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卷
1.入选理由
金銮是明代著名散曲家,何良俊说:“(金銮)小曲极妙,每诵一篇,令人绝倒。”北京卷没有选金銮的散曲,而是选了一首律诗,正符合高考诗歌鉴赏题选材的规律,即选名家的非名作或非擅长的体裁。金銮的咏物诗很有特点,往往借物寓意,富有现实意义,他的这首《柳堤》借物喻理,“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一联表明,离别是人生的常态,离愁别绪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情感体验,与其逃避,不如乐观的面对。这正是本诗对于今天读者的现实意义。
2.真题再现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试题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不是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2)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翚《海棠花》)
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试题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3)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试题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参考答案】(1)C。(2)DE。(3)略。
3.深度赏析
满堤柳枝折不尽,枝枝叶叶蕴别情
——金銮《柳堤》赏析
西湖除了著名的“白堤”、“苏堤”之外,还有柳堤。“柳堤行不厌,沙软絮霏霏。”这是修建白堤的白居易在他的《湖亭晚归》一诗中对柳堤的称赞。“柳下湖光净一天,湖边垂柳起三眠。小蛮自倚腰支袅,照镜梳头晓月前。”杨万里总能发现事物有趣的一面,婀娜的柳条如少女的小蛮腰一样,刚刚睡醒,就在晓月前对湖镜梳妆,真是一幅极富情趣的画面。
杨柳在古诗中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情意的意象,更何况满堤的柳树呢?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春江因雨水充沛而涨满,“春江浩荡暂徘徊”,“春江潮水连海平”,“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诗句都着力地表现这种春江水涨连海平的景致;“密林”则说明树多枝密,所以对婉转的莺啼只能耳闻不能目见。首联虽未直接提到柳堤,但柳堤却暗含其中,有江自然会有堤岸,密树藏莺,从侧面写出柳树之多和柳条之密。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三四句运用“台城柳”和“细柳营”两个典故,紧扣“柳”字展开,“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韦庄的《台城》诗。句中的“晴苑”即韦庄诗中的“台城”,“十里”和“千条”两个数量词,极力表现柳堤之长柳树之多。“笼”和“锁”是古诗词中两个极有表现力的动词,笼源自于名词笼子的笼,常用来表现一种被密密的遮住而又透光透气的状态,如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毛滂的“娇云瑞雾笼星斗”,笼一般是烟云雾光形成的一种视觉效果,这里用之于柳,准确地表现出“杨柳堆烟”笼堤岸的状态;锁与笼用法相近,但比笼更给人一种密不透风的感觉,如刘禹锡的“深锁春光一院愁”,李中的“荒凉门径锁苔茸”,本句中的“笼”、“锁”二字用得准确传神,是对“十里”柳堤“千条”柳枝所形成的状态的说明。两个典故的运用,不仅准确地刻画了柳堤的壮观景色,而且还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雨只能观看和触摸,怎么能嗅能闻呢?这里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触觉、视觉与嗅觉打通,提升了读者的感受力。这样的诗例还有很多,如“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香气只能用嗅觉来感受,怎么能用手捡拾呢?能捡拾的只能是落花,而不是花香。“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这里“香雨”的用法与本诗中的完全一样。如果一定要说雨香,那是雨洗过散发着香气的花朵而携带了香气,或者说花香散发到飘落的雨中,因此带了香气。飞燕如黑色的闪电,在密密的柳枝间飞掠而过,将柳叶裁剪得更加尖细。雨过天晴,微风送暖,落花翻飞,悠悠荡荡,轻轻落下。一切都是如此的清新自然,和谐温馨。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尾联由描写转入议论。劳,徒劳,虽然不忍离别,想借长长的柳丝系住行人远去的坐骑,想让离人永远不忘相思,然而有什么用呢?柳条年年都会重新生长出来。就像离别,是人生的常态;就像相思,永远无法理清。
解读古典诗歌一定要注意景与情及理之间的关系。诗歌中的景好比人的身体,而情和理则如同人的灵魂,这灵魂有时是理性的,有时则是非理性的,理性的灵魂在诗歌里表现为哲理,非理性的灵魂在诗歌里则表现为情感。诗歌的灵魂当然是主要的,但是这灵魂的表现必须借助身体,即景物,没有景物,情和理则失去了依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情和理必须借助景物的营造来传达。另外,如果只是一味地描摹景物,而不融入诗人主体所理解的情和理,那么一首诗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没有任何意义。
本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明理,写景为明理做铺垫,哲理则在铺陈景物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景物就有了灵魂,哲理也有了身体的依附,景与理构成和谐完整的统一体。
4.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2009年福建卷)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①歌棹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参考答案】(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5.趣味链接——由景入理诗集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天津卷
1.入选理由
杨万里的诗风平易自然、构思新巧、幽默风趣、清新活泼,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他状物写人、描景抒情的小诗,随手拈来,却能曲尽其妙。他又十分注意学习民歌的优点,大量汲取生动清新的口语谣谚入诗,因此,他的作品往往“俚辞谚语,冲口而来”,给人淳朴自然的感受。他的这首《野菊》能够于众多咏菊诗词中翻出新意,将菊花所蕴涵的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精神意蕴更加推进一层,使得借菊花沽名钓誉以邀宠的假隐士和真正喜爱菊花独立精神的真隐士判然而分。
2.真题再现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试题解析】第(1)题考查对古诗形象的把握。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展开联想,最后概括成为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而对诗句的赏析,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字的赏析。第(3)题是考查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参考答案】(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色彩:“碧”、“黄”情感: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3.深度赏析
陶令黄花已随俗,深山野菊散妙香
——杨万里《野菊》赏析
杨万里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其诗歌风格独具特色,被人冠之以“诚斋体”。杨万里诗歌独特的艺术特色,颇受命题人青睐,他的诗作频频入选高考诗歌鉴赏题,2005年《暮热游荷池上》,2006年《三江小渡》,2008年《初入淮河四绝句》,时隔三年之后的2012年,天津卷又选择了他的《野菊》,可见,杨万里的诗歌入选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频率是很高的,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首联运用了两个典故。屈原《离骚》中有两句诗:“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木兰和秋菊都属于屈原的香草系列,屈原饮其露餐其英,只是借以表达自己追求高洁品格的志向,并非真的将之作为可饮食的食物。杨万里的风趣之处在于将错解作正解,野菊就连人格独立志行高洁的屈原都躲避,不肯借文化名人的名气而显扬自己,可谓真隐士,而不是标榜清高的隐士可比。“待到重阳节,还来就菊花。”重阳节赏花,是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也是文人墨客的雅兴逸致,野菊既然连屈原这样品纯志洁的人物都断然地拒绝了,至于随波逐流的一般文人墨客,就更是不屑一顾,即使在属于自己的季节,在张扬自我的节日里,都坚决地选择逃离,躲进深山,独自芬芳,一个“况”字,将野菊毅然决然的态度表现了出来。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见妙香。”“政”通“正”,正是;缘,因为;“政缘”即正是因为之意。“在野”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野菊在山野之间,同时又具有与在朝相对的在野之意,暗含着诗人此时的境遇。“幽色”之幽与“曲径通幽处”之幽相同,“幽色”正是处于“在野”环境中的野菊的本色。“见”通“现”,即“悠然见南山”之见,作显现讲。这两句意谓野菊正是因为处于在野的环境中才具有深幽的本色,哪肯因为无人欣赏就不展现自己的真质妙香呢?这一联从视觉和嗅觉两方面表现野菊的幽色和妙香,融入了诗人对世界与自我关系的深刻认识,诗人借对野菊的描写,否定了历来为世人所信服的“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体现了诗人对个人价值的确认。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也忙折一枝黄。”相逢,是邂逅相遇,还是萍水相逢?但相逢恨晚之情肯定是有的,如李白与敬亭山一样,“相看两不厌”的相知深情也应该是有的,半山碧色不正是这种深情所化么?一个“忙”字并非诗人不肯免俗,也学世人附庸风雅标榜清高,而是相见恨晚的情意所致,因为这里无人,一切行为都源自本性真情的自然发挥。“一枝黄”与“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中的“一枝春”一样,都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是为了突出花的局部特征。诗中一般用黄花代指菊花,如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此联写诗人与野菊的相遇,真让人有一种“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的感慨,人选择花,花也选择人!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尾联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诗句,诗人称那些借陶渊明之名来标榜清高沽名钓誉的假隐士为东篱族,一个“冷笑”表明了诗人对这些假隐士的轻蔑和鄙弃,“觅宠光”三字深刻地刻画出这些以攀附古代文化名人为能事的假隐士的丑恶嘴脸,他们种菊采菊赏菊写菊等种种行为,不过是借古代名人以自重,便于向当政者邀宠罢了。一个“宠”字点出了所有假隐士灵魂深处的卑下动机,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
杨万里的“诚斋体”以趣著称,常常以构思出奇产生趣味,这首诗能够于众多咏菊诗词中翻出新意,将菊花所蕴涵的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精神意蕴更加推进一层,使得借菊花沽名钓誉以邀宠的假隐士和真正喜爱菊花独立精神的真隐士判然而分。
杨万里还在一首《戏笔》诗中提到野菊,诗曰:“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天公支予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野菊如钱,“只买清愁不买田”,可见,真正喜欢菊花的人是喜欢菊花所蕴涵的文化意蕴,而不是借沽名钓誉来获得世俗世界的实际利益。
4.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2009年天津卷)
严郑公宅同咏竹①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参考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5.趣味链接——咏物诗鉴赏
1.常用手法:托物言志、拟人、对比、比喻、象征。
2.鉴赏思路:写了什么物——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3.感情类别:表现社会和社会状况的,如曹邺《官仓鼠》;
抒发愁情忧愤的,如李商隐《柳》;
表达志向的,如齐己《早梅》;
写政治仕途及个人节操的,如骆宾王《在狱咏蝉》;
表达喜好和兴趣的,如元稹《菊花》;
借物事讽喻的,如罗隐《金钱花》。
三、上海卷
1.入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