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不舍黄河东流去之大学里的青春
22422200000010

第10章 生命的奥秘

目前人类面临的两大难题是揭开生命的奥秘和宇宙的奥秘,就目前人类所知的结论是:要想揭开生命的奥秘比揭开那个宇宙的奥秘不知要难了多少倍。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经常在研究自身的问题时手足无措不知所以然,聪明的人类也有无奈和作羞的时候,没办法,大自然无所不能,它在造就人类的时候,同时给人类制造了许多的未知世界,让人类去探索,这正是大自然的迷人所在。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单从字面上看的意思就是:靠近水的楼台最先看到明净的月亮,朝着太阳的花草树木最容易得到春天。其实背后有一个更有意思的故事。相传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城中文武官员,大多得到他的推荐提拔,收到过他的关心帮助,对他很崇敬。唯有苏麟,因为在外县任“巡检”,不在杭州城里,所以没有得到什么照顾,因此而郁郁寡欢,很感失意。失意归失意,但是聪明的苏麟没有闲着,他天天在琢磨人事关系的辩证法,力图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找到一个改变自己人生的法门。有一次,苏麟因事到杭州来见范仲淹,顺便献诗一首,其中两句道:“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看了,心中会意,便征询他的意见和希望,满足了他的要求。苏麟的成功让人们似乎是茅塞顿开,从中明白了许多的做人道理。后来,人们就把“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句话,作为人事关系接近因而易于获得方便的意思,或简作“近水楼台”四字。因为这首诗的深厚蕴涵,后人在欣赏这首诗时,不但从文学的角度去感叹古人的聪明才智,还能从美丽的辞藻中去寻求做人的哲理,无不为之抚须呃叹,赞赏有加。

实际上从生命本能的角度讲,那个苏麟也就是为了自己活得更加潇洒一些,想着法子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罢了。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也是自然法则,人类和其他动物相比进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动物在摄取利益的时候多半是单刀直入,而人在获取利益的时候,多半是拐弯抹角,羞羞惭惭半遮半掩。单刀直入和拐弯抹角都是为了获得利益而采取的手段,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着生命的奥秘。

随着学习的深入,黄河医学院一九七七级四班的同学们对医学知识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就连平时说笑话也开始转弯抹角的用医学术语来打闹,显得好像越来越有文化似的。

这天是个礼拜天,难得的放松机会,太阳都大老高的了,七七级四班二组宿舍里的同学们一个个都像懒虫似的躺在被窝里睡懒觉。

高大河正在迷糊,突然听到张小勇大声的喊道:“吃饭了!”睁眼一看,原来张小勇和李少海已经把早饭打来了。

今天的早饭伙房竟然给每个人加了一个鸡蛋,这下大发了,要知道平时除了做菠菜汤以外是吃不到鸡蛋的,这可是一个完整的鸡蛋啊,隔着鸡蛋皮都能闻到里面的香味,面对这难得的美味大家不仅有点感慨。

刘远山首先触物生情的说道:“你们说这个鸡蛋算不算是一个完整的细胞?”

李少海说道:“鸡蛋的结构完全和细胞一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应该算是一个细胞吧?”

张小勇反驳道:“严格来讲,鸡蛋里面包含了一个细胞,所谓的细胞是指鸡蛋黄那一部分,鸡蛋一旦受精以后鸡蛋黄就是一个受精卵,那就不能称之为一个细胞了。”

孙长利吃惊的说道:“看把你能的,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张小勇胸有成竹的说道:“我是在学校图书馆,从一本科技杂志上看到的。”

高大河插话道:“大自然的造化也太神奇了,你说那个细胞膜上的钠钾泵也太有意思了,怎么就能让那个钠钾离子在细胞壁上出入自由呢?”

杨绵羊接口说道:“这叫天地造化,彰显了造物主的构思巧妙和无所不能。”

刘远山穿突然一转话题说道:“据说下个礼拜的生理课老师要带领大家做那个巴浦洛夫关于条件反射的实验,太有意思了。”

高大河高兴的说道:“那个条件反射的发现,解释了许多原来不能解释的心理现象,是人类的一个伟大发现。”

人的大脑非常发达,人类由于智力的高度发达而成为万物之灵长,可以技压群芳,对于其他动物形成碾压性的统治力。岂不知这高度发达的智慧是和其他动物一样,智力在很大一部分上是建立在一个个简单的条件反射之上的。人们研究人类的智力必须从无数的条件反射开始,每一种动物生命体都有两种基本的反射,那就是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而条件反射是后天建立在非条件反射之上的。所谓的条件反射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的基础。条件反射在解刨生理学上又称前馈控制系统,指两样本来没有任何联系的东西,因为长期一起出现之后,当其中一样东西出现时,便无可避免地联想到另外一样东西的神经活动。

就像现在一样,刚才他们正在谈论鸡蛋和细胞的事,没想到却勾起了刘远山说到了条件反射上面来,这应该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天天在考虑医学上的问题,联想越来越丰富,冥冥之中由此及彼就联系到了另一个话题上来,虽然不是很严谨,但是也多少有点条件反射的味道,这说明他们对医学的感悟已经到了不谋而合的程度,也就是说这些年轻人越来越有医学素养,虽然离医学家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可以肯定的说:他们已经在扎实的向着那个终极目标奋进!

这天的生理课是在实验室上的,大家刚来到实验室,就看到生理课代表吴大海牵来了一条被捆住嘴巴的狗。这是一条经过生理课老师和外科老师仔细处理过的狗狗,大家可以明显看到在狗的左侧面颊部有一条已被固定好了的硅胶管。在大家的一片笑声中负责上生理课的周老师从里间走了出来。就见周老师今天穿戴的特别利索,大大的白色口罩把整个面部遮得严严的,手上戴着硅胶手套,为了操作方便他老人家竟然没穿那从不离身的隔离衣,一件利索的夹克服显得周老师比往日精神了好多倍。

待大家止住交头接耳和笑声以后,周老师开始讲道:“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块来做一个有趣的狗实验,这个实验在七十多年前伟大的俄罗斯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就做过了,据说他因为完成这个伟大的实验而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今天我们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重复一下。下面请两个男同学上来帮忙,谁愿意上来的举手。”

还没等周老师话音落下,那个不甘寂寞的张小勇已经首先跑到了讲台上去。李少海一看张小勇抢了头筹,当仁不让的也跨前一步上去了。

在周老师的指导下,吴大海、张小勇和李少海首先用一副套具把狗狗固定住,然后把狗嘴巴给松开。为了用连接在狗颚外侧的管道收集唾液,将管道连接到一个既可以测量以立方厘米计的总量、也可以记录分泌的滴数的装置。把这些准备工作做完了以后,正式实验就开始了。

第一步:在周老师的指导下,张小勇把食物放入到狗的嘴里。同学们立刻看到狗儿开始自然分泌唾液,就见那无色透明的黏液沿着连接到狗颚外侧的管道缓缓流出,滴答下落到连接在管道下边的玻璃杯中。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年轻的学生们还是止不住的惊讶了一会儿,一个个高兴地的手舞足蹈,不亦乐乎。周老师看到大家那毛头毛脑的幼稚样子虽然忍俊不禁,但是为了节约时间让试验快速进行,还是敛住表情制止大家道:“好戏还在后头呢,不要高兴的太早了。试验继续进行。”

第二步:周老师让吴大海到里间去,摇动一个早已准备好的铃铛。狗儿听到铃声以后,只是摇头摆尾的动了几下,那根插在侧颚上的管子中没有唾液流出。等大家看清楚了以后,周老师马上指导着往下进行。

第三步:在给狗进食前,发出与刚才相同的一段铃声。狗儿虽然对铃声没有反应,但是当狗儿看到肉以后,那乖乖的狗儿不由自主的分泌出了唾液,无色透明的液体顺着管子流进了玻璃瓶子里边去了。经过反复摇铃狗儿没有反应和让狗儿看到食物流出唾液的观察,重复该阶段多次,直到大家都看明白了为止。

第四步:发出铃声狗儿不分泌唾液看明白了以后,开始发出铃声递上食物,反复几遍以后,奇异的现象出现了,狗儿慢慢变得的只要听到铃声就开始流出唾液。该实验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

1 中性刺激(条件反射):它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即铃声。

2 无条件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反应(本能),即出现了的食物(肉)。

3 无条件反射:对于无条件刺激作出的反应,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前就会发生的反应——即狗儿见到肉分泌唾液的反应。

4 条件反应: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被铃声刺激)而开始发生的反应(流口水),即没有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应。当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

结果:形成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即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肉)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实验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总算完成了,大家虽然累得不行,但是因为实验太有乐趣,个个都有点余兴未尽的味道。生命太奥妙了,在狗身上做一个实验竟然存在着那么多深奥的道理,太有意思了。

实验完成以后,周老师满面笑容的走上讲台大声的问道:“这实验好玩不好玩?”同学们异口同声的答道:“好玩!”周老师又问:“还想不想做这个实验啊?”张小勇不等别人回答,没有举手就第一个站起来回答:“还想做!”周老师当仁不让的回道:“去你的吧!再做你负责买狗啊?”众人止不住的哄堂大笑,大家被周老师的超级幽默感染的不行了,一个个笑的前仰后合,不亦乐乎。

待大家笑的差不多了,周老师一个急转弯面部表情变得严肃起来,用平时讲课的口吻开始提问。

周老师对着全班同学问道:“当一上来张小勇把食物放入狗的嘴里,大家看到了什么?”大家异口同声的答道:“唾液!”

周老师又问:“当狗儿第一次听到铃声,大家看到了什么?”大家交头接耳不知怎么回答是好。周老师指着张小勇说道:“你站起来回答,你看到了什么?”

张小勇站起来以后,认真的答道:“除了看到狗儿摇头摆尾,别的什么也没看到。”周老师说道:“我让你看狗来了?你想想还看到了什么?”张小勇抓耳挠腮的闷迟了半天还是想不起能看到了什么。

周老师看到张小勇已经没辙了,又有点提醒的问道:“你看到唾液了吗?”张小勇自信的答道:“没有啊?”周老师立即说道:“没有看到唾液,并不能说明什么也没有看到,你看到没有唾液流出实际上你就是看到了狗的反应,科学是一个严谨的东西,严密仔细的观察是大家最基本的基本功。大家为什么只看到了流出了唾液,而对那个没有唾液流出的现象视而不见呢?这说明大家以平时的惯性思维观察问题,对待科学的问题还是处于麻木的状态,其实这不是同学们的错,科学素质不是那么容易形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

就周老师这几句话,大家知道了自己和周老师的差距,大家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人的深度,看来这辈子是白活了,怎么就对那个“没有唾液流出”视而不见呢?

周老师看到自己的启发已经刺激到了大家的灵魂深处,知道提高人的素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让人一口吃成个胖子,还需一个慢慢消化的过程。为了节约时间,周老师停止了课堂提问。

就听周老师简洁明了,条理分明的讲道:“第一步,当狗儿看到肉的时候,马上有唾液流出,这就是先天就有的无条件反射。第二步,当狗儿听到铃声以后,只是摇头摆尾,没有唾液流出,这说明条件反射还没有建立,所以它不会流出唾液。第三步,在给狗儿进食以前,发出与上一步相同的铃声,狗儿虽然对铃声没有反应,但是当看到肉以后,狗儿就不由自主的流出了唾液。经过反复摇铃以后马上让狗儿看到肉这么一个过程,这是正在给狗儿建立条件反射。第四步,经过上边的反复“听到铃声递上肉,听到铃声递上肉”加强记忆,直到听到铃声不递上肉,狗儿就流唾液,这说明狗儿已经建立了条件反射。”

听到此处,同学们不由自主的“啊”了一声,啊,条件反射原来是这样建立的,太神奇了,太奥妙了。

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如果只有非条件反射是无法在多变的的环境中生存的。可以设想,机体不能只依靠食物掉入口中才引起吃食动作,更不能只有在身上遭受伤害时才引起防御动作。实际上,在生命活动中,单纯的非条件反射是不存在的;机体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所以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相比,前者的数目是无限的,后者是有限的。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还在远方的刺激物的性质,预先作出不同的反应。因此说,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大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由此可知条件反射建立的越多智慧就越发达。

人们常说的那个“吃一堑长一智”与,与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否有关?“不吃亏不长见识”,是否与条件反射有关?人们在和别人交谈时,会不由自主的点头,这实际上是一个调节反射,通过点头告知对方“你的意思我明白了”,可以让对方很舒服的和你交流。

心理活动是人类所有活动中最复杂的活动,原来人们对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物基础束手无策,自打巴浦洛夫的通过狗实验揭开了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以后,人类找到了一个打开心理活动的钥匙。

巴浦洛夫的狗实验解释和说明许多人类行为,包括恐怖症从何而来,你为什么不喜欢某种食物,什么是你情绪的来源,广告是如何发生作用的,为何在面试或考试前你会感到焦虑,是什么引起你的**……而由实验得出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也被应用于生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早的时候有一个普遍困扰全世界牧场主的问题,那就是狼和土狼等食肉动物经常会捕食他们的家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人们进行了一项无须杀死大自然界的食肉动物,而是通过巴浦洛夫条件反射技术解决狼和土狼扑杀羊的研究。首先向狼和土狼提供含有少量氯化锉的羊肉(非条件刺激),这种化学物质摄入体内后可以使动物感到不适。这些动物吃了羊肉以后,它们便感到恶心,并开始呕吐(非条件反应)。待痊愈以后,把这些饥饿的食肉动物与活羊(身上已经撒了氯化锉)放入同一围栏中。狼和土狼起初攻击羊群(条件刺激),但它们一闻到猎物身上的氯化锉味道以后便停止攻击,并尽可能地远离羊群。当围栏的门被打开时,这些狼和土狼竟然迅速的逃了出去,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条件反应)!丢尽了狼们的脸面。根据这项研究和其他相关的研究,现在牧场里普遍采取这个方法,即使用经典的条件反射理论使狼和土狼远离牧群。虽然生命的奥秘无限,但是科学的魅力也是闪光异彩琳琅炫目,让人目不暇接,科学是打开未知世界的万能钥匙,随着科学的发展,一定能让那奥秘无穷的未知世界一个个迎刃而解。

黄河医学院一九七七级那届医学生,通过刻苦的学习和严格的科学培养以后,他们正在悄无声息的成长,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能够成为合格的医学家,为解决老百姓的疾苦而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那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