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可不知的礼仪常识
2235600000022

第22章 商务礼仪(11)

在一些文化部门,同样有很多的机密不能向外国透露。在很多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场所,都有相关的文物。我们不难看到禁止拍照、摄像、禁止游人进入等标志和警示语。这样规定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宗教习俗,有的是为了防止闪光灯、特殊光线等使藏品加速老化,有的是为了保护版权和防止文化泄密。无论你是专业的工作人员还是知识丰富的普通游人,在遇到违反规定的外宾时,有义务制止他的行为。

总之,在涉外活动中,我们应该做到公私有别、内外有别,对于有损国家尊严和利益的任何事,坚决拒绝和制止。

与外国人交谈不要问年龄和收入

想必大家对“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种说法都很熟悉吧,偌大的中国尚且有说不尽的风俗礼仪,更何况那些我们不了解的国家呢?

小兵在一次旅途中认识了一位会讲中文的法国男士瑞特,两人相谈甚欢。出于对瑞特的关心和对异国文化的好奇,小兵问瑞特:“你看起来很年轻啊,请问你多大了?”瑞特没有说话。小兵以为对方没有听清,又问了一遍,然后紧接着问了又一个问题:“你一个月挣多少钱啊?”小兵想知道的是:普通法国人收入多少才有能力出国旅游。瑞特这下生气了,他对小兵说:“你为什么对别人的隐私这么感兴趣?”小兵很委屈地想:有什么呀,大惊小怪!

我们国人习惯在与人打交道之初询问对方的年龄等个人情况,以示亲近和关心,长辈和晚辈交往时,此类问题问得更多。如果遇到外国朋友,你就不能问年龄了,收入也不能问,如果问了,就会被视为窥探他人隐私,是很忌讳的。别等你被人晾在一边,还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

了解差异,尊重“洋人”的思维习惯

中外不同的文化底蕴和思维方式,造成了彼此间问候、交谈等语言上习惯的差异,了解了这些基本差别,我们和外国人交谈时就能轻松制造愉快的氛围。日常交往寒暄时,明白了这些基本点,就不会在一开始相互问候时就产生误解。

“上哪儿去呀?”“身体还好吧?”这些话语在外国人看来,都是在干涉隐私,如果你这样打招呼是要惹人不高兴的。欧美人的问候语言不包括“吃了吗”,如果这样打招呼,他们会理解为你要请他们吃饭。同样,如果在外国朋友家的饭桌上吃饭,他问你:“吃饱了吗?”如果你客气地说:“饱了。”他就真的不给你盛饭了。和外国人打招呼时,按照他们的习惯问候“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等,就足够了。

外国人通常都很实在,他们不会像中国人那样讲谦虚客套。他们不喜欢刻意地表示谦虚,而是喜欢张扬自己和鼓励别人。当他们夸奖你的时候,不必说:“不,不,我差得很远。”这样会让他们感觉奇怪:你为什么不能肯定自己呢?大大方方对他们的赞美说声“谢谢”,是最好的回应方式。

欧美人崇尚年轻,喜欢标榜自己年轻,老人也是这样。所以,不必刻意去搀扶健康的外国老人,或者说一些“您老小心些,您老慢走”之类的话,这样也会让他们不高兴。

小月在快餐店吃饭时,和对面的英国老人进行了一段愉快的交谈。老人向小月问了许多中国特产方面的问题,小月一一作答,并询问老人,英国有哪些风景名胜。老人也同样兴致勃勃地回答了小月的问题。吃完饭,两人一同向店外走去。走到门口,英国老人很绅士的为小月拉开玻璃门,并作出“请”的手势。小月一看慌了,连忙摆手拒绝,口中还说:“我怎么能让老人为我开门呢?您先请吧!”老人听了小月的话,表情非常尴尬,脸都红了。结果老人面露伤心之色推门而去。小月心里还说:怪人!

欧美人尤其强调尊重女性,如果一个英国老人为一个年轻的中国女孩拉开门,千万不要惊讶或拒绝。

外国人喜欢夸奖女性“性感”、“迷人”,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对女性的最高赞美,完全是礼节性的,不带任何暗示意义。而我们中国人通常不会用这些字眼赞美女性,如果国人这样说,多半会被视为“不正经”。当中国女性听到从外国友人口中发出这样的词语时,千万不要得意洋洋或惊慌失措,就把它当作“你好”的问候即可。

英语国家普遍言行礼貌,我们与外国友人交谈时,一定要时刻把“请”“谢谢”“对不起”挂在嘴边。

避开禁区,接受国际惯例

和外国人交谈,应该避开话题禁区,如果是初次交往,更要注意。

不问年龄。外国人将年龄视为隐私中的隐私,女性和老人更是忌讳别人问这个问题,它会给人以危机感。其实,现在不仅国际交往中要避开询问年龄,在很多大中城市的高级白领阶层,年龄也已经成为一个不该谈论的秘密。

不问收入。问收入相当于质问对方有没有工作能力,生活水平如何,身处哪个阶层。这个问题容易让人怀疑你对他有歧视或嫉妒心理。

不问健康。健康状况如何完全是个人的事情,无须他人过问。对于崇尚快乐的欧美人而言,问健康恰恰等于怀疑对方的健康。此外,健康涉及到本人尊严问题,如果被问者是特别注重交往细节的商务人士,并且真的有疾患在身,听到询问身体状况的问题,心里一定会很别扭。

某中方企业第一次与外商合作,请美国企业的代表斯金女士吃饭,席间闲谈,以期拉近距离。见斯金女士对参餐桌上的拔丝苹果很感兴趣,负责接待的小田就详细为斯金介绍了这道菜的做法,斯金听得入迷,连连叫好。小田话锋一转,说:“看斯金女士一副精英的气度,想必爱人也很出色吧?哦,对了,您有小孩吗?很多小孩特别喜欢吃这道菜,以后您可以做给爱人和孩子吃。”斯金女士当即皱起了眉头,说:“对不起,我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事实上,斯金是个单身女性,而且主张不婚主义。她对小田的冒昧发问很反感,马上决定取消与小田所在公司的合作计划。

不问婚姻。欧美很多国家对婚姻持宽容态度,有的人可能终生单身,有的可能正受到感情之苦,还有的人处于热恋或刚刚离婚,或者有的人在性取向上不同于一般人。问婚姻,是种在外国人看来很无聊的问题,或者是有意的骚扰。同样的道理,随意问外国人家庭成员如何如何也是不合适的。

不问经历。毕业于哪里?在哪里工作过?在哪里生活过?这些都是被以为是“隐私”的问题。在多数外国人看来,问这种问题的人没有教养。与此类似,私人的家庭住址或电话号码也是不宜问的。公务、商务交往中更不应询问相似的问题。

千万别跟穆斯林朋友提吃猪肉

我们在工作中和生活中,不乏与少数民族的人打交道。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10个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阿拉伯等国家也有很多人,同样是穆斯林。不只穆斯林有禁忌,许多少数民族都有独特的禁忌。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顺应他们的惯例,是我们应有的礼貌,也是与少数民族同胞交往和合作成功的前提。

汤顺所在的部门来了一位新同事。一天中午,大家在办公室里吃自带的饭菜。汤顺热情地对新同事说:“来,尝尝我做的糖醋里脊吧,味道很好。”新同事为难地说:“不了,谢谢。”汤顺诧异道:“怎么啦,客气什么呀?”新同事回答说:“我是穆斯林啊!”汤顺不满地说:“穆斯林就高贵啦?请你吃你就大大方方吃呗!”说着拆开一双未用过的方便筷夹了一大块里脊肉扔到新同事碗里。新同事很生气,起身把饭菜倒掉了。穆斯林是不吃猪肉的,甚至连“猪”字都不提。汤顺不了解穆斯林的禁忌,本意是表示热忱,新同事却认为他是在挑衅自己。

生活习惯,方方面面都了解

少数民族在很多方面都与汉族习惯不同,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都应该关注到、了解到,避免因无知而导致误解和不必要的麻烦。

在饮食方面,穆斯林不吃不反刍的动物,猪、狗、猫是最为人熟知的穆斯林禁忌食物。此外,穆斯林还禁食猛禽猛兽的肉,禁食动物的血,以及自然死亡的动物,禁食非穆斯林宰杀的动物,不吃无鳞的鱼,不饮酒。在我国的其他少数民族中,蒙古族禁食鱼、虾、蟹等海味;藏族禁吃鱼虾和海味,以及马、骡、驴、狗的肉,也不吃家禽肉;朝鲜族禁吃羊肉、肥猪肉和鸭肉;维吾尔族人禁吃猪、狗、骡肉和鸽子。如果你有幸到少数民族朋友家中做客,不要建议吃他们所忌讳的食物,在公务、商务或私人宴请时,更不能请他们吃“禁忌清单”中的食物。

小姚和小白是刚认识不久的朋友,两个人关系很好。一天小姚发了工资,特地请小白吃饭,小白欣然前往。小姚在饭桌上向服务员招手说:“来瓶好酒!”小白面露难色,说:“小姚,我不喝酒,你自己喝好吗?”小姚毫不客气地说:“什么喝不喝的,跟我你还见外啊?不会喝也得抿一口吧!”小白坚持不喝。小姚没办法,只好自己喝。饭后两人疏远了许多。小姚心想:“装什么装,真不够意思。”小白想:“他明明知道我是回族的穆斯林,还逼我喝酒,这纯粹是不把我当真正的朋友。”两个人谁也不肯主动与对方沟通,结果就慢慢地疏远了。

在服饰方面,穆斯林讲究简单素净,不提倡穿奇装异服。男性的白色帽子、女性的头巾,都是穆斯林的标志性服饰。女性服装反对暴露,在任何场合与穆斯林开展社交,都不要穿暴露胸背过多的衣服。蒙古族忌讳黑色,在服饰颜色上,多用深蓝色、棕色、灰色、橘红色、粉红色等。藏族人比较崇尚白色,哈达是他们向客人表达敬意和问候的最常见“见面礼”。维吾尔族人禁穿短小的衣服出现在社交场合。与少数民族同胞交往,我们不必穿戴他们的民族服饰,但着装上应避免犯民族禁忌,不能怀着猎奇的心理对他们的穿着打扮评头论足。

在一言一行方面,如果去穆斯林聚集地旅游或办事,不要在穆斯林面前背后议论他人。在蒙古族,在蒙古包门口下马或骑马、开车长驱直入他们的羊群是极不礼貌的行为。如果你想进入蒙古包休息或参观,必须经过主人的允许。在蒙古包里,不能下蹲、吐痰,就座必须听从主人的安排。进入藏民的室内后,男女要分坐左右,不能混坐。当藏族人家中有病人或产妇时,禁止外人进门,门外生火或悬挂树枝就是暗示。到朝鲜人家中做客时,上门时不能敲门而应该叫门。禁止用沾了污水的湿手乱甩,不能当着主人的面吐痰。

了解少数民族的禁忌,能让我们在与少数民族的人交往时更容易受到欢迎。

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友好交往

少数民族的特殊习俗不是朝夕之间形成的,我们对少数民族的了解,也应该时常留心,遇到时才能少出差错。

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是他们文明的结晶,如果有幸感受他们的节日,一定要以尊重欣赏的态度来对待。穆斯林的主要庆典是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各节日的仪式都不相同。开斋节又叫“肉孜节”,是穆斯林最大的节日。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宰羊是最富特色的环节;圣纪节是为了纪念穆罕默德。蒙古族崇尚摔跤、赛马、射箭的运动,有著名的那达慕大会;藏族拜佛时行庄严的跪礼,有鞠躬、献哈达、敬酒、敬茶等礼仪;满族有颁金节、上元节、二月二、清明节、中元节、中秋节、腊八节、小年几个重大节日。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独特而古老的文化和仪俗,这些仪俗是每个少数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代表着各少数民族悠远的历史,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尊重。

主动沟通,处处体谅。没有沟通就不会有顺利的交往。与少数民族的人们相处时,特别是当我们身处他们生活的地区时,一定要及时主动地沟通,以期了解他们的观念、生活习惯等重要内容,以免在交往中出现误解和交往障碍。因为理念不同,因此有些在我们看来很平常自然的举动,在少数民族的心目中,就是不礼貌甚至侮辱。与少数民族人们交往时,我们一定要处处体谅。比如穆斯林的葬礼实行土葬,参加葬礼的人不穿孝衣,不戴黑纱,没有吊孝的程序,讲究简单、迅速、朴素。参加穆斯林的葬礼时,忌讳大哭。在一些穆斯林国家,外人不能对当地的女性拍照,甚至连有女性的地方风景都不允许拍。

我国某城市的商务考察团到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考察。一行人结束一天的行程后,在大街上游逛。有几个人忘乎所以,将穆斯林的禁忌全然忘却脑后,取出照相机对着街上走过的服饰独特的女性连连拍照。遭到女性的拒绝和呵斥,更令他们尴尬的,是,路边跑过来很多当地男性,非常生气地指责他们。这个考察团给当地的接待人员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当地新闻也作了相关报道,今我国考察组人员羞愧不已。

出访穆斯林国家,千万不能忘记对方的禁忌,否则必然招致“非礼”待遇。

如果你看到有人在做礼拜,不要在他们身边停留,好奇地观看询问,更不要取笑,做出不礼貌的动作。藏族人特别信奉佛教。凡是与“佛”有关的器具、装饰,都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与藏族人交往时,不要因为好奇而触摸藏族人所佩戴的佛珠、佩件,游览寺庙时,不要碰佛像、经书、法器等东西,更不要在寺庙内外打打闹闹。

参加典礼严格遵守程序

古今中外的人们,都习惯用典礼仪式来宣告重大事件。“盛大”、“庄重”几乎是典礼的同义词。人们用典礼来纪念过去、庆祝现在、展望未来,隆重的场面和复杂的程序说明了人们对它的重视,也说明典礼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和广告意义。典礼的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来不得半点马虎。那些大大小小、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典礼,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加者,在典礼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严格遵守程序,只有这样,典礼才能圆满举行,从而发挥它所承载的重大意义。

典礼参加者:将礼貌进行到底

了解并遵循程序。无论什么典礼,基本程序是大致相同的,预先了解,才能有备无患。通常,典礼会包括入场、典礼正式开始、主持人致词、嘉宾讲话、礼成几个环节。入场时,宾客须首先出示请柬或席位卡,按典礼的规定签到,根据相关提示或由接待人员引入场地就座。当宾客到齐,主人介绍重要客人时,我们要保持安静,同时礼貌地注视主人和被介绍的嘉宾。主持人介绍到自己时,要礼貌地向主持人和其他来宾问好。主持人宣布典礼开始时,主持人会宣读贵宾名单或到场单位名单,有些大型典礼上还会宣读贺电、致电者名单。主人或主持人致词这一环节中,通常包括对来宾的欢迎和感谢,说明举办典礼的原因,表明对此次典礼寄予的希望。礼成是由主人和重要嘉宾完成的标志典礼结束的环节,它通常会包括颁奖、奠基、剪彩等等。最后,可能还有演出或安排参观。许多大型典礼,比如节日庆典,很多时候会举办演艺节目。也有的企业举办宣传性的典礼时,会邀请出席典礼的宾客参观主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