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三分管人,七分做人
223669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者,拥有着一种特殊的资源:人。而对这种资源的管理存在着不同的层次。管理得好,它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管理不好,它也可能一取即尽、一用即竭。那些只知用职权管人,而不知用人格影响人的领导,无论官位有多高、能力有多强、知识有多丰富,都无法取得下属的信任,更别说长期追随,而一个没有人与之同心同德的领导者,即便有再伟大的理想、再完美的计划,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相反,成功的领导者具备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号召力,具备利用各种人才、平衡各种力量的统筹能力,具备“用人长、容人短”“胜不骄,败不馁”的胸怀和气度,具备应对各种困难、各种复杂局面的手段和技巧,他无论在哪里出现,都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即使他不出声,也能令人毫无保留地对他产生信任感,人们愿意接受他的建议,在突发事件时愿意听从他的指导。这种领袖模范是如此令人着迷,以致多少管理者望之兴叹。

因此,对于领导者来说,用职权管人不是本事,通过人格服人才是本事;颐指气使不是本事,“不令而从”才是本事;用惩罚使人害怕不是本事,凭魅力赢得追随才是本事;自己有本事不是本事,让有本事的人为己所用才是本事。管理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更是一套高深的谋略。

中国的传统管理哲学中有“内圣而外王”之说。所谓“内圣”就是做人,“外王”就是管人。显然,“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圣”就不可能有“外王”。《大学》里有段经典的传世名言:“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清朝康熙皇帝也说过:“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这些古训都强调领导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领导最重要的权力来源是“德”。超级领导者身上的那种气质和影响力,绝非掌握一些机械的领导方法和技巧就能达到的,而是长期自我修炼的结果。真正有魅力的领导,站在那儿就是一种无声的号召。“三分管人,七分做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它是中国式管理哲学的逻辑,也是最适合中国人的本土管理思想。所有想在领导职位上待得长久的人,所有立志于凝聚人心、干一番事业的人,都必须练就这种本事。

本书在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哲学基础上,围绕“治国者,先修其身”“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上君尽人之智”“我无为而民自化”“得人心之道,莫过于利人”“疑则勿用,用则勿疑”“礼之用,和为贵”等核心理念,提出了一整套最适合中国人心理行为特性的管理模式,即“三分管人,七分做人”。这种管理模式以道、儒、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强调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过程,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人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领导者只有具备公正的态度、卓越的德行、个性的魅力、超凡的智慧、榜样的力量、丰富的情感,才能拥有崇高的威望,获得下属由衷的崇敬和钦佩,博得团队忠诚的拥戴与支持,从而实施最有效的领导,使管理中的许多复杂问题化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