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如果你的孩子是个比较争强好胜的学生的话,他很有可能就是允的现实版本了:几个月前的复习还不错的,一切按部就班,孩子自己计划得有条不紊的,但是现在,距离高考还有十几天的关键时候,他突然性情大变,脾气变得很容易被激惹,若不是你为了孩子而百般忍着,这些天几乎你天天都可能和他吵起来,你的孩子变得慌乱而紧张,焦虑不安了。
其实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也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考前心理压力是考生心理健康最大的问题,其危害也最大。高三紧张复习、考试,使部分考生感到力不从心,身心疲惫。考试结果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主观方面有自己能力和平时的努力,客观因素有考试的难易度和运气;而其中只有主观的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因素,个人能力和试题的难易度是相对稳定的因素,不易被控制的。离高考只有十几天,高三的学生经历了高考前的一两次模拟考试,此时考生的心理敏感而又脆弱,如果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没有及时调整,势必对高考有影响。
允也许应该适当调整一下他的好胜心了,他的努力已经让他没有掉队,并且始终保住了自己在班级里的名次,他对此还不满意;也许是他忘了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他一个人在动,其他的同学也在不断地朝前赶,有些加速了,有些减速了,但是关键的是大家都没有停下脚步,没有人退出这个特殊的马拉松长跑比赛。所以建议允,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在几轮复习后,在班级里属于中上游水平的他,对各种基本知识和基本题型应该都比较熟悉了,相信只要允正常发挥,高考一定可以发挥出他的真实水平的。允的情绪问题不难解决,关键是要多一份平常心,要记住“你在往前走的时候别人也一样,也许还有人一直在跑!”
案例3
浮——莫名的兴奋,浮躁不安
萧逸这次的自我感觉很好,一模他的班级排名是第四,这次二模更加好,一跃成为“状元郎”了。开始他觉得很兴奋很开心,但是渐渐地萧逸发现不对了,和他的同桌允一样,他也不想看书了,什么书都不想去翻,原因不是像允那家伙,说什么那些书现在他看得都想吐了,而是因为复习了近大半年以来,萧逸觉得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足以引起他的学习兴趣了。有的时候萧逸会莫名的非常兴奋甚至是浮躁不安,脑海里常常浮现自己拿着浙江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样子,心中恨不得高考明天就开始。
分析:在萧逸的同桌,就是那个睡不着觉的允看来,萧逸这个家伙实在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他的状态多好啊,两次模拟考试的成绩都稳居前五名,简直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萧逸清楚自己也有自己的愁,自我觉察能力强的萧逸发现,在距离高考只有十几天的时候,他日渐变得浮躁起来,时不时会有莫名的兴奋。萧逸的心底也会有一份深深的担忧,毕竟他手中还没有实实在在捧着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呢!
你的孩子是属于这种情况吗?注意,往往平时很优秀很稳定让你不用太操心的孩子,很可能在实考那天“失足”,原因往往很隐蔽不容易被察觉。在中国,各所中学高三的师生都会特别注重一模二模的成绩,这容易导致考生出现这样的错觉:将模拟成绩等同于高考的成绩。这样,孩子一旦几番模拟考试都考得不赖,绷紧的弦一下子就松了,就会盲目乐观,急于求成。
你的孩子是这样的吗?如果有的话,你要让你“平素优秀”的孩子充分认识到考前的将近半个月的时间里,还可以发现复习中的一些漏洞,把知识梳理成体系,整理老师的笔记,如果放弃这宝贵的时间,很可能会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啊!
对号入座
在向各位父母们介绍如何帮助您的孩子疏导不良情绪之前,首先要提醒大家注意避免下面三个主要误区,您不妨对号入座——
误区一:孩子你是太阳,我是地球!
故事一:允对萧逸说:“受不了他们了!每天晚上回到家,他们就会马上把电视机关了,吃饭的时候他们除了简单问问我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以外就不说话了。我写作业的时候,家里更加安静了,有时候甚至连他们走进我书房的声音都听不到,我一看,好哇,他们居然都踮着脚尖走路了!以前爸爸最喜欢看球赛了,现在一点都没那意思了。唉,要高考了,家里也变得像无硝烟的战场!”
分析:“孩子你是太阳,我是地球!”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呐喊呢?家有高考生,你就事事围绕着孩子转,将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帮助孩子备战高考上面,这本无可厚非,但你知道吗,您的本意是好的,但是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公转”会不会无形中带给孩子更大的压力呢?
这时的你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学会自我放松,避免将自己的注意力整天放在孩子身上,切忌将自己的压力转移给孩子,增加孩子的紧张感。高考之前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理解、支持与鼓励,作为家长,除了做好后勤保障,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宽舒的氛围。比如,经常和孩子面对面地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困惑,树立孩子的信心,使孩子以健康的心态迎接高考。
误区二:减压?鞭策?
故事二:晓君对郑灵说:“我觉得压力好大!昨天我回到家,爸爸就阴沉着一张脸,说王老师打电话告诉他我上课老是走神,爸爸骂我太不像话了,学习一点都不上心,如果这回考不上东南大学,我一辈子就毁了!我心里好难受啊,我一直在努力的,每天晚上做作业都会做到好晚,实在太困想睡觉了,还会自己掐自己的肉,不信你瞧,我的手背上都是青的!但是,唉,不知道为什么,这次二模还是考得一塌糊涂。我真的觉得好害怕,爸爸的眼神让我觉得压力好大,我明白爸爸的用心,他也是为我好,他老说自己当年在高中是学生会主席,后来要不是因为考试那天身体不舒服,就考上大学了,上了大学日子就可能会比今天舒服了。但我真的觉得好累啊!”
分析:还记得上文中我们提到本文的主人公之一的晓君出现了“怕——自卑不自信,害怕不安”的不良情绪吧,这里她的父亲相对应的行为是:阴沉着一张脸训斥自己的女儿,并且还说什么“考不上东南大学,你一辈子就毁了!”有的时候,晓君的父亲还会讲讲自己当年的故事给她听,以此来鞭策她!那么,你认同晓君父亲的做法吗?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吧!也许晓君父亲认为:“我这么做是为了她将来可以过上舒服的日子,不再像我现在这样受苦,给她压力才能推动她前进!她还小,还不知道为自己的将来考虑,以后她会明白我的用心的!”但是,事实的情况是,晓君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她以自己掐自己的肉的方式,来防止自己深夜学习的时候打盹,她也明白父亲的严厉训斥也是为了她好,虽然父亲并不了解她,并不懂自己的女儿。晓君感觉到很疲惫,一方面是因为长时间地备战高考,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达到一个极限,一不小心都有可能要崩溃;另一方面,在面对处在精神崩溃线的边缘的女儿,他的做法竟然是继续施加压力,认定了“有多大压力就会有多大动力”!这显然是个危险并且荒唐的做法,孩子很可能会承受不了而在高考来临前提前谢幕!
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做父母的,也千万记住不要将自己未完成的事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他已经承载太多了,还有,高考战场上,孩子已醒来了,不再需要您的鞭策了,这个时候为您的孩子“减压”将比“鞭策”您的孩子来得明智!
误区三:“坠落的天使”
故事三:萧逸对郑灵说:“嗯,嗯,你能不能陪我说说话,嗯……昨天晚上,爸爸妈妈又吵架了,他们吵着要离婚!究竟因为什么原因我也不知道,听不清楚,好像有一个女人的名字常常被他们提到!说真的,挺烦的,虽然在他们面前我像没事人一样的,他们吵他们的,我还一个人静静地在书房复习!其实,他们太高估自己的孩子了,在离我高考还有十几天的时候他们还天天吵架,天底下怎么会有这样的父母亲!……我,嗯,说真的,我挺烦的。最近老不想看书,我不知道是因为前几次模拟考试考得还行就自己松懈了,还是因为他们。嗯,对于高考,我第一次有了害怕失败的感觉……”
分析:上面这个故事应该在号称“世界上最负责任的父母”的中国高考家庭中并不常见,如果您的家庭中没有这样重于“高考”的家庭纠纷的话,下面的文字你可以跳过不看了。如果您在犹豫的话,也许你可以看一看。
这样的故事并不愉快,特别是发生在孩子将要高考的时候,无论是对于夫妻双方还是孩子,都是一个很大的伤害。萧逸的父母亲也有他们难以言说的苦衷,他们也不想这个样子,同时他们也怀有侥幸心理,就如同萧逸说得那样,“他们太高估自己的孩子了!”他们想也许不会影响到孩子的高考,一直以来,他都那么优秀,不用我们操半点心!事实又是怎么样的呢?萧逸在一段话里说了两次:“说真的,我挺烦的。”一贯心理素质较好的他在女孩面前说了两次“说真的,我挺烦的。”可以看出他心里一定很苦闷了,他急切地需要找人倾诉,他开始不想看书了,开始害怕高考了,一贯自信的他开始担心失败了。如果萧逸的故事以悲剧收场的话,他的父母要负上很大的责任,毕竟他们以为可能不会影响孩子学习的侥幸心理,是以孩子的前途作为赌注。毕竟父母的婚姻问题在孩子看来是比高考还要重要的“天大的事”,潜意识里那些不明白成人世界里游戏规则的孩子们,他们会为父母的错误而自责,会害怕被抛弃。
点燃心灯
孩子在考试前夕会有一些不良情绪,过度紧张、焦虑或者整日惶惶不可终日而不能静下心来看书,这个时候,相信孩子痛苦,而父母的痛苦也不会亚于孩子。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去帮助孩子也帮助自己呢?
所谓对症下药才能治病救人,首先我们有必要弄清楚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们产生这些不良的情绪,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情绪呢?
黑色六月
毫无疑问,首当其冲的就是高考本身带给我们和孩子的压力。面对高考,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淡然处之,毕竟对大多数的中国家庭而言,高考是一件大事,家有高考生时一切事情似乎都可以退居之后了。对孩子来说,他面对的是人生的第一个真正的挑战,在大多数孩子的眼中,高考有着太多的关联,意味深长,父母亲的期望、自己的前途、家族的荣誉等,这诸多将他们稚嫩的肩膀都压得喘不过气来。在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会有很大的波动,他不能自主控制,并且越是强以自己的意志去控制,情绪越是失控。
从习得性无助,谈模拟考试的影响
在将近一年的高考备战中,要避免回味“失败”体验,特别是后期的一模、二模,如若不理想,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研究动物时做过一个实验: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以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鸣器一响,即使不给狗电击,把笼门打开,此时的狗不但不逃反而是倒地呻吟和颤抖。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它在人身上也会发生。比如,经历过挫折后,有些人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很消极,易形成自我无能的策略,遇到困难就选择放弃。
因此,面对高考,我们不应以自己在以往考试中的失败经历作为依据,去推断以后考试中可能出现的紧张失控状态。特别是在距离高考还有十几天的日子里,一模、二模可能会给你的孩子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晓君因为两次模拟考的接连失败而自卑,惧怕考试,焦虑不安;允因为模拟考试的成绩没有什么起色,始终成绩平平而变得有些消沉,慌乱而焦虑;而两次都取得很好成绩的萧逸也因为某种“自信的膨胀”而变得有些学习上松弛懈怠,常会莫名地兴奋,焦躁不安。我们应该避免失败的经历给孩子带来的不好影响,万一习得了那种无助感,孩子就会像那个摘苹果的女孩,瘫坐在苹果树底下,失去了继续“跳跃”、继续尝试、继续努力的信心和勇气了。当然这里萧逸的情况,看起来与习得性无助的理论恰好相反,但实际表明,对模拟考试,对过往的经历,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不应该太在意,毕竟模拟考不等同于实考,经历不能替代当下。
从瓦伦达之死,谈平常心
瓦伦达是伟大的绳索平衡家。瓦伦达家族则是一个世界知名的空中飞人马戏班,他们经常在钢索上做叠罗汉的表演。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观众在美国电视上看见当时的瓦伦达,他正表演一道新的钢索节目,三层,叠了七八个人,然而,在电视画面上观众亲眼看着他从钢索上坠下而死。这位家长走钢索一辈子,他说:“我走钢索时从不想到目的地,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诚心诚意地走好钢索,不管得失。”所以他一直走得很好。然而,最后一次他却摔死了。事后他太太回想说,她知道这一次他一定会出差错,因为他不断地说:“这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他失了平常心,有了患得患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