:北宋书法家。书法博采众长,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米芾:北宋书法家。真、草、隶、篆、行俱佳,而尤以行草书见长。他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韵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

蔡襄:北宋书法家。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

赵孟頫:元代书法家。诸体皆工,尤以楷书和章草见长。

文徵明:明代书法家。书法各体无一不精,尤其以行书、楷书为人所称道。

祝允明:明代书法家。楷草皆精。

董其昌:明代书法家。集古法之大成,以行草书造诣最高。

米万钟:明代书法家。米芾后裔。行、草俱佳,与董其昌齐名,称“南董北米”。

徐渭:明代书法家。其书法笔墨纵横,貌似狂放不羁,其实暗含秩序。

朱耷:明代书法家。他的书法与绘画风格相似,极为简练。

金农:明代书法家。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

邓石如:清代书法家。以篆隶最为见长,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其代表作《篆书唐诗联句》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翁同铄:清代书法家。早年主要学习欧阳询、褚遂良,又学赵孟頫、董其昌,以后又致力学真卿,得其风骨,使翁同龢的书法融南北诸家之长,开创了苍老道劲、刚健浑穆、含蓄朴茂的翁体。

二王

后人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

王羲之(321~379年,又说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早年师从卫夫人学书。卫夫人名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为羲之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

颠张醉素

狂草是草书中最放纵的一种。狂草始于唐代张旭,他的草书特喜连绵回绕,线条偏于丰肥圆劲,甚是神异,人皆以“张颠”称之。传世铭刻以《肚痛帖》、《千字文》最著名。张旭,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附近)人,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在书法上,尤擅长于草书。他的草书连绵回绕,起伏跌宕。所谓“张妙于肥”是说他的草书线条厚实饱满,极尽提按顿挫之妙。他的草书和李白的诗歌、裴曼的剑舞被时人称为“三绝”。由于张旭喜欢喝酒,每次大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时人号为“张颠”。

狂草另一代表人物为张旭的学生——僧人怀素,字藏真,俗姓钱,零陵郡(今永州市)人。他改张的丰肥为瘦硬,风格为之一变。代表作为《自帖》及《千字文》。前人评其书法,继承张旭笔法,而有所发展,所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他的草书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他的字若行云流水,李白曾诗云:“草书天下称独步。”

颜筋柳骨

颜即颜真卿,柳即柳公权。颜体和柳体,是中国楷书艺术两大丰碑,颜字体大神憨,而时时细筋入骨,柳字骨峻如削,而字字朗畅有姿,它们的风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后人以“颜筋柳骨”概括之。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楷书,反映出一种盛世风貌,气宇轩昂。代表作有《千福寺多宝塔碑》、《东方朔画像赞碑》、《麻姑仙坛记》、《颜帷贞家庙碑》等等。

柳公权(778~865),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他的传世书迹很多,影响较为突出的有《玄碑塔》、《神策军碑》、《金刚经》等。

北宋四家

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简称“苏黄米蔡”,书法各臻其妙,是宋代尚意书法的代表。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的书法学习二王、颜真卿、徐浩、李北海。他的字,点画肥重(董其昌讥为“墨猪”),天真烂漫,笔力雄健,结字宽绰,书法为宋四家之首。流传的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天际乌云帖》、《祭黄几道文》、《赤壁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太白仙诗》等。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江西修水)人,官至吏部员外郎。他的书法学周越、《瘗鹤铭》、怀素、柳公权、杨凝式。流传的作品,行书以《苏东坡黄州寒食诗跋》、《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卷》、《诗送四十九侄》为最著名,草书有《廉颇蔺相如列传》。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符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他的造福居住在山西太原,后来迁到湖北襄阳,人称“米襄阳”,后来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宋徽宗时诏为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他的行为很多时候表现为怪、颠、狂,世称“米颠”。他的绘画与他的儿子米友仁(1074~1153)创造了“米氏云山”或“米家山水”,并称“二米”。他的书法作品流传下来的有《中秋帖》、《苕溪诗卷》、《蜀素帖》、《论草书帖》、《珊瑚帖》、《拜中岳命诗》、《虹县诗帖》等。

蔡襄(1012~1067),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代表作品:《万安桥记》、《扈从帖》、《思咏帖》、《入春帖》。

关于“宋四家”中的“蔡”是“蔡襄”还是“蔡京”的争论,早就存在,现在一般认为是蔡襄代替了蔡京,因为蔡京人品败坏,是“六贼”之首,就把他换为修建洛阳桥为民造福的蔡襄。蔡京(公元1047~1126),字符长,蔡襄是他的侄子。蔡京书法初学徐浩、欧阳询,后深法二王。

楷书四大家

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和元代的赵孟頫。

三希堂法帖

清代乾隆皇帝命众大臣选择内府收藏的历代名家书法作品,聚集精工,模勒上石,镌刻成帖。因帖中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旬《伯远帖》三件稀世之宝,故以“三希”得名。全部法帖共收集历代名家135人的340件楷体、行体、草体书法名品,并各家题跋20余条,印章1600多方,共9万多字,刻石500块,分为32册。全部系墨迹上石,刻工精细,被后人所推崇。

文房四宝

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有《文房四谱》一书,叙述了四种文具的品类及故事等。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名手辈出,且品类丰富,风格独特。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

六书

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今人一般认为后两种与造字无关。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如“日、月、山、羊、马”等,象形字全是独体字。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如“上、下、本、末、中、甘、刃”等,指事字也全是独体字。会意是由两个或多个字合起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明、旦、采、休”等。形声是意符和声符并用的造字法,形声字占汉字的80%左右。

永字八法

“永”字具有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撩、折、钩、提。

国画

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丹青

中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汉书·苏武传》:“竹帛所载,丹青所画。”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民间称画工为“丹青师傅”。也泛指绘画艺术,如《晋书·顾恺之传》:“尤善丹青。”

漆画

绘画的一种,是用油漆所绘成的一种工艺性的装饰图画。商代已有漆器工艺,战国时这种工艺趋于发达。湖南、湖北、河南等地,有漆器出土。长沙阳楚墓出土的漆器,花纹工细,有的漆奁,描绘舞乐、狩猎情景,富有生趣,湖北云梦城关西部睡虎地出土漆器多件,纹样精致,线条流利,状态生动,其中漆盂一只是现存唯一的秦代漆绘作品。

水墨画

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绘画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画分十门

中国画名词。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菜门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

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