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无法改变世界时改变自己
22365700000002

第2章 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

第一节 方法总比问题多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敲门砖

拿破仑·希尔曾说:“你对了,整个世界就对了。”当你的工作或生活出现问题的时候,换一种方法,换一种思路,事情就会豁然开朗,因为,方法是完美解决问题的敲门砖,方法对了,一切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

日本的火箭研制成功后,科学家选定A海岛做发射基地。经过长久的准备,进入可以实际发射的阶段时,A岛的居民却群起反对火箭在此发射。于是全体技术人员总动员,反复地与岛上居民谈判、沟通,以寻求他们的理解。可是,交涉却一直陷入泥淖状态,虽然最后终于说服了岛上的居民,可是前后却花费了3年的时间。

后来他们重新检讨这件事情时,发现火箭的发射基地并不是非A岛不可。当时只要把火箭运到别的地方,那么,3年前早就完成发射了。可是此前,却从来没有人发现这个问题。当时他们太执着于如何说服岛民的问题上,所以才连“换个地方”这么简单而容易的方法都没有想到。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销售经理也经常对业务受挫的推销员说:“再多跑几家客户!”上司常对拼命工作的下属说:“再努力一些!”但是这些建议都有一个漏洞。就像有人曾经问一位高尔夫球高手:“我是不是要多做练习?”高尔夫球高手却回答道:“不,如果你不先把挥杆要领掌握好,再多的练习也没用。”

一个人之所以成功,很多时候并不是看他是否勤奋和努力,更多时候是看他能不能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参加总统竞选时,竞选办公室为他制作了一本宣传册,在这本册子里有罗斯福总统的相片和一些竞选信息,而且要马上将这些宣传册印刷出来。可就在要分发这些宣传册的前两天,突然传来消息说这本宣传册中的一张图片的版权出现了问题,他们无权使用,这张照片归某家照相馆所有。可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可如果这样分发下去,将意味着一笔巨大的版权索赔费用。

一般情况下的做法是派人去这家照相馆协调,以最低的价格买下这张照片的版权。可是竞选办公室并没有这样做,他们通知该照相馆:总统竞选办公室将在他们制作的宣传册中放一幅罗斯福总统的照片,贵照相馆的一幅照片也在备选之列。由于有好几家照相馆都在候选名单中,所以竞选办公室决定借此机会进行拍卖,出价最高的照相馆会得到这次机会。如果贵馆感兴趣的话,可以在收到信后的两天内将投标寄出,否则将丧失竞价的机会。

结果,很快竞选办公室就收到这家照相馆的竞标和支票。这本来是一个应向对方付费的问题,由于找到了合适的方法,却变为对方付费的问题!

运用正确的方法,竞选办公室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还把问题变成了机会。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在总结读书的经验与教训时深有体会地说:“方法得当与否往往会主宰整个读书过程,它能将你托到成功的彼岸,也能将你拉入失败的深谷。”

英国著名的美学家博克说:“有了正确的方法,你就能在茫茫的书海中采撷到斑斓多姿的贝壳。否则,就会像瞎子一样在黑暗中摸索一番之后仍然空手而回。”

这些话中所包含的道理并非仅仅指读书,生活中许多时候,方法是十分重要的。面对一个难题时,我们不仅需要良好的态度和精神,需要刻苦和勤奋,而且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

方法比勤奋更重要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个支点就是一个恰当的工具,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如果方法得当,即使问题再棘手,也有解决的可能。相反,如果没有合适的方法,一味勤奋做事,只会浪费精力和资源,也不会获得什么好结果。有的人做事毫无头绪,只注重宏观的效果,缺少对微观的把握,尽管从表面看来,他们也很勤奋,几乎天天在加班的行列里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但结果总无法令人满意。

在一家国内知名的证券公司工作的小李,毕业于国外的一所金融学院,有着令人羡慕的教育经历,人生的天平似乎早早地倾斜在他这一边,他也是公司公认的勤奋员工。但是3年过去了,他仍然只是一名普通的职员,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就在其工作方法上。

每一次领导布置一项任务时,小李都会以百分之百的热情投入工作,他会找到所有需要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大量的统计工作。每天他都在不停地做着统计与分析,每当遇到一项复杂的数据时,他非要弄个明明白白不可。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可是效果如何呢?他似乎陷入了一种“分析陷阱”,不能自拔。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他并没有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工作不同于学术研究,勤奋笃实的作风固然没错,但小李在探究“为什么”的同时没有抓住“什么对目前的工作有益”。以错误的方法工作,直接导致了小李工作效率的低下,虽然消耗了大量精力,也花去了大把的时间,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在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有的人工作很勤奋,每天都忙不停,但是由于工作方法不正确,效率很低,还常常加班加点来完成工作,工作绩效平平;有的人平时很少加班,工作方法正确,能用较少的时间来完成工作,绩效相当好。对于前者,或许最初上司会因为你的刻苦努力而欣赏你,但是长期下来,由于工作效果始终不佳,你的努力几乎等于白费。这是一个重视过程但更重视结果的年代,我们不仅要勤奋,更要用合理的方法做事。两只蚂蚁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有两只蚂蚁想翻越一段墙,到墙那头寻找食物。一只蚂蚁来到墙根就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去,可是当它爬到大半时,就由于劳累、疲倦而跌落下来。可是它不气馁,一次次跌下来之后,又迅速地调整一下自己,重新开始向上爬去。

另一只蚂蚁观察了一下,决定绕过墙去。很快地,这只蚂蚁绕过墙找到食物,开始享受起来。第一只蚂蚁仍在不停的跌落中重新开始。

简单的故事却向我们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很多时候,方法比勤奋更重要。第一只蚂蚁毫不气馁的勇气值得我们借鉴,但是在不断努力、不断失败之后,我们是否该停下来想想,寻找一个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或许远比我们拥有勤奋的态度要来得有效。失败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要我们继续努力,更多的是经验教训,需要我们从中获得些什么,改善些什么。没有对失败的反思,总是一次次重复失败,只能是白费力气。

事物发展的速度除了取决于勤奋、坚持、勇敢以外,更需要正确的方法。也许有了一个正确的方法,发展的速度会来得比想象的更快。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勤奋、毅力等品质对于解决问题和成功的重要性,但是在许多时候,一个好的方法能让你事半功倍,在勤奋同等的情况下获得突出的成绩。

爱因斯坦曾经提出过一个公式:W=X+Y+Z。这里,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Z代表不浪费时间、少说废话,Y代表方法。从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知道,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三要素之一。

如果只有勤奋刻苦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而没有正确的方法,是不能取得成功的。成功需要的不仅仅是勤奋,也不单纯与花费的时间、精力成正比,同样需要方法。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才能保证成功!

敬业也需要找方法

工作中,无论多干、少干,能够找对方法、出业绩的员工才是企业最需要的员工。在企业中最受重视的员工,并不是那些只知道忠诚敬业的员工,只有那些出成果、重成效的员工,才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员工。

在美国企业中流传这样一句话:“上帝不会奖励只知道努力工作、兢兢业业的人,而是会奖励找对方法工作的人。”一旦方法对路,工作中的难题也就容易解决,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也就凸显出来了。

无论是世界500强企业,还是一般的民营企业,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员工缺乏创新意识,不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员工只知道一味地苦干,而不知道怎样提高工作效能;员工只知道完成任务,不懂得做企业发展真正需要的事……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方法上的缺失。员工在思想上只重视行动而忽略方法,只注重苦干不注重效能。方法是提升工作效能的关键,很多人工作业绩不理想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勤奋、不敬业,而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

一天,日本有名的琴师铃木被邀到一个琴厂去讲演。厂长说:“我的员工并不是不敬业,但说实在的,厂里有30人左右手指尖反应太慢,工作效率极低,您能帮忙想想办法吗?”铃木略加思考后,建议工人们每天提前l小时下班去打乒乓球。半年以后,厂长给铃木寄去了感谢信,说工人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真是太感谢了!

铃木的建议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发现了一条永恒的真理:提升员工的工作效能,使他们达到卓越工作的最佳境界,中间必不可少方法的“酵母”作用。打乒乓球可以锻炼身体和头脑同时协调工作,用手指尖劳动的员工经过不懈的训练后,自然有利于上班时“手快起来”。由此可见,勤奋和敬业并不能保证良好的工作业绩,找对方法才是提升工作绩效的关键。

联想集团有个很有名的理念:“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这是写在《联想文化手册》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这个手册中,还明确记录道:这个理念,是联想公司成立半年之后开始格外强调的。联想为什么会着重强调这一理念呢?原来这一理念的提出源自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早年刚刚创建联想的一段经历。

联想刚刚成立时,只有几十万元,却由于过于轻信他人,被人骗走了一大半资金,使公司元气大伤。毫无疑问,刚刚创业时候的联想,大家都很有干劲和热情,很有一种敬业的精神。但是,光有干劲和热情,光有敬业的精神,并不能保证财富增加与事业的成功。不仅如此,商场如战场,光有善良、热情、好心等品质,如果缺乏智慧和方法,完全可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吸收了这一教训,联想后来做事不仅越来越冷静、踏实,而且特别重视策略、方法。联想自成立至今,它已经从几个下海的知识分子的公司,变为了一家享誉海内外的高科技公司。它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发展,毫无疑问与这个核心理念密切相关。

我们经常听到某些人讲:“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苦劳固然使人感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那些做出实际业绩,能够为企业创造实实在在业绩的人才能够赢得公司的青睐,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位曾在外企供职多年的人力资源总监颇有感触地说:“所有企业的管理者和老板,只认一样东西,就是业绩。老板给我高薪,凭什么呢?最根本的就要看我所做的事情,能在市场上产生多大的业绩。”现在就是一个以业绩论英雄的时代,业绩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

不管你的能力如何,不管你是否敬业,你想在公司里成长、发展、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有业绩来保证你实现你的梦想。只要你能创造业绩,不管在什么公司你都能得到老板的器重,得到晋升的机会,因为你创造的业绩是公司发展的决定性条件。而要创造出良好的业绩,只是单纯的敬业是不够的,关键是你要找到正确的方法。

业绩至上,方法至上。仅仅会埋头苦干、不问绩效的“老黄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企业更需要能插上效益翅膀的“老黄牛”。

发现问题才有解决之道

纵观古今中外的名人,不管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科学家,是政治家还是外交家,是哲学家还是数学家,几乎都是善于思考、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或是善于在他人发现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法而获得成功的人。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发现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的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对于个人或是事物的发展和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发现问题并不比解决问题逊色,有时甚至比解决问题来得更重要。

解决问题是个人能力的综合,而发现问题更是个人水平的体现。无法创造性地使用知识,无法发现问题,那是毫无用处的,而且往往很容易让我们陷入问题所带来的困境。唯一让我们不陷入问题所带来的困境中的方法,就是主动寻找问题。成功需要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成功更需要我们有超越他人的发现问题的能力。“电话之父”贝尔的成长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贝尔原是语音学教授,一天他在家修理电器时偶然发现,当电流接通或截断时,螺旋线圈会发出噪音。于是他想,是否能以电传送语音甚至发明电话?

这一设想一提出,立即遭到许多人的讥笑,说他不懂电学才会有如此奇怪的想法。贝尔的确一点也不懂电学,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千里迢迢前往华盛顿,向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电学专家约瑟夫·亨利请教。亨利对他的想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贝尔去学习电学知识。

亨利的肯定对贝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辞去了教授职务,一心扎入发明电话的试验中。他刻苦用功地学习着电学知识。两年后,世界上第一部电话,由贝尔试验成功。

为何电话不是由那些懂得电学知识的专家发明的,而是由一个语音学家发明的?只因为他善于发现问题,使他比别人更快地找到了“市场的标靶”和可以奋斗的目标。而相关知识,即使一时不具备,也可以去学。

一个人具有某方面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但真正要想获得成功,他还必须具备捕捉问题的能力。

当然,发现问题并不等于是解决了问题,我们也并不期许所有的问题被解决时,就是完善的、完美的。问题的解决有待社会的发展、个人能力的提高。但是不可否认,有了发现才能有所认识,提出问题才可能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黄帝发现了“磁石”可指南的现象,因而设计了“指南车”,并用于战争;哥白尼发现了“地心说”的谬误而提出了“日心论”的科学假设;马克思发现了“资本的剩余价值”而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构想;爱因斯坦12岁时就提出“假如我以光速追随一条光线的运动,那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问题最终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并获得巨大的成功……

创造奇迹的关键,在于具备一双发现的眼睛。生活需要发现的眼睛,问题需要发现的眼睛。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创造都是从不经意的发现开始,难题的解决也基于它本身的发现,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一个美丽的假设。但正是因为问题的发现,它才得到了关注和认识,才有了解决的可能。

变通地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在善于变通地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人的世界里,不存在困难这样的字眼。再顽固的荆棘,也会被他们用变通的方法拔根而起。他们相信,凡事必有方法可以解决,而且能够解决得很完美。事实也一再证明,看似极其困难的事情,只要变通地运用方法,必定会有所突破。

《围炉夜话》中说:“为人循矩度,而不见精神,则登场之傀儡也;作事守章程,而不知权变,则依样之葫芦也。”一个卓越的人必是善于变通地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人。当他发现一条路不通或太挤时,就会及时转换思路,改变方法,寻求一条更为通畅的路。

杰森是一家大公司的部门经理,他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而且他的位置使他的薪水只增不减。另一方面,他非常讨厌他的上司,经过多年的忍受,他发觉情况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

在经过慎重思考之后,他决定去猎头公司重新谋一个别的公司部门经理的职位。猎头公司告诉他,以他的条件,再找一个类似的职位并不难。

回到家中,杰森把这一切告诉了母亲。他的母亲是一个教师,那天刚刚教了学生如何重新界定问题,也就是把正在面对的问题换个角度思考。她把课上的内容讲给了杰森听,这给了杰森很大启发,一个大胆的创意即刻在他脑中浮现了。

第二天,杰森来到猎头公司,这次他是请猎头公司替他的上司找工作。不久,他的上司接到了猎头公司打来的电话,请他去别的公司高就。尽管他完全不知道这是他的下属和猎头公司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正好这位上司对于自己现在的工作也厌倦了,所以没有考虑多久,他就接受了这份新工作。

这件事最美妙的地方就在于,上司接受了新的工作,结果他的位置就空出来了。杰森申请了这个位置,于是他就坐上了以前上司的位置。

一流之人善于变通,末流之人故步自封。凡能变通地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人,都是能够主动创新的人,也是最受欢迎的人。凡世间取得卓越成就之人无不深知变通之理,无不熟谙变通之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通地运用方法解决问题越来越显得重要,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只有善于变通、勤于寻找方法的人在社会上才具有更大的价值,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人。

第二节 方法对了,事情就成了

借口是失败的温床

借口是失败的温床。有些人在遇到困境,或者没有按时完成任务时,都试图找出一些借口来为自己辩护,安慰自己,总想让自己轻松些、舒服些。在一个公司里,老板要的是勤奋敬业、不折不扣、认真执行任务的员工。如果一个员工经常迟到早退,对工作马马虎虎,还不时找借口说自己很忙,那么这样的员工是不会赢得老板信任和同事尊重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借口:上班迟到,会说“路上塞车”;任务完不成,会说“任务量太大”;工作状态不好,会说“心情欠佳”……我们缺少很多东西,唯独不缺的好像就是借口。殊不知,这些看似不重要的借口却为你埋下了失败的基石。借口让你获得了暂时的原谅和安慰,可是,久而久之,你却丧失了让自己改进的动力和前进的信心,只能在一个个借口中滑向失败的深渊。

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刘闪,由于学识不错,形象也很好,所以很快被一家大公司录用。

刚开始上班时大家对刘闪印象还不错,但没过几天,她就开始迟到早退,领导几次向她提出警告,她总是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来解释。

一天,老总安排她到北京大学送材料,要跑3个地方,结果她仅仅跑了一个就回来了。老总问她怎么回事,她解释说:“北大好大啊。我在传达室问了几次,才问到一个地方。”

老总生气了:“这3个单位都是北大著名的单位,你跑了一下午,怎么会只找到这一个单位呢?”

她急着辩解:“我真的去找了,不信您去问传达室的人!”

老总心里更有气了:“你自己没有找到单位,还叫老总去核实,这是什么话?”

其他员工也好心地帮她出主意:你可以打北大的总机问问3个单位的电话,然后分别联系,问好具体怎么走再去。你不是找到其中的一个单位吗?你可以向他们询问其他两家怎么走。你还可以进去之后,问老师和学生……

谁知她一点也不领会同事的好心,反而气鼓鼓地说:“反正我已经尽力了……”

就在这一瞬间,老总下了辞退她的决心:“既然这已经是你尽力之后达到的水平,想必你也不会有更高的水平了。那么只好请你离开公司了!”

虽然刘闪的举动让很多人难以理解,但像这种遇到问题不去想办法解决而是找借口推诿的人,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而他们的命运也显而易见——凡事找借口的人,在社会上绝对站不稳脚跟。

找了借口,就不再找方法了

平庸的人之所以平庸,是因为他们总是找出种种理由来欺骗自己。而成功的人,会想尽一切方法来解决困难,而绝不找半点借口让自己退缩。没有任何借口,是每个成功者走向成功的通行证。

任何一个社会似乎都存在两种人:成功者和失败者。根据二八法则,20%的人掌握着社会中80%的财富。什么原因让少数人比多数人更有力量?因为多数人都在找借口。20%的人和80%的人的区别在于:一种是不找借口只找方法的人,另一种是不找方法只找借口的人。而前一种人往往是成功者,后一种人往往是失败者。

须知,成功也是一种态度,整日找借口的人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你尽可以悲伤、沮丧、失望、满腹牢骚,尽可以每天为自己的失意找到一千一万个借口,但结果是你自己毫无幸福的感受可言。你需要找到方法走向成功,而不要总把失败归于别人或外在的条件。因为成功的人永远在寻找方法,失败的人永远在寻找借口,而一旦你找了借口,就不会冥思苦想地去寻找方法了,而不找方法,你就很难走向成功。

有一家名叫凯旋的天线公司,有一天总裁来到营销部,让员工们针对天线的营销工作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营销部李部长耷拉着脑袋叹息说:“人家的天线三天两头在电视上打广告,我们公司的产品毫无知名度,我看这库存的天线真够呛。”部里的其他人也随声附和。

总裁脸上布满阴霾,扫视了大伙儿一圈后,把目光驻留在进公司不久的大刘身上。总裁走到他面前,让他说说对公司营销工作的看法。

大刘直言不讳地对公司的营销工作存在的弊端提出了个人意见。总裁认真地听着,不时嘱咐秘书把要点记下来。

大刘告诉总裁,他的家乡有十几家各类天线生产企业,唯有001天线在全国知名度最高,品牌最响,其余的都是几十人或上百人的小规模天线生产企业,但无一例外都有自己的品牌,有两家小公司甚至把大幅广告做到001集团的对面墙壁上,敢与知名品牌竞争。

总裁静静地听着,挥挥手示意大刘继续讲下去。

大刘接着说:“我们公司的天线今不如昔,原因颇多,但总结起来或许是我们的销售策略和市场定位不对。”

这时候,营销部李部长对大刘的这些似乎暗示了他们工作无能的话表示了愠色,并不时向大刘投来警告的一瞥,最后不无讽刺地说:“你这是书生意气,只会纸上谈兵,尽讲些空道理。现在全国都在普及有线电视,天线的滞销是大环境造成的。你以为你真能把冰推销给爱斯基摩人?”

李部长的话使营销部所有人的目光都射向大刘,有的还互相窃窃私语。李部长不等大刘“还击”,便不由分说地将了他一军:“公司在甘肃那边还有5000套库存,你有本事推销出去,我的位置让你坐。”

大刘朗声说道:“现在全国都在搞西部开发建设,我就不信质优价廉的产品连人家小天线厂的也不如,偌大的甘肃难道连区区5000套天线也推销不出去?”

几天后,大刘风尘仆仆地赶到了甘肃省兰州市中兴大厦。大厦老总一见面就向他大倒苦水,说他们厂的天线知名度太低,一年多来仅仅卖掉了百来套,还有4000多套在各家分店积压着,并建议大刘去其他商场推销看看。

接下来,大刘跑遍了兰州几个规模较大的商场,有的即使是代销也没有回旋余地,因此几天下来毫无建树。

正当沮丧之际,某报上的一则读者来信引起了大刘的关注,信上说那儿的一个农场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买的彩电都成了摆设。

看到这则消息,大刘如获至宝,当即带上10来套天线样品,几经周折才打听到那个离兰州有100多公里的天运农场。信是农场场长写的,他告诉大刘,这里夏季雷电较多,以前常有彩电被雷电击毁,不少天线生产厂家也派人来查,都知道问题出在天线上,可查来查去没有眉目,使得这里的几百户人家再也不敢安装天线了,所以几年来这儿的黑白电视只能看见哈哈镜般的人影,而彩电则只是形同虚设。

大刘拆了几套被雷击的天线,发现自己公司的天线与他们的毫无二致,也就是说,他们公司的天线若安装上去,也免不了重蹈覆辙。大刘绞尽脑汁,把在电子学院几年所学的知识在脑海里重温了数遍,加上所携仪器的配合,终于使真相大白,原因是天线放大器的集成电路板上少装了一个电感应元件。这种元件一般在任何型号的天线上都是不需要的,它本身对信号放大不起任何作用,厂家在设计时根本就不会考虑雷电多发地区,没有这个元件就等于使天线成了一个引雷装置,它可直接将雷电引向电视机,导致线毁机亡。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了。不久,大刘在天线放大器上全部加装了感应元件,并将这种天线先送给场长试用了半个多月。期间曾经雷电交加,但场长的电视机却安然无恙。此后,仅这个农场就订了500多套天线。同时热心的场长还把大刘的天线推荐给存在同样问题的附近5个农林场,又给他销出2000多套天线。

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半个月,一些商场的老总主动向大刘要货,连一些偏远县市的商场采购员也闻风而动,原先库存的5000余套天线很快售完。

一个月后,大刘返回公司。而这时公司如同迎接凯旋的英雄一样,为他披红挂彩并夹道欢迎。营销部李部长也已经主动辞职,公司正式任命大刘为新的营销部部长。

在这个故事中,大刘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没有跟着李部长找借口推脱责任,而是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反之,李部长失败了,因为他只是一味寻找借口,而不去寻找方法,自然要被找方法而不找借口的大刘取而代之。

许多杰出的人都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他们绝不在没有努力的情况下就事先找好借口。没有任何借口,是每个成功者走向成功的通行证。

扔掉“可是”这个借口

拒绝“可是”,拒绝借口,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而后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因为任何“可是”、任何借口,其实都是懒人的托词,它只能慢慢地把你推向失败的旋涡,让你处于一种疲惫且不知前进的状态。而扔掉“可是”这个借口,你才能发掘出自己的潜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本来可以,可是……”

“我也不想这样,可是……”

“是我做的,可是这不全是我的错……”

“我本来以为……可是……”

行事不顺时,我们都喜欢以“可是”这个借口来推脱责任,却很少有敢于承担后果的勇气,很少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这样不断地求助于“可是”,不断地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糟糕的事情不断发生,生活也就不断地出现恶性循环。须知,唯有扔掉“可是”这个借口,你才能跨出心灵的囚笼,取得意想不到的辉煌成果。

对于很多善于找借口的人来说,从一件事情上入手来尝试着丢掉借口,抓紧时间,集中精力去做好手边的事,也许结果会大不相同。

一次,美国著名教育家、人际关系专家戴尔·卡耐基先生的夫人桃乐西·卡耐基女士,在她的训练学生记人名的一节课后,一位女学生跑来找她,这位女学生说:

“卡耐基太太,我希望你不要指望你能改进我对人名的记忆力,这是绝对办不到的事。”

“为什么办不到?”卡耐基夫人吃惊地问,“我相信你的记忆力会相当棒!”

“可是这是遗传的呀,”女学生回答她,“我们一家人的记忆力全都不好,我爸爸、我妈妈将它遗传给我。因此,你要知道,我这方面不可能有什么更出色的表现。”

卡耐基夫人说:“小姐,你的问题不是遗传,是懒惰。你觉得责怪你的家人比用心改进自己的记忆力容易。你不要把这个‘可是’当作你的借口,请坐下来,我证明给你看。”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卡耐基夫人专门耐心地训练这位小姐做简单的记忆练习,由于她专心练习,学习的效果很好。卡耐基夫人打破了那位小姐认为自己无法将记忆力训练得优于父母的想法。那位小姐就此学会了从自己本身找缺点,学会了自己改造自己,而不是找借口。

“可是”这个借口是人们回避困难、敷衍塞责、不肯自我负责的表现,是一种缺乏自尊的生活态度的反映。怎样才能不再找借口,并不是学会说“报告,没有借口”就足够了,而是要按照生活真实的法则去生活,重新寻回你与生俱来但又在成长过程中失去的自尊和责任感。

你改变不了天气,请不要说“可是”,因为你可以调整自己的着装;你改变不了风向,请不要说“可是”,因为你可以调整你的风帆;你改变不了他人,请不要说“可是”,因为你可以改变你自己。所以,面对困难,你可以调整内在的态度和信念,通过积极的行动,消除一切想要寻找借口的想法和心理,成为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成为一个不抱怨、不推脱、不“可是”、不为失败找借口的人。

扔掉“可是”这个借口,让你没有退路,没有选择,让你的心灵时刻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去拼搏、去奋斗,置之死地而后生。只有这样,你的潜能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成功也会在不远的地方向你招手!

成功的人不会寻找任何借口,他们会坚毅地完成每一项简单或复杂的任务。一个追求成功的人应该确立目标,然后不顾一切地去追求目标,最终达到目标,取得成功。

拒绝说“办不到”

冲破人生难关的人一定是一个拒绝说“办不到”的人,在面对别人都不愿正视的问题或者困难时,他们勇于说“行”。他们会竭尽全力、想尽一切方法将问题解决,等待他们的也将是艰辛后的成果、付出后的收获。

实际生活中,许多人的困境都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你勤奋、肯干、刻苦,就能像蜜蜂一样,采的花越多,酿的蜜也越多,你享受到的甜美也越多。如果你以“办不到”来搪塞,不知进取,不肯付出半点辛劳,遇点困难就退缩,那么你就永远也品尝不到成功的喜悦。

失败者的借口通常是“我能力有限,我办不到”。他们将失败的理由归结为不被人垂青,好职位总是让他人捷足先登。那些意志坚强的人则绝不会找这样的借口,他们不等待机会,也不向亲友们哀求,而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去创造机会。他们深知唯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他们拒绝说“办不到”。文杰就是这样一个人。

文杰在一家大型建筑公司任设计师,常常要跑工地、看现场,还要为不同的客户修改工程细节,异常辛苦,但她仍主动地做,毫无怨言。

虽然她是设计部唯一的女性,但她从不因此逃避强体力的工作。该爬楼梯就爬楼梯,该到野外就勇往直前,该去地下车库也是二话不说。她从不感到委屈,反而挺自豪,她经常说:“我的字典里没有‘办不到’这三个字。”

有一次,老板安排她为一名客户做一个可行性的设计方案,时间只有3天,这是一件很难做好的事情。接到任务后,文杰看完现场,就开始工作了。3天时间里,她都在一种异常兴奋的状态下度过。她食不知味,寝不安枕,满脑子都想着如何把这个方案弄好。她到处查资料,虚心向别人请教。3天后,她虽然眼睛布满了血丝,但还是准时把设计方案交给了老板,得到了老板的肯定。

后来,老板告诉她:“我知道给你的时间很紧,但我们必须尽快把设计方案做出来。如果当初你不主动去完成这个工作,我可能会把你辞掉。你表现得非常出色,我最欣赏你这种工作认真、积极的人。”

因做事积极主动、工作认真,现在文杰已经成为公司的红人。老板不但提升了她,还将她的薪水涨了3倍。把“办不到”这三个字常常挂在嘴边,其实是在处处为自己寻找借口。事实上,世上之事,不怕办不到,只怕拿借口来取代方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你勤奋、肯干,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而非一味地给自己找借口、推脱责任,你就会品尝到成果所带来的喜悦感。

遇到困难不知道去努力解决,而只是想到找借口推卸责任,这样的人很难成为优秀的人。许多成功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勤奋。在这个世界上,勤奋的人面对问题善于主动找方法,勤奋的人拒绝借口说“办不到”,勤奋的人最易走向成功。

横跨曼哈顿和布鲁克林之间河流的布鲁克林大桥是个地地道道的机械工程奇迹。1883年,富有创造精神的工程师约翰·罗布林雄心勃勃地意欲着手这座雄伟大桥的设计,然而,桥梁专家们却劝他趁早放弃这个“天方夜谭”般的计划。

罗布林的儿子,华盛顿·罗布林,一个很有前途的工程师,确信大桥可以建成。父子俩构思着建桥的方案,琢磨着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和障碍。他们设法说服银行家投资该项目,之后,他们怀着不可遏止的激情和无比旺盛的精力组织工程队,开始建造他们梦想中的大桥。然而在大桥开工仅几个月后,施工现场就发生了灾难性的事故。约翰·罗布林在事故中不幸身亡,华盛顿的大脑严重受伤,无法讲话,也不能走路了。谁都以为这项工程会因此而泡汤,因为只有罗布林父子才知道如何把这座大桥建成。然而,尽管华盛顿·罗布林丧失了活动和说话的能力,但他的思维还同以往一样敏捷。

一天,他躺在病床上,忽然想出一种和别人进行交流的方式。他唯一能动的是一根手指,于是他就用那根手指敲击他妻子的手臂,通过这种密码方式由妻子把他的设计和意图转达给仍在建桥的工程师们。整整13年,华盛顿就这样用一根手指发号施令,直到雄伟壮观的布鲁克林大桥最终建成。

“办不到”是许多人最容易寻找的借口,它体现出了一个人所具有的自卑感和怯懦性,这种缺乏自信的人能否做出出色的事情呢?答案恐怕只有一个:“只要有这个借口存在,他永远不可能出色。”只要一个人拒绝说“办不到”,他就会显出与别人不同的工作精神和态度,从而成就出色的事业。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问题找借口

制造托词来解释失败,这已是世界性的问题。这种习惯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这是成功的致命伤!制造借口是人类本能的习惯,这种习惯是难以打破的。柏拉图说过:“征服自己是最大的胜利,被自己所征服是最大的耻辱和邪恶。”

顾凯在担任云天缝纫机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期间,曾面临一种极为尴尬的情况:该公司的财务发生了困难。这件事被负责推销的销售人员知道了,并因此失去了工作的热忱,销售量开始下跌。到后来,情况更为严重,销售部门不得不召集全体销售员开一次大会。全国各地的销售员皆被召去参加这次会议,顾凯主持了这次会议。

首先,他请手下最佳的几位销售员站起来,要他们说明销售量为何会下跌。这些被叫到名字的销售员一一站起来以后,每个人都有一段令人震惊的悲惨故事要向大家倾诉:商业不景气、资金缺少、物价上涨等。

当第五个销售员开始列举使他无法完成销售配额的种种困难时,顾凯突然跳到一张桌子上,高举双手,要求大家肃静。然后,他说道:“停止,我命令大会暂停10分钟,让我把我的皮鞋擦亮。”

然后,他命令坐在附近的一名小工友把他的擦鞋工具箱拿来,并要求这名工友把他的皮鞋擦亮,而他就站在桌子上不动。

在场的销售员都惊呆了,他们有些人以为顾凯发疯了,人们开始窃窃私语。这时,只见那位小工友先擦亮他的第一只鞋子,然后又擦另一只鞋子,他不慌不忙地擦着,表现出第一流的擦鞋技巧。

皮鞋擦亮之后,顾凯给了小工友1元钱,然后发表他的演说。

他说:“我希望你们每个人,好好看看这个小工友。他拥有在我们整个工厂及办公室内擦鞋的特权。他的前任的年纪比他大得多,尽管公司每周补贴他200元的薪水,而且工厂里有数千名员工,但他仍然无法从这个公司赚取足以维持他生活的费用。”

“可是这位小工友不仅不需要公司补贴薪水,还可以赚到相当不错的收入,每周还可以存下一点钱来。他和他的前任的工作环境完全相同,也在同一家工厂内,工作的对象也完全相同。”

“现在我问你们一个问题,那个前任拉不到更多的生意,是谁的错?是他的错,还是顾客的?”

那些推销员不约而同地大声说:

“当然了,是那个前任的错。”

“正是如此。”顾凯回答说,“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你们现在推销缝纫机和一年前的情况完全相同:同样的地区、同样的对象以及同样的商业条件。但是,你们的销售成绩却比不上一年前。这是谁的错?是你们的错,还是顾客的错?”

同样又传来如雷般的回答:

“当然,是我们的错。”

“我很高兴,你们能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顾凯继续说,“我现在要告诉你们。你们的错误在于,你们听到了有关本公司财务发生困难的谣言,这影响了你们的工作热情,因此,你们不像以前那般努力了。只要你们回到自己的销售地区,并保证在以后30天内,每人卖出5台缝纫机,那么,本公司就不会再发生什么财务危机了。你们愿意这样做吗?”

大家都说“愿意”,后来果然也办到了。那些他们曾强调的种种借口,如商业不景气、资金缺少、物价上涨等,仿佛根本不存在似的,统统消失了。

卓越的人必定是重视找方法的人。在他们的世界里不存在借口这个字眼,他们相信凡事必有方法去解决,而且能够解决得最完美。事实也一再证明,看似极其困难的事情,只要用心寻找方法,必定会成功。真正杰出的人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问题找借口,因为他们懂得:寻找借口,只会使问题变得更棘手、更难以解决。

第三节 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很多问题是自己造成的

很多人遇到困难不知道去努力解决,而只是想到找借口推卸责任,这样的人很难成为优秀的人。许多成功人士,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勤奋。在这个世界上,投机取巧者无法成功,偷懒者更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只有那些勤奋、上进的人才最有可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一次宴会上,奥里森·马登先生同一位面临着失业危机的中年人聊天,那个中年人一个劲儿地抱怨上司不肯给他更多的机会。

马登先生问他为什么不自己争取,他说,他已经争取过了,但他并不认为公司给予他的是机会。他气愤地说:“我今年已经52岁了,可他们竟然派我去海外营业部。像我这样的年纪怎么能够经受得起这样的折腾呢?”

马登先生问他:“为什么你会认为这是一种折腾,而不是一种机会。”

他仍旧义愤填膺:“公司里有那么多年轻人,不派他们而让我去,这不是折腾人是什么?再说公司本部有那么多职位,却偏偏要把我调走,我真不知道他们安的什么心。还有,公司所有的人都知道我身体不好……”

“我无法确认他公司里的同事是否都知道他的身体不好,起码我是没有看出来,站在我面前的他红光满面、神情激昂。我想,这位先生并没有得什么病,我更倾向于认同他犯了一种最严重的职业病——推诿病。”马登先生事后对朋友说。

由此看来,许多人的工作困境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你是一个勤奋、肯干、刻苦的人,就能像蜜蜂一样,采的花越多,酿的蜜也越多,你享受到的甜美也越多。

失败者的借口通常是“我没有机会”。他们将失败的理由归结为不被人垂青,好职位总是让他人捷足先登,殊不知,其失败的真正原因恰恰在于自己不勤奋,不好好把握得之不易的机会。而那些意志坚强的人则绝不会找这样的借口,他们不等待机会,也不向亲友们哀求,而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去创造机会,因为他们深知,很多困境其实是自己造成的,而唯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此路不通”就换方法

是的,世上没有打不开的门,也没有走不通的路。只不过开门的钥匙不是原来那一把,里面另有机关;走路的方式也不能按原先那一种,在陆地上不能行舟。总之,按老方法找不到出路时,就要另寻新路。

当你驾车驶在路上,眼看就要到达目的地了,这时车前突然出现一块警示牌,上书4个大字:“此路不通!”这时你会怎么办?

有人选择仍走这条路过去,大有不撞南墙不回头之势。结果可想而知,已言明“此路不通”,那个人只能在碰了钉子后灰溜溜地调转车头返回。这种人在工作中常常因“一根筋”思想而多次碰壁,空耗了时间和精力,却无法将工作效率提高一丁点,结果做了许多无用功。

有人选择停车观望,不再向前走,因为“此路不通”,却也不调头,或者是认为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再回头心有不甘且尚存侥幸心理,若我走了此路又通了岂不亏了;或者是想如果回头了其他的路也不通怎么办?结果停车良久也未能前进一步。这种人在工作中常常会因懦弱和优柔寡断而丧失机会,业绩没有进展不说,还会留下无尽的遗憾。

还有另一类人,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调转车头,去寻找另外一条路。也许会再次碰壁,但他们仍会不断地进行尝试,直到找到那条可以到达目的地的路。这种人是工作中真正的勇者与智者,他们懂得变通,直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往往能够取得不错的业绩。

“此路不通”就换条路,“此法不行”就换方法,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生活理念。

A地由于一些工厂排放污水,使很多河流污染严重,以至于下游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威胁,环保部门每天都要接待数十位满腹牢骚的居民,于是联合有关当局决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们考虑对排污工厂进行罚款,但罚款之后污水仍会排到河流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条路,行不通。

有人建议立法强令排污工厂在厂内设置污水处理设备。本以为问题可以得到彻底解决,但在法令颁布之后发现污水仍不断地排到河流中。而且,有些工厂为了掩人耳目,对排污管道乔装打扮,从外面不能看到破绽,可污水却一刻不停地在流。这条路,仍行不通。

之后,当地有关部门立刻转变方法,采用著名思维学家德·波诺提出的设想:立一项法律——工厂的水源输入口,必须建立在它自身污水输出口的下游。

看起来是个匪夷所思的想法,经事实证明却是个好方法。它能够有效地促使工厂进行自律:假如自己排出的是污水,输入的也将是污水,这样一来,能不采取措施净化输出的污水吗?

“此路不通就换方法”,正是遵循了这个信条,才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个真正卓越的人,必是一个注重寻找方法的人。当他发现一条路不通或太挤时,就能够及时转换思路,改变方法,寻找一条更为通畅的路。

“不可能”绝非不可能

解决问题时,如果难度较大,很多人会对自己说“不可能”,然后不再努力,最终放弃。这样做的人往往不是懒汉就是庸才。与此相反,一个杰出的人总是通过改变自己的心态和发问方式,最终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人总是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唯有突破心灵障碍,才能超越自己。一旦你捆绑住了自己,认为这根本没有可能,那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你所想的就真的永远是不可能的了。

当我们面对困难、问题的时候,试着“打开”你自己,打破自我限制和脑海中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往往能发现更多的东西,甚至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著名钢铁大王卡内基经常提醒自己的一句箴言是:“我想赢,我一定能赢。”结果,他真的赢了。在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排除了自己“不可能赢”的想法,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将所谓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一切皆有可能。不敢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是对自己潜能的画地为牢,只能使自己无限的潜能白白地耗掉。如果你想取得事业上的辉煌成就,使自己成为公司优秀的一分子,你就要丢掉心中的限制,积极找方法,用行动改写工作中的“不可能”。

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十分有趣的动物,名叫大黄蜂。曾经有许多科学家联合起来研究它。

根据动物学的观点,所有会飞的动物,其条件必须是体态轻盈,翅膀宽大,而大黄蜂却恰恰相反,它的身躯十分笨重,而翅膀却是出奇的短小。依照动物学的理论来讲,大黄蜂是绝对飞不起来的。

而物理学的论调则是,大黄蜂这种身体与翅膀的比例,从流体力学的观点来看,同样是绝对没有飞行的可能。

可是,在大自然中,只要是正常的大黄蜂,却没有一只是不能飞的,它的飞行速度甚至不比其他能飞的动物差。这种事实的存在,仿佛是大自然和科学家们开了一个大玩笑。

最后,社会学家揭开了这个谜。谜底很简单,那就是——大黄蜂根本不懂“动物学”与“流体力学”。每只大黄蜂在它长大之后,就很清楚地知道,它一定要飞起来去觅食,否则就会活活饿死!这正是大黄蜂之所以能够飞得那么好的奥秘。

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设想,如果大黄蜂能够接受教育,明白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而且也了解了流体力学。那么,这只大黄蜂,它还能够飞得起来吗?

改变工作中的“不可能”,首先就不要用“心灵之套”把自己套住,只要有了“变”的理念,就一定能够找到“变”的方法。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及时换个思路,多尝试几种方法,具有变负为正的勇气与气魄,和改变“不可能”的智慧与方法,相信困难只能成为你的一块磨砺石,而绝非挡路石。

是的,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也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成败的差距不仅在于客观事实,也同样在于毅力和方法。或许今日在你眼中,这件事是绝对不可能的,也许不久它就能被实现。就如同人类总是做着在天空飞翔的梦,人类最终发明了飞机,实现了这一“不可能”的梦想。

为什么别人都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最终都成为现实呢?关键的一点就是抛弃了“不可能”的念头,只想着如何解决问题,想着如何全力以赴,穷尽所有的努力。

如果你真的希望能解决问题,真的渴望寻找到好的方法,那么,请驱除你心灵上的限制,不要再用“不可能”来逃避问题。因为正如拿破仑说的:“‘不可能’是傻瓜才用的词!”

抓住问题的关键点

治病要讲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找对关键点,抓住问题的“症结”。当你在工作中遭遇难题,一筹莫展的时候,不妨让自己冷静下来,仔细分析一下问题,找到“症结”,对症下药,问题就可以顺利解决。

新加坡著名作家尤今有这样一次经历:当他还是一名记者时,一次,他托一位同事代买圆珠笔,并再三叮嘱他:“不要黑色的,记住,我不喜欢黑色,暗暗沉沉,肃肃杀杀。千万不要忘记呀,12支,全部不要黑色。”第二天,同事把那一打笔交给他时,他差点昏过去:12支,全是黑色的。

他的同事却振振有词地反驳:“你一再强调黑色的、黑色的,忙了一天,昏沉沉地走进商场时,脑子里印象最深的两个词是:12支,黑色。于是我就一心一意地只找黑色的买了。”其实,只要言简意赅地说“请为我买12支蓝色的笔”,相信同事就不会买错了。从此以后,尤今无论说话、撰文,总是直入核心,直切要害,不去走无谓的弯路。

由此可见,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处理生活问题,都要讲究方法。只有抓住关键问题,切中问题的要害,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事半功倍。

有一家核电厂在运营过程中遇到了严重的技术问题,导致了整个核电厂生产效率的降低。核电厂的工程师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但还是没能找到问题所在。于是,他们请来了一位顶尖的核电厂建设与工程技术顾问,看看他是否能够确定问题的所在。顾问穿上白大褂,带上写字板,就去工作了。在两天的时间里,他四处走动,在控制室里查看数百个仪表、仪器,记好笔记,并且进行计算。

临离开前顾问从衣兜里掏出笔,爬上梯子,在其中一个仪表上画了一个大大的“×”。“这就是问题所在。”他解释说,“把连接这个仪表的设备修理、更换好,问题就解决了。”顾问走后,工程师们把那个装置拆开,发现里面确实存在问题。故障排除后,电厂完全恢复了原来的发电能力。

大约一周之后,电厂经理收到了顾问寄来的一张1万美元的“服务报酬”账单。电厂经理对账单上的数目感到十分吃惊。尽管这个设备价值数十亿美元,并且由于机器的故障损失数额巨大,但是以电厂经理之见,顾问来到这里,只是到各处转了两天,然后在一个仪表上画了一个“×”就回去了。对于这么一项简单的工作收费1万美元似乎太高了。

于是,电厂经理给顾问回信说:“我们已经收到了您的账单。能否请您将收费明细详细地逐项分列出来?好像您所做的全部工作只是在一个仪表上画了一个‘×’,1万美元相对于这个工作量似乎是比较高的价格。”

过了几天,电厂经理收到顾问寄来的一份新的清单,上面写道:“在仪表上画‘×’:1美元;查找在哪一个仪表上画‘×’:9999美元。”

这个简单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如果想在生活中获得成功、成就和幸福,一条最重要的定律——就是必须知道其生活中的每一个阶段的关键点何在,这是我们成就每一件事情的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从重点问题突破,是高效能人士思考的习惯之一,如果一个人没有重点的思考,就抓不住事物的关键。那么,他做事的效率必然会十分低下。相反,如果他抓住了主要矛盾,解决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

用吃牛排的方式解决问题

当一个人无法将整块牛排吞下去的时候,该怎么办?会认为我们根本无法吃下那块牛排吗?当然不。我们会用工具,将牛排切成小块,这样我们便能顺利进食。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

中国有句俗语:“一口吃不成个胖子。”解决问题也同样如此。我们常常十分急躁地埋头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希望尽快地摆脱困境。这并没有错,但是当你并没有认真了解这个问题,只是一心想着要快速解决问题的时候,这对最终的结果有害而无利。

我们常常被一个问题的复杂和棘手所吓倒,认为解决它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你是否尝试过将这个吓倒了你的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呢?

1872年,“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应美国当地有关团体之邀在波士顿指挥音乐会。但谈演出计划的时候,他被这个规模惊人的音乐会吓了一跳。

原来,美国人想创造一个世界之最:由施特劳斯指挥一场有两万人参加演出的音乐会。而一个指挥家一次指挥几百人的乐队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何况是两万人?

施特劳斯想了想,居然答应了。到了演出那天,音乐厅里坐满了观众。施特劳斯指挥得非常出色,两万件乐器奏起了优美的乐曲,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原来,施特劳斯担任的是总指挥,下面有100名助理指挥。总指挥的指挥棒一挥,助理指挥紧跟着相应指挥起来,两万件乐器齐鸣,合唱队的和声响起。

现实中的问题常常是错综复杂的,我们很难将问题一下完美解决。这时,我们就可以尝试将一个大问题分割成不同的小问题,各个击破。这样远比毫无头绪地寻找一个最佳方案要来得实际和有用。

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就是运用了这样的方法。

特蕾莎本是欧洲人,后来由于想“以爱心治疗贫困”,毅然来到贫穷落后的印度。她救助了4.2万多个被人遗弃的人,其中不少是很多人不敢接触的麻风病患者。这个数字,在许多人眼中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谈到如何能创造这一奇迹时,特蕾莎说:

“我从来不觉得这一大群人是我的负担。我看着某个人,一次只爱一个,因为我一次只能喂饱一个人,只能一个、一个、一个……就这样,我从收留第一个人开始。”

“如果我不收留第一个人,就不会收留4.2万个人,这整个工作,只是海洋中的一个小水滴。但是如果我不把这滴水放进大海,大海就会少了一滴水。”

“你也是这样,你的家庭也是一样,只要你肯开始……一滴一滴。”

在别人看来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特蕾莎却达到了。只因为她学会了将问题和压力分解,“一次只爱一个”地去做!

许多人就是由于恐惧压力,所以向难题投降。战胜难题和压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善于把大难题化作小难题;将大的压力,分解为小的压力。

分解问题有助于解决问题。当一个原先令你畏惧的问题被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放在你面前时,你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征服它们。所以,尝试用吃牛排的方式来对待你的问题,你会发现那要容易得多。

问题中孕育着机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扇门关上,另一扇门会打开。当你在生活中遭遇困境的时候,学着换一种眼光和思维看问题,相信你一定能够化逆境为顺境,化问题为机遇。

对于问题和机遇的关系,国内一位知名的企业家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问题有时像一个油葫芦摆在你面前,你不碰它永远不会倒,你必须要去扳倒它,才能得到里面的东西,这也应该是你面对问题时的态度。有了问题,你去解决,问题对你来说就是一种机遇。一旦问题得到了解决,你起码在解决这种问题中就获得了成功。”

李嘉诚就是善于从问题中寻找机遇,才拥有了辉煌的一生。

1966年底,低迷了近两年的香港房地产业开始复苏。但就在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的第一次大移民潮出现了。

移民者自然以有钱人居多,他们纷纷贱价抛售物业。在这种情况下,新落成的楼宇无人问津,整个房地产市场卖多买少,有价无市。地产商、建筑商焦头烂额,一筹莫展。李嘉诚一直在关注、观察时势,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

李嘉诚在整个大势中逆流而行。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是正确的。

从宏观上看,他坚信世间事乱极则治、否极泰来。

正是基于仔细的分析,李嘉诚作出“人弃我取,趁低吸纳”的历史性战略决策,并且将此看作是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

李嘉诚将买下的旧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产低潮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兴建物业。李嘉诚的行为需要卓越的胆识和气魄。不少朋友为他的“冒险”捏了一把汗,同业的地产商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

这场战后香港最大的地产危机,一直延续到1969年。

1970年,香港百业复兴,地产市场转旺。这时,李嘉诚已经聚积了大量的收租物业。从最初的12万平方英尺(约1.12万平方米),发展到35万平方英尺(约3.25万平方米),每年的租金收入达390万港元。

李嘉诚成为这场地产大灾难的大赢家,并为他日后成为地产巨头奠定了基础。有人说李嘉诚是赌场豪客,孤注一掷,侥幸取胜。

应该说,在这场夹杂着政治背景和人为因素的房地产大灾难中,前景难以绝对准确地预测。这样说来,李嘉诚的决策有十足的胜券在握是不现实的。李嘉诚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冒险性,说是赌博也未尝不可。

但是,李嘉诚的冒险是建立在对形势的密切关注和精确分析之上,李嘉诚绝非投机家。李嘉诚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敢于冒险的胆识值得我们借鉴。他将整个地产业的灾难变成了自己的机遇。

机遇往往和问题连在一起,因此,每个创业者都希望求取势能,只有那些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能增强自身能量的环境,谋得有利的发展资源,从问题中找到机遇的人,才能成就大业。

在一个优秀人士的眼中,问题永远不是“无法完成任务”的预言家,而是“机遇”的乔装者。无论所面对的问题难度有多大,优秀人士所做的,首先是坦然地接受“问题”,然后对这个问题作出冷静、清晰的分析,积极行动,让隐藏在问题背后的机遇浮出水面。因此,每当问题到来,他们总会说:“感谢上帝!又有巨大的机遇等着我去发现了。”而不是放下工作,中途逃避、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