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商人性格地图
222900000038

第38章 求和求仁求贵的儒商开创者:徽商4

第七章4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以人为本,事业兴旺

俗话说: “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以人为本,事业兴旺。”人是事业中兴的第一资源,没有了人,利则无存在之基。清代著名理财家、经济思想家王茂荫有一句警句:“有资本巨万,偶非用人,不数年而覆者矣。”是徽商对人才重要性认识的最好诠释。徽商无论坐商也好、行商也罢,无不把追逐人才当作事业起步的重要目标,丝毫不敢懈怠。

徽商作为儒商代表选择人才的时候,一般也以德才为本。徽商中流传一句谚语“常亲忠厚老成,莫近轻浮小气。”正是说的他们选择人才的标准。

徽商认为只有符合儒家要求的品德高尚、忠厚诚信的注重自身修养的人,才能在商业经营中“铢两不私”,才能与人坦诚相处,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才能上下同心、配合默契。

有很多例子说徽商聘用人才的标准,如歙县人闵世章少孤贫,九岁辍学,长大后发奋自学,去扬州为乡人打工,“以忠信见倚任”,被聘为掌计。还有江明生,也是歙县人,因“诚笃,谙练握算”,而被同族的一个大盐商聘去管理扬州盐务,“庭户管钥之间,业兴海滨千里之外,用能主宾倚重,相与有成”。

徽商重视所用之人的个人素质。试想一个道德败坏之人就算再怎么灵敏机巧、通人情、掌世故,懂商道也终究不过是养虎为患。休宁商人程琼,在湖州北门外开设旅馆,有一日,一客人的银囊丢在店里,被店仆捡起藏匿。后客人寻找,并张贴告示:得银者愿平分之。程琼见店仆面色可疑,查问之下终于弄明白真相,就押店仆悉数将银两还于客人。

徽商用人在讲究“德”的同时,也同样重视“才”,尤其是在一些需要技术的行业。徽商往往不惜重金招募一些能工巧匠。如清末徽州最负盛名的胡开文墨业。胡开文墨业之所以能够享誉海内外,与其创始人和后继者重视人才是分不开的。胡开文墨业的创始人胡天注在继承“汪启茅墨室”之初“汪启茅墨室”的经营状况并不良好,正濒临倒闭的危险,胡天注接手后没有急于扩大生产规模,而是将大部分资金用在购买上等原料,聘请能工巧匠之上。他听说有一名叫汪绥之的哑巴刻技超群,但是当时汪绥之浪迹徽州各地,难寻踪迹,而且此人性格桀骜不驯,不畏权势。胡天注非常仰慕他的技艺和人品,多次寻他未果。后来终于找到了汪绥之,胡天注以笔与其对话,倾诉了自己对他的崇敬,并希望他能帮助自己创业。汪绥之最终被胡天注的真心诚意所打动,遂甘愿在天注墨庄竭诚效力。他用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努力创制名牌产品,终于打开了市场销路。最终将“胡开文墨店”发扬光大。此后胡天注的后继者们也都将招揽人才之事摆在墨业经营的首位上。

选择人才是企业发展强大基础,精明的徽商更知道寻找到让自己放心的人才的重要性。徽商多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底,能入他们眼的自然也必有其过人之处。可以说徽商之所以能在中国商界纵横驰骋300余年,与他们知人善任、拥有正确的人才观念是分不开的。

在人才的选择上徽商十分注意之外,一旦选用,徽商必然“用人为信”。徽商们讲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知人善任。徽商中流传一句箴言“惟诚待人,人自怀服,任人御物,物终不亲。”

史料中记载着:明嘉靖万历年间歙商程某成大贾时,“门下受计出子者恒数十人……数奇则宽之,以务究其材,饶羡则廉取之,而归其赢”。由此可见程某对宗族内诸子弟以诚相待、知人善任的情况。同样胡雪岩在筹办自己的阜康钱庄时,正值杭州城为太平军攻破,后又被清军收复之际。全城都是一副兵荒马乱的景象,就在这个混乱的时局下,竟然还有自觉恪尽职守的巡夜更夫夜夜打更。胡雪岩发现这个“奇迹”后,认为这个60多岁的老更夫是了不起的人才,认为他是最适合看管仓库的人,立即派人郑重请其为自己帮忙。

徽商知人善任,以人为本共同彰显自己事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十分注重人才的选用和培养,虽然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不同的,但徽商在百年的历练中偏就练成一双“慧眼”,他们不但不拘一格选人才,而且注重人才的“德”与“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