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学大树已经根深叶茂,渗透和支配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感到安全。支撑人类社会运行的背后是坚实的科学原理,牢不可破,完全值得我们信赖;同时它好像也让我们感觉不自由,2+2=4的数学关系和科学原理不可争辩般限制住人类行动。深刻地发现了后者并做出抗争的思想家很多,比如俄国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或许是人类永远的两难,唯一能够暂时打破这个纠结的就是我们的想象。
然后是怎么想象。比如像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那样,冲破争论了2000多年的欧几里得第五公设的限制,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定律改为超越2000多年无数聪明大脑的想象——过直线外一点存在不止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创立了第一个非欧几何。这个几何与经典的欧几里得几何是矛盾的,但这个几何体系本身却是自洽的,就是说体系自身没有矛盾,更加重要的是非欧几何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我们的真实宇宙,还成为超越牛顿时空观的广义相对论的重要基础,这当然是属于最了不起的想象。
不能要求每个不甘于被约束的人想象力都承担如此高的重任并有如此高的成就,但想象力需要自由放飞,需要不断培养。那还可以借助其他方式,比如阅读这部硬科幻作品,只要愿意,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跟随作品进行超越某个或某些科学限制的想象力畅游。调整或改动某个科学定理,甚至某个大自然常数,比如光速,比如普朗克常数,比如波尔兹曼常数,比如费根鲍姆常数,我们和宇宙会是什么新的样子?我们会获得哪些更多的自由?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新奇?这里当然要排除突破科学限制只是为了其他表达目的,经典比如表现女娲、夸父,那是古人质朴的想象,还比如孙行者、铁扇公主;通俗的比如传说中的崂山道士、东方不败,那都是“幻”,跟“科”不沾边。科幻的世界,是在想象中对现实世界做尽量合乎逻辑的一种再创造。
信息时代,我们的阅读材料异常丰富,形式多样,特别是图片、音频、视频几乎每时每刻地推送到你的面前,但文字阅读无法替代,因为只有文字阅读为读者提供了最大的自主空间,文字通过你的想象,形成作品里的世界的图像和画面,是想象力对作品的再创造。科幻作品是其中的极致。
《月球之谜》是一本严肃的科幻小说(俗称“硬科幻”),这是非常难得的。很多人说到科幻,更多地想到“幻”,但实际上科幻的难点不是“幻”,而是“科”。
如果一本科幻小说只是在描述星际战争,而没有说清星际生物是如何跨越几光年甚至几十光年的距离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本科幻小说在科学上还不够严肃,而与武侠小说的处理方式类同。如果作者试图采用相对现实而非魔幻的方式说清如何跨越如此遥远的距离,则不仅仅需要科学知识,还需要在合乎已知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做一些科学未来发展的幻想。判断这种幻想是不是足够严肃(或者俗称的足够“硬”),本身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科学知识,可能只需要一点点逻辑思维能力,普通读者就可以看懂。
《月球之谜》就是一本典型的硬科幻,小说创建了一个在自然科学上自洽的外星世界,从星系运行规律、生物进化一般规律、高智慧生物的进化特点等各个方面考量,都是与当下科学相一致的。这需要作者具备超强的想象力,更需要较为深厚的自然科学知识积累。难得的是,作者曾经攻读过生物学研究生,受过专业的科学训练,而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逻辑和理性是必备的品质。所以在揭示月球之谜的过程中,涉及很多的科学问题,作者并没有敷衍搪塞,而是努力用合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去解决,这表现出一个硬科幻作者的基本素养,也是国内同类小说中比较缺乏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也曾经攻读过金融学研究生,在社会科学领域也有一定的积累和素养,所以,小说构建的世界在历史学一般规律、政治学一般规律和经济学一般规律看来也是不矛盾的。这一特点在同类型小说中更是稀缺。
人类是自然的奇葩,是唯一的进化出了文明的物种,每一次进步都是对命运安排的抗争和超越。人类的伟大在于能够思想,思想的最宝贵部分就是想象,因此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就是一种超越。梦想,是对当下的超越,对未来的希冀;幻想,是对现实的超越,是对不可能的一种不甘和自主设计。如果你也希望体验超越现实宇宙的感觉,追随那种奇异世界里的故事,感受各种出乎意料的惊奇,那就不需要等待,马上跟着作者进行一次《月球之谜》的探索吧!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姜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