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花木病虫害防治路路通
2247700000009

第9章 花木的主要病害(1)

花木苗期病害

1.如何防治苗木猝倒病和立枯病?

苗木猝倒病和立枯病是园林苗圃中发生最普遍、最严重的病害,主要发生于林木花卉的幼苗期。受害的主要林木幼苗有杉、柳杉、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银杏、樟木、楠木、油茶等;观赏花卉植物有翠菊、鸡冠花、金鱼草、万寿菊、紫罗兰、石竹、马蹄莲、百日草、菊花等。针叶树育苗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病。该病多发生于阴天多雨、空气湿度大的4~6月,发病的幼苗突然猝倒死亡,影响幼苗成活率,甚至全部毁苗。

症状:常见的症状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一是种子或尚未出土的幼芽,被病原菌侵染后,造成土中腐烂型;二是出土幼苗尚未木质化前,在幼苗基部呈水渍状病斑,病部缢缩变褐腐烂,病害发展迅速,在子叶尚未凋萎之前,幼苗倒伏称猝倒型;三是幼茎木质化后,造成根部或根颈总部皮层腐烂,幼苗逐渐枯死,但不倒伏,呈立枯型。

病原与发病规律:该类病害主要由真菌中的丝核菌、腐霉菌、镰刀菌引起。病菌在土壤内或病株残体上越冬,腐生性较强,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称为土壤习居菌。苗圃土层浅、盆内湿度大、浇水不当、播种过密、温度不适、幼苗生长瘦弱等均有利于猝倒病的发生。连作苗床或花圃由于土壤带菌量积累较高而发病严重。该病是一种典型的土壤传染病。

防治方法:①要做到及时清沟排水。春、夏两季雨水过多、沟渠排水不良、圃地积水、苗床过湿均会引起病菌在土壤中蔓延,很容易发生猝倒病侵害幼苗。因此,对苗床高低不平、地下水位高的苗圃,应做到疏通排水沟系,做到雨停田干,苗田不渍水,以利苗圃土壤疏松通气。②要及时除草、间苗、清除病苗。苗圃的杂草要及早清除,苗木过密,要结合除草进行间苗,促进幼苗茁壮成长,提高抗病力,发现病苗应立即拔除,防止相互交叉感染。苗床过湿时,每亩可用50~75千克过筛的草木灰或火土灰撒施,这样既是施肥,又能促使苗根发达,苗茎提早木质化,增强抗病力。③苗床施肥。提倡施用保得生物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④土壤消毒。选用多菌灵配成药土垫床和覆种。具体方法是:用1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用5千克,与细土混合,药与土的比例为1∶200。多菌灵具有内吸作用,对丝核菌和镰刀菌的防效更为明显。连年种植花苗的营养土,育苗时每立方米土用95%恶霉灵(绿亨1号)1.5克,兑水3000倍,均匀喷洒,拌匀后装盆或育苗盘再播种。⑤种子消毒。用60℃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小时。⑥幼苗出土后,每隔7~10天用0.5%波尔多液喷雾1次,也可用1%~20%的硫酸亚铁药液喷雾。发病后可用敌克松、托布津、百菌清500~800倍液,或15%恶霉灵(土菌消)水剂450倍液喷洒,每隔10天1次,连喷2~3次,防治效果也很好。

2.如何防治育苗期的松苗叶枯病?

松苗叶枯病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危害马尾松、黄山松、黑松、赤松等苗木针叶,常引起苗木成簇成片死亡。

症状:苗木基部针叶首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针叶枯萎下垂,但不脱落。当病害蔓延到全部针叶后,病苗枯死。病叶先端或中部发生一段一段褪色黄斑,以后黄斑颜色转深,呈一段深褐一段黄枯,并在深褐色斑段上长出许多黑色霉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防治方法:①松树育苗苗圃应实行轮作,连作圃地必需清除苗木残体和深翻圃地。②适度播种,及时间苗和灌溉,防止苗木生长过密和受旱。间苗时应清除病苗,烧毁。③在7月初开始发现苗木有病时,可用1%波尔多液喷洒苗木,每亩100千克,半月1次,连喷2~3次。发病期间,喷波美0.2~0.3度的石硫合剂或50%多菌灵500倍液。

梅花病害

3.梅花炭疽病应如何防治?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上病斑圆形、近圆形,具红褐色边缘,中央灰白色或灰褐色,上生呈轮状排列的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病情严重时,叶片和新梢上产生枯死斑,病叶脱落。嫩梢也可受害,症状与叶片上的相似。花染病引起早落,果实上生果斑。该病发生非常普遍。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真菌,属梅刺盘孢。分生孢子盘有刚毛,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圆筒形。病菌在落叶和枝梢上越冬,病菌孢子借风雨传播。发病初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发病盛期在梅雨和台风多雨季节。多雨和潮湿有利病害发展。

防治方法:①园艺防治。清除病叶和病梢,结合冬季修剪去除病枯枝。合理使用肥料,防止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②加强养护,增强树势。于清明前浇1次腐熟人粪尿,4~5月长叶时,隔半月施1次人粪尿或饼肥。6~7月进入花芽分化期和新梢形成期,再施1次磷钾肥,白露以后再施1次。③梅花喜湿怕涝,夏季每天上午8~9时浇1次水,下午再浇1次透水,6~7月,水分蒸发快,应多浇水,冬季隔4~6天浇1次水,落叶后7~10天1次。④盆栽者盆土不能积水。夏季高温日灼时,易造成枝瘦花稀,可采用套盆保湿、掩物增湿等方法保持蜡梅在高温干旱时处于湿润状态,不仅花多色艳,而且保持抗病状态。⑤发生炭疽病时选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2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施保功或使百克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之一喷洒,隔7~10天1次,连续3~4次。注意交替使用。

4.什么是梅花膏药病?如何防治?

症状:主要危害枝干。枝干上形成椭圆形至不规则形灰色或褐色膏药状物,即病原菌的子实体。子实体平铺成略厚,外观呈丝绒状。衰老时易龟裂、剥离。发病轻者使植株生长不良,重者引起枝枯。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茂物隔担耳菌和田中隔担耳菌,均属担子菌纲真菌。该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枝干上越冬,翌春菌丝萌动生长形成子实层,产生担孢子,担孢子借蚧类的爬行传播,该菌与介壳虫共生,它以介壳虫的分泌物为养料,而介壳虫借菌膜覆盖得以保护。故介壳虫多,发病重。阴蔽潮湿、排水不良、管理粗放生长势弱的梅园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剪去发病重的枝条。②秋季于发病部位涂抹波美0.5度石硫合剂,也可用10~15倍松脂合剂防治介壳虫。③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5.什么是梅花锈病?

症状:梅花锈病又称变叶病,是梅花的常见病。主要发生在梅树芽上,展叶时尤为明显。染病梅树芽开放较早,随之芽上生橙黄色不规则形病斑。染病叶肥厚变形,也生不规则形橙黄色斑,后破裂,散出黄色锈孢子。花器染病的,常呈叶片形状,因此又称变叶病。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牧野裸孢锈菌,属担子菌门真菌。病菌经菌丝体在被害处隆起部分潜伏越冬,从冬芽附近侵入,早春花芽、叶芽开展时发病。进入6月中下旬果实采收时病害停滞下来。

防治方法:①剪除受害枝梢或病芽,集中烧毁。②梅树发芽以前选用波美4度石硫合剂、15%粉锈宁乳油10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或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2000~3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施,隔10天1次,防治2~3次。几种药剂应交替使用,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6.梅花树根茎长瘤是怎么回事?

症状:梅花树长瘤是因为梅花树得了根癌病。根癌病主要危害茎基和根部。初期在根颈部和主、侧根生白色至黄白色略肿大小瘤,平滑柔软,后小瘤渐渐长大,颜色变为淡褐色至深褐色,并有细小皱裂,以后形成粗的龟裂纹,并深入内部,此时肿瘤类似球形,外观坚硬且粗糙。染病植株生长衰弱,影响梅树或盆栽梅花观赏。发病严重时,致全株死亡。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根癌土壤杆菌或农杆菌属细菌。细菌常在梅桩被害部及土壤中越冬存活,经土壤、昆虫、水流、工具等传向健株,由伤口,尤其是嫁接伤口侵入。幼树感病重于成树。高温、高湿利于病菌繁殖和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①严格检疫,防止外地引进的梅花苗木和梅桩带菌传入。对可疑植株要隔离观察,并用1%~2%硫酸铜消毒液处理5分钟或用500~2000毫克/升链霉素浸泡30分钟。②尽量避免造成各种伤口,万一有伤口应涂抹石灰乳或石硫合剂、波尔多浆保护。③用无病土栽植,地栽梅应远离患根癌病的日本樱花,以免传病。④定植时用土壤杆菌K84浸根可有效防病。⑤发现病瘤及早切除,伤口涂401抗菌剂50倍液或500~2000毫克/升链霉素消毒。

7.梅花树上长地衣有害吗?

症状:梅花树上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一般发生在阴湿衰老的梅园,对梅树的树势生长有一定影响。

病原与发病规律:据外观形状,可分为叶状地衣和壳状地衣等。叶状地衣,扁形,形状似叶片,平铺在枝干的表面,有的边缘反卷。壳状地衣是一种形状不同的深褐色假根状体,紧紧贴在梅花树皮上,难于剥离。春季气温高于10℃时开始生长,产生的孢子借风雨传播,进入5、6月温暖潮湿季节生长最盛,但高温炎热夏季生长缓慢,秋季气温下降又复扩展,直到冬季又停滞。山地梅园发生较多。

防治方法:①加强梅园管理,及时剪枝、改善梅树通风透光条件,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②必要时喷洒1∶1∶16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③用草木灰浸出液煮沸后进行浓缩,涂在地衣上有效。

8.什么是梅花干腐病?

症状:梅花干腐病是梅花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发生在管理不善,树势衰弱的梅树。该病主要危害枝条树皮层。春末夏初多发生在主枝或侧枝交叉处,病部逐渐干枯,略凹陷,病健交界处常裂开,发暗的干枯病皮逐渐翘起或易剥离,溢有胶液,后期病斑表面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子囊座和分生孢子器。病部常深达木质部。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贝氏葡萄座腔菌属子囊菌门真菌。病菌以子囊壳及菌丝体在枝干上病部越冬,第2年春季产生孢子,通过雨水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①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②刮除病部,再用1%多菌灵溶液涂抹伤口进行消毒。③必要时选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此外,也可喷用45%石硫合剂300倍液。

9.如何防治梅花的褐斑穿孔病?

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片上的病斑初为紫红色小点,后扩大为中央灰白色或褐色、边缘紫褐色的圆斑,直径0.5~5毫米。潮湿时病斑上易出现灰褐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最后病斑脱落穿孔,穿孔的边缘整齐。嫩梢、果实上的症状与叶片上的相似。

病原与发病规律:本病为半知菌亚门尾孢属核果假尾孢真菌侵染所致。以菌丝体在病枝、落叶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气孔侵入。4月中下旬先在树冠中、下部叶片上出现症状,5月上旬病斑扩大为圆形斑,不久出现穿孔现象。5月中下旬大量病叶早落。夏秋季节此病继续危害,且严重危害新梢,常引起枯梢。该病的发病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密切。3月下旬至4月中旬若多风、多雨特别是有台风雨天气时,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故发病重;反之,则轻。另外,凡是偏施氮肥、管理粗放的梅园发病重;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多施有机肥且管理精细的梅园发病轻。

防治方法:①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梅树抵抗病害的能力。②科学施用肥水,增施磷、钾肥,适施氮肥,多施有机肥,并做到合理用水,即多雨时加强排水,干旱时及时淋透水。③剪除过分隐蔽的枝叶,以增加每树的通风透光;春末夏初及时除草,以降低园内的湿度。④减少病源。冬季彻底剪除病残枝梢,清理地面的残枝落叶,并集中烧毁,再喷1次波美1~1.5度石硫合剂,以杀死越冬的病原。生长季节要及早剪除病枝叶,经常清除落叶、落果,以减少再侵染病源。⑤化学防治。2~3月梅花叶展前后于晴天喷1次0.5∶1∶100波尔多液或波美0.8~1度石硫合剂,以保护幼叶;4月中下旬发病初期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特克多悬浮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周1次,连续喷2~3次。药液要充分喷至树冠中下部的老叶片;夏季在剪除病枝及清理残枝落叶后,每隔10天喷药1次,共喷2~3次。药剂与4月份相同。

牡丹病害

10.牡丹根系着生的小瘤状物是什么病害?

症状:牡丹根系着生的小瘤状物是根结线虫在牡丹根上形成的根结。该病害主要危害根部。受害的根部肿胀形成直径2~18毫米不等的根结,内有雌、雄线虫。被害根系短而蓬乱,大量根结破坏了维管组织,养分输送受阻,使植株地上部生长不良。发病严重时叶片变黄,主根畸形,降低产量与品质。

病原菌及发生规律:病原为北方根结线虫,根结线虫属。线虫以卵和2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春季当表土15厘米土温达到14~15℃时,越冬卵开始孵化,2龄幼虫侵入幼根,并随幼根生长在根内定居,其分泌物刺激导管细胞膨胀,使根形成虫瘿或称根结。

防治方法:①繁殖材料用20%益舒宝颗粒剂400倍液浸20分钟。②药剂处理土壤。用3%米乐尔颗粒剂,每亩1.5~2.0千克,于定植前15天撒施在开好的沟里,覆土压实,定植前2~3天开沟放气,防止产生药害。此外也可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10~15千克施入定植行。③盆栽牡丹每盆穴施3%呋喃丹颗粒剂5~6克。

11.牡丹根茎部出现的油菜籽状褐色颗粒物是怎么回事?

牡丹根茎部出现的油菜籽状褐色颗粒物是由于牡丹白绢根腐病后期形成的菌核。

症状:各种感病植物的症状大致相似。病害主要发生在苗木近地面的茎基部。初发生时,病部表皮层变褐,逐渐向周围发展,并在病部产生白色绢丝状的菌丝,菌丝作扇开扩展,蔓延至附近的土表上,以后在病苗在基部表面或土表的菌丝层上形成油菜籽状的茶褐色菌核。苗木染病后,茎基部及根部皮层腐烂,植株的水分和养分的输送被阻断,叶片变黄枯萎,全株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