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1卷
2233100000041

第41章 西汉末年的纷纷扰扰——从女人的宫廷斗争看西汉兴衰(14)

傅太后的坟墓,构造到底是怎样的呢?到底是怎样的建筑格局,才能使得坟墓倒塌之后,压死数百人呢?而且,坟墓倒塌的原因是什么呢?史书上只说坟塌了,压死了几百人,其他方面则毫无记载,因此,为了探究真相,我们现在必须来分析讨论一下。

首先,关于坟墓构造方面,根据王莽的奏折,“冢高与元帝山齐”,我们可以推断出,傅太后的坟墓分成两部分:地面之上高耸的坟冢,以及地面之下宽广的墓穴。如果倒塌,肯定是上层的坟冢倒塌。压死几百人,两三百也是几百,八九百也是几百,我们取个中间值,五百。

那么,当时进入坟冢内部的人,肯定不止五百,大概有上千人吧。这么多的人,不是进去夹肉饼,而是要进行挖坟的工作,平均每人十平方米左右的空间,是肯定需要的。这个坟冢能容纳上千人,也就是说,它的面积应该在一万平方米左右。然后,在这个巨大的坟冢内部,由于有人不小心挖错了地方,然后,坟冢就塌了,压死了几百人——如果说,倒塌事故确确实实发生过的话,这就是我所能想到的最符合常理的推断了。

但是现在,我们要问一个问题:究竟有没有可能发生倒塌事故?

我觉得是不可能。王莽的奏折意思很明白,就是说傅太后的坟冢太高了,葬的地方也不合适,要把她的棺材挖出来,改葬。想想看,王莽派出了上千号人啊,如果仅仅是挖棺材出来改葬,用得了这么多人吗?恐怕,两个盗墓贼就足够了吧。而且,如果将傅太后改葬,这个坟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还留着它干嘛?

所以,王莽派出这么多人,肯定是为了铲平坟冢,免得看了碍眼。既然要铲,怎么铲?自然是从上往下,从两侧到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倒塌,如何压死人?难道他们是先开一个洞到内部,然后几百号人钻进去,再从里面往外面运土,最后挖错地方,发生倒塌,才压死这么多人?他们不是脑子有毛病吧?

所以,“崩压杀数百人”的情况,我觉得是不可能发生的。至于挖丁姬的坟的时候,“火出炎四五丈”,这就更神奇了。难道王莽真的派出了一批午夜挖坟党,三更半夜点着火把挖坟,而坟墓里面恰好积聚了不少可燃气体,所以,就点着了?但是,就算点着了可燃气体,火势也不至于这么夸张吧,汉朝的一丈约为现在的两米三,四五丈,至少也有三层楼高了,你见过这么高的火焰吗?

接着开了傅太后的棺,“臭闻数里”,有没有搞错,傅太后都死了有六年了,早就只剩一把骨头了,骨头居然也能发臭,而且臭味还飘出这么远,该不会傅太后真的是“遗臭万年”了吧?至于丁姬那边,“时有群燕数千,衔土投丁姬穿中”,请注意,不是偶尔有,是时常有,不是一只两只,是几千只,嘴里不是叼着虫子,是衔着泥土,衔着泥土不是筑巢,而是投于丁姬的坟墓之上——莫非燕子集体脑残了?精卫不填海,改成填坟了?

好了,唠叨到此为止。我姑妄言之,大家姑妄听之,信则有,不信则无。

(第十一章)王莽的“无奈”

最近,卫后很想念她的儿子。日子已经过去这么久了,她的儿子刘箕子,不知在皇宫里过得怎么样呢?他自幼体弱多病,需要别人的照顾,虽然他现在当了皇帝,日夜有人服侍,可是,又怎能比得上母亲的关怀与呵护呢?

长久以来,这种思念的煎熬,让卫后觉得很难受。

值得顺带一提的是,由于“刘箕子”这个名字非常不好听,配不上皇帝的身份,所以,他登基一年之后,大臣们就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做“刘衎”,衎读作刊。其性质,相当于宣帝刘病己改名为刘询。

正当卫后对儿子思念不已的时候,有一天,她的兄弟卫宝,忽然带了一封书信过来,说:“这是王莽的长子,王宇,写给你的信,你看一下吧。”

卫后接过卫宝手中的信,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这样的内容:

卫后,你好,我是大司马的长子,王宇。首先要说明的是,这封信,是我瞒着父亲写的,所以,请你注意,千万不要泄露了我与你私自通信的秘密。

我知道,天理伦常,母子相亲,我父亲硬生生把你们母子俩拆散,是有违天理的。我不忍心看着小皇帝没有母亲陪伴,我也不忍心让你终日承受思念的煎熬,所以,我决定帮助你们。

前些年,哀帝刚即位的时候,太皇太后曾经下过一道诏书,让定陶太后和丁姬十日一至未央宫,与哀帝见面。但是后来,她们做了很多坏事,顺者生逆者亡,连我父亲也不得不辞官回家避祸,对此,他的记忆犹新的。

我说这件事,是希望你能够明白,我父亲之所以不让你们卫氏家族来到京师,就是怕你们掌权之后,到处制造事端,重演丁傅家族的闹剧。如果你能明白这个原因,那就好办了。只要你,以及你的族人,做人能够低调一点,平时多行善事,不飞扬跋扈,不仗势欺人,那么,进京就有希望了。

当然,要想进京,光是做人低调还不够。你要是太低调了,说不定我父亲会把你给忘了,所以,你还得上疏一封,说些“皇恩浩荡”之类的客套话,另外还有更重要的,在奏折上面,你一定要写明“丁傅擅权,罪莫大焉”,痛陈她们的罪孽,批斗她们的恶行,坚决跟她们划清界限,表明自己是根正苗红的正派人士,绝不会让闹剧重演。只有这样,我父亲才有可能相信你,相信你的家族,允许你们进京。

其实,我写这封信,不止是为了帮你,也是为了帮我自己。小皇帝在渐渐长大,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掌权,而我父亲隔绝了你们母子,难免会遭到他的怨恨,到时候,我们王家的祸事就要来了。为了不让这种事发生,所以,我才会教你进京的方法,希望你能好好把握机会,不要让我失望。

你的朋友,王宇。

卫后看完这封信之后,精神为之一振,马上依照王宇所说,写了一封奏折,快马送到了京城。

此时王莽已经独揽大权,这封奏折自然不是写给平帝,而是给王莽看的。王莽看完奏折之后,心里明白了八九分:小样儿,废话说了这么多,不就是想进京吗?想得美,我才不会让你们夺权呢!

于是王莽就让元后下了一道诏书,说卫后你深明大义,痛陈丁傅罪恶,实乃江山社稷之福,特此增加封地,赏赐黄金百斤,钦此。

卫后满怀期待,却等来这么个结局,她觉得很失望。她要的不是钱,失去了儿子,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她没有什么政治心机,面对这种情况,不知该怎么办,她孤单,无助,心中充满了悲伤,终于,她忍不住哭了。

眼泪,有时候很有用,有时候却完全不能解决问题。

卫后日夜泣涕,想要见到她的儿子,远在京师的王莽对这种情况心知肚明,但就是不肯让卫后如愿,只是不断地给她赏赐,希望卫后能打消这个念头,仅此而已。

对父亲这种做法,王宇是觉得很不满的,所以,他就又给卫后写了一封信,叫她再次上疏,争取早日进京。

卫后依计而行,结果,王莽看到她的奏折之后,不由得起了疑心:卫后,她并不是一个心机很深的女人,她身边应该也没有什么高手,能教她写这种东西,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她能够一再上疏,求入京师呢?

经过调查,王莽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王宇搞的鬼。这下子,王莽火大了:好你个兔崽子,老子养你这么多年,结果你胳膊肘往外扭,居然敢在老子眼皮底下搞这种事?

惹王莽生气的后果是很严重的。结果,王宇就把自己的命给弄丢了,至于卫氏一族,除了卫后之外,无一幸存。

对于这段故事,我不知该说些什么好。至于后面的故事,就更加不堪了。

从现在开始,直到本文的结尾,讲的都是王莽与元后之间的故事。

其实,早在故事开始的时候,我就曾经说过,王政君将会是本文的关键性人物,但是,从过去到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似乎从来没有关键过。一直以来,她都不是我主要描写和刻画的对象,而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配角,偶尔她会出来说几句话,但更多的时候,她都是居于深宫之中,远离政治漩涡,仿佛外面发生的一切都与她无关一样。

我数了数,从开头到现在,主要的登场人物其实并不多:霍氏母女、元后、冯傅两昭仪、许后、赵氏姐妹、班婕妤。到目前为止,单以篇幅而论,傅昭仪(或者傅太后)无疑是第一,赵氏姐妹次之,再次才轮到元后。但是,要论对历史造成的影响,无论是权倾一时的傅太后,还是残害皇子的赵氏姐妹,都不足以和元后王政君相比。在本文的结尾,我将会对此作出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PS:列出这份名单之后,我怨念地发现,真正能算是好女人的,只有冯昭仪和班婕妤两人,就算把配角也算进去,一只手也还是数得出来。虽然我一直都是以轻松调侃的语气来讲述她们的故事,但有时候,难免会有那么几个人渣,做出一些令人发指的事,让我的心情变得很糟糕,甚至情绪失控。哎,美女常有,而好女不常有呀。

好了,下面开始听我讲故事。

王莽,他的政治目标是很明确的:篡汉自代。现在平帝年幼,不能理事,作为辅政大臣,王莽拥有很大的权力,但是,更大的权力,则掌握在元后手中。因此,从迎立平帝即位的那一刻开始,他就知道,只要把元后搞定了,就什么都搞定了。

要想搞定一个女人,就先得搞定她身边的人。能拉拢的,就尽量拉拢,以小恩小惠收买之、贿赂之、讨好之,让她(他)们跟你站在同一战线,支持你的行动,多说你的好话,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大好形势。

但是,如果有些人很难,甚至基本不可能被你拉拢,那该怎么办?很简单。凡是可能对自己的行动造成干扰的,要毫不留情地打击之、隔离之、消灭之,将一切隐患扼杀于萌芽状态,才能使你立于不败之地。

搞定了她身边的人之后,你就得全副武装,冲锋陷阵,去攻克你真正的目标,那座貌似坚不可摧实际上不堪一击的堡垒。你要全面展现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最好头戴光环,让她看得头晕目眩,全身酥软,从而彻底失去抵抗能力,被你全面攻陷。

如果你没有光环,或者光环的不够亮,遭到了敌人的顽强抵抗,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获得胜利,那你千万不要畏缩撤退,而是应该打持久战,发扬“我打不死你耗死你”的革命精神,不断进行游击、伏击、打她手机,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住医院,住院也不忘对她放电,总有一天,她会疲于奔命,缴械投降,心甘情愿做你的俘虏!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搞定女人的军事理论课。如果你听得稀里糊涂,不太明白我的意思,那没关系,下面让我们来跟随王莽,进行一场实战训练。

王莽首先采取的,是隔离敌人,消灭隐患的方法。

红阳侯王立,是元后的弟弟,王莽的舅舅。前些年闹出了淳于长那件案子,王立受到牵连,丢了官职,但爵位还是在的。平阿侯王仁,与王莽平辈,是元后的弟弟王谭的儿子。这两个人,目前都住在京城,至于人品方面,王立素来行事不正,而王仁则生性刚直,但无论是谁,都是能在元后面前说得上话的人物。

为了不让他们在元后面前说自己坏话,王莽就暗中指使大司徒孔光(此时他已被王莽拉拢)上疏一封,要求元后将此二人遣返封国,但是,元后不肯。

王莽早就料到元后不会轻易就范,所以,他立即亲自出马,对元后说:“如今汉室衰微,累世无嗣,太后您作为一个女人,代替幼主摄政,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状态。就算您行事公正,也难免招致非议,更何况,您如今顾念私恩,驳回了大臣的意见,长此以往,别人怎么可能会对您心服口服呢?人言可畏啊,太后!我看,您还是先把他们遣返封国吧,等到以后时机合适了,再把他们召回来也不迟。”

元后迫不得已,只好依照王莽所说,将王立和王仁遣返了封国。后来,王莽就找了个借口,迫使王立和王仁自杀了。

王莽的第二步行动,是讨好元后身边的人。

关于这方面,刚才军事理论课的内容是“以小恩小惠收买之、贿赂之、讨好之”,但具体实践的时候,则因人而异。比如说王莽同学,由于他比较有钱,所以,他一出手就是大恩大惠,好几千万的数目,将元后身边的丫鬟佣人全部都给收买了。王莽不止收买了这些人,他还对元后的几个姐妹极尽取悦谄媚之能事,分别封长姐王君侠为广恩君、三妹王君力为广惠君、四妹王君弟为广施君,给了她们不少好处。

注意到这三个人的名号没有?广施恩惠!这些丫鬟佣人,还有元后的姐妹,她们受了王莽的恩惠,当然要替王莽办事,于是,她们就坚定地站在了王莽这一边,“日夜共誉莽”。(《汉书·元后传》)

这样一来,元后身边的人,就全都被王莽搞定了。根据我们的军事理论,下一步,他该做什么呢?很明显,那就是亲自上阵,乘胜追击,搞定最终目标。

女人嘛,她想要什么,你就给她什么,只有投其所好,才能讨其欢喜,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作为“尘洛若影女性心理研究学会”的优秀学员,我们的王莽同学,对于元后的心理,自然是琢磨得很透的。他知道,这些年来,元后久居深宫,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早就感到非常厌倦了。所以,他决定每隔一段时间,就带元后出去旅游。

于是乎,草长莺飞的春天,王莽和元后在春游;阳光明媚的夏天,王莽和元后在夏游;西风萧瑟的秋天,王莽和元后在秋游;白雪皑皑的冬天,王莽和元后在冬游。近的地方游完了,就去远的地方游,游完了山,就去游水,这一次是人文古迹,下一次就是自然景观,总之,绝无重复,包你满意。

我在这里提醒一下各位还在打着光棍的学员,要想讨女人的欢喜,早日“脱光”——脱离光棍队伍,就得多向王莽学习。如果没钱旅游,那就多陪她出去逛街,效果也是一样的。好,下面继续讲故事。

有一次,元后无意中对王莽说:“我当年嫁给太子(元帝刘奭)的时候,还是个二十岁的小姑娘,在太子宫里面,留下了一段的美好的回忆。如今五六十年过去了,虽然我再也没有去过太子宫,但是,往昔的一幕幕,我都还记得很清楚。回想起来,那是一段多么幸福的时光啊……”

王莽一看元后那陶醉的表情,他就知道,元后准是想去太子宫一游了。于是,他就对元后说:“太子宫?不是挺近的吗,一去一回,也不费什么事儿。我看,不如我现在就陪您去那里看一下吧,让您重温一下过去美好的回忆,您觉得怎么样?”

听了王莽的话,元后觉得很高兴:好侄儿,你果然一点就通,姑姑我平时没白疼你!

于是,元后就在王莽的陪同下,去太子宫游了一回,乘兴而去,尽兴而归,玩得很痛快。

好了,今天这节关于如何搞定女人的军事理论课,就上到这里。下周上课的时候,记得每人交一篇三千字以上的读后感,同学们再见。

如果一个男人极力讨好女人,整天无事献殷勤,那么,我们可以断定,他一定是动机不纯,图谋不轨,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偏偏女人大多都很好哄,对此毫无抵抗力,明知是被骗,却还是情愿被骗,甘心做男人的俘虏,唉,傻女人真是多呀。

比如我们的王莽同学,动机就非常不纯。他想要的,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元后手头上至高无上的权力。毕竟,他辛辛苦苦为元后做了这么多,要一点酬劳,也是应该的。

有一次,王莽通过某种渠道搞来了一只白鸡,在那个时代,白鸡是一种吉祥物,性质相当于今天的福娃。王莽搞来这只白鸡之后,就让元后下了一道诏书,专门为这只白鸡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