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统御智慧:中国式管理实践篇
2231500000004

第4章 用人重本事而非能力(1)

企业中应该形成一种氛围,叫作有本事你就会出头。本事跟能力是不同的,能力只表现在工作上,而本事还要表现在道德、团队精神、人际关系等方面。

(第一节)能力与本事差异何在

从图1—2中可以看出,与西方企业不一样,我们的企业用人重视本事而非能力。本事、能力最大的差别在伦理与道德层面。我们这几十年积极推广的教育为什么会出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忽略了道德的重要性,其实就是忽视了心目中有别人的人,在职场里这种人就是心目中有老板的人。

中国人为什么重视本事,不重视才能?因为才能大家都差不多。你跟同事间的才华差很多吗?你能得90分,我也不会太差,至少85分不是问题。所以老板用人的关键常常在伦理与道德的部分,简单地说,就是看你心目中有没有老板。

我想大多数人对此还是不太明白,其实我也是一头雾水。因此,我常常问一些老板:“你用人的时候不重视他的能力,反而很在意这个人心目中有没有你这个老板,为什么?”得到的答案通常都是这样的:“一个员工如果一开始心目中就没有我这个老板,那么随着他能力的增长,我会越来越怕他。”这讲得确实很实在,一般来说,员工的能力越强,会对老板越不尊敬,越看不起老板。

当然,也有这样的人,他的能力越来越强,也越来越尊重领导,始终感谢领导给他机会。这是由他最初的态度决定的——他心目中有老板。可见,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他日后的配合程度。所以我们在挑人的时候,一定要清楚这个人是不是忠诚,会不会配合。中国人在管理中很重视配合度就是这个道理。

西方管理的第一顺位跟东方管理的第一顺位是一样的,都是有德有才的人,但是第二顺位就完全不一样了,西方人敢用无德有才的人,中国人敢用无德有才的人吗?在中国人眼中,无德有才的人只能排到最后,甚至还不如无德无才的基层人员。

为什么?老板只要有经验就会清楚,他这辈子被谁害得最惨?基层员工会害得他很惨吗?真正害得他很惨的就是当初带给他一大堆客户,结果又把一大堆客户带走的那个人。德行,这个“德”就是眼睛,就是心目中有别人。所以我常跟年轻人说,你们的皮肤保养得很白,这很好,但是最好不要连眼睛都保养得很白,眼睛保养得很白闽南语叫“白目”,意思就是眼睛瞎了,心目中没有别人。

心目中没有别人的人很可怕,所以中国人很忌讳人目中无人,没大没小,是有道理的。而且我们在挑人的时候一开始就要挑对,也就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如果一开始就挑错了,以后怎么补救都没有用。

很多人问我:“老师,我先把无德有才的人挑出来,然后把他们训练成有德有才的人,这不是比较快吗?比把有德无才的人变成有德有才的人快多了,因为有德无才的人我还不能确定他的才能到底能发挥到什么程度,而无德有才的人,已经能够带客户了,他已经有才华了,我再好好调教一下他的品德就好了。”

我马上说:“他爸爸妈妈二三十年都没把他调教过来,你两三个月就能改变他?你真厉害!中国有一句老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中国有这么多的培训机构,我还没见过哪家培训机构能在几个月内改变一个人的品德。什么东西最危险?就是人的心。人的心永远是变化的。所以《尚书》中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的变化非常快,我们永远没有办法准确确认一个人的忠诚度。”

统一集团用人注重唯德是用。也就是说,当两个人都有德的时候,用没有才能的那个人没关系,因为才能可以经过有期限的训练而得到,而品德却没办法在有限时间内培养。

所以,道德没有瑕疵的人才能进入统一集团,道德有瑕疵的人根本就没有机会。才能不是问题,才能可以慢慢教。虽然统一集团薪资水平只是中等,但由于它比较重视氛围,重视德行,对忠诚度和配合度的高要求,使其员工的稳定性很高,常常是父母来统一集团工作了,子女也跟着来了。

现在有很多人说,用人就要唯才是用,并拿这个当座右铭。我们不是说唯才是用不对,但唯才是用是有前提的。唯才是用的前提是什么?就是心够狠,只有心够狠你才能唯才是用。

我们来看曹操,当他怀疑一个人叛变时,他可以装作做梦,不小心用剑杀死他。你敢这样做吗?你有没有这个本事?你的心够不够狠?如果你做不到,你就别唯才是用,你也不要向人学这一套。

有良心的老板一般没办法这么狠,所以才会以品德为基础。那问题也来了,我们要如何挑有品德的人呢?

问题:一个原本很照顾你的老板,在与你交谈时突然情绪失控叫你去死,你要如何应变?见表1—5。

很多年轻人一看这个问题就觉得很好笑,其实这个问题表面上很好笑,但是背后有着很深的智慧。很多年轻人很可爱,说:“如果老板叫我去死,我马上回头叫他去死。”如果老板的心脏不够强大,是不敢用这种人的。

还有一种年轻人,老板叫他去死,他真的跳楼去死。结果家长就来找老板了,说你怎么可以这样说话?老板也很生气,说自己是开玩笑,谁知道他那么认真。十个老板九个脾气坏,有时候他们发怒,我们就权当他们在开玩笑好了,没必要往心里去。

有的人就问:“听话也不好,不听话也不好,那怎么办?”在中国社会就是这样,很多事情很矛盾。其实老板如果叫你去死,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就是口头上说“好”不要去死就好了。就这么简单,因为中国人是有着阴阳思想的人。

我们不是常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吗?讲好听话就对了。老板有些时候有太多事情,难免会情绪不好,我们要体谅他。所以干部要知道,当老板说“你给我去死”的时候,千万不要跟老板计较、争执,而要理解老板:“老板,你要不要喝杯茶?要不要休息一下?有些事等一下再说。”这样的话,老板就会在心里认可你:“果然是我的干部,果然是配合我的干部,懂得体谅我。”中国人喜欢的是体谅自己的人,而不是比自己脾气更坏的人。

相传,乾隆遇到了一位能干的臣子——刘墉,但刘墉常常顶撞他。有一次乾隆发怒了,说:“你给我去死,我再也不想见到你,死得越快越好。”皇帝叫臣子去死,臣子不死不忠。这时候如果继续留在乾隆身边,刘墉肯定马上没命了。刘墉很聪明,赶快躲起来,且急中生智,想出一个办法来。

刘墉去浴室弄得全身湿湿的,主动去找乾隆,乾隆见了他厉声道:“我不是叫你去死吗,你回来干什么?”刘墉说:“我有去死啊,你没看我全身湿湿的吗?”乾隆不高兴地说:“全身湿湿的又怎样?”刘墉低着头说:“我准备去跳河,但我跳的时候被一个人赶回来了。”乾隆问:“是谁啊?所有的人里我最大,你不听我的话,还有谁的话可以听?”刘墉回答:“不是现在的人。”乾隆疑惑了:“以前的人?谁啊?”刘墉点头:“屈原。屈原说以前他是遇到不好的国君,所以二话不说,跳河死了,而我遇到这么好的国君怎么可以去死,他让我回来。所以我就回来了。”乾隆听了很开心,心想原来连屈原都知道他不是昏君。

夫妻相处也是一样的道理。先生脾气很坏,太太反而拿着毛巾说:“你休息一下,喝杯茶,擦擦汗……”这才叫夫妻。但现在很多夫妻不是这样,先生吵,太太说“你会吵我不会吵是不是”,两个人于是就吵起来,并且越吵越厉害。

现在很多夫妻为什么相处会有矛盾?因为夫妻俩都在外面工作,都有收入,谁也不怕谁。当然,这并不是说经济因素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

两个人一起吃晚餐,先生只要比较大男人主义,吃完以后会马上去客厅看报纸。太太也不是省油的灯,看他看报纸,她也跟着去客厅看杂志。先生按捺不住了:“你也来看杂志,那碗谁洗啊?”太太只要有收入,如果收入还不低的话,她会来一句话:“谁洗?猜拳啊,一定要我洗是不是?”两个人言语不和就会吵起来。

现在离婚率为什么很高?其实说到底是夫妻双方相互不尊重造成的。现在提倡男女平等,夫妻双方的权力都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想吃完饭到客厅看报纸,我教你一种轻松愉快的方法。我吃饭后也想到客厅看报纸,但一想肯定会被太太骂,怎么办?我一定要让她觉得我有帮她忙的感觉才行。所以我一吃完饭就马上收拾碗筷,帮她拿到厨房,还装作要洗碗的样子。太太说:“你要做什么?”我回答:“我准备帮你洗碗。”这时太太笑了:“不用,你去客厅看报纸吧。”所以,我自然而然就去看报纸了。

大家都觉得我这样做很奸诈,有人就说了:“除非我太太没听过你的课,没读过你的书,否则这招就没用了。”我说:“不是这样的,其实太太在意的不是你有没有用权谋、奸诈,而是你有没有尊重她。你不尊重她,她心里会想,‘我一洗碗你就觉得是应该的,我一辈子都应该洗是不是?我看你干脆去请个菲佣得了!我每天洗碗,跟菲佣有什么不一样?’”

可见,先生不尊重太太,太太的脾气比先生还要大;先生越尊重太太,太太越高兴,这样先生就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其他事太太愿意负责。所以中国人常说,“敬人者,人恒敬之”。

心目中有别人,这才是符合伦理道德的。为什么很多人会出现道德问题?其实说到底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我们普遍重视才能,却忽略了德行。这些年的教育归纳起来就是,“缺德”教育。

重视德行,不是讲一些道德教条性的话,而是真正心目中有别人。我们来看看在一些场合中,心目中有别人的情况(见表1—6)。比如,在家庭中,心目中有父母的人,他会做什么坏事吗?不太可能。

如果你觉得让父母丢脸的事就不敢做,那就对了,这证明你心目中有父母。

很多七八十岁的老先生跟我说:“我现在有糖尿病,希望有人来照顾我。”我说:“你没有子女吗?”“有啊,都不在身边。”子女不在身边有什么用?现在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送他去国外读书,这可能会使孩子从小心目中就没有父母了。心目中有父母的人,不会在父母需要他的时候不回来。父母培养子女,最重要的是看他心目中有没有父母,如果他心目中没有父母,教他多少东西,都是浪费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