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骨科速查手册
2245300000031

第31章 下肢创伤(12)

晒切开复位加压螺丝钉内固定:自外踝后下2~3cm 始向前作一弧形切口,止于舟骨。切开深筋膜后,将腓骨肌腱牵向后方显露跟骨体横形骨折及跟距关节。直视下用骨膜剥离子将移位骨折复位,由后骨折块的外面向前上用1枚加压螺丝钉固定。舌状骨折或后结节骨折螺丝钉由上向下固定。

晒切开复位和骨移植术:切口及软组织显露同上,显露距骨下关节面和压缩凹陷的跟骨骨折及其关节面,用骨膜剥离子插至跟骨凹陷骨折下缘,将压缩的骨折块撬拨复位。残留空隙填用取自髂骨的三面有皮质骨的骨块。术后用石膏固定于功能位6~8周。如系压缩粉碎性骨折B昳hler角消失,可在手术切开后由骨折处插入骨膜剥离子,将后骨折块向后下撬拨以恢复B昳hler角和足纵弓,残留空隙如上植入骨块。

晒关节融合术:此处介绍两种方法均以后期出现创伤性关节炎为指征。跟距关节旋转植骨忆扩钉内固定术:取距下关节外侧横形切口,长约4cm。切开深筋膜后显露距下关节中部,清除距骨窦内的纤维脂肪组织。

如距下关节间隙变窄,可用0.5cm 宽的骨刀,凿除其上下软骨及部分骨质。

然后用内径1.5~2.0cm 的环锯,跨越跟距关节由外向内开窗,取出骨芯将忆扩钉在0~5曟冰水中浸泡约5分钟后夹闭,植入骨芯中央扩大了的关节隙中。将骨芯旋转90曘植回骨窗内,术后石膏固定同前。

晒足三关节融合术:取足外侧相当于跟距关节平面的弧形切口起自外踝后下2~3cm,止于舟骨前面,足背动脉外侧。切开深筋膜后向内牵开趾长伸肌腱,向后牵开腓骨肌腱。切开跟距、距舟和跟骰关节,显露此三关节的关节面,清除距骨窦内纤维脂肪组织,用2.5~3.0cm 宽的骨刀分别截去此三关节的软骨面。如有内、外翻或跖屈畸形时注意在截骨的同时予以矫正。然后将各关节面对合逐层缝合切口。厚棉垫包扎,小腿石膏托固定2~3周。拆线后换小腿管型石膏再固定8~10周。

晒跟骨截骨术:由于跟骨横形压缩骨折,早期未予复位B昳hler角及足纵弓消失,但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不明显或较轻者,可行此手术。跟外侧微弧形切口切开深筋膜后将腓骨肌牵向前上方。骨膜下剥离跟骨上后、外侧及跖面。将跟骨做楔形截骨取出三角形骨块后用1枚加压螺丝钉由跖面向上固定。术后固定同前。

4.康复治疗无论手术与否,石膏固定期间均应做股四头肌及足趾的主动活动。拆石膏后骨折已愈合或关节已融合,更应积极锻炼距小腿关节及足部功能,包括器械的应用。

5.治疗注意事项治疗中应注意是否合并胸、腰部骨折;载距突骨折后偶见长屈肌肌腱卡压于骨折中,需关注此类损伤治疗;同时,需关注韧带、血管损伤情况,治疗骨折同时一并予以治疗。

三、足舟骨骨折

足舟骨、楔骨和骰骨共同构成跗横关节,单独的骨折较少发生,但以足舟骨骨折为最常见,其发生率约为骰骨骨折的2倍。足舟骨位于跟骨前方,与距骨头相关节,因形如舟状而得名。足舟骨的作用是将来自距骨的力量再传递至前方的三块楔骨。

主诉

患者多有足部扭伤史,损伤部位疼痛、肿胀,活动障碍。

分型

足舟骨骨折在临床上常用Sangeorzan分型。

栺型:由沿着足的中心轴进行的外力引起。骨折线一般为横形,将舟骨分为背跖两部分。

栻型:骨折线从背外侧到跖、内侧走行,常合并距舟关节半脱位或脱位。

栿型:常破坏舟骰关节,舟骨的内侧或外侧部分常有压缩,常见粉碎、移位型骨折,并有骰骨、跟骨和跟骰关节损伤同时存在。

临床特点

1.主要表现

(1)疼痛及肿胀:足趾伸屈时足部疼痛明显因该部肌肉组织覆盖少故而局部肿胀及软组织瘀血均较明显。

(2)轴向痛:纵向推挤1~3跖骨时,中跗部位剧烈疼痛。

(3)功能障碍:足部活动障碍,活动受限。

2.次要表现发生骨折的足不能负重。

3.误诊分析足部骨与周围软组织损伤,X线与MRI检查可资鉴别。

辅助检查

1.首要检查

(1)体格检查:骨折部位有明显压痛、肿胀,足部活动障碍。

(2)X线检查可诊断:能够明确是否骨折,显示骨折线。

2.次要检查CT或三维重建较X 线显示骨折线更清晰,并能够清楚地显示足舟骨与周围骨或与其他组织的关系。

3.检查注意事项检查时注意是否合并有其他足骨骨折或神经血管损伤。

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足舟骨骨折以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为首选,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2.具体治疗方法(1)无移位者:以小腿石膏固定6周左右,未愈合者可适当延长,石膏拆除后应加强功能锻炼。

(2)有移位者:予以手法复位后仍按前法处理;若复位后不易维持,可用克氏针穿过楔骨、舟骨骨折断片与距骨头行内固定。

(3)严重移位者:严重损伤者可行手术固定舟楔关节,术后小腿石膏固定3个月,待关节骨性融合后拆除。手法复位失败的病例,也可考虑采用以上方法治疗。

3.治疗注意事项(1)手术治疗时应注意尽量避免固定距舟关节,以免影响跟距关节活动。

(2)对于早些时候缺乏治疗或闭合复位不佳的病例,远期有发生创伤后关节炎的可能,必要时对于此类患者可行关节融合术治疗。

四、跖骨骨折

5个跖骨及相应趾骨构成前足。造成跖骨骨折的主要原因为直接外力,如重物的压砸及车轮的碾压等。扭转应力也可导致骨折,如前足固定,后足的转动就可在跖骨部形成扭矩而引起骨折。

主诉

患者外伤后足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分型

跖骨骨折分为五型。

1.跖骨头骨折多因直接暴力所致,前方关节面亦同时受累,临床上较为少见。

2.跖骨颈骨折较前者为多,骨折后头部易向跖侧移位,需复位处理。

3.跖骨干骨折多因外力撞击或挤压所致,较多见,常多根跖骨同时发生。

4.跖骨基底部骨折可因直接暴力或足部扭伤所致,尤其是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90%以上是由于足内翻损伤时被腓骨短肌牵拉所引起,此时应注意与骨骺(儿童患者)及籽骨相鉴别。

5.跖骨行军骨折又称为行军疲劳骨折,多见于第2及第3跖骨骨干处,以长途行军的军人为多见,故多称为行军骨折。由于重复的、超负荷的压应力作用于足的纵弓处形成骨折。第2及第3跖骨受力最大,而其骨骼强度却又不如第1跖骨坚韧,因此易在此处出现骨折。

临床特点

造成跖骨骨折的主要原因为直接外力或间接暴力,同时可产生明显的软组织损伤,由于足背皮肤脆弱,易形成切割伤或挫伤。伤后可见全足极度肿胀,偶尔由于软组织伤可引起皮肤坏死或腐烂。

1.主要表现外伤后足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2.次要表现可出现足背皮肤挫伤,肿胀极度时可出现血运障碍,患趾苍白、发凉。如合并神经损伤可出现相应区域感觉障碍。

3.误诊分析一般通过症状、体征结合X线检查诊断较易。对于X线观察不清,而又怀疑骨折者可观察1周左右再行X线检查。

辅助检查

1.首要检查

(1)体格检查:足部肿胀、压痛。将受伤跖骨干的跖骨头向跖侧按压可产生疼痛和骨擦音,轴向挤压也可引起骨折部位疼痛。

(2)X线检查:需查标准的前后位、斜位、侧位。出现症状的1~2周内常无明显异常,3~4周后可见一横形骨折线,周围有骨痂形成,病程长者,骨折周围骨痂有增多趋向,但骨折线更为清晰,且骨折端有增白、硬化征象。

2.次要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对于怀疑为疲劳骨折,但X 线片无特殊发现时,行放射性核素扫描可发现放射物质局部浓集,帮助早期诊断。

3.检查注意事项细致阅读足部整个X线片尤为重要,以免漏诊其他部位骨折,尤其在压砸性损伤,可发生多发骨折并有近侧关节脱位。跖骨基底部裂缝骨折可因X 线投照角度不当而难以辨认,此时应以临床诊断为主。行军骨折在2周后方能显示骨折,且有骨膜增生反应。另外核素扫描和MRI可帮助诊断。

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尽量达到解剖复位,以免受力异常遗留疼痛。

2.非手术治疗(1)适应证:无移位及可获得满意复位者。

(2)治疗方法:伤后或复位后患肢以小腿石膏或短靴石膏固定4~6周。

3.手术治疗(1)适应证:有移位的骨折。

(2)治疗方法:

晒跖骨头跖屈移位:可行开放复位,如局部嵌插稳定时,仅辅以石膏外固定;对合后仍不稳定者则需用克氏针交叉固定,7~10日后拔除,再换小腿石膏制动。

晒跖骨颈骨折:复位不良会导致足跖侧压力异常而引起疼痛。闭合复位很少达到解剖复位,开放复位后应行钢针做内固定。

晒跖骨干骨折:一般移位无需手术,严重错位,尤其是影响足弓者则需切开复位,而后视骨折线形态选用钢丝、克氏针或螺丝钉固定。

晒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仅极个别患者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小螺丝钉或克氏针等),术后仍需辅以石膏制动。

晒行军骨折:症状较轻者可行弹性绷带固定及适当休息3~4周,骨折线明显者则需石膏固定。

4.治疗注意事项治疗过程中需关注足的血运情况,极度肿胀、血运异常时则应立即处理。足背软组织损伤需关注皮肤坏死情况,防止术后皮肤坏死、感染。

五、趾骨骨折

趾骨骨折较常见,发生率占足部骨折第二位。

主诉

患者外伤后足趾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临床特点

多因重物砸伤或踢碰硬物所致。前者多为粉碎或纵裂骨折,后者多为横断或斜形骨折。常合并皮肤或甲床损伤。

1.主要表现外伤后足趾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2.次要表现损伤较重时皮肤挫灭严重,血管神经受损。

3.误诊分析一般较易诊断,极少数骨折线隐蔽,可能漏诊,需仔细观察X线片并结合症状、体征综合判定,必要时行CT检查确诊。

辅助检查

1.体格检查足趾畸形、肿胀、压痛,纵向叩击痛阳性,骨擦音明显。

2.X线检查检查足正、斜位基本可确定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