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话
贴敷疗法是一种常用的自然疗法,可将药物贴敷于身体特定部位如穴位、手心、足心、肚脐等,通过一定途径发挥药物与特定部位双重作用的治病方法。贴敷疗法疗效确切,经济方便,避免了药物内服的禁忌、副作用及患者不愿服用苦药等不足。
(一)贴敷的药物选择
一般说来,凡可内服的药物都可以作为丹丸使用,由于贴敷的给药途径不同于内服故在常规辨证选方的基础上,可多用或加用以下药物。
(1)气味芳香、走窜作用强的药物,如冰片、麝香、肉桂、丁香、花椒、乳香、没药、樟脑、薄荷、穿山甲皂角、姜、葱、韭、蒜、槐枝、柳枝、桑枝、桃枝等。但此类药物易耗气动血使用时不宜过量。
(2)气味俱厚、生猛力强类药物,如生半夏、附子、苍术、牵牛、胆南星、番木鳖、川草乌、巴豆等。但此类药物在使用时也需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用量宜小不宜大,贴敷时间宜短不宜长。
(3)血肉有情之品,如羊肉、鸡肉、动物内脏、鳖甲等可选用,加入药中贴敷治疗慢性虚损性疾病。应当注意必须对证,不可滥补。
(4)重金属类药物,如轻粉、水银、朱砂、铅粉、黄丹、雄黄、白砒等。此类药物穿透性强,用之得当,可增强疗效。但这些药物有些有剧毒,有些过量久用亦可蓄积中毒,故虽系外用,用量亦应极小,不可过量。
(5)刺激发泡类药物,如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甘遂等,即发泡疗法中所选用的具有刺激皮肤发泡的一类药物。此类药物可单独使用,亦可配入复方中使用,通过使皮肤发泡,持久地刺激腧穴、经络,以达到治疗目的。
(6)透皮剂,如二甲基亚砜,可增加皮肤通透性,促使药物透入皮肤,促进药物的有效成分吸收,增强贴敷的治疗作用。
(二)贴敷腩肥的虮理
穴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明显高于一般给药途径,因腧穴对药物具有敏感性和放大效应。通过药物对皮肤的刺激引起皮肤和患部的血管扩张,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提高免疫功能,同时随着药物进入体内,可起到相应的调理作用,达到减肥目的。
(三)贴敷腩肥的常用方法
(1)脾虚湿阻型:形体肥胖臃肿,肢体困重,倦卧少动,胸闷憋气气短乏力,活动后尤甚,头晕头重,心悸,脘腹胀满,纳差食少,口黏口甜,下肢时有水肿,大便溏薄不爽,舌淡胖,舌苔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滑。治宜健脾益气,化痰除湿——①取佩兰20克,白芷、苍术各15克,独活、木香各10克,花椒、艾叶各5克,桂枝12克。上药水煎提取,烘干研成极细粉,装入小布袋内,敷于神阙穴,15-20天更换1次,3-6次为一疗程。取淫羊藿50克,麻黄、磁石粉各10克,藿香、二丑各30克,肉桂、艾叶、硫磺各15克。上药除磁石粉、硫磺外,余药水煎浓缩提取烘干研粉,再加入磁石粉、硫磺共研极细粉,制成3厘米X3厘米药饼,装入棉布袋中,贴敷神阙穴上,15-20天更换1次,3次为一疗程。
(2)脾肾两虚型:形体肥胖,下肢虚浮肿胀,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动而喘息,腰背酸痛,头晕气短,食少纳差,畏寒,腰膝冷痛,阳痿阴冷大便溏薄或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薄白,脉沉细。重度肥胖症患者多为此型。治宜益气健脾,温阳益肾。取附子10克,白芍10克,茯苓15克。上药共为细末,过筛,装塑料袋备用。每次用上药1/3量,分别摊在6块直径约5厘米的伤湿止痛膏上,贴敷在中脘、命门穴处,并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连贴10日为一疗程,休息2日后继续下一疗程。
(3)脾胃湿热型:主要为多食体肥健壮,消谷善饥,面色红润,口干口臭舌燥,大便秘结,两三曰一行甚则三五曰一行,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有力。此型多为体壮的中青年肥胖者。治宜清胃通腑,凉血润肠。取厚朴花、代代花、枳壳、苍术各30克,小茴香、大黄各150克,樟脑30克。前6味药水煎浓缩,提取烘干,研成细粉,再加入樟脑,共研极细粉制成6厘米X6厘米药饼装入棉布袋内,贴敷中脘、神阙穴上,15-20天更换1次。
(4)气滞血瘀型:主要为形体肥胖,胸痛胁胀,胃脘痞满,烦躁易怒,口干舌燥,头晕目眩,失眠多梦,食欲亢进,月经不调或经闭,大便偏干,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数或细弦。肥胖日久者可见此型。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取当归30克,川芎15克,细辛、三棱、莪术各10克乳香、没药、丁香各5克,冰片(另研粉)3克。上药水煎提取,烘干研成极细粉,装入小布袋内,敷于神阙穴,15-20天更换1次,3-6次为一疗程。一般2-3个疗程可使体重恢复正常。
(5)阴虚内热型:体质肥胖,头痛眩晕,目胀耳鸣,面色如醉,血压升高,肢体麻木,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尖红,少苔或薄苔,脉细数或细弦。此型临床上比较少见。治宜化痰降浊,滋阴清热。取知母10克,黄柏10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上药共为细末,过筛,装塑料袋备用。每次用上药1/3量,分别摊在2块直径约5厘米的伤湿止痛膏上,贴敷在中脘、三阴交穴,并用胶布固定。每曰1次连贴10曰为一疗程。
(四)贴敷的注意事顶
虽然贴敷疗法简、便、廉、验,但若辨证、选穴、药物选择运用不当,也会影响疗效,甚至带来不良后果,故也须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过敏体质或有皮肤过敏史的患者应慎用贴敷疗法,如果选择运用,须严密观察,一旦有过敏迹象,要立即停用。
(2)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若使用三棱、莪术、桃仁、红花等破血逐瘀药时,应密切观察全身有无出血倾向。
(3)有毒药物用量不宜过大,敷药时间不宜过长,且应有间隔,以防产生毒副作用,对久病体弱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等患者尤应注意这一点。严禁毒药入口。
(4)凡用水、酒、鲜药汁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随用。使用大蒜、白芥子、斑蝥等发泡剂时,可适量用蜂蜜调敷,以缓和对局部皮肤的强烈刺激。
(5)颜面、五官部位、大血管部和肌腱处应禁敷或慎敷;妇女妊娠期间腰骶部、小腹部及一些可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禁用。
(6)小儿皮肤娇嫩,药物透入较易,但贴敷后要注意护理,勿令搔抓。且贴敷时间不能太长,以免对皮肤造成过度刺激。
(7)敷药时要注意药物的软硬、干湿度,并须及时更换,以防影响疗效,刺激皮肤。在第二次敷药前,可用消毒干棉球蘸各种植物油或液状石蜡揩去第一次所涂敷的药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水擦洗。
(8)贴敷时尽量避免一穴重复贴10次以上,对于须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应辨证选择两组以上穴位交替使用。
(9)穴敷后一般不宜参加重体力劳动和游泳等体育活动,饮食须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