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统御智慧:中国式管理实践篇
2231500000012

第12章 从历史经典悟领导

有的人,在平常人看来就是窝囊废,没什么人格魅力,他却能够用比他能干的人,能够叫人为其卖命,其实是最厉害的。

(第一节)中国盛世兴盛的奥秘

为什么领导者必须要有文史哲的素养,也就是要有人文底蕴?很多企业高阶领导特别重视这方面,有的甚至一天花几万元报国学班学习国学经典。这么做是有道理的,因为用人的功夫与领悟历史成正比,所以领导者一定要有人文素养(见图3—1)。

在选拔干部的时候我常常会问对方这样一个问题:“你对《三国演义》有没有兴趣?你对《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历史剧有没有兴趣?”我不强求大家都去读经典书籍,这不太现实,所以我只问大家对这些历史剧有没有兴趣。如果他说:“我干吗要有兴趣?那些古人的东西,关我什么事?”我不会提拔这样的人来当干部。

为什么?因为一个人对历史没有兴趣,就表示他对人没兴趣。一个对人没有兴趣的人,我们居然让他搞管理,还想升他当干部,那我们就要做好准备迎接问题了。一个人在基层的时候好好做事就行,不懂得文史哲没有关系,但做到中坚干部,用人的部分至少提升到50%,就一定要懂得一定的用人哲学了。

为什么有的人晋升到了无能级,就是因为他没办法用人,他总是以为好好做事就行,其实不是这样,要懂得用人才行。

高阶领导最明显,几乎80%的时间都在处理人的事。据分析,职场冲突中,人的因素占85%,事的因素只占15%。

司马迁值得大家尊敬,他讲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看起来好像很普通,但是事实上他为需要大家加强的文史哲观念,在当时就立下了标杆。《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子,代表哲学;史,代表历史;集,代表文学;经,收录儒家“十三经”。《四库全书》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之大成之作。

企业能不能永续经营的关键在哪里?就在高阶领导的人文素养。懂历史的人,善于在历史的兴衰中找到与企业经营的相似点。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次大繁荣。

比如周朝的时候,周公制礼作乐,让周朝拥有几百年好光景,但是时间一久就开始乱了,到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民不聊生。

比如汉朝的时候,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使大汉声威远扬,以前常常是汉人被匈奴打,那时我们开始主动出击匈奴了。那时候汉人很威风。

比如三国、魏晋南北朝很乱,但在公元七世纪的时候,唐太宗出现了,带来了“贞观之治”。海外有唐人街,西方人喜欢称中国人为“唐人”,我们也常常讲重回汉唐盛世,就是这个原因。

比如明朝的时候,郑和下西洋,不是去侵略别国的土地,而是与西洋各国进行交流。现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这些地方的人还在拜郑和,为什么?因为郑和下西洋给他们带去了更好的瓷器、更好的衣服。他们来朝贡,中国人崇尚礼尚往来,给他们超过他们朝贡的东西。中国人用王道,而不用霸道,所以他们对中国人很尊敬。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随着开放的持续推进,扩大了发展的新空间。2010年中国GDP换算为美元超过5.8万亿美元,超过了日本的5.4万亿美元,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我们不能光看总量,“第二大”也并不等于“第二强”,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加快转型升级。有专家指出,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有可能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

现在,很多大企业家,管着几万名员工,也赚了很多钱,很骄傲,但他们经常感慨:“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现在是经济形势好了,如果还是以前那样,我也许还在摸爬滚打呢。一个企业了不起,一定要感谢国家给它的大氛围,否则没有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时代很重要,环境很重要,在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企业家应该抓住这个很好的机会,运用好资源,开创自己企业的辉煌未来。

(第二节)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中国古代有四大文学巨著,《红楼梦》讲情,《三国演义》讲谋,《水浒传》讲义,《西游记》讲斗。其实,《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这三本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书中统帅群雄的几位老大,刘备、唐三藏、宋江,在平常人看来都是窝囊废,没有什么人格魅力。这也点出了中西方领导方式的不同:西方一般是英雄主义,厉害的人带领所有人;中国一般是不厉害的人带领厉害的人。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那么聪明,关羽、张飞武艺高强,他们都是由刘备带领。刘备,用闽南语讲就是“流鼻涕”。这似乎讲得很贴切,刘备好像只会哭,他还有什么用?其实,刘备每次哭都是有目的的。刘备是个十分有智慧的权谋家,他能够用比他能干的人,而且他的人永不叛变,足见他的用人功夫很高。

我给一些高阶领导讲《西游记》的时候,经常有人这样问:

“老师,你觉得我比较像《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其实,我知道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是孙悟空,因为孙悟空会七十二变,很会应变,所以我一般都会说对方像孙悟空。

这天,又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回答:“我觉得你像孙悟空。”果然,他一听很高兴:“没错,我如果不会应变,我能有今天吗?”接着他问我,“老师,你倒给我分析看看,你觉得我像孙悟空,

那我的员工呢?”我马上说:“你的员工比较像猪八戒。”他心里很高兴,但嘴巴上却说:“老师,你怎么可以说我的员工像猪八戒呢?”

过了几天,他打电话给我:“老师,那天你说我的员工像猪八戒,我这几天仔细一看,发现越看越像。”这是为什么?因为当老板觉得自己很像孙悟空的时候,他会觉得周围的人都是猪八戒。

我们总是以为《西游记》中猪八戒是最笨的,其实,最聪明的就是猪八戒。猪八戒对孙悟空很不礼貌,没大没小,但是厉害的妖魔鬼怪出现的时候,猪八戒完全不一样了,“猴哥,那么厉害的妖魔鬼怪又出现了,只有你能对付”。猪八戒故意装作很笨,用自己的不厉害来证明别人很厉害。结果,孙悟空去降妖,猪八戒继续贪恋女色。

《西游记》,如果由西方人来写的话,大概一页就写完了,因为他会叫孙悟空去西天取经,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一天就到了。

为什么要让唐三藏当领导人?只有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的人才能做成大事。唐三藏最大的特色就是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沿路多么艰苦他都能够忍耐。

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唐三藏就是这样的人,但他却领导了一个很难驾驭的群体,不仅取来了真经,还带出了一支好队伍,留下让人千载仰慕的不朽业绩。唐三藏能够做到这一点,是有非凡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艺术的。

《水浒传》中,最没有用的是谁?很多人都认为是宋江,但就是这样一个没用的人,却是108条好汉的首领。

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宋江武艺不如林冲,智谋不如吴用等人,但他却有驾驭群雄、审时度势的出众才能。对不同类型的人给予不同的待遇,安排职务,赋予权力,这就是宋江用人的独特之术。108个将领个个是好汉,他们禀性各异、趣味不同,能够凑在一起搭台唱戏,无疑少不了宋江这个“黏合剂”和“润滑剂”,宋江在这个大团队中是不可替代的。

另外,通过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这两种棋艺文化的对比,我们也可以看出中西方领导的不同。

西方人每次看我们的象棋,都会觉得很吃力:“我们西洋棋,国王跟皇后很容易决定胜负,你们的象棋看不懂,最厉害好像是车、马、炮。”我问道:“将、帅呢?”对方说:“将、帅一点都不厉害,躺在那边一动不动。”我说:“那么厉害的车、马、炮,到后来却为了躺在那边不会动的将帅牺牲,谁比较厉害?”对方想一想:“这样说的话,好像将、帅更厉害。”

在中国象棋中,将、帅为什么最厉害?因为它们能够让车、马、炮为其牺牲。如果你说“我要弃帅保车”,大家就知道你不会玩象棋了,哪有替车做保护,帅牺牲都没关系的?中国象棋讲究弃车保帅,而非弃帅保车。所以,在大部分中国人看来,能够叫人为其卖命的老板最厉害。

为什么将、帅躺在那不动?将、帅的重点是要以静制动。因为老板不是要处理现在的事,而是要处理未来的事。一个好的老板,他要想的应该是下个月要做什么,下一年要做什么,现在的事应该由部属去做。

(第三节)从历史知识中悟领导

《孙子兵法》中讲:“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什么意思?表面上,它讲出了部属配合领导的三种顺序(等级)。实际上,它道出了领导的大智慧(见表3—3)。

一般的部属遇到领导者有难,可能会让领导者去死,自己赶快逃生,给这种贪生怕死的人薪水就是浪费钱。还有种人“可以与之死”,他至少会替领导者去死,与对方同归于尽。这种人还不是最忠诚的,最忠诚的是想办法舍命报恩的人,这种人“可以与之生”,就是他去死而让领导者逃生。

所以,我们如果有本事用这种人,那就轻松愉快了。

有一次,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城。刘邦派使者到项羽营中,与项王讲和,项王不答应。内绝粮草,外无援兵,群臣也无计可施,眼看只能坐以待毙,形势万分危急。

这时候,纪信主动出来说:“汉王,我的身高与样貌跟您很像,我来负责诈降项羽好了。”

当项羽得知纪信挺身而出,掩护刘邦突围时,曾感叹:“刘邦逃之甚易,纪信代之实难,此真忠臣也哉!朕虽文武将士,收录何止数百人,未有如纪信之忠者。”最终纪信被项羽烧死。

纪信为了刘邦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可见,纪信的忠心昭日月,高义薄云天。

纪信这样的部属让人感动。很多领导说:“我要是能得到纪信这样的左右手,这一辈子就没有遗憾了。”这种愿望虽好,但是我们要想跟部属合作愉快,自己首先要很用心地做个好领导。

如果你是刘邦,当部属要替你去死时,你马上说“太好了,我终于得救了”,那你不可能当上皇帝。部属遇到这种老板早就躲得远远的了,“我们有人替你去死,你就那么高兴,你一得救就那么高兴,牺牲我们的命你都不心疼”。很多老板一得意就忘形,这是不对的。要想部属对我们忠诚,我们首先要对部属用心。

我为什么一直强调领导者要了解历史?因为历史知识可以古为今用。

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他们虽然学历不是很高,但是平时都很喜欢读文史哲类书籍,对文史哲有很深刻的见解。我们不要以为现在的老板都没事做,好像也不用看书,其实,他们成功,是因为他们有智慧,有丰厚的人文素养。

智慧跟知识不同,知识我们可以在学校里学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习得,而智慧只有通过领悟才能得到。领悟是怎么来的?是经由挫折来的。所以我们常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们什么时候觉得身体健康很重要?生病的时候。只有大病一场,我们才会了解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否则,不管谁跟我们说要注意身体健康,我们都不会太在意,尤其是年轻人,总是不以为然,结果很多青壮年得了重病。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从来不去了解,人生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事情?我们没有领悟道法自然。智慧不是知识。知识是一成不变的,而智慧是可以随需而变、举一反三的。

孔子在教育上的体会是: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论语·述而篇》中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学生不懂得举一反三,老师就不要走老路了,不要反复地教他,而应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孔子懂得察言观色,而不是用一成不变的方式;懂得因人而异,注意的是对方,重点在于对方的需求,而不是自己。

《论语·雍也篇》中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理解深奥的道理了。所以,我们说因材施教就是这个道理,不可能对什么人都教一样的知识。

比如有的培训课程,主要是面对中人以上的人。老板听了以后觉得很不错,把所有员工都带来听,那就完了,员工会说:“来这一套,那么奸诈,故意有答案装作没答案。”“我比你还懂。”老板所有的绝招都被员工知晓,更为糟糕的是,员工不懂其中的深奥道理,只看到负面的东西,事实上从正面去看,才能够抓到它的重点。

西方人比较重视自己的表现,中国人比较重视对方的需求,不一样的方向决定了不一样的未来。你的速度很快,结果走错方向,反而更浪费力气。

《道德经》中的名言颇多,其中有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说,为道的途径和为学的途径是不同的,为学是要日有增益的,而为道是要日有减损的,一直减损到无为,这时就无不为了。这两句并不是因与果的关系,并不是“为学日益”导致“为道日损”,而是说为学者与为道者途径相反。

知识要为学日益,日益不是说增加我们的好处、我们的利益,而是增加我们的压力。《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学无涯,殆矣。”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尽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尽的知识,是必然要失败的。智慧要为道日损,我们这辈子要想不太辛苦,就要懂得用人之道,也就是要懂得为道日损,来减少我们的压力。

基层员工比较重视的是生存,所以他要有收入。而高阶领导比较重视的已经不是收入的问题,不是生存的问题,而是生活品质的问题。所以,人要懂得减法,而不是加法。我们要慢慢懂得放开,把不必要的压力丢掉,才会轻松。

这就需要智慧的化解。我们一味地积累知识,而不去想管理到底跟历史有什么关系,当然历史对于我们的意义就不明显。事实上,我们的管理可以向历史借智慧,当我们将管理与历史联系起来的时候,历史会给我们非常有意义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