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做“快乐练习”让你心情更愉悦
生活中,我们也许没有别人英俊潇洒,但我们身强体壮;我们尽管不会琴棋书画,但我们思维敏捷,逻辑清晰。因此,我们不要只看生活中不顺心、失意的方面,要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其实上帝不会给一个人全部,也不会亏待哪一个人,所以我们一定要用乐观的心态让自己快乐地生活。
乐观心态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不断地练习。
如果你正处于伤感的情绪中无法自拔,找不到生活的乐趣,请按照要求做下面的练习。
练习时间:每天,在晚饭后或者在睡觉前。
练习内容:写出这一天发生的三件好事。
具体要求:连续一个礼拜每个晚上都这样做。当然,你所列出来的三件事可以是一些并不那么重要的小事,比如“今天中午,同事帮我买午餐”,或者是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比如“母亲今天生日,全家一起吃饭,我很快乐”。
分析事情的缘由:在每件积极事件后面,都写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例如,你可能推测你的同事为你买午餐是因为“她很关心我”,“母亲过生日,我很快乐”是因为父亲夸你孝顺,所以你开心。
这个练习能够增进你的幸福感体验并减少抑郁情绪。如果延长练习的时间,比如连续六个月,甚或将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将会对你产生长期的益处。试想,如果每天你都开心地入睡,第二天也同样会开心地醒来。
我们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只要我们用积极的态度、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每天都可以找到让自己愉快的事情,因为生活原本就是美好的。
为什么生活越简单反而越快乐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拼命工作,只是为了职务的升迁,似乎只有权威才能带给他们快乐。也有些人原本不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但为了追逐物质的丰裕不得不做着自己并不想做的事情。可结果是名利都有了,却发现自己并不快乐,这到底是为什么?
事实上,快乐来源于“简单生活”。物质财富只是外在的光环,无法救赎内心的空虚。真正的快乐来自发现内心真实的自我,保持心灵的宁静。快乐和收入其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除非我们无法满足自己的温饱时。
虽然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达到“简单并快乐着”的状态,但事实上并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他们住着大房子,开着名车,做着高收入的工作,过着高消费的生活,内心却被越来越多的欲望折磨得疲惫不堪。
在一些人看来,简单生活意味着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靠微薄的存款过日子,定会过得非常清苦。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对简单生活的误解,简单意味着悠闲,仅此而已。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拥有丰厚的存款,重要的是不要让金钱给你带来焦虑。
无论是富有的人还是收入微薄的工薪阶层,都可以生活得尽量悠闲,在“简单生活”中追求快乐。
不妨试试下面这些好方法。
第一,做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往往最简单的事物带来的是最本能的快乐。如果现在的你承担了太多的工作或职务,让你无暇去享受生活,那么不妨按自己的兴趣和重要性将工作进行排序,选出你最喜欢的,你就能得到简单的快乐!
第二,多做运动。研究发现,人在运动时情绪会变得更好,而且思维的敏捷性也更高。如果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做运动,还能够转移注意力,缓解不良的情绪,放松心情。
一些不爱运动的人往往性格更为内向和孤僻,不愿意与人打交道。因此,要想保持快乐的心情,一定要经常运动,比如每天散步半个小时,骑车去上班,这些简单的运动都会使人感到快乐。
第三,拥有一项长久的兴趣。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人们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花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精力在这件事情上。而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往往是欣喜、快乐和满意等积极的情绪,即使废寝忘食也心甘情愿。
第四,专心做事。当你投入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感觉时间飞快;而如果我们做事拖沓,就会觉得这项工作很无聊,也就体会不到快乐了。
助人为乐者更快乐
我们常常认为,拥有便是快乐:拥有金钱和权力,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快乐;拥有漂亮的衣服,可以在众人面前炫耀,所以快乐;拥有许多的爱情,可以让众人羡慕,所以快乐。其实,当我们真正拥有这些时,我们真的感到快乐了吗?
一项对金钱与快乐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心理学调查,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金钱与快乐之间并不完全成正比,而是呈一个倒“U”字的曲线。也就是说,越有钱的人其快乐指数往往是下降的,更多的金钱并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快乐。所以说,拥有并不一定能带来快乐。那么,什么样的人最快乐呢?
心理学家告诉人们,助人为乐者最快乐。我们来看佛经中的一个故事:
一天,有三个人凑在一起,他们都在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快乐,其中一个人提议去请教一位有名的禅师。三人找到禅师说明了来意:“怎样才能让自己过得快乐?”
禅师说:“你们先说说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活在世上?”
甲说,他活在世上是因为他一家老小要靠他养活,所以他不得不活着。
乙说,等到有一天他老了,就会看到满堂的儿孙,那时他就会觉得自己过得很快乐,所以他要活着。
丙说,因为他害怕死,所以要活下去。
禅师听完他们三个人活着的理由,笑道:“如此的生活理由,自然不会快乐。”三个人不明白,于是问道:“那如何才能活得快乐呢?”
禅师没有回答,又问道:“那你们想得到什么才觉得自己就快乐了呢?”
甲说,我要是有了无数的金钱,就会觉得快乐。
乙说,我要是有了至高的地位,就会觉得快乐。
丙说,我要是有了完美的爱情,就会觉得快乐。
禅师又笑了:“许多人虽然拥有这些,但活得并不快乐。相反,正是这些带给他们无尽的烦恼和忧虑。让我告诉你们快乐的秘诀:金钱要布施而不是占有才会快乐,荣誉要服务他人而非唯我独尊才会快乐,爱情要奉献而不是索取才会快乐。”
三个人听了之后,此后的生活过得快乐而幸福。
帮助别人是快乐的,因为这能满足他人的需要,也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例如,看到一个步履蹒跚的盲人过马路时,我们适时地给予帮助,对方礼貌地向我们表达感谢,此时的我们也因此变得更快乐。
美国一家心理学杂志进行了一项大型调查,发现那些经常帮助别人的人比不乐于助人的人有更多的快乐感受,他们的生活指数和生活满意度比后者要高出24%。此外,这些人患各种心理疾病的概率也远远低于后者。由此可见,帮助别人不仅能给别人带来帮助,还能让自己远离疾病的困扰,这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
除此之外,心理学家们还认为帮助别人是一种自我肯定的需要,当你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你就会有一种自豪、快乐的感觉。反之,则会产生自卑和消沉的情绪。心理学上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叫作“镜像自我”实验。
在孩子的鼻头上点上红点,然后让他们照镜子,如果孩子们知道镜子中的人是自己,那么他就会去摸自己的鼻子;反之,他会去摸镜子中的那个影子。这个实验就是“镜像自我”,通过照镜子来认识自己的存在。后来,“镜像自我”的意思被引申为,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别人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他们的肯定就是对自我的一种表扬。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成就动机,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最基本的成就动机就是自我的价值被肯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不仅仅通过各种成绩和名次来体现,还常常由于他人的尊重和肯定而得到升华。这种心理上的认同,会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价值所在。
如果你的生活中总是洋溢着这种对于自我的肯定和欣赏,那么你每天都会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反之,抑郁、困惑可能就会不时地光顾你了。所以,让我们在能够帮助别人的时候尽量伸出援助之手,这样我们会拥有越来越多的快乐!
远离嫉妒才能变得快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人一旦成名或取得了某种成就,随后就会有很多闲言碎语纷至沓来,有时候甚至是人身攻击。有些人一看到别人比自己幸运,心里就“别有一番滋味”。这种“滋味”就是嫉妒心的体现。
嫉妒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会让自己变得很不快乐。培根说:“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作最顽强、最持久的情绪了。”
心理学家认为,过度的嫉妒是一种病态心理,不仅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还能导致某些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研究显示,嫉妒会影响人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甚至生殖系统,引起如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烦躁易怒、情绪低落、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腰背酸痛等症状。
嫉妒不但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巨大影响,还会引发“嫉妒妄想症”。当然,一般的嫉妒心理也并非那么可怕,关键看我们能不能正确对待。
生活中,我们多少都有一点嫉妒心,当我们看到同学或朋友不断取得成功时,心里会“隐隐”觉得不平衡,但这种“隐隐”的感觉是可以控制和调整的。
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说过:“人生是一串由无数的小烦恼组成的念珠,乐观的人总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因此,有嫉妒心理并不可怕,只要微笑着去战胜它,就能数好人生的念珠。在这里,列举几种克服嫉妒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自我评价。检视自己的成长和收获,评价自己的付出和所得,思考自己的经历和规划。这将使你变得更积极,情绪更稳定,因为你不再与他人比较,不会再为他有你无的事情心生嫉妒了。
第二,要培养洒脱的心态。嫉妒常常来自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缺乏”。你嫉妒,也许是因为别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工作或等待的机会。这种“缺乏感”总是会扰乱我们的想法,从而引起嫉妒这种强烈的负面情绪。培养洒脱的心态在克服嫉妒上是很重要的。当知道这世上有很多机会时,我们便没什么好嫉妒的了。
第三,不和别人比较。人们常说“人比人,气死人”。假如我们有辆很漂亮的车或有份很好的工作,这种比较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反之,我们就会变得消极、悲观。这世上总有人比自己拥有得更多、更好,所以,在这场较量中,我们不可能一直“赢”。与其盲目攀比给自己找别扭,不如不比较。
第四,勇于承认嫉妒心理。如果嫉妒的负面情绪已影响了我们的心情,而我们暂时也无法立即摆脱它时,就勇敢承认这个事实。心理学家认为假如接受一种情绪,我们便能平静地看待它,停止给它提供能量,这种情绪便会最终消失。
调整嫉妒的心理关键是学会面对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同时看到自己的不足。如果我们可以把嫉妒转化为成功的动力,化消极为积极,那么嫉妒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反而有积极作用。
无私者更快乐
现实生活中,人们似乎都在追逐幸福生活,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恐怕很多人都认为过上富裕的生活,住上别墅,开上豪车,就是幸福的。的确,人们总是认为财富与幸福是成正比的。
事实上,幸福是指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只有心灵可以感知到快乐,这种感知能力不是任何机能可以增减,也不是任何环境可以改变的,更与财富无关。
一位百万富翁曾这样说:“除了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样夙兴夜寐的劳动之外,现在的我并不比当年那个口袋里一分钱都没有的我快乐多少。当年潦倒的我甚至比现在还快乐。”
可见,钱财本身并不能让人感受到幸福与快乐。金钱要想让人觉得幸福,必须使它服务于高尚的目标。人倘若没有高尚的理想,是很难真正幸福起来的。
许多富人感到最为失落的一点,就是他们无法用金钱来购买幸福。一心想着通过金钱来找寻幸福的人,就好比想在一块正在漂向大海的浮冰上寻求安全。金钱所能带给我们的只是物欲的满足。人类是不能单靠面包来生活的。
很多人没有积累很多财富,却树立起了一座座巨大的人格丰碑;很多人没有成为百万富翁,却拥有坚不可摧的信念,拥有着无价的友谊,在善良之人的心中永远镌刻下自己的名字。他们无私地鼓励、帮助着别人,以高尚的情操感染着许许多多的人。
大城市里有很多富人,但他们的名字却与很多有价值的事物无缘——他们没有向穷人施与,从来不向有意义的事业出一份力;他们缺乏公益精神,不参加任何真正助人的社区活动。
这些富人完完全全将自己包裹在自己的世界里,觉得与其将金钱用于别人身上,不如用在自己或家人身上。长此以往,他们变得越来越贪婪,内心也变得铁石心肠。当他离开人世时,世人很快就遗忘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