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倪文俊的脑袋,陈友谅自然而然变成了第一重臣,深受徐寿辉的器重。
关键陈友谅的确是有本事的,时间稍长,徐寿辉几乎所有的事都交给了陈友谅去办。
此时的陈友谅深刻体会到了倪文俊当时的感受。
宝座上这个徐寿辉的确是个废物,什么也不会,自己却要事事向他请示,这位置应该我来坐!
陈友谅不像倪文俊那般冲动,陈友谅深知,只有除掉四大金刚,才能干倒徐寿辉。
不久,赵普胜就被杀掉了,名义是图谋不轨,不用想,就是陈友谅搞的鬼。
丁普郎和傅友德也不傻,一看这情形,下一个没准就是自己,于是偷偷的溜了,跑去朱元璋那干了。
此时的徐寿辉变成了光杆司令,任由陈友谅摆布。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逼迫徐寿辉进攻朱元璋!
十万大军,顺江而下,直接攻下了采石。
采石我们都还记得,只是一个小城,朱元璋大部分兵力在南京,采石的确防不住陈友谅的十万大军。
攻下采石的陈友谅心情极佳,但看到依旧坐在宝座上的徐寿辉,陈友谅脸色顿时阴郁了下来。
这废物,该死了...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日,陈友谅邀请徐寿辉去采石的五通庙拜神。
徐寿辉同意了,他毕竟是明教教主,对于拜神什么的还是颇有兴趣。
摘一段《明朝那些事儿》里的描写,非常棒:
当徐寿辉来到庙里时,陈友谅正站在窗前,身边站着两个卫士,外面下着很大的雨。
陈友谅没有理他,徐寿辉多少有些尴尬,他走到陈友谅身边,以一种近乎讨好的语气说道:“我们就要打下应天了,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陈友谅没有回头,只是淡淡的说:“可惜你看不到那一天了。”
徐寿辉懵了,他不是没有想过这一天的到来,但当它到来时,还是那么残酷。
两个人都不说话了。
死一般的沉默。
徐寿辉的汗和眼泪都下来了,他心中的恐惧就像一只大手将他拖入无底深渊。
“我把皇位让给你,我做平章,你看这样行吗?”
陈友谅终于回头了,他用一种难以置信的眼神看着徐寿辉,说出了徐寿辉一生中听到的最后一句话,“你是怎么在这个乱世上生存下来的?”
卫士上前,用预先准备好的铁锤打碎了徐寿辉的脑袋。
徐寿辉倒下时,最后看到的是陈友谅那冰冷的目光。
卫士们洗干了前任老板的血迹,布置好大殿,因为这里马上就要举行新皇帝的登基大典。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 年)六月十六日,陈友谅在暴风雨中,于五通庙登基为帝,定国号为汉。
......
......
杀了徐寿辉的陈友谅现在是真正的大权在握,但陈友谅没有继续下令进攻,因为自己刚刚登基,军心不稳。
就在陈友谅稳固军心之时,朱元璋已经急的满头是包。
陈友谅这边已经把采石打了下来,自己尚且没反应过来,东面的张士诚还天天骚扰自己,没事就和自己打一打。
“我可是最弱,你们打我干什么!”附身朱元璋的张阳十分郁闷。
“拿纸笔来!”
“是!”
笔墨铺开,张阳想了想,还是写了下来:“士诚兄弟,见字如面....”
信写的很客气,大意就是:兄弟,咱们都是穷苦出身,要不就别打了!
没错,张阳写这封信的意思就是求和,毕竟两面开战,对于张阳而言等于自取灭亡。
张士诚看完信,呵呵一笑,抓起笔给朱元璋回了一封。
大意就是:呵呵...我和徐寿辉约好了,非要灭了你不可!
张阳看完后,将信揉成团扔在地上,愤愤的说道:“当老子怕你啊!”
......
事实证明,张士诚还真打不过朱元璋,有徐达、常遇春应战,这场战斗于龙潭的战争,张士诚败!
张士诚战败后自然没那么蹦哒了,乖乖的收敛起来休养生息。
此时摆在张阳面前的问题是:先打陈友谅,还是一鼓作气打下张士诚。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先打张士诚。
因为张士诚更弱小,更何况刚刚吃了败仗,此时打他最合适。
张阳仔细琢磨了一下,否定了这些人的建议。
历史上的朱元璋是这样分析的:张士诚格局小,无远见,我若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十有八九会坐着看,不会趁机攻打我,而陈友谅这人野心大,爱搞事,我要是举兵去打张士诚,陈友谅一定会来打我!
朱元璋分析的这一波十分的精彩,但张阳可没想那么多。
张士诚高邮守城之战,一座小城顶了百万大军三个月,自己手里这点兵根本就打不下来!
相反,陈友谅这人浮躁的很,打他应该可以,哪怕他实力更强...
张阳准备再准备准备,仔细思量一下这场与陈友谅的决战该怎么打,结果一件事情却提前引爆了与陈友谅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