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用穴位解剖图谱
2236400000006

第6章 重要及危险穴位的层次结构与操作(2)

③深层:翼腭窝是由上颌骨、蝶骨和腭骨围成的凹陷,位于面颊深部,是联系中枢(脑)和面部五官的通衢,其向后经圆孔到颅腔,向前经眶下裂到眶窝,向内经蝶腭孔到鼻腔,向下经腭大孔到口腔,窝内有一些重要的神经节均深藏其中(如翼腭神经节等)。

【刺灸法】①向前上斜刺0.8~1.2寸,眼睛、鼻部有酸胀感,治疗过敏性鼻炎。

②略向下直刺1~1.5寸,使针刺局部酸胀或麻电感,并放射至下颌部。治疗三叉神经痛。

③向后斜刺1~1.5寸,使针刺局部酸胀或麻电感,并放射至耳区。治疗耳部病变。

④向下颌孔方向刺1.5~2寸,有酸胀感扩散至上、下齿。治疗牙痛。

⑤向前下斜刺0.5~1寸,使局部酸胀,并扩散至个颞下颌关节。

治疗下颌关节痛。

注意:①多采用毫针刺或温针,穴位注射所用针头以4号或5号齿科针头为宜,而火针、三棱针等刺激方法是不宜使用的。

②切勿为了获得较好的得气感而在神经干上反复提插探寻,或者进针过深。当患者出现穴区疼痛、发热及上通下达之触电感时,立即将针上提少许,待此类现象消失后,再行手法或注入药物。

③本穴多因穴位注射不慎引起(针刺损伤的情况较少见)并发症,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刺激性太大、酸碱度过高的药物,多选择浓度适中、刺激性较小、酸碱度接近中性范围的药物。同时,还应避免将药物注入神经干而引起直接损害。

【主治】面瘫,牙痛,过敏性鼻炎,下颌关节痛,三叉神经痛等。

大椎督脉经之穴。

【位置】在项上大节高起处(《肘后备急方》)。

【取法】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缘取之。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较厚,针刺时有韧感,阻力大,所以针体的选择上宜稍粗。

②中层:项韧带和棘间韧带等均为致密结缔组织,针刺时,针下阻力较大。

③深层:椎管(硬脊膜、蛛网膜、软膜和脊髓)。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注意:由于颈胸部椎骨棘突呈叠瓦状,故进针后针尖方向宜稍向上,进针层次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腱、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再继续深刺可刺过弓间韧带(黄韧带)而进入椎管,出现危险。所以,督脉经穴进针后,施针者手下的针感变化非常重要,具体表现为:刚进入时由于棘上、棘间韧带以及弓间韧带的关系,针体表现为阻滞感,阻力明显,一旦针尖阻力突然消失(即临床上称“脱空感”),医者应立即停止进针,因为这时针体已进入椎管,若继续进针,针感又会变得先阻滞(刺中硬脊膜),再脱空(穿越蛛网膜、软脊膜至脊髓),紧接着患者有强烈的触电感,并有神志惊恐、惊跳、大汗、肢体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直,癫狂,发热等。

命门督脉经之穴。

【位置】在十四椎节下间(《甲乙》)。

【取法】后正中线上,第二、三腰椎棘突间。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较厚,针刺时有韧感,阻力大,所以针体的选择上宜稍粗。

②中层:斜方肌、背阔肌腱膜以及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等均为致密结缔组织,针刺时,针下阻力较大。

③深层:椎管(脊髓被膜、马尾等)。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注意:腰椎棘突连接时呈水平位,故进针宜直刺,进针层次见大椎穴。由于成人第一腰椎以下已经没有脊髓,所以在治疗需要的前提下,医者严格消毒针体后,可适当深刺。

【主治】阳痿,颈项强直,癫狂,头晕耳鸣等。

胃仓足太阳膀胱经之穴。

【位置】在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甲乙》)。

【取法】平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方,督脉经旁开3寸处。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皮下组织,较厚,进针时有韧感。

②中层:背阔肌、下后锯肌以及胸腰筋膜浅层。

③深层:腰方肌,其深面有肾,故针刺胃仓不宜穿透该肌。

【刺灸法】直刺0.6~1寸;可灸。

注意:由于该穴位深面恰对肾脏,故直刺时深度以不超过1.2寸为宜。医者具体操作时,如果出现阻力由大变小,或有轻松空软感,应立即停止进针,表明针体已从较厚的肌组织和致密的结缔组组进入疏松的肾脂肪囊。再深刺,则针下阻力再次增大,表明针已刺中肾脏,轻则患者有不适感、血尿,重则甚至出现肾脓肿等严重后果。

【主治】腰膝酸软,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便秘等。

秩边足太阳膀胱经之穴。

【位置】在第二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甲乙》)。

【取法】胞肓直下,骶管裂孔旁开3寸,俯卧取之。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厚薄度适中,但皮下组织中的脂肪组织较多,较易针刺,阻力小。

②中层:臀大肌、坐骨神经等。

③深层:股方肌、盆腔(骶丛)。

【刺灸法】①直刺3~3.5寸,局部酸胀,或有感应向下肢放射,主治腰腿痛。

②向内侧45度斜刺,2~3寸。感应向肛门或外生殖器方向放射,主治生殖系统疾患。

③向下45度斜刺2~3寸,主治坐骨神经痛。

【主治】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阳痿等生殖系统疾患。

环跳足少阳胆经之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位置】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甲乙》)。

【取法】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上,外1/3与中1/3的交点处取穴。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厚薄度适中,但皮下组织中的脂肪组织较多,较易针刺,阻力小。

②中层:臀大肌、坐骨神经等。

③深层:股方肌、盆腔(骶丛)。

【刺灸法】患者取侧卧或俯卧,直刺,针尖刺向外生殖器方向,深度2~3.5寸;或针尖刺向髋关节方向,深度2~3寸。

注意:该穴位深层正对坐骨神经,常可刺中,从而产生强烈的向大腿、小腿后、外侧放射的触电样感,故针刺该穴位时,到一定深度应慎重大幅度提插、捻转,以免损伤该神经。

【主治】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等。

腰俞督脉经之穴。

【位置】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间(《甲乙》)。

【取法】正当骶管裂孔处。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厚薄度适中,但有褶皱,注意消毒。

②中层:皮下组织等。

③深层:骶管裂孔。

注意:该穴位区结构比较单薄,无重要结构,临床上先定骶角,再定骶管裂孔。由于此孔内已填充脂肪和结缔组织,故手感不甚明显。操作中,针刺深度不宜过深,针尖方向可适当向上斜刺。

次髎足太阳膀胱经之穴。

【位置】在第二空,侠脊陷者中(《甲乙》)。

【取法】正当第二骶后孔处。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厚薄度适中,但皮下组织中的脂肪组织较多,较易针刺,阻力小。

②中层:竖脊肌等。

③深层:骶后孔(第二)。

注意:该穴因其正当第二骶后孔,所以医者首先要定准穴位。从形态学角度看,骶骨后四对骶后孔呈倒八字形,传统定位法多从腰俞开始,缓缓向上触摸,可边摸边适当用力指压,压中骶后孔感应较为强烈。定准穴位后,进针时也要缓缓刺入,因为骶后孔不规则,若快速提插,患者会有明显痛感或其他不舒服感,若针刺中第二骶后孔内神经,少数患者针感可放射到外生殖器,临床多有刺此穴位治疗阳痿的报道。

【主治】腰腿痛,坐骨神经痛,月经不调,阳痿等生殖系统疾患。

天突任脉经之穴。

【位置】缺盆之中任脉也(《灵枢·本输》)。

【取法】在胸骨柄的颈静脉切迹上缘正中上方0.5寸凹陷处取之。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皮下组织,均较薄。

②中层:颈白线或胸骨甲状肌,针尖达此层时,针感略黏滞。

③深层:气管前间隙是舌骨下肌群与气管颈段间的间隙,由疏松结缔组织充填,针尖达此层时针感空松。在浅刺时,至此已达进针深度,深刺时由此处变换进针方向向下。在正确的进针深度、进针方向范围内,针尖始终沿此间隙经胸廓上口,向下达纵隔的蜂窝组织及胸腺内,医者针感空松;再深入即为胸腺,是一个兼有内分泌功能的淋巴器官,位于气管前方及两侧,在成人多转变为脂肪组织。

【刺灸法】①浅刺法:即直刺0.3~0.5寸,儿童宜更浅。

②深刺法:先直刺0.2~0.3寸,调整针尖将针体贴近颈前部皮肤,朝胸骨柄后方,向下可刺1~1.5寸,不可太深。针尖方向要靠近胸骨柄,不可斜向后过分贴近气管,要向下直刺,不可偏离正中线斜向左、右两侧。

注意:①直刺超过0.5寸以上,可刺中气管软骨环或相邻软骨环之间的韧带;刺中软骨环,针感甚坚韧不易刺穿;刺中软骨环间韧带,针感黏滞,并极易刺透气管黏膜,患者顿觉气管作痒,引起剧烈咳嗽,针体随咳嗽动作剧烈颤动,此时应立即退针,嘱患者饮水,休息片刻,或服用镇咳药等,通常不致有严重后果。

②直刺过深并偏后,易刺中主动脉弓等大动脉,因为主动脉弓及其分支位于气管前方及两侧,主动脉弓之最高点可达胸骨柄的中点或略高,故深刺针尖若斜偏向后,即与气管走行方向平行刺入时,因贴近气管,极易刺中主动脉弓;若斜刺偏向两侧,在左侧可能刺入左颈总动脉,向右侧易刺中头臂干。一般来说,刺中大动脉,针感搏动十分明显,应立即退针,通常刺透大动脉不会引起出血,若患者自觉胸闷、胸痛,应密切观察。

③刺入过深或向两侧斜偏还可刺中肺前界,引起气胸,详细处理见前述。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咳喘,梅核气等。

神阙任脉经之穴。

【位置】脐中(《甲乙》)。

【取法】正当脐环处。

【刺灸法】禁针(注:主要考虑此穴区皮肤皱折多,易感染);可灸(如: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饼灸等等)。临床上也是其他经穴定位的基准点。

【主治】中风,四肢厥冷,腹痛,妇女不孕等。

承扶足太阳膀胱经之穴。

【位置】尻臀下横纹中(《千金方》)。

【取法】在大腿后侧正中线上,臀横纹正中点。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有褶皱,皮下脂肪较厚。

②中层:臀大肌,此处为臀大肌的下缘部分。

③深层:股二头肌长头及半腱肌,坐骨神经及并行动脉。

【刺灸法】直刺1.5~2.5寸。

【主治】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

血海足太阴脾经之穴。

【位置】在膝髌上内廉白肉际二寸(《铜人》)。

【取法】在大腿内侧之前下部,股内侧肌的隆起上,距膝盖上缘2寸,或正坐垂足,以手掌按于膝上,大指向内侧,中指向外侧,当大指尖尽处是穴。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较薄,神经敏感。

②中层:股内侧肌。

③深层:股骨的前内侧缘。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主治】黄疸,痛经,月经不调。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之穴。

【位置】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甲乙》)。

【取法】小腿内侧面的下部,内踝尖上3寸,当胫骨内后缘取之。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皮下组织,均较薄而敏感。

②中层:趾长屈肌、胫骨后肌。

③深层:长屈肌。若采用斜向后下刺法,可刺中胫后动、静脉。若采用向下斜刺法,则针主要是在趾长屈肌和胫骨后肌肉。

【刺灸法】①直刺,透悬钟,深1.5~2寸。

②直刺,略斜向后,深1~1.5寸。

③斜刺向下沿胫骨后缘,进针1.5~2.5寸。

注意:妇人经期慎用。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月经不调,便秘。

【现代研究】曾有研究提示,用手捻针刺法或用电针法刺激三阴交穴,留针15~20分钟,使用71型宫缩描记仪做针刺前后20分钟间的连续宫缩记录并计算宫缩M值。结果认为,针刺后经过一般20分钟左右的潜伏期,宫缩开始增加;宫缩M值曲线高峰,大多在起针后10分钟左右,在起针20分钟内出现V波上升支(它有较长的潜伏期,并能持续一个相当时间)。这一研究说明三阴交穴有较强的促进子宫蠕动的功能。

解溪足阳明胃经之经穴。

【位置】在冲阳后一寸五分,腕上陷者中(《甲乙》)。

【取法】踝横纹上,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取穴。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皮下组织,均较薄有褶皱而敏感。

②中层:伸肌下支持带以及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腱之间。

③深层:距骨。

【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进针后,再向两侧透刺1~1.5寸。

【主治】目赤、面肿。

昆仑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位置】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者中(《甲乙》)。

【取法】当外踝和跟腱之间取穴。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皮下组织,厚薄度适中,有褶皱而敏感。

②中层:跟腱前方的脂肪和疏松结缔组织。

③深层:踝管。

【刺灸法】直刺或透太溪0.5寸;可灸。

【主治】头痛、难产。《针灸大成》:“妊娠刺之落胎。”

承浆任脉经之穴。

【位置】在颐前唇之下(《甲乙》)。

【取法】正坐仰靠,于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取穴。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薄而敏感。

②中层:口轮匝肌、颏肌。

③深层:口腔。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主治】口眼歪斜,齿痛,面肿,小便不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