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可不知的犹太人赚钱智慧
2235700000037

第37章 深思熟虑,左右逢源(3)

确实,犹太商人长时期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管理风险”,就是他们的生存本身也需要有很强的“风险管理”意识。犹太商人不能干坐着等“驱逐令”之类的厄运到来,也不能毫无准备地到时候措手不及。在每次“山雨欲来风满楼”时,他们都需要准确把握“山雨”到底会不会来,来了会有多大。这种事关生存的大技巧一旦形成,用到生意场上去就游刃有余了。

除此之外,也许同犹太裔人经商时的积极乐观态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犹太民族历经劫难,但在看待事物的发展趋势时,却常抱乐观的态度,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而事实是,无论经商还是做什么,乐观者总要多点机会,投中的次数也更多些。

纽约一个大美术商劳埃德则极具冒险精神。

1938年3月,德国军队越过了奥地利边境,劳埃德赶在希特勒到达维也纳之前,带着10美元辗转到伦敦,并于1948年创立了“马尔伯勒高雅艺术陈列室”。主要为英国许多显赫的家族出售其收藏的艺术珍品,后来经营现代派的绘画作品。短短的6年就成为现代派美术作品最大的出口代理商,他的买主中,包括教皇保罗六世。

劳埃德对美术作品兴趣不大,只关心通过作品的买卖赚大钱。所以,他采取了纯商业式交易和职业化的处理,其作品大部分都是代销的,美术馆只在生意结束后收取佣金。但美术馆除了场地以外,还提供广告、推销、邮寄、保险和运输等全套服务。所以美术家对劳埃德的服务是满意的,他们的作品在这里不仅可以卖到最高价,而且不管销售情况如何,美术馆都给予他们稳定的生活津贴,乃至于各国的画家都愿意同他们来往。

目前,美术馆已成为一个世界美术界的超级大国,它在苏黎士、罗马、东京、伦敦、多伦多、蒙特利尔都设有分馆,每年的销售总额为2500万美元,占世界美术品市场的5%到10%。

1963年,俄国著名画家抽象印象派大师罗斯科卖给马尔伯勒美术馆15幅作品,价格14.76万美元,全部画款在4年内结清。到1969年,罗斯科的作品上涨到每幅2.1万美元,这时,劳埃德又同罗斯科签订了一个协议,商定以105万美元的价格出售87幅作品,后又把价款总额提高到144.6万美元,议定出售108幅作品。同时商定,在以后的14年中,不管劳埃德或美术馆的经营状况如何,都由罗斯柴尔德银行每年向罗斯科支付10万美元,为此美术馆向该银行抵押了数量可观的财产。作为回报,美术馆取得了今后8年中罗斯科的独家代理商资格。

这种不顾艺术潮流和美术家创作状态变化的“赌注”,无疑是极具风险的,而实际情况是协议执行不到1年,罗斯科就抹颈自杀,劳埃德被罗斯科子女的诉讼送上了法庭。

但只要抛开别的,仅仅从劳埃德这种无所顾忌地将风险带到美术品市场的行为上,足以看出犹太美术商独具一格的眼光和魄力。

时代的进步,使犹太人的这种风险观愈发光辉夺目。现在,所有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都面临着预测问题,每一件商业品的新问世,都是一次风险与机会的抉择。要生产就要冒风险,而不冒风险就难以抓住机会。但是,承担风险不是盲目蛮干,在果敢的行动背后应该有深谋远虑的计划,应该有细心的筹划和安排。只有智勇双全,精于计算,因利而动,才能获取最大利益。

风险大,利润才会大

犹太商人也有一种理念,就是“只要值得,就要去冒险”,这种在风险中淘金的做法,是犹太商人非常令人折服的一种投资方法。下面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1898年5月21日阿曼德·哈默生于美国,他上大学时,就开始经营父亲留给他的药厂事业,成效显著,他因之而成为当时美国惟一的大学生百万富翁。1921年赶赴苏联,成为贸易代理人,聚集了巨额财富。1956年58岁的哈默收购即将倒闭的西方石油公司,并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的创业者。

1974年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达到60亿美元的惊人数字。

哈默一生与东西方政界领导人关系密切,声誉传遍全球。

经常有人向哈默请教致富的“魔法”。他们坚持认为:哈默发大财靠的不仅是勤奋、精明、机智、谨慎之类应有的才能,准还有“秘密武器”。

在一次晚会上,有个人凑到哈默跟前请教“发家的秘诀”,哈默皱皱眉说:“实际上,这没什么。你只要等待俄国爆发革命就行了。到时候打点好你的棉衣尽管去,一到了那儿,你就到政府各贸易部门转一圈,又买又卖,这些部门大概不少于二三百呢!……”听到这里,请教者气愤地嘟哝了几句,转身走了。

其实,这正是20世纪哈默20年代时在俄国13次做生意的精辟概括,其中包含着他的生意的兴隆与衰落,成功与失败的种种经历。

1921年的苏联,经历了内战与灾荒,急需救援物资,特别是粮食。哈默本来可以拿着听诊器,坐在清洁的医院里,不愁吃穿地安稳度过一生。

但他厌恶这种生活。在他眼里,似乎那些未被人们认识的地方,正是值得自己去冒险,去大干一番事业的战场。他做出一般人认为是发了疯的抉择,踏上了被西方描绘成地狱似的可怕的苏联。当时,苏联被内战、外国军事干涉和封锁弄得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十分困难;霍乱、斑疹、伤寒等传染病和饥荒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了重大的决策——新经济政策,鼓励吸引外资,重建苏联经济。但很多西方人士对苏联充满偏见和仇视,把苏维埃政权看做是可怕的怪物。到苏联经商、投资办企业,被称做是“到月球去探险”。

哈默心里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但风险大,利润必然也大,值得去冒险。于是哈默在饱尝大西洋中航行晕船之苦和英国秘密警察纠缠的烦恼之后,终于乘火车进入苏联。沿途景象惨不忍睹:霍乱、伤寒等传染病流行,城市和乡村到处有无人收殓的尸体,专吃腐尸烂肉的飞禽,在人的头顶上盘旋。哈默痛苦地闭上眼睛,但商人精明的头脑告诉他:被灾荒困扰着的苏联目前最急需的是粮食。他又想到这时美国粮食大丰收,价格早已惨跌到每蒲式耳一美元。农民宁肯把粮食烧掉,也不愿以这样的低价送到市场出售。而苏联这里有的是美国需要的、可以交换粮食的毛皮、白金、绿宝石。如果让双方能够交换,岂不两全其美?从一次苏维埃紧急会议上哈默获悉苏联需要大约100万蒲式耳的小麦才能使乌拉尔山区的饥民度过灾荒。机不可失,哈默立刻向苏联官员建议,从美国运来粮食换取苏联的货物。双方很快达成协议。初战告捷。

没隔多久,哈默成了第一个在苏联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此后,列宁给了他更大的特权,让他负责苏联对美贸易的代理商,哈默成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美国橡胶公司、艾利斯一查尔斯机械设备公司等30几家公司在苏联的总代表。、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收益也越来越多。他存在莫斯科银行里的卢布数额惊人。

第一次冒险使哈默尝到了巨大的甜头。于是,“只要值得,不惜血本也要冒险”,成了哈默做生意的最大特色。

出其不意的商业策略

生意场上,一些生意人支出架子准备进行持久的拉据战,而且他们置生意的截止期于不顾。对此,犹太商入主张以出其不意的方法,提出时间限制。这一策略要点包括,在生意场上来个突然袭击,改变态度,使对手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束手无策,不知所措。

对方原认为时间挺宽裕,但突然获得终止谈生意的最后期限,而这个谈生意成功对自己至关重要,不可能不感到手忙脚乱。由于他们很可能在资料、条件、精力、思想、时间上准备并不充分,在经济利益和时间限制的双重驱动下,只得屈服,并在协议上签字。

美国汽车巨子亚科卡在接管濒临倒闭的克莱斯勒公司之后,他感到自己的第一步任务就是压低工人工资。他首先降低了高级职员的工资的10%,自己也从年薪36万美元减为10万美元。随后他对工会领导人讲:

“17元一小时的活是有的,20元一小时的活一件也没有。”

这种强制威吓且毫无策略的话语当然不会奏效,工会当即拒绝了他的要求。双方僵持了一年,始终没有进展。后来亚科卡心生一计,一日他突然对工会代表们说:

“你们这种间断的罢工,使公司无法正常运转。我已跟劳工输出中心通过电话,如果明天上午8点你们还不开工的话,将会有一批人顶替你们的工作。”

工会代表吓坏了,他们本想通过谈判,从而在工薪问题上取得新的进展,因此他们也只在这方面做了资料和思想上的准备。没料到,亚科卡竟会来这么一招!被解聘,意味着他们将失业,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工会经过短暂的讨论之后,基本上完全接受了亚科卡的要求。

亚科卡经过一年旷日持久的拖延战都未打赢工会,而出其不意这一招竟然奏效了,而且解决得干净利落。

出其不意,提出时间限制这一策略讲究一个“奇”字,它并非一个无往不胜的利器,一旦被对方预料到最坏后果,并做出准备,最后通牒的威力便发挥不出来了。

这里有一个反例:美国通用电器公司与工会的谈判中采用“提出时间限制”的技巧长达20年。这家大公司在刚开始的时候,使用这一方法屡屡奏效。但到1969年,电气工人的挫败感终于爆发。他们料到他们最后肯定又是故伎重演,提出时间限制相要挟,在做了应变准备之后,他们放弃了妥协,促成了一场超越经济利益的罢工。

一般来说,在采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

首先,出其不意,提出最后期限,要求谈生意者必须语气坚定,不容通融。运用此道,在谈生意中首先要语气舒缓,不露声色,在提出最后通碟时要语气坚定,不可使用模棱两可的话语,使对方存有希望,以致不愿签约。因为谈生意者一旦对未来存有希望,想像将来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时,就不肯最后签约。故而,坚定有力、不容通融的语气会替他们下定最后的决心。

其次,提出时间限制时,时间一定要明确、具体。在关键时刻,不可说:

“明天上午”或“后天下午”之类的话,而应是“明天上午8点钟”或“后天晚上9点钟”更具体的时间。这样的话会使对方有一种时间逼近的感觉,使之没有心存侥幸的余地。试比较一下这两种最后通碟的效果:“我们只好另考虑办法了。”“我们必须今天就做决定。20点以前贵方应对我们的条件给予慎重考虑,否则我们将考虑其他公司成交。”显然,后一种说法语气坚定且时间紧迫,不给对方留下任何考虑的余地。

再次,以具体行动来配合所提出的最后期限。用具体行动来实现最后期限,势必会使对方的神经绷得更紧。具体做法是:收拾行旅;与旅馆结算;预订车船机票等。

最后,让谈判的领导发出最后通碟具有更强大的威力。在一般人看来,人的级别越高,讲话越有分量。当然,出其不意地制胜对方时,必须掌握语言分寸,不言过其实,一定要自己摆出一个谈生意务实主义者的风度,这就要求:第一,抓住对方成交心理,使其产生心理压力;第二,不要贪得无厌,应做到适当的让步;第三,坚持用客观条件说服对方,使其心说诚服;第四,不要高高在上,以势压人。

分散投资的好处

犹太人认为,用钱追钱,跟人相比,当然要快很多。即“人找钱”要弱于“钱找钱”。所以要学会投资的本领。

无论哪项投资,都存在着波动性,时而好,时而坏,假如你把大部分的资产投入到一种投资中,也许你因押金而得到了很大的回报,可是你一败涂地的可能性也是相当大的。但是,如果你分散投资,你所投资的种类越多,你所得到的好处的可能性越大。分散投资的基本原理就是在风险与报酬间做一个合理的取舍。例如有一项投资组合含有10种股票,每种股票的期望报酬率介于10%-20%之间。若投资者愿意冒较大的风险时,那么,他可能将所有资金投入报酬率为20%的股票上,此时他获取20%的报酬率的概率是很低的;倘若他分散投资,他将以较大的概率获取15%的报酬率。如此便达到了降低风险的效果。它和将鸡蛋分散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一样,即使一个篮子打翻了,还可保有其余的蛋,讲述的是同一个道理。

分散投资目标,就是增加投资的种类,例如购买股票时,不要只买一种股票,而是将投资金额分开,同时购买各种股票。投资资金比较大时,不要只投资在单一的投资目标,除了股票外,房地产、黄金、艺术品等都应分散投资。分散投资之所以具有降低风险的效果,就是凭借各投资标的间不具有完全齐涨齐跌的特性,即使是齐涨或齐跌,其幅度也不会相同。

所以,当几种投资组成一个投资组合时,其组合的投资报酬是个别投资的加权平均,因此几个高报酬的组合在一起,仍能维持高报酬。但其组合的风险却因为个别投资间涨跌的作用,而相互抵消部分风险。因而能降低整个投资组合不确定与不稳定的风险。随着投资组合中投资种类的增加,投资组合的风险也随着下降,这就是为什么分散投资、增加投资种类,可以降低风险的道理。

合中各投资标的齐涨齐跌的现象愈不明显。或是报酬率呈现相反走势的现象,则其分散风险的效果愈好。尽量选择价格走势与原有投资组合相反的投资标的,例如,黄金就是个分散风险的好标的。从过去黄金价格波动的情况看,它是个风险相当高的投资,但是黄金价格的走势和股价走势不是正相关,恰恰相反,当通常股价在下跌时,黄金价格有上涨的倾向,尤其是遇上国际间重大事故,如战争、政变、通货膨胀时,导致股价大跌,黄金价格反而上涨,所以它是个分散风险的好标的。若将此原则延伸至股票投资,为了达到较好的分散效果,最好选择不同产业的股票。因为共同的经济环境会对同行业或相邻行业的公司带来相同的影响,只有不同行业、不相关的企业才有可能此损彼益。即使有不测风云,也会“东方不亮西方亮”,不至于“全军覆没”。

在实际投资中,并不是投资种类越多越好。据经验统计,在投资组合里,投资标的增加一种,风险就减少一些,但随标的的增多,其降低风险的能力越来越低。当达到一定量时,减少风险的能量就很少了,这时为减少一点点风险而增加投资标的可能得不偿失,因为随着标的增多,支付的精力和销售佣金等方面的费用都相应增加。所以,进行投资组合要把握一个“量”的问题。同时,投资组合并不是投资元素的任意堆积(如一些由高级债券所形成的投资组合的意义并不大),而应是各类风险的投资的恰当组合,也就是说还要把握一个“质”的问题。最理想的投资组合体的标准是收益与风险相匹配,使投资人在适合的风险下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