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潜规则大全集
2249100000007

第7章 职场中利益为先(3)

平原君最后答应了让他一同前往,但其他人依然“相与目笑之”,等着看毛遂出洋相。可是,事实证明,毛遂的三寸不烂之舌,胜过了百万雄兵,其他门客不知如何是好时,毛遂成功地说服了楚王,完成了任务。

毛遂是当时卓越的人才,之前他的平庸与内敛,不过是将锋芒隐藏了起来。他耐心等待着,直到时机成熟,他不愧是深谙藏锋与出头之道的大师。

藏锋与出头之道意思有二:其一,是当自己的能力还不够时,如果勉强去做某些事,虽然也可能会成功,但这种可能性不高。通常的结果是:事情失败了,折损了自己的壮志,也惹来一些嘲笑。即使“失败为成功之母”,可是在别人眼中,你的失败却体现了自不量力、能力不足。在由别人分配机会的竞争环境里,失败是一种致命伤,而且还会成为烙印,跟着你一辈子,是非常残酷的。既然如此,那又何不先隐忍待机呢?其二,即使自己力量足够强大,可是客观环境并未成熟,所谓客观环境是指大势和人势,大势是大环境的条件,人势是周围人是否支持你。大势如果不合,以本身的能力强行出头,即使能够成功,也会使力气大损;人势若无,如果想强力出头,更是必然会遭到别人的打压和排挤,既伤害自己,也伤害了别人,种下仇恨的种子。在这种情况下,应以隐忍不出为宜,等待时机来临再挺身而出。

2.以守为攻,以退为进

在你努力争取的目标上,若制胜条件仍不具备,一定要注意避免和对手遭遇,宁可退避三舍,也不要急于交手。把真实意图隐藏起来,以守为攻,以退为进,这对争取到最后的胜利绝对有益无害。要知道,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甜。

“以退为进”可以说是一个“独辟蹊径”的成功方法。运用这一策略,刘邦曾如愿以偿地做了沛县县令。

刘邦率众起义,占领沛县县城后,他被城中父老推举做县令,热情十分高涨。刘邦实际上很想当县令,却假意推辞:“当今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纷纷揭竿而起,反对秦朝统治,如果将领选择不当,起义就会前功尽弃,甚至给百姓带来杀头大祸!我这样说并不是爱惜自己的性命,只是在下才疏学浅,恐怕难以胜任,连累父老乡亲,我可没有办法交代啊!所以,大家要慎重对待这件事,不如另请高明吧!”

文官萧何、曹参,他们顾虑重重,担心大事不成会被秦朝诛杀全家。同时,两人又深知刘邦能成大事,于是仍然大力推举刘邦。

沛县百姓也对刘邦说:“你的事迹我们都知道,知道你是个大人物。况且,我们已经占卜过了,没有人比你更吉利。如果你不当县令,那么沛县百姓恐怕就要遭殃啦!”

刘邦又多次推让,但在所有人坚持下,他这才接受了。

其实,刘邦可以自己坐上沛公的位子,但他选择了与此截然相反的“以退为进”的做法,却同样达到了目的。实际上,刘邦是非常高明的。

刘邦之所以选择“退”,目的是试探其他人,看他们是否真的信服自己。他知道,起兵造反是灭门之罪,倘若不同心协力,造反必定难以成功,那样的话,沛公之位就应暂时放弃;倘若大家都心悦诚服,这便有利于管理和指挥,这样沛公之位才能坐稳。

另外,刘邦选择“退”也是避免与人发生矛盾。他知道,以钩心斗角的方式夺来的位子是坐不稳的。正因为假意拒绝推让,刘邦才清楚地认识到众人真心支持他,原来他们是真心拥护自己,于是答应了众人的请求,如愿做了沛公。

心机深沉的人,面临选择时,往往会选择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既保护自己不受猜忌和伤害,又为自己创造事业成功的条件。

俗话说:“退一步路更宽。”实际上,退是进的一种方式,防守也是另一种方式的进攻。暂时退却,忍住一时的欲望,隐藏内心涌动的志向之火,养精蓄锐,鼓足力量,后退后的前进将是更快、更有效、更有力的前进。有时,通往成功的路,往往会有曲折,但踏上这条路你绝对不会撞得头破血流。欲速则不达,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这个道理。

一位留美计算机博士学成后在美国找工作。博士毕业,求职的标准当然不能低。结果他连连碰壁,始终都没被聘用。想来想去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再去求职。

不久他进入一家公司做程序输入员。这工作对他来说就是大材小用,但他仍然干得认认真真,一点儿也不马虎。不久老板发现对于程序中的错误他能及时指出,不是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的。这时他拿出了他的学士证,老板便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相称的工作。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不时地提出独到的建议,远比一般大学生要强,这时他亮出了他的硕士证书,老板见后又提升了他。再过一段时间,老板仍觉得他与众不同,就对他“质询”,此时他才说出自己的博士学位。这时老板对他的水平已有了全面的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这位博士最后的职位,正是他最初理想的目标。

博士以退为进,先将自己身份放低,然后踏踏实实地奋斗,为自己积蓄内在资本。“真金不怕火炼”,他在平凡的岗位上显示出了光彩,最终被慧眼识英雄的老板委以重用。

一个人只有深谙进退之道,懂得审时度势,对对方意图有所察知,能审视自己处境,从而知进识退,进退有节,方能挥洒自如。这样才能在社会竞争中取胜,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方式决定了他是否能成功。谁都想事业发达、家庭美满,谁都想受人尊重、办事顺利,但是只有那些懂得如何做人做事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他们的共同经验就是懂得并且善于利用进退规则。

生活的智者们不会不择时机去硬打硬拼,那样,有可能是以卵击石、自寻死路;也有可能是两败俱伤、损失惨重。在这种时候,为打破僵局退几步,为自己积蓄力量赢得时机。善于把握进退的火候,选择好时机进退,就可以改变不成功的做人做事方式,把自己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如果你能分清不同的场合,你的处世态度也会随之变化。当自己处于弱势时,总是采取以退为进的方针,避开强者的锋芒,保存自己的实力。等时机成熟了,才表明自己的主张和态度,这时候,你便是真正的强者了。

3.寡言慎行,沉默是金

把自己真实的意图隐藏起来,最直接的办法莫过于严守“寡言慎行,沉默是金”的准则。祸从口出,说者无心,往往听者有意,如果不想被人看透,嘴巴一定得管好。那些修养高深的人大多是少说话多做事的。古人常说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明白“沉默是金”,内心往往是最沉稳的,气度是最深沉的,这样的人是别人无法猜透的。与那些喋喋不休、大发谬论的人相比,在气势上已经赢了。

林肯在做律师时,就曾巧妙地运用沉默打赢了一场官司。

当时,在法庭上,原告律师滔滔不绝,用了两个小时反复讲一两个简单的论据,法官和听众十分反感,庭内一片议论声,有的人竟打起瞌睡来。最后,原告律师终于说完了,林肯作为被告律师登上讲台,但他却一言不发。台下一片肃静,大家十分不解。

片刻后,林肯脱掉外衣,放在桌上,然后拿起水杯喝了口水,再把水杯放下,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又脱外衣又喝水。如此循环了五六次,法官和听众都被逗乐了,而林肯却始终未发一言,在笑声中走下讲台,用“笑”打败了对手。

通过不断重复动作林肯讽刺了对手:把那些微不足道的论据反复扯来扯去是多么的愚蠢,不正表明自己证据不足吗?但林肯并不直接去攻击他,而是用一场哑剧让听众自己去领会,大家会心地笑了,林肯的目的达到了。听众也不由自主将心中的天平向林肯这边倾斜了。

沉默的力量是无法衡量的。人们要学习怎样说话,更关键的是,要知道在什么时候保持沉默。阿拉伯有句俗语:“你要说话时,说的话一定要比沉默有用。”

因而,当你想说话了,就先问自己:你为什么想说话——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为了别人的利益。如果是为了自己,保持沉默最好。

对失去理智的人沉默是最好的回答。回答他的每一个词都会反过来落到你头上。以怨报怨就等于火上浇油。

在特定的环境中,缄默常常比论理更有说服力。我们说服人时,对方什么也不说是最令人头疼的。反过来,若劝者保持沉默的话,对方的错误意见就找不到市场了。

孔子在金人背后曾刻有:“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害。”他正是在劝诫人们:为人宁可低调,不骄不躁,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可以自作聪明,溢于言表,喜形于色。

沉默的人,看上去好像木讷愚钝,其实不然,他们的沉默是一种修行,是为自己镀上了一层保护膜。善于伪装,善于掩饰自己,把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不致让他人集中心思与力量来对付你,这就是“沉默”的力量。

永远不要表现出你的真实意图。意图性太强,只会让别人心生防备。

沉默是金,沉默是福。

应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撒饵

如果有必要的话不妨利用一些诱饵逼对方乖乖就范,为你所用同时,当然要小心避免自己上当,切勿因小利而让自己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

汉高祖刘邦在天下大定之后,众人都在等待论功行赏,而刘邦却只先分封了20多名功劳不大的部将。至于其他的部将,如何分封都还在斟酌考量中。

有些部将自命不凡,无不伸长脖子,望眼欲穿,而且生怕论功不平、赏赐不公,天天红着眼珠,大眼瞪小眼,一个个焦虑难安。不仅同僚之间钩心斗角,和刘邦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紧张。

刘邦为此非常苦恼,便找来张良,想听听他的想法。

张良有些沉重地回答他说:“陛下来自民间,能够打得天下都靠大家。过去大家都是平民百姓,平起平坐,现在你成为天子之后,先分封的人大部分都是世交故友,所诛杀的都是关系较疏远的人,不然就是得罪你、让你看不顺眼的人。这样下去,难免会有人心生反意。”

刘邦听了之后,面色凝重,真的像张良说得那么严重,该怎么办?

张良想了一下,便先反问刘邦说:“在所有部将中,你最讨厌的人是谁?陛下不喜欢这个人的原因最好是大家所熟知的。”

刘邦回答说:“雍齿常常捉弄我,他是我最讨厌的人,我想大家对此都心知肚明。”

张良马上提出建议:“那么,今天就先将雍齿封为王侯,这样一来,就可以打消大家不必要的疑虑,安定大家的心了。”

张良的建议被刘邦采纳了,立刻宣布将雍齿封为“什邡侯”。

这件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这些人看来,连皇帝最讨厌的人都有糖吃了,自己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于是,君臣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很好地得到了缓解。

一个小小的官职,让昔日不满刘邦的雍齿也心甘心愿为刘氏天下效犬马之力。

讨好一个人容易,控制一个人困难。但就以上事例来看,其实并非如此,只要抓住对方的心理,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想法,而后讨好他;或者在某件事上给予对方一点好处,投下一个诱饵,对方便打心眼里感谢你、跟从你,这时你就可以牵制对方的思想,为己所用了。

有人说,人是见利忘义的,虽然有失偏颇,但诱饵有时确实能产生神奇的效果。

要想通融事,必先通融人。人搞不定,事情自然不会搞定。而搞定人的方法有很多,最有效的便是“投其所好”。俗话说:“不怕对方不上套,就怕对方没爱好。”

世上所有的事都是由人酌办的。所以,与其煞费苦心地琢磨事,不如把人琢磨透。如果能摸清对方的脾气、爱好,只要顺其意行,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一个政客,想在东北谋一个美差,依靠大老板的势力认识了张作霖,张作霖也表示同意委以重任。可一等再等,迟迟不见委任状,急得那个政客像热锅上的蚂蚁。

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旧友,此人正好是张作霖的顾问。因此他把自己的处境向此人说明了,请求此人催催张作霖。

旧友为他出了个主意,带他去陪张作霖打麻将。

这位政客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透,又是个打麻将的老手,不一会儿就“输”给张作霖2000元。

张作霖好面子又贪心,顿时心花怒放,还以为是自己牌运好,天公作美。那政客开了支票,付了赌资,匆匆离去了。

那个旧友又顺势吹捧起来:“大帅,今天您的牌打得真好!”

张作霖吸了口烟,笑道:“哪里,运气好而已。”

旧友话锋一转:“他可输了不少!他也只是个客人,他这次来这里,是想谋一个差事的。”

张作霖听了把烟枪一搁道:“他是你的朋友,还给他支票吧,咱们一千、两千的也不在乎!”说着就装模作样去掏支票。

旧友连连摆手道:“使不得,使不得,他也是个要面子的人,绝对不会收输掉的钱的。他在前清也是一个京官,还有些才干呢!大帅要可怜他,就照顾他,给他个职位,他就感激不尽啦!”

张作霖突然想起了什么,拍拍脑袋道:“噢,想起来了,老板也把他推荐给我了,我成全了他吧!”

旧友忙道:“那我先替他谢您了!”

政客只用了2000元便成功达到了目的。看来,要想让人为我所用,下钩时一定要先看准位置,令对方真正满意,他才会甘心入套。

在社会上,很多事要精心运筹才能办成。人常说,要想谋事,必先谋人。人不通,事也不通。那么,如何搞定人?方法当然有很多,使用一点好处把人搞定便是世人常用之法。

那位政客的旧友深知“钓人”秘诀,就像钓鱼专家一样,手提钓钩来到深深的水边,只要轻轻地抛下鱼钩,大鱼自然会上钩。“饵”中带“钩”,让敌人悄然不觉,贪“饵”中“钩”,便可制住对手。

“钓人”类似钓鱼。钓鱼,要知道什么鱼爱吃什么食料,在下钩之前往往要考虑用什么饵钓什么鱼。草鱼爱吃草,下草饵;青鱼爱吃田螺,下田螺肉;鲫鱼爱吃蚯蚓,下蚯蚓……“钓人”,要知道对方爱什么,以投其所好。生性贪婪的人,以财货为诱饵;放荡好淫的人,以美色为诱饵;贪功图名的人,以权力为诱饵;好大喜功的人,以我弱易取为诱饵……总之要投其所好、巧下诱饵,才能诱其上钩。

套牢对方是下饵的最终目的,让对方为我们做事,即使之前对方抵触的心理极强,在吞下诱饵后也只得乖乖就范。施放诱饵只是个准备的过程,等到时机成熟,对方已尽在我们掌握之中的时候,便可立即收线拉钩,坐享收获的美味。

法国皇帝路易十四当政期间,挥金如土,穷奢极侈,财政危机十分严重。路易十四为满足其挥霍享用的需要,便向银行家贝尔纳尔借钱。

这件事并不容易。贝尔纳尔早已风闻此事,曾当众扬言不会用钱去填皇室的“无底洞”,傲气十足。钱要借,也不能有损国家的威严吧?路易十四左思右想,设下一计:令一位著名的贵族在家中设宴款待贝尔纳尔,然后装做不知情,突然到访。

贵族看见国王,急忙上前行礼。路易十四满面笑容,他惊叹道:“啊!财政总监先生,看到你们我很高兴。”国王又转向后者说:“贝尔纳尔先生,你从来没有见过马尔矛宫吧,我带你去看看。”

这出乎贝尔纳尔的预料,他感到非常幸福和荣幸。贝尔纳尔跟在国王身后来到养鱼池、饮水槽,在塔朗特小森林和葡萄架搭成的绿廊上游玩。