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爸爸妈妈,请这样爱我
2237300000023

第23章 “多事”父母孕育爱心小天使(2)

首先,要改变孩子的坏习惯。父母应该冷静地对待孩子的缺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父母一定要有颗宽容的心,先听听孩子的想法,然后在了解了孩子想法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改掉坏习惯。比如当孩子出现不愿意分享东西的情况时,我们可以采用鼓励、讲故事或者正向榜样等方法来引导。

其次,对于孩子出现的哪怕一丁点儿的提高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孩子都是习惯听表扬的,如果父母及时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肯定,孩子就能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然后就会慢慢地朝这个方向发展。

都说隔代教育存在很大隐患,这一点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但是我认为如果我们和老人沟通协调好的话,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我们一定要给老人讲清利弊,这样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掉“老经验”接受“新经验”,毕竟他们是爱孩子的。所以,如果是家里的老人在帮你带孩子的话,一定要时常跟老人沟通交流,让他们知道究竟怎样做才是真正对孩子好。

比如,在吃东西时,如果孩子主动分给长辈吃,那么就应该接受而不是像很多长辈常做的那样,去拒绝;当父母在想方设法改变孩子的坏习惯时,老人要配合支持,就像在改变君君的过程中,有了爷爷奶奶的配合我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我还发现一点就是,父母要善于利用榜样的力量给孩子以正面的暗示。君君的改变是从看到文慧的良好表现开始的。所以我认为,父母一定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事情,即对好的或坏的事情父母要明确表示赞许或者不赞许,让孩子通过你对事情的态度来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

爱心资助让女儿收获友谊

小孩子常常是利己的。但是我们要慢慢地教他爱人之道,不要认为他年纪尚小,可以不必讲这种“迂腐”的事情。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

案例

决定对圆圆进行爱心教育是源于一次看报的经历。具体时间记不清了,当时我正在看报纸,这是我的老惯例,可能是身为记者的缘故,总是喜欢从别处采撷点灵感。当时,女儿圆圆也腻在我身边像个小猫似的蹭来蹭去,一副撒娇的样子。可我早就练就不动之躯,任凭她怎么撒娇,我是岿然不动,照样看我的报纸。

突然女儿叫了一声:“好可怜啊!”顺着女儿的眼光看去,原来是报纸上一组关于农村儿童的照片吸引了她的视线。照片上的那些儿童都是来自贫困家庭,有的失学在家,有的即将面临失学的危险,他们都需要靠别人的帮助才能够继续学业。

“你说的是这些哥哥姐姐吗?”我问圆圆。

“是啊。”圆圆回答,“这个小姐姐好可怜啊!”她一边说一边指着其中一幅图片。图片里的是个失学在家的小姑娘,下面的文字介绍说,她的父亲因在外打工弄伤了身体,母亲离家出走,现在爷俩只得靠年迈的奶奶来养活。奶奶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平常就带着小女孩以捡破烂卖废品为生。

看到圆圆的表现,我多事的毛病开始发作了,心想是不是可以借此机会让圆圆培养点爱人助人的美德。让她与这些孩子建立联系,结成互助结盟,通过交流也许会让这小妮子学到不少东西呢。正当我陷入思考之中时,圆圆使劲儿推了推我。

“妈妈,妈妈,你又神游了?”圆圆问我。

“没有啊,圆圆,你是不是不明白为什么哥哥姐姐要穿那么破的衣服?”小丫头的心思我一猜就知道。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城市里的小孩有几个穿过破衣服,况且,他们就生活在这个氛围中,在他们的意识里大概还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贫困。既然圆圆感兴趣,何不让她借机了解一下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种生活呢?我相信这些对她来说肯定会很有意义。

“圆圆,你看,这个小姐姐呢,她的爸爸在外面打工的时候受了伤,她的妈妈又离家出走了,所以,她家没有了经济收入,她就不能上学了。”我对圆圆解释道。

“她的妈妈为什么要离开她?”圆圆很不理解地问我。

“他们的生活太穷苦了,大概她的妈妈受不了吧。”我这样解释道,有时候,真相往往更容易让人接受。

“妈妈,你会离开我吗?”圆圆听了我的话后,表情明显紧张起来了,立即追问我。

我笑着亲了亲女儿,然后信誓旦旦地向她保证:“妈妈当然不会离开你的。”圆圆听了我的话后表情放松了,也亲了亲我。

“宝贝,在农村啊,像这样的小姐姐小哥哥还有不少,他们很需要帮助。”我趁着圆圆的好心情继续发挥我劝诱的特长。

“那我们也帮助他们吧!”圆圆立即说道,很明显,她是真心想帮忙。

“好的。其实妈妈以前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帮助过一个孩子……”我陷入了回忆,可还没等我继续,圆圆就迫不及待地问我:“真的吗?妈妈你是怎么帮助他的?妈妈你好棒啊!”她的眼睛里充满了敬佩的神色。

“妈妈那时候只是一个学生,所以就是每月给那个孩子寄一点钱和学习用品。”

“妈妈真棒!”小丫头学着我平常表扬她的口气立即对我进行了表扬。我亲了亲圆圆表示感谢,然后就对她说:“这样吧,圆圆,妈妈以前曾采访过这样的孩子,明天妈妈上班找找他们的联系地址,然后我们帮帮他们怎么样?”

“好啊好啊!”圆圆拍手表示赞同。

第二天,我找了几个家庭困难的孩子的资料,然后从中选择了一个和圆圆年龄相仿的小女孩作为帮助对象。晚上下班后,圆圆就迫不及待地问我找得怎么样了。

我很干脆地拿出那个小女孩的资料让圆圆看,我对圆圆说:“这位小姐姐名叫王倩,比你大9个月,她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了,她现在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因为没有劳动力,所以经济条件不好,这位小姐姐正面临着失学的危险……”

听了我的话后,圆圆问:“妈妈,我们怎么帮助她?”

我想了想说:“我们就按照这个地址给她写封信,再寄一些钱、衣服和学习用品,你看怎么样啊?”

圆圆听了我的提议后便答应了。当晚,我和圆圆共同写了一封信,由圆圆口述,我来代笔。然后我们找出一些衣服,跟学习用品一起都装在邮寄的袋子里,准备第二天给那个孩子寄过去。第二天,我带着圆圆去了邮局,在填汇款单的时候,我特意让圆圆写上她的名字,小家伙一笔一画写得很认真。

自那封信寄出去后,圆圆就开始天天盼着那个姐姐的回信,她总是问我:“姐姐给我回信了吗?”我只好告诉她要等待,姐姐那里邮寄东西很不方便。就这样盼啊盼啊,一个月后,圆圆终于等到了她盼望已久的回信。她高兴极了。

从那以后,写信、到邮局邮寄便成了圆圆的节目。记得有一次,圆圆很长时间没有收到姐姐的信,她就着急了,一会儿问我姐姐是不是生病了,一会儿问我姐姐是不是没有钱花了。当终于收到回信后,她就嘱咐我要买一些信封和邮票给姐姐一起寄过去。就这样,两个小家伙信来信往,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其间,我们还趁着假期的时候邀请王倩小朋友来我们这里玩了一段时间。

现在,两个小孩仍然无话不谈,而且圆圆在与王倩的交流中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比如穿衣服不再像以前那样挑三拣四,在买东西的时候也不那么大手大脚了,问她为什么,她就说:“我要用省下的钱帮助姐姐也穿上新衣服。”

虽然现在很多年轻父母越来越了解并重视早期教育,他们愿意为此投入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但是,在孩子身上,却仍然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产生:自私、任性、不懂节约、好吃懒做,等等。因此许多父母都茫然失措,不知如何应对。其实究其原因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只注重了孩子的外在教育而忽视了他们的人格培养,而人格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又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